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CT) 99Tc.MDP骨显像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骨转移组31例,非骨转移组49例)前列腺癌患者的PSA、ECT与骨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骨转移组与非骨转移组的血清测试PSA值差异有显著性(139.36μg/L和37.58μg/L,P<0.01),与ECT全身骨显像,PSA与骨转移的程度正相关,血清PSA<10μg/L,ECT全身骨显像骨转移率为15.38%;血清PSA< 20μg/L,ECT骨转移率为19.35%;血清PSA >20μg/L,ECT全身骨转移率为51.02%;血清PSA > 100μg/L,ECT骨转移率为78.95%.结论:ECT 骨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有较高的敏感性,对未经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血清测定PSA<10μg/L,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可能性极小;PSA>100μg/L,者,骨转移的可能性极大.PSA> 20g/L,建议行ECT骨扫描.  相似文献   

2.
李欣  张详安 《吉林医学》2013,34(24):4914-4914
目的:探讨ECT骨显像联合血清PSA检测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临床效果。方法:对67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ECT骨显像联合血清PSA检测,观察骨转移与PSA值的关系。结果:骨转移患者PSA值总体高于非骨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级骨转移患者骨转移发生率均随PSA值增大而逐渐增加,且骨转移越严重PSA增大速度越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T骨显像联合血清PSA检测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临床效果显著,患者PSA<10μg/L时骨转移发生可能性极小,患者PSA>20μg/L时需要及时进行ECT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和FPSA)与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ECT)骨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2例前列腺癌患者的PSA和FPSA的检测结果及ECT骨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前列腺癌骨转移组和非骨转移组PSA和FPSA的均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62例前列腺癌中骨显像阳性47例,42例确诊为骨转移,转移率为67.8%,其中有1例PSA<10μg/L,2例PSA在10μg/L~20μg/L之间,4例PSA在20μg/L~50μg/L,35例PSA在50μg/L以上(占83%)。结论:PSA<10μg/L的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可能性小;PSA>50μg/L的患者发生的骨转移的可能性大。骨显像与血清PSA和FPSA浓度联合检测对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核素全身骨显像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对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价值。方法对82例前列腺癌患者核素全身骨显像和PSA结果进行回顾研究,并对骨转移与PSA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率为79.3%,常见转移部位是骨盆、腰椎及股骨,随着PSA值不断增高,骨转移阳性率也增高,尤其当PSA>60μg/L时,发生前列腺癌骨转移率100%,而PSA<20μg/L时,发生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机率很小。结论核素全身骨显像是诊断前列腺癌早期骨转移的最佳检查手段,核素全身骨显像结合PSA结果可以提高判断骨转移准确性,尤其对单个病灶的性质判断更为重要。当PSA>20μg/L时,前列腺癌发生骨转移的可能性很大,应常规进行核素全身骨显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骨显像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125例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组89例,非骨转移组36例)进行99mTc-MDP骨显像,对PSA、骨转移的好发部位与数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前列腺癌骨转移发生率为71.20%,骨转移最常见部位为脊柱167个(32.50%)和骨盆155个(30.16%)。骨转移组和非骨转移组的PSA均值分别是(87.99±21.01)μg/L和(24.67±8.33)μg/L,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PSA水平与骨转移有密切关系,PSA的均值升高,前列腺癌骨转移发生率增加。结论:前列腺癌骨转移发生率较高,全身核素骨显像对骨转移的诊断有价值,应作为前列腺癌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素骨显像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碱性磷酸酶(ALP)测定对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的价值。方法对37例前列腺癌患者的核素骨显像结果、血清PSA和ALP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骨转移程度与血清PSA水平和ALP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前列腺癌骨转移发生率为70.3%(26/37),最多见的转移部位为脊柱和骨盆。治疗前18例骨转移患者血清PSA值均>20 ng/ml,与骨转移阴性组有显著差异(P<0.001);对治疗后患者,血清PSA以4 ng/ml作为界值时骨转移阳性组和阴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以0.4 ng/ml作为界值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治疗前血清PSA和ALP曲线下包围的面积分别为0.772和0.923;治疗后PSA和ALP曲线下包围的面积分别为0.885和0.769。相关分析显示,ALP值与骨转移等级之间有较好的直线相关关系(r=0.752,P<0.01);治疗前和治疗后PSA水平与骨转移等级间亦存在正相关关系(r=0.508,P<0.01;r=0.515,P<0.05)。