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应用左髂动脉-左颈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头臂型大动脉炎,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2001年6月~2002年7月,对8例头臂型大动脉炎病人,通过左髂动脉-左颈动脉聚四氟乙烯(PTFE)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颈动脉闭塞所致的脑缺血。结果:在平均11.7个月(7~18个月)的随访期内,7例人造血管保持通畅,脑缺血症状明显好转。结论:对于头臂型大动脉炎病人,髂动脉-颈动脉解剖外动脉旁路术是一种简单、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为该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疗效和体会。方法 4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行CEA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病例均具有脑缺血的临床症状。全组均经颈部彩色多普勒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初期筛查检出,9例、3例、28例分别应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并颈动脉狭窄。40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均≥70%,其中合并溃疡病变5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伴另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1例。患者全部行全身麻醉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全部放置动脉临时分流管,行颈动脉血管补片成形术32例。结果全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31例(77.5%),症状好转9例(22.5%)。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1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围手术期并发症5.0%(符合美国AHA≤6%的标准)。40例均获随访,在术后6周及3个月复查双侧颈部血管超声,无1例血管再狭窄发生。结论 CEA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血透患者内瘘阻塞后的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阻塞后的处理方法。方法:血管通路急性血栓形成者采用局部药物溶栓和经皮腔内取检地,。血秋通路狭窄伴或不伴血栓形成者采用自体血管、人造移植血管和长期预内静脉托管重建。结果:10例血透患者12次发生血管通路急性血栓,3次经皮腔内取栓,9次局部尿激酶溶栓成功;13例26次发生血管通路部分或严重狭窄,其中8次伴有血栓形成。20例采用自体血管,4次人造移植血管和2次长期颈内静脉插管术成功。结论:对于于无血管狭窄的急性血栓形成,患者无活动性出血或高危出血倾向,局部尿激酶溶栓疗效较好,无出血、肺栓塞等并发症,值得临床试用,对于自体血管条件差或糖尿病肾病患者可直接选用人造移植血管或长期颈内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治疗下肢动脉严重缺血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采用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7例患者中死亡3例(3/67)。术后下肢动脉缺血改善良好,踝/肱指数(ABI)有不同程度改善者55例(55/67),ABI升高幅度为0.21~0.49,平均升高0.32。移植血管阻塞9例(9/64)。结论:采用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严重缺血是重建患肢血液循环通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袁荣峰  梁辉  高小平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1):1520-1523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18例症状表现为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在用球囊扩张狭窄动脉后安装自膨式血管内支架,其中12例在狭窄动脉远端放置了脑保护伞装置.[结果]支架放置均准确,手术后15例患者颈动脉狭窄部位恢复正常管径,2例狭窄程度减少90%,1例减少70%.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17例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18个月 ,均未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发生,DSA复查9例患者均无再狭窄(6~12个月).[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为了预防出现脑缺血并发症,手术中使用脑保护装置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致脑缺血的疗效.方法 对宣武医院神外一区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54例有症状但经内科治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仍有脑内动脉系统缺血症状,进行了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经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评价存在低灌注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通过手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等确定吻合血管通畅程度.对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脑供血情况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手术顺利,随访48例,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2±2.5月.术后3~5周血管造影显示吻合口通畅率为87.0 %,术后局部脑血流改善率为75.9 %.随访发现11例患者有1~3次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无完全性卒中发生,术前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的29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脑血管重建术对症状性脑缺血病人有明显治疗效果.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发展成完全性卒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的诊断及治疗.方法:CSDAVF患者15例,均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1例行颈动脉压迫,14例行血管内栓塞,其中9例经静脉途径,3例经动脉途径,2例经动脉和静脉途径联合栓塞.结果:3例单纯颈外动脉供血患者经动脉途径栓塞术后复查2例治愈,1例部分栓塞,眼部症状明显改善;经静脉途...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介入颈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和内科药物治疗双侧重度颈动脉狭窄患的效果,观察干预后再发脑卒中的中短期随访结果。方法 2l例双侧重度颈动脉狭窄患,按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A组8例患接受颈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B组13例患接受内科药物治疗;1年半后分别随访临床和超声波检查。结果 A组8例手术患支架放置成功,术前颈动脉狭窄程度为70%~98%,术后狭窄程度小于10%,除l例偶发1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外,其他患未出现脑血管病发作;B组9例(9/13)患再次发生脑卒中(其中4例患出现TIA发作,2例死亡),另4例(4/13)患病情无变化,超声波检查发现7例(7/11)患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动脉粥样斑块增多增大,管腔进一步狭窄。