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洋  张健  林俊 《器官移植》2022,13(4):455-462
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对于减少移植物损伤至关重要。供者来源性细胞游离DNA(dd-cfDNA)检测是基于二代测序等技术,通过浓度法及绝对定量法检测循环体液中源于坏死、凋亡的供肾组织DNA片段含量,具有监测同种异体移植物损伤的临床应用潜力。相比传统血清肌酐等检测指标,dd-cfDNA检测可提前数周至数月监测到移植物损伤,为临床治疗和延缓移植物失功提供了“时间窗”。随着近年来对dd-cfDNA研究的不断深入,dd-cfDNA因其兼具无创性、灵敏度高和能够对治疗效果进行实时评估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有关dd-cfDNA检测在肾移植诊疗中多维度应用的研究证据与结论,并讨论了dd-cfDNA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方向,旨在为dd-cfDNA检测广泛应用于我国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脑肿瘤供者供肾移植术后短期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接受脑肿瘤供者供肾移植的27例受者临床资料。所有受者免疫诱导方案均为标准双剂巴利昔单抗,术后免疫抑制维持方案为吗替麦考酚酯(MMF)+他克莫司+泼尼松。术后定期随访,每次随访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他克莫司血药浓度,记录排斥反应及感染发生情况,同时定期监测是否发生肿瘤。 结果截至2017年10月,所有受者随访6~36个月。27例受者中2例于移植术后1周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其中1例经治疗后无法逆转,最终恢复透析治疗;另外1例经治疗后肾功能逐渐恢复。1例受者于移植术后4个月发生肺部真菌感染,治疗无效后死于呼吸衰竭。2例受者分别于术后3、8个月发生排斥反应,经治疗后均好转。除1例因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复发致移植肾失功及1例肺部感染导致死亡外,未出现其他原因导致的移植肾丢失。所有受者术后胸腹部影像学检查未见肿瘤相关疾病发生,移植肾每月至少进行1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占位性病变。 结论脑肿瘤供者供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短期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血中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肾移植患者进行外周血ET-1和NO动态检测,将检测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按移植肾状况和血压值再分别分组进行比较。结果:肾移植后ET-1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NO值明显升高(P〈0.01);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NO值较正常和慢性排斥反应者升高(P〈0.01),而发生慢性排斥反应时,ET-1值较肾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道一种根据中国人群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特点优化后的,供者来源细胞游离DNA(donor derived cell-free DNA,dd-cfDNA)检测方法在肾移植中的初步运用.方法 使用优化选择的8个SNP位点所形成的dd-cfDNA检测试...  相似文献   

5.
简述细胞粘附分子与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探讨利用CAMs单抗减少排斥反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致敏患者肾移植术前应用单抗原磁珠法检测到的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DSA)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及类别与术后早期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 mediated rejection,AMR)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30例术前致敏的肾移植患者资料,采用单抗原磁珠法检测术前DSA,分析术前预存的DSA抗体类别及荧光强度与术后早期AMR的关系。结果术前预存DSA患者22例,单纯Ⅰ类阳性患者9例,单纯Ⅱ类阳性7例,Ⅰ、Ⅱ类均阳性6例,其中10例(45.5%)发生AMR。比较AMR阳性组和AMR阴性组两组间Ⅰ类DSA MFI值,Ⅰ类强阳性DSA(MFI≥8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水平、Ⅱ类DSA MFI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Ⅰ类强阳性DSA的7例患者中有6例(占85.7%)发生AMR,而术前Ⅰ类DSA轻、中度阳性(1 000相似文献   

7.
8.
