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血站血液报废原因。方法 对2004年自贡市中心血站报废血的报废原因做统计、分析。结果 2004年血库中经本站确认的报废血液共计1073袋,报废率8.40%,报废原因为脂肪血、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和凝块、溶血、血袋破损等。结论 加大献血知识的宣传力度,建立并完善献血者的信息反馈,严格操作规程以减少血液报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报废原因,以达到血液的有效运用。方法对本站自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报废血液按检测项目报废和非检测项目报废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两年半共报废血液1860U,占7.45%,其中检测项目中,以ALT报废率居首位,其他依次是HBSAg、梅毒、抗HCV、抗HIV。在非检测项目中,以脂血报废率居首位,其他依次是过期血、溶血、血凝块、破损、不足量等。结论加强血站质量管理,进行献血前的咨询和检查,严格操作规程,重视血液库存管理,是防止血液报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血液报废的生化原因和非生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本站近3年血液报废的生化原因和非生化原因,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方法:选择近3年报废的血液制品资料,对所有引起血液报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生化检测报废血液制品ALT升高为主要原因,其次为梅毒阳性,血液成分制品悬浮红细胞报废原因主要是过期未使用,血浆报废原因则主要是因为脂血,浓缩血小板相对较多的报废原因是过期。结论:针对引起血液报废的原因进行工作检查,做好献血前宣传工作、提高初检敏感性,能有效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血液报废原因。方法对2010年本站报废血液情况做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确认报废血液共计7021袋,主要原因为ALT升高、中重度脂肪血、凝块和絮状物,HBsAg+、血袋破损、血量不足等问题。结论供血单位正确管理使用血液,可减少血液浪费,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液报废的常见原因,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确保血液及血液制品安全有效。方法对2008年我市无偿献血的血液报废原因统计分析归类整理。结果血液报废的常见原因依次是ALT不合格、脂肪血、破损、HCV、梅毒、析出、不足量、HBsAg、过期、溶血。结论为减少血液的报废,必须做好献血前宣传及咨询服务工作,严把采血第一关,同时完善采血前筛查,合理库存,合理用血。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科学》2017,(6):187-189
目的针对成分制备过程中导致血压报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报废率。方法针对血站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成分制备过程中影响血液报废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实施预防血液报废的应对措施,比较实施预防措施前后的血液报废发生率。结果 2012~2015年各年影响成分制备过程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为脂肪血,其次为颜色异常、容量不足、破袋渗血及溶血;以2012年血液报废率1.78%居多,其次是2013年1.05%,2014年0.78%、2015年0.72%。实施干预措施后2014~2015年血液报废率为1.46%,实施干预措施前的2012~2013年血液报废率为2.76%,可见实施干预措施后效果较佳,可明显降低血液报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分制备过程中导致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为脂肪血,应提升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做好宣传工作,加强质量管理,从而达到降低血液报废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晖  刘萍  王学刚 《河北医药》2007,29(4):387-388
目的 减少血液资源浪费,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健康,提高无偿献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法 统计2001年至2006年无偿献血血液的报废情况,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在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及脂肪、过期、破损等各项原因报废的血液中,目前ALT不合格血液所占的比例最高.结论 ALT不合格是目前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对献血者进行献血前ALT初筛,能够有效地减少血液报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了解国内报废血液的基本现状,为充分利用报废血资源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首先,通过问卷发放、实地调研等形式对全国部分大型血站进行调研;其次,采用统计分析中定性与定量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血站报废血量占全年采血量的比例平均为5.4%;血液报废原因主要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脂血;约53.85%的血站对报废血液进行了少量利用,其余血站对其销毁处理。在调研的基础之上,构建了报废血液的监控流程图。结论得到的相关分析结论,对国内报废血液的总体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为进一步合理、有效、充分地利用报废血液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丹东地区2014年~2015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的原因分析,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措施,从而降低血液的报废,保证血液的有效使用。方法对2014年~2015年丹东地区39265名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原因归类、统计分析。结果各种原因报废的血液为1040人,血液总报废率为2.65%(血液总报废率=不合格人数/采集全血总人数),其中血液检测不合格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占65.19%,原因从高至低依次为梅毒阳性18.75%、Hbs Ag阳性14.90%、抗-HCV阳性12.79%、ALT升高8.46%、抗-HIV阳性8.46%;另外重度脂肪血19.04%,也是重要的报废原因。结论普及无偿献血知识,做好献血前饮食等注意事项宣传,提高献血前初筛的准确率,做好血液由采到发各个环节的工作,降低血液的报废,保证血液的有效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单采血小板报废原因。方法对2008~2009年珠海地区单采血小板报废原因作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09年本站共报废单采血小板88个治疗量。发现单采血小板报废的主要原因为:脂血、阳性报废、ALT不合格、絮状物、凝块、超量、少量、过期报废、破损等。结论加强血站管理、严格操作规程、加强人员技术培训、减少单采血小板的报废、确保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郝彦开  杨玉巧  郭皓  燕锋 《河北医药》2011,33(19):3006-300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成为血站血液报废的主要因素。本血站自2010年3月全面开展流动采血车ALT初筛检测,旨在降低因ALT阳性而致的血液不合格,现将2010年3月至lO月经采血车初筛后血液与2009年同期血液进行对比,进一步探查ALT初筛对减低血液报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凯里地区近三年无偿献血血液的报废原因。方法:对血液的报废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造成血液报废的原因。