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2003—2007年苏南某市食物中毒情况的分析,揭示其分布、原因及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应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市发生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学、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3~2007年全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44起,事件发生场所主要集中在集体食堂,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31.80%和46.48%,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所占的比率最高,分别占63.64%和86.48%,其次为化学性食物中毒。结论提高食物中毒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将该市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控制在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2.
阳江市1995~2003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阳江市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阳江市1995~2003年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阳江市1995~2003年共发生食物中毒65起,中毒人数1377人,死亡7人,病死率为0.51%。中毒起数最高为1998年13起,中毒人数最多为1997年415人。食物中毒的高发期为第二季度,占中毒总起数的40.00%(26/65),中毒人数以第三季度最多,占中毒总人数的36.02%(496/1377)。中毒场所以家庭发生的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50.77%、52.36%和100.00%。中毒原因以化学性食物中毒起数最多,占中毒总起数的40.00%(26/65)。中毒食物以果蔬类食物中毒的起数最多,占中毒总起数的30.77%。结论 加强卫生监督和宣传教育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近几年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食物中毒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0~2007年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监测资料按照中毒发生季节、发生场所、中毒食物种类、中毒原因等环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2007年共发生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80起,年均发生4~19起,中毒人数1727人,死亡23人,中毒死亡人数占同期食物中毒死亡人数的53.5%;中毒食物主要为毒蘑菇和菜豆,共发生63起,占78.8%;毒蘑菇中毒引起人员死亡比例最高,占69.6%,其次为河豚鱼,占13.0%;中毒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和集体食堂,所有死亡事故均发生在家庭。结论根据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以外来务工人员为高发人群和集体食堂为高发场所的特点,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人群的预防和宣教,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2004年北京市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全面掌握北京市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 对2004年度市卫生监督所接到报告的57起食物中毒事故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全年共发生食物中毒57起,中毒人数1375人,无死亡,与2003年比,报告起数增加1.8%,中毒人数增加40.0%;集体食堂所发生的食物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均最多,共计43起,中毒人数1202人,分别占总数的75.4%和87.4%。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多发于第四季度,主要集中在10月份及11月上旬;致病因素以有毒动植物性和细菌性为主。结论 建立食物中毒季节性预警机制,加强对重点单位的监管和公共卫生知识宣传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1994-2003年我国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为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将检索的1994—2003年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个案按照中毒种类、中毒人数、死亡人数、中毒时间、地域分布、中毒场所、中毒食物、中毒原因等方面从其中提取信息,然后将相关内容逐一归类详细分析。结果 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以副溶血性弧菌发生的起数最多,占20.2%;中毒人数以沙门菌所占比例最大,占20.4%;肉毒梭菌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70.5%,引起的死亡率也最高,达16.5%;大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在5月至10月,但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1月和2月;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有31.2%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但每种细菌的多发场所有着显著的不同;沿海省份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占24.4%,内陆省份以沙门菌最多,占22.4%。食物载体难以确定。结论 细菌性食物中毒有其规律性,根据其内在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将有助于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6.
陈斌 《实用预防医学》2007,14(2):458-459
目的分析永顺县2003-2005年发生13起食物中毒的特点和规律,为制定有效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永顺县2003-2005年发生的13起食物中毒事故现场调查资料和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间发生食物中毒13起,中毒人数118人;化学性食物中毒共发生8起,中毒人数33人,死亡人数7人,分别占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61.54%和27.97%;中毒发生场所主要分布在农村,共发生11起,中毒人数100人,死亡人数7人,分别占死亡人数、中毒起数和人数的7%、84.62%、84.76%。结论永顺县食物中毒发生场所主要是农村集体聚餐,加强农村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和宣传教育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张冠峰  麦莉  黄隽 《职业与健康》2006,22(20):1654-1656
