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均宁  张成博  杨雅西  平静 《中成药》2012,34(10):1982-1985
从文献角度,分析了细辛在成方中减毒增效的配伍规律,探索细辛配伍减毒增效的合理性及其机制,以便为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合理应用细辛等有毒中药及其中成药的新药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细辛的临床应用和毒性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学敏  宋树立 《中医杂志》1993,34(8):455-456
细辛为《本经》上品药:“辛温无毒,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后世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断探索细辛的效用和毒性反应,对细  相似文献   

3.
细辛的临床应用及其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娟 《新疆中医药》2005,23(4):44-46
本文从细辛的品种、药用部位、采集时间及用法四个方面论述影响其毒性大小的因素,为临床应用细辛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细辛的毒性与临床用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古有"细辛不过钱"之说。经查阅古今有关细辛毒性与用量的文献,通过对文献的分析,认为细辛常规用量可以确定为:入丸散剂,0.5~1g;入汤剂,5~15g。煎煮时间宜20min。  相似文献   

5.
细辛的毒性,是历代医药学家争论不已的问题。从细辛述要、毒性研究、毒性定级及运用4个方面进行述评,认识细辛的毒性,来安全有效地使用细辛。  相似文献   

6.
细辛毒性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辛的毒性,素有争论。从毒性述要、实验研究、毒性定级、古今运用4个方面进行评述,旨在正确地认识细辛的毒性,指导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细辛。  相似文献   

7.
细辛药理研究概况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收集有关细辛药理及毒性作用的相关文献,发现其药理作用涉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方面,并对其作了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和致突变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同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其非挥发性成分、配伍及减毒机理研究的建议,旨在为全面、深入研究细辛药理及对其进行安全性再评价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粟长远 《新中医》1989,21(10):31-32
  相似文献   

9.
赵天健 《新中医》1992,24(11):55-56
细辛味辛,性温,功能祛风散寒,通痹散结,发郁火,散水气,为治疗疼痛要药。诸多痛证,除阴虚阳亢者外,即使是正虚,郁火,亦不远之,兹结合临床,谈谈体会。一、祛风邪,治诸种头痛头痛之因诸多,总不离风邪,“巅高之上,唯风可到”,六淫之邪亦以风为先导而伤人,故《内经》  相似文献   

10.
细辛的临床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用细辛,属马兜铃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其色赤黑,性温味辛,气芳香燥烈,归肺、肾二经。具有解表散寒、温肺行水、除痰开窍、祛风止痛等多种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报导,细辛油具有解热、镇咳、镇静、镇痛、抗吸厥、抗炎等作用。但长期以  相似文献   

11.
中医认为,细辛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之功效;为温阳散寒之要药,善能散寒止痛、温’肾助阳、温肺化饮、暖脾补阳,能去内外之一切寒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细辛超微粉体制备工艺,探讨超微粉碎过程对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以细辛粉末粒径分布D90及D50值为指标,初步筛选出细辛超微粉碎工艺最佳时间;采用HPLC法测定细辛细粉和不同粒径超微粉中甲基丁香酚及黄樟醚的含量。结果:振动粉碎可实现细辛药材的细胞破壁;低温下粉碎未造成细辛中挥发性成分的损失,振动粉碎6min时甲基丁香酚含量最高,振动粉碎12min时黄樟醚含量最高。结论:初步表明超微粉碎工艺适用于细辛粉末的制备。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中细辛的功效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细辛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之须根,因其根细而辛辣,故以此得名。北细辛和汉城细辛主要产地为东北三省,故统称北细辛,又名辽北细辛,临床用药多以此为主;华细辛主产于陕西。细辛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属常用中药之一,有小毒,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祛风止痛、温通鼻窍等功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用细辛的方剂共有17个。本文将细辛的功效、用量和用法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糖尿病的分型及论治 ,即清热生津法 ,清热利湿养阴法 ,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法 ,益气健脾法 ,舒肝解郁法 ,滋肾固精法 ,活血化瘀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细辛Asari Radix et Rhizoma挥发油促进芥子碱经皮渗透及其机制。方法首先采用经皮水分丢失仪测定细辛挥发油作用后皮肤经皮水分丢失的变化,以此来确定细辛挥发油作用皮肤后是否降低皮肤屏障功能。然后以SD大鼠背部皮肤作为渗透屏障,利用扩散池法研究细辛挥发油对芥子碱的体外经皮累积渗透量及皮肤滞留量的影响;并通过SD大鼠在体经皮给药测定给药24 h后皮肤中芥子碱透过量,进一步验证细辛挥发油对芥子碱的促渗作用。随后,利用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ATR-FTIR)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表征细辛挥发油作用后大鼠皮肤角质层中脂质和蛋白变化,观察细辛挥发油对大鼠皮肤角质层脂质和蛋白的影响。结果皮肤经皮水分丢失率(TEWL)测定结果表明,细辛挥发油作用于大鼠皮肤后,TEWL值升高,皮肤屏障功能降低。离体透皮实验结果表明含细辛挥发油组的芥子碱的经皮累积渗透量及皮肤滞留量都明显高于不含细辛挥发油组;在体透皮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细辛挥发油促进芥子碱在皮肤的滞留。ATR-FTIR和DSC结果表明,与细辛挥发油未作用组相比,细辛挥发油作用后皮肤角质层中的脂质和角蛋白构象发生紊乱,皮肤的渗透性增加。结论细辛挥发油可促进芥子碱的经皮渗透,其促透机制与细辛挥发油紊乱皮肤角质脂质和蛋白的流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16.
吴雄志 《陕西中医》2000,21(3):126-127
据《素问·太阴阳明论》分析了胃主外上,脾主内下的功能,提出了胃病多外实上热,脾病多内虚下寒的病机及胃病宜清宜攻宜降宜通,脾病宜温宜补宜升宜运的治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民间秘方印真茶(原料为三叶五加)治疗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黄疸型肝炎60例,中医辨证为湿热蕴毒型(阳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在保肝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印真茶泡剂泡服或颗粒冲剂冲服,对照组加用溪黄草冲剂冲服,2周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比较2组疗效。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67%,对照组为56.7%。2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均未见副作用,结论 印真茶具有明显清热退黄,解毒利肝功效,疗效优于溪黄草冲剂。  相似文献   

18.
近年中医文献中有关毒邪、邪毒的论述颇多,但其概念模糊。笔者认为毒邪与邪毒是两个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的病因概念。毒邪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侵入人体后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外感邪气,是引起多种毒症性外感疾病的直接病因。邪毒是毒邪所含有的毒素或邪气在致病过程中所产生的毒性病理产物,是染病后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的罪魁祸首。凡是毒邪均含有邪毒,而一般邪气并不一定含有邪毒。对毒邪与邪毒作出明确界定,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9.
藜芦与细辛同用,是"十八反"配伍禁忌之一。本实验采用均匀设计结合动物急性毒性实验,以动物死亡数为观测指标,探讨藜芦与细辛配伍的毒性规律。结果显示配伍后的毒性产生于藜芦和细辛的共同作用,且藜芦对配伍毒性的贡献所占权重更大,但配伍后毒性并未随藜芦用量的增加呈绝对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中医脐疗指的是通过磁疗、激光、推拿按摩、艾灸、贴敷等方式在脐部给药,从而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中药敷脐疗法是中医脐疗领域最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措施,在各类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