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麻黄汤和桂枝汤一属太阳伤寒表实证,一属太阳中风表虚证,二者到底区别如何?从八纲角度看究竟是一属实证,一属虚证,还是都属实证?仲景《伤寒论》太阳病篇列麻黄汤、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等,到底意欲何为?《伤寒杂病论》自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后,《金匮要略》成为杂病的典范,而杂病又成了内伤杂病的代名词,那《伤寒论》所论是否是杂病,外感的病证是否也是杂病,杂病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仲景将其大作取名为《伤寒杂病论》是真如后世所言,前半部论外感为主,是为《伤寒论》,后整理出《金匮要略》,自然就是“杂病论”,还是另有乾坤?从麻黄汤、桂枝汤的病机本质入手,阐述仲景杂病内涵,以期能更好的理解医圣本义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
<正>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被历代医家奉为中医临证的经典著作,直到现在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的辨证和治疗。《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为纲,《金匮要略》则以脏腑辨证为纲,当然也涉及到气、血、津液、八纲及六淫等的辨证,所以本书第一篇总论以脏腑经络先后病名篇,而且有五脏风寒积聚病篇,痰饮病有水在五脏之异,水气病有五脏水之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自王叔和将《伤寒杂病论》内容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后,后世医家多将《伤寒论》厘定为外感病专著、《金匮要略》局限在杂病,由此而出现各自为是的研究,割裂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关系,未能从《伤寒杂病论》的整体去认识与研究辨证论治思想的全貌。此正如柯韵伯所言:“自  相似文献   

4.
《伤寒杂病论》为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到宋代经林亿等校正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一般认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金匮要略》才是古代中医治疗内伤杂病的经典。其实这种观点不对,《伤寒论》所确立的辨证论治精神,不论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均有普遍指导意义。故柯琴称之为:“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  相似文献   

5.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学经典著作,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其伤寒部分经西晋王叔和搜集整理而形成后世流传的《伤寒论》,而杂病部分则直至北宋年间林亿等人删减校订了翰林学士王洙所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而形成后世流传的《金匮要略》。该文试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含有甘草生姜大枣的方剂中归纳总结仲景对草姜枣的配伍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6.
《金匮》是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的著作,原与《伤寒论》合篇,是《伤寒杂病论》的内伤杂病部分,后因战乱散失,原著未得以流传于世。西晋王叔和搜集编次了伤寒部分,即今之《伤寒论》,但杂病部分未得其传。至北宋林亿等人根据《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金匮玉函要略方》,对杂病部分进行整理编次,《金匮要略》才得以流传于世。  相似文献   

7.
《伤寒杂病论》是伟大医学家张仲景(150~219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参考《内》、《难》、和《药录》,集汉以前医学之大成,结合自己和民间经验撰就的传世之著和宏篇巨制。经林亿等校正后,始分作治外感为主的《伤寒论》和治杂病为主的《金匮要略》。自金聊摄人成无己穷五十年精力,博采《内经》诸说,阐释论中辨证施治道理,著《注解伤寒论》十卷,卓然成为注解《伤寒论》大家。至斯始,《伤寒论》道乃大行,注家蜂起,迄今不下五百家。古今中外,对本论的研究,大量临床实践使医界为之倾倒。可以说,本论名传遐迩,为祖国赢得了崇高声誉。  相似文献   

8.
滕颖 《黑龙江医学》2004,28(10):799-800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 ,著《伤寒杂病论》 ,创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 ,后世奉为圭臬。凡论《伤寒杂病论》(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 ) ,人们每论及理法方药 ,或称六经纲云云 ,往往忽视仲景治病的另一重要手段———针灸疗法的研究 ,而使其学术思想有所偏解。鉴于对仲景学术思想的崇拜 ,及对针灸学术沿革的学习 ,笔者侧重于针灸疗法于仲景遣方用药之关系方面 ,总结《金匮要略》诸篇有关针灸疗法的论述 ,以求正于同道〔1〕。1 针灸的治病原则《妇人杂病篇》8条 :“……三十六平凡 ,千变万端 ;审脉阴阳 ,虚实紧弦 ;行其针药 ,治危得安 ,……  相似文献   