目的分析中山市近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山市1998~2004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情况。结果中山市1998~2004年共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69起,中毒人数3172人,平均每起中毒人数46人。中毒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以第3季度发生的起数最高,有41起,占中毒起数的59.4%;第2季度次之;中毒人数也以第3季度最多,中毒2037人,占中毒人数的64.2%,第2季度次之。中毒发生场所以集体食堂最多,共有56起,占中毒起数的81.2%;中毒人数2567人,占总中毒人数的80.9%。中毒的致病因素以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为主,分别有28和25起,占中毒起数的40.6%和36.2%。中毒食物种类主要是肉及其制品,共有38起,占中毒起数的55.1%,其次是凉拌菜食品,共有13起,占中毒起数的18.8%。结论中山市近年来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且致病因素发生变化,以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为主。加强卫生监督监测力度,把好发证关,提高从业人员卫生安全意识和建立危害分析与临界控制点(HACCP)体系是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发生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沂水县农村家庭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沂水县1982-2003年农村家庭食物中毒进行分析。[结果]农村家庭食物中毒发生37起,占总食物中毒起数的63.79%(37/58),中毒人数420人,占总中毒人数的61.76%(286/680);死亡3人,占总死亡人数的100.0%。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以细菌性食物中毒多见,占中毒起数的62.16%;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中毒食品以肉类多见。[结论]农村家庭食物中毒以家庭宴席为主要中毒场所、以微生物为主要致病因素,有关部门应加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杭州市萧山区1982-2003年农村家庭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杭州市萧山区家庭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杭州市萧山区1982-2003年发生的家庭食物中毒安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家庭食物中毒发生27起(全部为农村),占整个登记食物中毒起数的38.58%;中毒人数506人,占总中毒人数的41.58%;死亡1人,占总死亡人数的100.00%。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最多见,占中毒起数的70.37%;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中毒的食品以水产品和肉类为多见。结论针对家庭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以期对南宁市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相关的依据。方法对2004年~2008年南宁市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时间、地域(场所)、致病菌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2008年南宁市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35起,中毒人数753人,死亡0人。发生起数最多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5起,占中毒总起数的42.86%;中毒人数235人,占中毒人数的31.21%。其次为奇异变形杆菌,8起,占中毒总起数的22.86%;中毒人数149人,占中毒人数的19.79%。再次为沙门氏菌,6起,占中毒起数的17.14%;中毒人数75人,占中毒人数的9.96%。场所分布:商业饮食12起,占34.29%,学校10起,占28.57%;中毒人数:学校381人,占中毒人数50.60%;集体食堂226人,占30.01%;商业饮食119人,占15.80%:家庭27人,占3.59%。季节分布:对夏季为最多,其次为秋冬季。结论细菌性食物中毒有很强的规律性,应根据其内在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996~2005年汕头市食物中毒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汕头市食物中毒情况,为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1996~2005年汕头市食物中毒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6~2005年汕头市共发生食物中毒59起,中毒992人,死亡5人。除1996年无食物中毒发生外,1997~2002年每年发生2~4起,2003~2005年每年发生12~18起,近3年来食物中毒发生呈上升趋势。按中毒原因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29起,占49.15%;化学性食物中毒24起,占40.68%;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6起,占10.17%。按中毒场所分类,集体食堂22起,占37.29%;家庭19起,占32.20%;饮食服务单位11起,占18,64%;个体摊贩5起,占8.47%;其他2起,占3.39%。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分析南昌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南昌市2012-2014年食物中毒流行病调查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2-2014年,南昌市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29起,发病312人,死亡2人;6月份发生食物中毒次数最多,8月份发病人数最多;主要场所为家庭(37.93%)、学校食堂(31.03%)、餐饮单位(24.14%)、食品零售(6.90%);中毒原因主要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占51.72%,毒蕈中毒占31.03%,细菌性中毒占17.24%。结论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群食品安全意识;建立有效的监管防控机制,加强控制关键环节,消除食物中毒发生的隐患;完善食物中毒应急机制,及时查明食物中毒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餐饮业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情况,为餐饮业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山市2003—2007年的餐饮业食物中毒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2003—2007年中山市发生餐饮业食物中毒共27起,中毒人数共588人。②发病高峰季节是每年的5—10月份。③细菌性食物中毒占餐饮业食物中毒的92.59%,以副溶血弧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为主。④中毒人群具有进食场所和进食餐次高度的聚集性,但年龄、性别和职业无特异性。⑤潜伏期最短48min,最长2200min,平均12h;症状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头晕为主。⑥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为烧鸭、白切鸡等熟肉制品。⑦大部分餐饮业持有有效的卫生许可证,但大部分的从业人员没有健康证;大部分厨房环境、设施等均符合要求,但现场卫生较差。