结论核素骨显像仍然是目前诊断前列癌骨转移的主要方法;初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当PSA≥20 ng/ml时,应常规进行骨显像的检查,对治疗后的患者,一旦发现PSA≥0.4 ng/ml,应行骨显像检查;治疗前ALP对骨转移的诊断效能高于PSA,其升高的程度与骨转移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放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ECT)骨显像联合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测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12月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7例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ECT骨显像诊断与血清PSA检测,比较单一ECT骨显像与ECT骨显像联合血清PSA的检出率。结果:联合诊断的检出率高于单一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级骨转移患者的骨转移率与PSA值呈正相关关系。结论:ECT骨显像联合血清PSA检测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较高,是理想的临床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临床应用的价值及PSA和前列腺外腺体积与前列腺癌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320例,观察和统计PSA≤410μg/L和PSA>410μg/L时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对前列腺癌组和良性病变组两组体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SA≤410μg/L和PSA>410μg/L时前列腺癌的检出例数分别为17例和98例,两组前列腺癌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体积在前列腺癌和良性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外腺体积在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血清特异抗原(PSA)及外腺体积是指导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筛查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的前列腺癌骨转移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及Gleason评分的关系.方法 整理北京积水潭医院44例前列腺癌骨转移病例,根据患者骨转移病灶影像学特点分为成骨型组、溶骨型组以及混合型组.分析血清总.PSA以及前列腺穿刺标本Gleason评分在3组中有无差异.结果 44例患者平均年龄70岁,其中成骨型骨转移33例(75.00%),溶骨型骨转移9例(20.45%),混合型骨转移2例(4.55%).血清PSA均值在成骨型,溶骨型及混合型3组分别为(590.3±177.O)μg/L、(249.0±66.6)μg/L以及(156.5±42.1)μg/L,ANOVA分析显示3组之间血清PS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骨型组中Gleason评分均值为7.4(6~10分),其中高中分化(Gleason评分≤7)22例(66.7%),低分化者(Gleason评分>7)占11例(33.3%);溶骨型组中Gleason评分均值为8.0分(6~10分),其中高中分化以及低分化分别为3例(33.3%)和6例(66.7%),统计学显示两组之间Gleason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型组两例Gleason评分均为8分.结论 前列腺癌骨转移类型与血清PSA无关,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PSA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量无前列腺疾病的正常组32例的PSA值与103例前列腺癌患者的PSA值进行均值比较,有非常明显的差异(P<0.001);把103例前列腺癌组按PSA值大小分为4组,分别为1组:<20μg/L,2组:20μg/L~40μg/L,3组:40μg/L~60μg/L,4组:>60μg/L,进行骨显像阳性率卡方两两比较显示。结果:除3、4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列腺癌患者随着PSA值的增加,其骨转移的几率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水平以及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对核素骨扫描结果的预测价值,以确定对中国前列腺癌初诊患者进行核素骨扫描检查的恰当时机。方法:对1994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治疗的624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血清总PSA(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tPSA)、前列腺病理检查Gleason评分与骨扫描结果的相关性。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曲线,确定选择进行骨扫描检查的PSA和Gleason评分界值。结果:624例前列腺癌患者中,有443例同时进行了骨扫描检查和血清PSA测定,其中骨扫描阳性患者216例(48.8%);338例同时具有骨扫描、PSA和前列腺病理检查Gleason评分。骨扫描阳性前列腺癌患者的tPSA水平(中位值 71.00 μg/L, 范围1.30~2 400.00 μg/L)显著高于骨扫描阴性患者(中位值 60.00 μg/L,范围0.60~201.00 μg/L,秩和检验P<0.001),骨扫描阳性患者的Gleason评分(7.7±1.5)也显著高于骨扫描阴性患者(6.7±1.8,P<0.001)。回归分析显示PSA及Gleason评分分别与骨扫描检查结果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lg[PSA]:r=0.933, B=0.352, P=0.001;Gleason评分:r=0.971, B=0.096, P<0.001)。tPSA<10 μg/L时骨扫描阳性率为<9.0%,Gleason评分<5时骨扫描阳性率为3.8%。tPSA>15 μg/L或Gleason评分≥7时,对骨扫描阳性结果的预测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度分别为97.5%、24.7%、54.4%、91.5%和60.0%。结论:前列腺癌患者的骨扫描阳性结果与较高的血清tPSA水平和病理检查Gleason评分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建议tPSA<10 μg/L和Gleason评分<5的新诊断前列腺癌患者可不进行骨扫描,tPSA>15 μg/L或Gleason评分≥7的前列腺癌患者应该进行骨扫描检查。  相似文献   

12.
