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正气的免疫功能及其物质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气与机体的免疫能力密切相关.肾中先天之精气为正气之根,后天水谷之精气为正气之源,卫气是正气的客观体现.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正气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洪亚群  刘芳 《中医研究》2011,24(8):56-58
为了提高对腧穴的认识,本文从正气入手,以正气为本,探讨腧穴的含义及其本质特征。在认真研究《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结合针灸临床及科学研究,笔者认为腧穴是人体正气游行出入的部位,正气在腧穴内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腧穴可反映人体正气之盛衰,其主要治疗作用在于鼓舞人体内在正气,扶正、动态及感应为其3大本质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腧穴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霍香正气的最原始剂型为霍香正气散,始见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从宋到清,有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汤、藿香正气药汁丸、藿香正气大蜜丸等剂型。占正统地位的,是藿香正气散。近年来,各地制成了藿香正气片、藿香正气浓缩丸、藿香正气合剂、藿香正气水等新剂型,对处方组成也作了许多大胆的革新。藿香正气的各类剂型各有特点。藿香正气散因服用不便,于是出现了丸剂(大蜜丸、药汁丸、浓缩丸)、水  相似文献   

4.
钙作为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种生理功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与中医最根本概念“正气”有着紧密的联系。钙为正气的物质基础之一,是实现正气功能的必需元素,扶助正气可以通过补钙实现。  相似文献   

5.
一、要提高免疫力,必须增强五脏之气免疫力就是指人体的正气,人抵抗疾病全在于正气,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就是人体的卫御之气,包括卫气及元气。正气与人体的肾、脾、肺有密切关系。其中,肾为元气之根,脾为正气之源,肺为卫气之本,所以正气的强弱与人体五脏的盛衰密切相关。五脏虚可导致正虚,正虚可使免疫力下降,从而降低抗病力。所以我们要提高免疫力就必先强五脏。二、肾气强才正气强正虚的主要原因是肾虚1.肾为元气之根,阳气之本由于肾是人体元气的根本,所以肾气虚就会导致元气不足,从而形成正虚,造成免…  相似文献   

6.
中医温病学领域杂气病因学说与天人合一观是提出癌气概念的文献依据;恶性肿瘤基因学发病机制和现代中医提出的"癌毒学说"与"扶正抑癌学说"是提出癌气概念的临床依据。癌气是人体杂气中之最强者;在健康人体,癌气受正气制约,为正气所用,是正气的组成部分。任何原因造成正气衰弱,失于对癌气的制约,癌气则变逆作疫,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恶性肿瘤的治疗应以促邪归正为原则,采用扶正与攻毒并施的治法,促使失制的癌气重新回归正气,被正气制约;促邪归正治疗原则与现代医学中诱导治疗思想暗合。  相似文献   

7.
<正> 《中医学基础》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版),把古医籍中之“正气”诠释为:“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抗病能力”.我认为这种解释不符合传统理论中“正气”这一重要概念的原貌.但因这种诠释的影响已很广,故本文拟对“正气”概念再诠释为:正气,是人体一切正常物质及其功能的总概括.拙见若有不当,请同道正误. 从发病学角度看“正气”的本义“正气”这一概念,常常是中医在论述发  相似文献   

8.
<正> 气血津液皆为人体正气,同具御邪抗病之能力。但具体到各种正气所抗病邪之种类则有不同,诸正气所特有的不同职能的抗邪能力,称之为正气分职抗邪。正气分取抗邪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临证时不难发现虚热性疾病有发热、口渴;虚寒性疾病有畏寒、肢冷。之所以出现此类现象,可能是因温热之邪耗伤了体内阴液,致阳胜阴衰;阴寒之邪损伤阳气,使阳微阴胜。在治疗时以养阴清热,则虚热之病可痊;用温阳散寒法,则虚寒之疾可除。其养阴温阳皆为扶助人体正气,以期抗病痊疾,然何不于虚热病时扶阳以除热邪?虚寒性疾病养阴以散寒邪?由此可见,正气因其种类不同,所抗邪气亦有差异。形成正气分职抗邪的原因,主要责之于正气的不同功能和邪气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浅析扶正与祛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疾病的发生取决于正邪相搏的结果.八法中汗和下消吐清温七法为祛邪之法,补法为扶正之法.疾病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扶正包含扶助无力祛邪之正气及扶助无力耐受祛邪药物之正气."是否扶正判虚实","是否祛邪断夹杂","以谁为主定轻重".  相似文献   