结论中山市餐饮业食物中毒存在高峰季节、高危食品,加强卫生管理和对餐饮业员工卫生知识培训是最好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姚安县2000—2010年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姚安县2000—2010年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0—2010年姚安县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44起,中毒人数274人,罹患率为55.35%;死亡人数2人,病死率为0.7%。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第2、3季度,占84.08%;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最多,占70.45%;化学性食物中毒占15.9%,有毒动植物中毒占79.55%,其中野生菌食物中毒占47.73%;中毒原因主要为加工不当,占77.26%。结论农村家庭食物中毒是该县预防和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广东省广州市1997-2007年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州市1997-2007年食物中毒发生的起数、人数、时空分布和病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州市1997-2007年共发生食物中毒462起,中毒8682例,死亡37例,年均发病率为10.70/10万;集体食堂发生的中毒起数最多,有180起,占38.96%;其次是饮食服务单位和家庭,分别有155和92起,占33.55%和19.91%,其他场所有35起,占7.58%;中毒例数也以集体食堂最多,有5437例,占62.62%;其次为饮食服务单位,有2366例,占27.25%;家庭和其他较少,分别有495和384例,占5.70%和4.42%;食物中毒起数和例数以第二、三季度高发,死亡例数则以第一季度高发;中毒食物以肉及肉制品和果蔬类为主,肉及肉制品的中毒发生原因主要是原料污染或变质。结论在食物中毒高发季节,控制肉及肉制品、果蔬类的原料污染和变质问题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郭宁晓  栾玉明  李集宇 《职业与健康》2008,24(22):2428-2431
目的了解广州市海珠区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和特征,为控制和减少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州市海珠区2004-2007年食物中毒报表及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a来共发生食物中毒52起,中毒人数610人,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16.8/10万。中毒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以第2和第3季度发生的起数最多,占中毒起数的38.46%和44.23%。中毒发生场所起数依次为饮食服务单位、家庭和集体食堂,分别占36.54%、28.85%和23.08%。中毒人数依次为集体食堂、饮食服务单位、家庭和其他,分别占52.79%、25.74%、12.30%和9.18%。致病因素以细菌性中毒起数和人数最多,其次为化学性食物中毒,不明原因和有毒动植物较少,分别占78.85%和91.15%,17.31%和7.54%,1.92%和0.82%,1.92%和0.49%。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主要以变形杆菌、副溶血弧菌、金葡菌为主要致病菌,化学性食物中毒以甲胺磷、盐酸克伦特罗为致病因素。化学性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家庭,发生起数和受累人数少但危害严重。结论广州市海珠区食物中毒形势依然严峻,应针对其发生规律和特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江门市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流行原因和规律.以便有针对性地制订防控措施。[方法]对2001~2007年江门市食物中毒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7年合计发生食物中毒114起、中毒1906人,全人口年均发生率为6.88/10万;死亡9例,病死率为0.47%。114起食物中毒中.细菌性食物中毒50起、中毒1068人.分别占总起数的43.85%和中毒总人数的56.03%;化学性食物中毒分别占29.82%和20.82%;植物性食物中毒分别占21.05%和20.46%。发生在集体食堂的分别占总起数和总例数的40.29%和42.55%。9例死亡者中。河豚鱼、蟾蜍中毒各4例,误食毒鼠强污染死猪肉1例。[结论]江门市食物中毒以细菌性食物中毒和集体食堂发生的最高,以进食或误食有毒动物肉类为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甘肃省食物中毒发生的趋势,为政府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甘肃省2001~2005年食物中毒发生起数、人数、死亡人数、病死率、发病率等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甘肃省共发生食物中毒122起,中毒人数2 891人,发病率2.22/10万,其中死亡33人,病死率1.14%.从2003年始,食物中毒发生起数、人数、死亡人数、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病死率增长速度无明显改变.而2001~2005年食物中毒平均发病率、病死率仍明显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结论 加强食物中毒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大卫生行政执法力度,建立农村食物中毒急救常识宣教体系、农村医疗应急救助体系和食物中毒上报监督体系是预防控制食物中毒和降低发病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深圳市南山区食物中毒发生特点,为食物中毒的防控提供依据,并就相关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进行探讨。方法对深圳市南山区2004~2008年5年间发生的食物中毒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8年深圳市南山区共发生食物中毒46起,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季度,共38起,引发食物中毒的疑似食物主要为凉菜类及烧卤熟肉类食品,共27例次,致病因素主要为细菌感染,占食物中毒总数的58.70%。结论充分了解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及地域特征,有利于今后综合指导卫生监督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及对重点场所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2006—2010年某市食物中毒分析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竞  钱宗升 《职业与健康》2011,27(6):653-655
目的了解某市食物中毒发生变化趋势及发生原因,为制订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某市2006—2010年食物中毒资料,对食物中毒发生的流行趋势、中毒原因等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共发生食物中毒105起,中毒867人,第3季度食物中毒发生率占42.9%,发生在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占62.9%,细菌性食物中毒占61.9%,四季豆在动植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中占52.6%。结论第3季度为高发季节,集体食堂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是高发场所,细菌性食物中毒是主要病因,四季豆是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主要致病因素。应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宣传和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