骨髓前列腺特异抗原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检测骨髓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筛选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价值。方法:选择20例前列腺癌患者,按同位素骨扫描结果,分为无骨转移的阴性组(8例)和有骨转移的阳性组(12例),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骨髓及血清中PSA值,并测定骨髓PSA与血清PSA的比值。 结果:有骨转移组和无骨转移组骨髓PSA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以骨髓/血清PSA比值为0.70作为筛选骨转移阳性的参考值时,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敏感性为78%,特异性为86%,准确率为73%。 结论:骨髓PSA与前列腺癌骨转移有关,可作为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肿瘤标记物,骨髓/血清PSA比值0.70可作为骨转移的筛检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骨显像联合血清骨型碱性磷酸酶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型碱性磷酸酶(B-AKP)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6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骨转移组和无骨转移组)进行骨显像并测定B-AKP水平。对患者和正常对照、骨转移组和无骨转移组、骨显像不同级别者的B-AKP水平进行比较,并对B-AKP值与骨病灶数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106例患者中,骨转移者68例、无骨转移者38例,转移率64.2%;(2)骨转移组B-AKP水平(28.4±14.8μg/l)与无骨转移组(12.8±7.6μg/l)差异显著(t=6.056,P<0.001)。骨显像0~3级各组B-AKP分别为13.9±6.8、17.2±9.4、23.8±10.4和49.5±17.μg/L,除0级与1级组、1级组与2级组之间B-AKP值无差异外(P>0.05),其它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3)6例单发热区患者B-AKP值(19.6±4.2μg/l)与4例单发冷区患者(13.1±3.4μg/l)差异显著(P<0.05);(4)B-AKP值与骨转移病灶数目之间相关系数r=0.751,P<0.01。结论 B-AKP与骨显像有很好的一致性。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应首选骨显像。对于单发热区病灶,应结合B-AKP检测以防漏诊;对于疑似假阳性病灶,结合B-AKP值作出相应诊断,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骨代谢指标变化对肺癌患者骨转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永康市中医院收治的初诊肺癌患者108例,其中58例为骨转移组,50例为无骨转移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50例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后3组研究对象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TPINP)、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水平。 结果 治疗前骨转移组与无骨转移组TPINP、N-MI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骨转移组TPINP、N-MID水平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P<0.05);TPINP、N-MID诊断肺癌患者骨转移的AUC分别为0.887、0.70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明显缓解的患者TPINP、N-MI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未见缓解或加重的患者TPINP、N-MID水平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明显缓解的患者TPINP、N-MID水平明显低于未见缓解或加重患者(P<0.05);TPINP>72.36 μg/L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TPINP ≤ 72.36 μg/L的患者(P<0.05);N-MID>17.58 μg/L的患者和N-MID ≤ 17.58 μg/L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PINP、N-MID水平可作为肺癌患者骨转移诊断、疗效评估的有效指标,其中TPINP对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吴国  朱郧鹤  王朝晖 《海南医学》2016,(8):1280-1281