10.
中医"正气"理论强调了正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变应性鼻炎的发生主要责之于正气亏虚、免疫功能低下、机体抗病能力弱,无以抵抗外邪的侵袭。脏腑亏虚、功能失调、体质异常皆为正气不足的表现。治疗上应使患者"正气存内",既要在发病之时及时控制炎症反应,补益正气,扶正祛邪;又要注重未病防护,自我调养。  相似文献   

11.
从负面情绪精神因素致消化性溃疡的病机(忧思伤脾、恼怒伤肝)、正面情绪精神对消化性溃疡的预防作用、情志因素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中的应用等论述情志因素与消化性溃疡的联系。指出:情志调畅则阴阳平衡,气血调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常见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消化性溃疡相关文献资料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对证型、证素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常见的证型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瘀阻胃络、肝胃郁热等,常见的病位证素为胃、脾、肝、胃络,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气滞、热、阳虚、血瘀、气虚、阴虚、气郁、湿。结论: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临床分布类型较多,证素辨证对临床辨证的覆盖率较好,能够更好地规范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13.
消化性溃疡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应始终抓住"扶正祛邪兼顾"的治疗思想,引入中医外科疮疡内治法"消、托、补"的治疗原则,药力直达病所,消痈生肌、祛瘀生新以达到抑灭幽门螺杆菌,清除坏死组织,促进溃疡面肉芽组织增生及黏膜上皮细胞修复,治愈消化性溃疡病。在清热解毒消痈的同时,不忘顾护脾胃之气;对局部痈疡修复的同时,不忘调节人体正气,以加速创口愈合,祛腐生新,减少溃疡的复发。  相似文献   

14.
从脾胃的生理特点探讨消化性溃疡的组方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性溃疡其病位在胃而与肝脾相关。溃疡病的存在更易导致胃、肝、脾功能失调。在溃疡病治疗过程中,应结合脾胃之生理特点,用理气活血、凉润通降、健脾化湿之药合理组方,达到脾胃纳运相协,燥湿相济,升降相因,从而利于提高溃疡病的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5.
单兆伟教授对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有很深的造诣,他认为脾气亏虚是消化性溃疡最基本的病机。同时结合现代人体质形盛体实、湿热蕴积的特点,确立以益气健脾清热护膜为治疗大法,筛选出益气清热护膜方,临床运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观察乌贝愈疡散与西药奥美拉唑合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应。方法:临床追踪,系统观察。结果:乌贝愈疡散合奥美拉唑对消化性溃疡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总有效率达94.10%。结论:乌贝愈疡散合奥美拉唑能够调和气血,缓急止痛,消肿生肌,肝脾同治,服用极为方便,价廉力专,疗效确切,应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健脾清热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96例PU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采用健脾清热、理气止痛中药配合西药治疗;对照组48例,单用西药奥美拉唑、果胶铋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85.42%,对照组为52.08%,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胃镜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66.67%,对照组为43.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健脾清热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剖析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用药特点,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及万方数据库(WF)检索并筛选近10年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文献,对其有效处方中药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144篇,包含有效方剂252首,中药177味,其中白芍、甘草、延...  相似文献   

19.
罗婷 《河北中医》2012,34(3):382-384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结合西药治疗巨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巨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益气活血法)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及幽门螺杆菌(Hp)清除率的变化。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56%,对照组为6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64.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阳性清除率:治疗组为82.9%,对照组为73.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法结合奥美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巨大消化性溃疡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介绍张小萍教授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的经验,在治疗上主张从6个方面论治:病证结合,中西合参;多方组合,配伍精当;善用对药,遣药得当;调畅气机,勿忘肝肺;久病入络,气血两调;补脾益胃,必先开胃。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