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药典》明确记载细辛有小毒,规定其用量为1~3g,以指导临床用药。但其法定剂量并不完全为临证医者所遵循,大剂量使用细辛者比比皆是,鲜有毒性反应者,故对影响细辛毒性的有关因素进行探讨,如细辛的品种、药用部分、剂型、配伍等方面,认为细辛毒性重受制于药材品种来源、药用部分、剂型选择及加热时间等因素,不可视限量为确保安全的唯一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细辛的相关文献,对影响细辛毒性的关键信息进行梳理,为经典名方中细辛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式,搜集细辛的古今相关文献,分析细辛毒性与药物基原、用药部位、炮制方式、药物剂型、方药配伍、服药方法及患者体质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在经典名方的研发过程中,细辛在当归四逆汤、厚朴麻黄汤中的用量分别为9、6 g,煎煮时间应>120 min;细辛在辛夷散、三痹汤、大秦艽汤、清上蠲痛汤种的单次用量分别为0.8、1.2、0.9、1.1 g;当归四逆汤、厚朴麻黄汤、清上蠲痛汤等应选用辽细辛的根茎,辛夷散可选择汉城细辛的根茎。在药物的炮制上,当归四逆汤、厚朴麻黄汤、三痹汤、大秦艽汤四方中的细辛可选用酒制;辛夷散、清上蠲痛汤中的细辛可选用炒制;另外,细辛的毒性与药物的配伍和患者的体质等因素均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该研究通过梳理有关细辛毒性的文献资料,得出了影响细辛毒性的关键信息,探析了细辛毒性的有效避减方式,为包含细辛的经典名方的合理开发和安全应用提供了更为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中药毒性的概念,分析了中药毒性产生的原因,认为应从管理制度、炮制、配伍、用量、剂型、现代化研究等方面重视中药毒性的预防。  相似文献   

4.
赵书锋 《陕西中医》2009,30(3):339-341
目的:讨论"细辛不过钱"之说,以便临床合理运用细辛。方法:研究参考古今关于细辛毒性、配伍、用量、用法的理论阐述、实验研究及临床报道。结果:认为细辛确有毒性,"细辛不过钱"是单用且入丸散剂的用量。提示:临床上应用细辛在辨证准确、配伍得当、入汤剂久煎的情况下,可以超量使用,并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方法运用中医方药的相关理论,对影响细辛功效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对研究影响细辛功效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结果:细辛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受到配伍、剂量、剂型、用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配伍对控制细辛功效发挥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6.
对近5年来细辛应用文献进行回顾总结。从细辛的应用指征、剂量、煎服法、炮制、配伍等对应用细辛的经验进行总结,为临床安全性应用提供参考。结果显示:细辛确有毒性,通过掌握应用指征、应用不同炮制方法及不同配伍等可起到减少毒性反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细辛用量之争渊源与沿革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祯祥  陈泽斌等 《中医药学刊》2002,20(4):422-423,427
从细辛剂量、用法、采制、品种等方面,对细辛用量之争渊源与沿革作了考辨。指出,应用细辛既要遵循古训,又不能墨守陈规,要在明确细辛有小毒的基础上,对不同品种、不同剂型、不同药用部位的用量予以规定,以便临床有所遵循。  相似文献   

8.
影响中药毒性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中药的配伍、用量、炮制、剂型、煎服方法和给药途径等方面,论述了影响中药毒性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阐明了这些因素对中药毒性有不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增毒、减毒、生毒、蓄毒等。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估测细辛及其配伍的毒量药物动力学参数,进而分析配伍的减毒机制。方法采用动物急性死亡率法进行毒量动力学实验,测定细辛、细辛附子煎剂的半数致死量及毒量药动学参数。结果细辛的LD 50为33.70g/kg,细辛附子相配LD50为43.63g/kg,LD50辛附是细辛的1.29倍。辛附配伍,附子有效地抑制了细辛毒性成分从血液向机体各部分的分布,加快了细辛毒性成分的消除,降低了细辛的毒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均匀设计的藜芦与细辛配伍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藜芦与细辛同用,是"十八反"配伍禁忌之一。本实验采用均匀设计结合动物急性毒性实验,以动物死亡数为观测指标,探讨藜芦与细辛配伍的毒性规律。结果显示配伍后的毒性产生于藜芦和细辛的共同作用,且藜芦对配伍毒性的贡献所占权重更大,但配伍后毒性并未随藜芦用量的增加呈绝对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