结果:2010~2012年采集制备无偿献血血液成分共105804U,血液报废共7340u,血液总报废率为6.85%,其中血液检测ALT不合格2649U为主要原因,占血液总量2.47%,占报废总量的36.09%;脂肪血1330U,占血液总量1.24%,占报废总量的18.12%;梅毒阳性有821U,占血液总量0.77%,占报废总量的11.19%;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有621U,占血液总量0.58%,占报废总量的8.46%;不足量323U,占血液总量0.30%,占报废总量的4.40%;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有260U,占血液总量0.24%,占报废总量的3.54%;过期180U,占血液总量0.17%,占报废总量的2.45%;艾滋病毒阳性有96U,占血液总量0.09%,占报废总量的1.31%。结论:血站应从低危人群中招募无偿献血者,加强对献血者的征询及宣教,献血前增加ALT的快速筛查对减少血液报废、节省血液资源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降低成分分离血浆报废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导致成分分离产生报废血浆的常见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方法将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成分分离过程中产生的报废血浆按不同报废原因分类统计。结果脂肪浆报废率位居第一,其次是不足量、溶血、分离破袋等。结论加大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力度,建立固定自愿无偿献血队伍,加强各环节关键控制点,从各方面确保血液质量,降低血液报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本地区孕妇乙肝、丙肝、梅毒和艾滋病等四种传染性疾病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间在我院门诊产前检查及住院治疗的13113例孕妇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丙肝病毒抗体(HCV-Ab)、梅毒抗体(TP-Ab)、艾滋病毒抗体(HIV-Ab)检测.结果 13113例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有1699例,阳性率为12.95%;HCV-Ab阳性的有20例,阳性率为0.15%;TP-Ab阳性的有15例,阳性率为0.11%;HIV-Ab0阳性的有1例,阳性率为0.007%.三年间HBsAg、HIV-Ab阳性率变化不大,各年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梅毒感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7年的0.07%上升至2009年的0.14%,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云浮地区孕妇传染性疾病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主,梅毒感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孕妇进行传染筛查,发现异常后及时给予优生指导,药物治疗等,及对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我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传染性指标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采用速率法。结果我市无偿献血人群HBsAg阳性报废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但抗-TP检测阳性率逐年上升,血液可疑报废率在总报废率中占较小比例。结论献血前HBsAg的初筛可明显降低血液的报废率,选用灵敏度高及特异好的试剂可减少可疑报废而导致的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梅州市无偿献血者传染性标志物的流行状况,进一步做好血液质量监控,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提高供输血管理工作质量。方法对梅州市2002~2011年无偿献血者血液ALT、HB-sAg、抗-HCV、梅毒和抗-HIV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LT异常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不同性别献血者ALT、梅毒、抗-HIV阳性率,不同年龄段献血者ALT、HBsAg、抗-HCV、梅毒、抗-HIV阳性率,不同职业献血者ALT、HBsAg、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不断加大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力度,做好献血前的健康咨询,尽量采集低危人群相对安全的血液,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统计分析茂名地区导致血液报废的常见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血液的浪费。方法将不合格的全血及各类红细胞制品,按不合格的原因归类、统计分析。结果茂名地区血液报废率在第三、第四季度较高,最常见的原因是ALT不合格,其后依次是梅毒、抗-HCV、HBsAg阳性。结论献血前宣教、咨询及体检筛查工作,可减少血液的浪费;检测模式的改建及SOP的完善,可确保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8.
张捷 《中国医药科学》2013,(22):151-152
目的对成分制备的过程中出现血液报废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以减少血液资源浪费和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采取2012年1—12月一整年期间血站采集的20844袋血液作为研究对象,除正常合格血液样本外,针对正常报废和非正常报废等现象设立专人检查血液采集、运输、储存、制备等各个环节是否存在问题,并对样本血液报废的原因进行分析、归类和记录。结果针对20844袋试验样本中出现的不同血液品种血液报废情统况统计结果合格袋数为19385袋,占研究样本总数的93%,不合格报废袋数为1459袋,占研究样本总数的7%,其中在不合格报废血液样本中,由于血脂、抗-HIV、抗-HCV异常等其他原因造成血液报废的数量为459袋,占样本总数的2.2%,由于脂血、采集量不足等成份制备过程中造成血液报废的数量为1000袋,占样本总数的4.8%。结论在血液供应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血液采集质量管理、严格控制血液保存条件,提高成分制备水平,方能降低血液报废率,节约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19.
乔清伟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387-388
目的统计分析近年来驻马店市血液正常报废的原因,调整血源招募策略。方法按照卫生部颁布的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采集的血液,经初检、复检采用不同试剂判定为不合格须报废的血液,主要有:ALT、HBsAg、HCV抗体、HIV抗体、梅毒试验。结果血液报废原因依次为:ALT>HCV抗体>梅毒试验>HBsAg>HIV抗体。结论针对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建议我站采前初筛ALT。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液制品报废的原因及对策,确保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方法对2006年至2009年我区无偿献血中的血液制品报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液制品报废原因依次是,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34.16%)、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21.05%)、梅毒试验阳性(12.86%)、脂肪血(10.85%)、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阳性(8.72%)、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阳性(5.21%)、过期血(5.71%)、溶血(0.53%)、血袋破损(0.91%)。结论为减少血液制品的报废,应做好献血前宣传及健康咨询,确保血源来自于低危固定献血人群,建立献血者的信息档案,同时做好采血前检查指标控制、临床用血调查,合理控制库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