结论 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中短期疗效优于内科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外周动脉狭窄或阻塞性疾病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应用PTA加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13例外周动脉狭窄性疾病的患者。结果 13例动脉造影显示4例颈动脉、4例锁骨下动脉、4例肾动脉及1例腹主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12例应用导丝顺利完成PTA治疗后,置放自扩展式Wall stent、记忆合金式Symphony及Angiomed支架12支,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术后造影显示血管及支架通畅,近期效果满意。结论 应用PTA加血管内支架是治疗外周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髓细胞移植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促进新生血管生长的治疗手段。同样新生血管的形成和血液循环的再建立,对于脑缺血区域受损而未死亡神经元的修复以及为植入的组织与细胞的成活和分化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均具有重要意义。而自体骨髓细胞移植是否会促进脑缺血区新生血管的形成进行血运重建目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经颈动脉移植自体骨髓细胞对脑缺血区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验证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外科和泌尿外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2-09/2003-04在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江西医学院泌尿外科研究所完成。选择雄性SD大鼠10只,体质量250~300g,清洁级。干预: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经颈动脉注入自体骨髓细胞。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5只,经颈动脉注入自体骨髓细胞,对照组5只注入生理盐水。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进行微血管计数。观察脑缺血区血管增生状况。主要观察指标:微血管密度。F8因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自体骨髓细胞移植后大鼠在皮质缺血区的微血管密度为(159.15&;#177;40.4)血管数/mm^2,明显较对照组大鼠(81.70&;#177;32.18)血管数/mm^2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骨髓细胞移植组皮质缺血区可见很多散在的单个内皮细胞。而相应的脑缺血对照组少见散在的单个内皮细胞。结论:经颈动脉注入的自体骨髓细胞能够促进脑缺血区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在具有外周血管病变的同时,存在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症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均可提示缺血或梗死存在;治疗主张积极进行血运重建。结论多发性大动脉炎可累及冠状动脉,并可导致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应予以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主动脉弓上大动脉炎性血管病变受累血管分布特征与脑缺血发生率的差异性。 方法纳入2005年8月至2013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连续住院观察,临床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主动脉弓上血管大动脉炎性病变患者共84例,年龄11~70岁,中位年龄39岁。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DFI)检测比较主动脉弓上大动脉炎性病变受累动脉、分布特征与脑缺血症状(短暂脑缺血发作、头晕、晕厥、双眼或单眼黑朦等)发生率的差异性。 结果924支(84例)弓上血管中大动脉炎性血管病变累及352支(38.1%),其中女性患病率(92.9%)明显高于男性(7.1%)。颈总动脉(CCA)病变累及发生率为94.0%,其次锁骨下动脉(SA)为82.1%。双侧CCA病变检出率高于双侧SA病变,分别为75%、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32,P=0.003)。左侧CCA与SA的同时病变检出率高于右侧CCA与SA同时病变检出率(64.3% vs 56.0%,χ2=12.777,P=0.001)。同一个体存在≥3支动脉病变者占69.1%(58例),明显高于<3支动脉病变者30.9%(26例)。双侧CCA、双侧SA、右侧CCA和SA同时病变者、左侧CCA和SA同时病变者,脑缺血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74.6%、78.6%、76.5%、76.4%,而≥3支动脉病变者脑缺血发生率69.1%,显著高于<3支动脉病变者脑缺血发生率30.9%(χ2=6.674, P=0.010)。 结论CDFI对主动脉弓上大动脉炎性血管病变分布特征的研究,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病变血管,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部破口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杂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分析应用杂交外科手术治疗3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照架桥方法及术式分为:颈总动脉间架桥加腔内隔绝术19例,颈总动脉-升主动脉架桥加腔内隔绝术12例,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架桥加腔内隔绝术4例,腹主动脉-双侧肾动脉架桥加腔内隔绝术3例。结果所有患者夹层破口均被闭合,恢复真腔血流,住院死亡2例(成功率5.2%),术后复查均未发生支架移位,1例原夹层破口处出现内漏,3例出现新破口,再次分别行腔内支架隔绝治愈。结论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可通过外科手术结合腔内隔绝介入的综合外科治疗方案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The blood flow may be diverted from the external to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via the carotid bulb in the absence of flow in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hemodynamic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this condition. Reviewing the records of color duplex ultrasonographic examinations, we found carotid steal in 12 carotid arteries of 10 patients. In three patients flow in the ipsilateral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was bidirectional. The steal had been demonstrated angiographically in six patients. The cause of the phenomenon was atherosclerosis, Takayasu arteritis, or trauma. Awareness of this pathway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may contribute to diagnostic work-up and expand management alternatives.  相似文献   

15.