目的 探讨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ECT)全身骨显像技术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间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56例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进行ECT全身骨显像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6例恶性肿瘤患者ECT全身骨显像诊断结果显示,共46例检出肿瘤骨转移,检出率为82.14%,其中以乳腺癌的肿瘤骨转移检出率最高(90.91%,20/22),其次为肺癌和肝癌,检出率分别为87.50%(14/16)和80.00%(8/10),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最低(50.00%).ECT共检出肿瘤骨转移部位72处,其中以肋骨转移比例最高,为41.67%,其次是椎骨和四肢的检出率分别为25.00%和11.11%,其他部位的检出率合计为22.22%.ECT全身骨显像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97.67%)和阴性预测价值(91.67%),但特异性较低(73.33%).结论 ECT全身骨显像在早期诊断肿瘤骨转移较传统影像学方法效果更好,可提前骨转移的检出时间,为患者赢得更宝贵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内分泌治疗前后进行全身骨显像并分析骨转移灶数目,同时测定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浓度。结果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内分泌治疗后根据骨转移灶的数目将骨显像表现可分为3种类型:减少或消失;保持稳定状态;增多;每一类型伴有相应的血清PSA变化规律。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可直观地监测骨转移灶的变化,是监测疗效的必要手段,可弥补血清PSA作为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疗效评价指标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前列腺癌临床各因素与预后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窦建国  王德林 《重庆医学》2011,40(3):211-214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PCa)患者年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骨转移等临床因素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1月病检确诊为前列腺癌,有完整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及发射单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ECT)、CT/MRI、X线和B超检查资料,能够准确进行TNM分期及计算PSAD的57例患者。结果年龄与临床分期(T)呈正相关(r=0.287,P<0.01),PSAD与T呈正相关(r=0.321,P<0.01),并与Gleason评分也呈正相关(r=0.327,P<0.01),T与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r=0.250,P<0.01)。而年龄与Gleason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非死亡组比较,骨转移、T、PSAD及Gleason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leason评分大于7分组与小于或等于7分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AD≤3 ng.mL-1.(cm3)-1组与大于3 ng.mL-1.(cm3)-1组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2、3、4年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64%、54%、33%。中位生存时间为43.36个月。结论骨转移、临床分期、PSAD及Gleason评分与预后存在一定关联;骨转移、PSAD及临床分期是预后的危险因素。以PSAD=3 ng.mL-1.(cm3)-1为分界点,>3 ng.mL-1.(cm3)-1组累积生存率比小于或等于3 ng.mL-1.(cm3)-1组明显降低(P<0.05),PSAD对判断PCa患者预后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刚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2):1767-1770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血清学指标检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诊疗价值。方法:将72例前列腺癌患者分为肿瘤骨转移组和无骨肿瘤转移组,同时选取前列腺良性病变患者32例和参加体检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检测各组外周血前列腺抗原(PSA)和游离前列腺抗原(fPSA),并检测骨转移患者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结果:与健康人相比,无骨转移组前列腺癌患者的PSA和fPSA水平明显提高(P=0.044和P=0.041),有骨转移组前列腺癌患者的PSA和fPSA升高更明显(P〈0.01);患者骨转移灶数目≤2与〉2时PSA和fPS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随着骨转移分级的增高,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PSA、ALP和BAP的水平也逐步升高,呈高度的正相关(r=0.982,P=0.005;r=0.957,P=0.042;r=0.963,P=0.034);骨转移患者PSA〈30ug/L与PSA≥30〉g/L例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转移患者BAP〈20〉g/L与BAP≥20μg/L患者例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AP的假阳性率仅为21.62%,明显低于ALP的72.97%(P〈0.01)。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仍是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首要方法,血清学PSA、fPSA、BAP和ALP也是诊断骨转移的重要方法,当患者PSA水平大于30.0μg/L时,应建议患者行全身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