在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中,T淋巴细胞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多层次的免疫应答,包括抗原识别、免疫调节、溶细胞效应等^[1],受者外周血中的供者特异性活化T淋巴细胞(pds T淋巴细胞)频度与排斥反应的发生呈高度相关^[2]。据此,术前检测受者外周血中供者特异性活化T淋巴细胞的频度,对预测同种异体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供者的年龄对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3、12、18个月龄的F-344大鼠肾移植给6个月大小的LEW受鼠,以自体肾移植作为对照组,术后检测各组的肾功能和免疫组化的改变,并进行移植肾的组织学观察。结果 18个月龄供肾移植组术后24h尿蛋白含量、移植肾肾小球硬化程度及纤维化程度均较3个月龄及12个月龄组严重,差异有显著性(P<0.01);18个月龄的供肾移植组移植肾组织中ED1^+单核/巨噬细胞、CD4^+T淋巴细胞及CD8^ 细胞毒性/抑制性T淋巴细胞明显高于3个月龄供肾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供者的年龄越大,术后移植肾的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就出现越早,且越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微珠法检测肾移植受者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并探讨DSA阳性受者的HLA配型及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检测39例亲属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后的DSA,检测供、受者HLA错配情况,记录受者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DSA阳性及阴性受者的HLA错配及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39例共检测DSA 313次,其中移植前78次,移植后235次,移植前出现DSA阳性的均暂缓手术.5例HLA无错配的受者移植后DSA均为阴性,34例HLA错配的受者移植后12例出现DSA阳性(35.3%,P<0.05).12例DSA阳性受者中,5例发生排斥反应(41.7%),其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DSA阴性的移植受者(7.4%,P<0.05).发生排斥反应且DSA阳性受者的单抗原微珠免疫荧光强度均值为5723.9±1030.5,高于未发生排斥反应的DSA阳性者的2355.2±609.7(P<0.05).DSA阳性的受者治疗后,DSA免疫荧光强度有所下降.结论 采用流式细胞微珠法动态监测DSA效果较好,有利于预测和及时防治肾移植后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尿液中单核细胞趋化性肽 1(MCP 1)浓度变化的意义。方法 用生物素 抗生物素蛋白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ABC ELISA法 )检测 5 0例肾移植受者术后不同时间尿液中MCP 1的含量。结果 移植术后肾功能稳定者尿液中的MCP 1水平为 (416± 2 1) μg/L ,正常对照组为 (40 8± 11) μg/L ,二者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的MCP 1水平为 (1195± 5 8) μg/L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肾功能稳定者 (P <0 .0 1) ;抗排斥治疗有效者的MCP 1水平在冲击治疗 1周后即明显下降 (P <0 .0 1) ,而无效者的MCP 1水平无变化。结论 检测尿液中的MCP 1水平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术后应用FK506抗排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FK506 在肾移植术后抗排斥治疗的效果及副作用。 方法 对肾移植术后单独应用环孢素A(CsA)50 例和术后应用FK506 50 例( 术后24 小时应用FK506 40 例,CsA 中毒后改FK506 10 例)患者进行比较。 结果 CsA 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9 例,发生率为18 % ,逆转8 例(88 %) ,肾功能在2 ~26 天恢复正常38 例(76 %) ,肺部感染2 例,泌尿系感染1 例,肾中毒2例,肝中毒3 例,高血糖2 例,腹泻1 例,摘肾1 例。FK506 组AR4 例均逆转,肾功能2~13 天恢复正常40 例(80% ),高血糖14 例(28% ),肾中毒2 例,肝中毒1 例,腹泻22 例(44% ),1 例因肺部感染、高血糖难以控制仍改用CsA。应用CsA 肝中毒的10 例患者改用FK506 后肝功能7 ~16 天全部恢复正常。 结论 肾移植术后应用FK506 安全有效,排斥率明显降低,副作用小,但对长期存活的影响及并发症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肾移植早期血清及尿液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组及动态监测55例肾移植患者早期血清及尿液TNF水平。结果:术后3d血清和尿液TNF均明显升高,与术前和术后其他各组比较,P〈0.01。血清和尿液TNF在手术1周后均显著下降,但血清TNF水平仍高于术前,尿液TNF水平低于术前。血清TNF水平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显著增高,术后平稳组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组无明显变化。急性排斥反  相似文献   

14.