超声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外周动脉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外周动脉血管病变的价值。方法 采用Aeuson 128 XP 1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0~7.5MHz,对33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外周血管进行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病变动脉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指标。结果 33例大动脉炎患者受累血管分布为:颈总动脉21例,锁骨下动脉14例,腹主动脉5例,肾动脉11例,股动脉1例,髂外动脉1例。病变血管壁厚度2.0~5.2mm。管腔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并出现盗血现象。结论 超声检查可全面显示多发性大动脉炎形态学改变,并可了解其血流动力学改变,是诊断大动脉炎的有力手段,可作为临床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 :彩超检查 1 4 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颈动脉 ,测量血管的直径、内 -中膜的厚度 (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 ,血流的速度等参数 ,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 ,并检查 1 0 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1 4 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 ,颈动脉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占 1 2 0例 ,检出率达 85.7% ;对照组中有 IMT增厚和软斑形成 1 7例 ,检出率为 1 7.0 % ,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1 )。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着线性关系 ;高分辨率彩超诊断技术 ,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预报和疗效的观察、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超声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心脏及外周血管病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分析多发性大动脉炎外周血管及心脏病变的超声表现。方法:患者35例,女29例,男6例,平均年龄24.3岁。仪器应用美国Acuson128XP/10型和ATLUltramark-8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0~7.0MHz,常规进行心脏及外周血管二维及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大动脉炎患者受累血管分布为锁骨下动脉29例,颈总动脉28例,腹主动脉14例,肾动脉14例,无名动脉11例,肠系膜上动脉5例及腹腔动脉3例。病变血管壁厚度2.0~5.2mm,管腔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35例中,9例左房、左室扩大伴心功能减低,左室前后径48.2±7.4mm/59.2±8.1mm,左房收缩末期前后径39.9±4.6mm,EF37.7±8.0%,FS18.6±4.5%;3例升主动脉扩张;2例肺动脉高压;2例为高心病改变及1例中等量心包积液。主动脉瓣返流13例,二、三尖瓣返流各11例,肺动脉瓣返流10例。结论:大动脉炎累及最多血管为锁骨下动脉及颈总动脉,其次腹主动脉、肾动脉及无名动脉。心脏受累较常见,发生率占48.6%。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高分辨力超声技术对大动脉炎(头臂动脉型)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采用高频超声测量61例大动脉炎患者和36例正常对照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EDD%),并进行对比分析.测量其血浆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等血管活性物质的浓度变化.结果大动脉炎组较正常对照组EDD%明显减低;血浆NO水平明显降低;ET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大动脉炎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超声检测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可作为监测早期大动脉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陈勇 《上海医学影像》2003,12(2):116-117
目的 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外周血管病变的超声表现。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VIVID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MHz,对10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行二维及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大动脉炎患受累血管分布为头臂动脉9例,其中锁骨下动脉9例,颈总动脉8例;腹主动脉5例,肾动脉3例,肺动脉1例,病变血管壁厚度2.0~5.0mm,管腔不同程度狭窄、闭塞及出现盗血现象。结论 超声诊断可较全面显示多发性大动脉炎形态学改变并可了解其血流动力学改变,应作为临床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动脉炎肺动脉受累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点及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5例大动脉炎肺动脉受累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外周血管超声及心脏和外周血管超声造影的表现。 结果5例患者中主要的常规超声表现:三尖瓣反流(4/5)、肺动脉瓣反流(2/5)、肺动脉高压(3/5)、左或右肺动脉主干管腔细小(3/5)、左或右肺动脉主干管壁增厚回声减低(3/5),肺动脉以外的外周动脉受累(5/5);超声造影表现:左或右肺动脉主干管腔呈低或无增强(4/4),外周动脉增厚管壁明显增强或少量增强(4/5),无增强(1/5)。 结论大动脉炎肺动脉受累的超声表现有其特征性,肺动脉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及外周动脉的病变情况将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