9.
中医辨证论治的大师张仲景的原著《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与杂病两大部分,后人把伤寒部分专辑为《伤寒论》,以论治外感病为主;杂病部分专辑为《金匮要略》,以论治杂病为主。从此《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变成两部经典著作。中医常说的四大经典,张机独占半壁,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学中医者必读之课本。故作者以"杂病"冠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又名《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或《金匮》。它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论述杂病的一部份。原书早已散佚,相传为西晋王叔和等加以整理编次,但后人仅看到《伤寒论》十卷,而杂病部份又复失传。到北宋初年,翰林学士玉诛在蛀卷中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经林亿等校正后,把杂病部分编成《金匮要略》方论一书而流传于世。  相似文献   

11.
东汉医学大师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不但为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而且还为汤液治病开辟了广阔途径。其《伤寒论》载方以113首(佚1方),《金匮要略》载方205首(佚4方),历经临床验证,功效卓著,被后世医家誉为“医方之祖”。李东垣说:“仲景药为万世法,  相似文献   

12.
探讨伤寒与杂病历代的分合状况。从热病的证治谈《金匮要略》杂病的位置、伤寒的证治谈杂病中的六经辨证,以及宋代杂病的另立、杂病伤寒合一说等几方面着手,探讨伤寒与杂病历代分合状况,认为仲景医学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独特系统,六经证治的框架是临证的基础,六经辨证具有普遍适用性,并非局限于外感伤寒,杂病的处理也应遵循。伤寒与杂病理法相通,仲景通过伤寒、杂病合论,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合一,可完好凸现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脉络,辨证、治病和对症的中医临床思维。  相似文献   

13.
以《伤寒杂病论》(含《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的方剂配伍为研究对象,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根据其治疗的病性、病位及病势进行归类,再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八纲、脏腑、六经辨证等理论,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以探索《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药物配伍规律与中医病性、病位及病势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中言语和语言异常的记载散见于各篇,其中《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相关条文各51条和19条。这些描述重点各有不同,描述方式多种多样,具有明显的特点。根据描述侧重点的不同,《伤寒杂病论》中言语和语言异常分为5个类型:语态异常、音调异常、数量异常、内容异常、不能言。《伤寒杂病论》中言语和语言异常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反映病因、病机、病位、治疗指征、误治等方面。从《伤寒杂病论》中寻找中医学对言语和语言异常的认识,充分发扬其优势而为临床服务,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于民国时期问世,其结构体系完整,内容详实,逻辑严谨,但其真实性受到诸多学者的怀疑。与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比较,桂林古本中的条文约3/5雷同,约1/5不同,另外1/5则为独有。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对宋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补充和发挥,有其特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本书)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论杂病的经典著作。《伤寒论》的学习方法,笔者前曾专篇讨论过(见本刊1962年12期),本书文词尤深奥费解,初学者尤难摸索和领会。不揣冒昧。再借本刊一角园地与同道们共同讨论,希有以教之。  相似文献   

17.
集汉代以前医学精粹著成的《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被后世奉为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就皮肤科而言,书中记载了许多皮肤病,有些甚至是世界最早报道者。它为中医皮肤病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本文就其记载的皮肤病作一简述。1关于白塞...  相似文献   

18.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在一千七百年前,写了一部《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种。在二书中并无心脏病这个名词,但有不少关于心脏病的证治。如《伤寒论》的少阴病篇,《金匮要略》的胸痹篇,所述方证都很典型,而且切乎临床实用。还有散见于其它篇章的,都不容忽视。现据方证加以归纳,约有十大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一书,是后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它论述了内、妇等科各种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它和《伤寒论》一样,理、法、方、药全备,理论结合实际,辨证施治原则贯串于全书的始终。它在内容的叙述上,对疾病“分类简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是中医院校本科必修的主干课程。也是培养、造就和提高本科生综合分析能力及判断能力的必备课程,对培养合格的高级中医人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是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内容的分割。审度其分割的利弊,并结合当今教学内容改革与临床实际的需要,认为分割的主要弊端是不利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