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人疱疹病毒6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  臧美孚 《中华外科杂志》1997,35(8):499-500,I071
为了检测人疱疹病毒6型(HHV-6)在器官移植中的致病性甲状作者对12例肾脏移植受者在经基础免疫治疗3周后,取外周血淋巴细胞与脐血淋巴细胞共同培养。结果显示,2例受示标本中见有细胞病变(CPE),其中1株病毒经多次传代冻存后仍能产生CPE。该杂细胞超薄切片电镜下风疱疹病毒样颗粒,感染细胞涂片抗HHV-6单克隆抗体产生明显荧光,证实为HHV-6。作者认为,HHV-6可能在肾脏移植后感染,尤其在排斥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血清可溶性HLAI类抗原(sHLAI) 与肾移植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的关系。 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动态监测36 例肾移植受者sHLAI水平。 结果 尿毒症组sHLAI水平为(2-94±0-34)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76±0-33)μg/L(P< 0-05) 。移植后功能稳定组sHLA降至(0-63±0-31 )μg/L,显著低于尿毒症组( P<0-05)。sHLAI在发生排斥反应前3 天及感染后5~7 天显著升高。 结论 sHLAI可作为监测肾移植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的参数。  相似文献   

16.
霉酚酸酯防治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效果及安全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霉酚酸酯(MMF)防治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挤反应(AR)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124例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MMF组(48例)及硫唑嘌呤组(Aza组,76例),观察2个患者术后3个月内AR、难治性急性排斥(CRR)的发生率及并发症。结果MMF组及Aza组在患者死亡率、移植肾失功率等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MMF组的AR发生率、CRR发生率明显低于Aza组;以MMF3.0g/d治疗CRR,其效果与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小剂量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即复宁)和赛尼哌在肾移植诱导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50例尸体肾移植患者分3组,小剂量即复宁组72例(总剂量2.1~3.0mg/kg),赛尼哌组15例(50mg第1、14天各1次),未接受诱导治疗的肾移植受者63例作为对照组。随访6个门,比较3组患者急性排斥反应、DGF发生率和并发肺部感染率。结果即复宁组、赛尼哌组和对照组6个月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别为4例(5.5%)、1例(6.7%)、10例(15.9%),发生DGF分别为3例(4.2%).0例、8例(12.7%),并发肺部感染分别为4例(5.1%)、1例(6.7%)、3例(4.8%),发生白细胞减少分别3例(4.2%)、1例(6.7%)、5例(7.9%),发生血小板减少分别2例(2.8%)、1例(6.7%)、5例(7.9%)。结论早期应用小剂最即复宁和赛尼哌是肾移植诱导治疗的合适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老年肾移植受者贫血的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68例首次肾移植的老年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老年肾移植受者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168例老年首次肾移植受者,贫血的总发生率为45.2%( 76/168).40例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26例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10例为溶血性贫血.76例贫血受者中,51例为红细胞生成素(EPO)缺乏;25例为EPO抵抗.贫血受者营养不良,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贫血受者(P<0.01).环孢素、硫唑嘌呤、泼尼松方案( CsA+Aza+Pred)贫血发生率为57.1%,显著高于其他方案(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肌酐水平、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是老年肾移植受者贫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89、5.156、6.345、1.876.结论 贫血是老年肾移植受者严重并发症.男性、肌酐水平、急性排斥反应、DGF是老年肾移植受者贫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的抗MICA抗体水平与慢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及其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共有105例受者被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分析,其中发生慢性排斥反应者(慢排组)43例,移植肾功能正常者(对照组)62例.记录两组受者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HLA抗原错配数、供肾冷缺血时间、出院时血清肌酐(SCr)水平、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以及入组时间(入组时距肾移植手术时间)等资料,并进行比较.受者分组后,抽取受者外周血,检测SCr及抗MICA抗体水平,抗MICA抗体的检测采用Luminex 100免疫磁珠流式细胞仪技术.观察与比较抗MICA抗体阳性受者和抗MICA抗体阴性受者间术后3个月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的次数和移植肾功能的差异.移植肾功能的评价采用血清肌酐变化率(△SCr/M),即(入组时SCr值-出院时SCr值)/入组时间.结果 两组受者在性别、年龄、HLA抗原错配数、供肾冷缺血时间、术后免疫抑制方案、出院时SCr水平及入组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后,慢排组受者SCr水平和抗MICA抗体阳性受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抗MICA抗体阳性受者术后3个月内发生的AR次数明显多于抗MICA抗体阴性受者,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MICA抗体阳性受者的△SCr/M为8.3±3.6,明显高于抗MICA抗体阴性受者的2.4±2.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MICA抗体的表达与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相关,移植前进行MICA配型可减少术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助于延长移植肾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