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埃索美拉唑对氯吡格雷高维持量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琼华  毛永连  张军  刘利 《中国药业》2011,20(12):21-23
目的评价埃索美拉唑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应用氯吡格雷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埃索美拉唑组,出院时均给予阿司匹林75 mg和氯吡格雷150 mg长期口服,埃索美拉唑组另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口服,每日2次。以磷酸化血小板血管扩张剂刺激磷蛋白(VASP)磷酸化程度计算的血小板反应指数(PRI)用于评估氯吡格雷效果和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性(ADP-Ag)。结果随访1个月,埃索美拉唑组患者血小板氯吡格雷反应性与对照组有同样的效果,PRI VASP为(37.3±5.8)%对(39.4±6.3)%,P>0.05;血小板聚集反应性埃索美拉唑组与对照组有同样的效果,ADP-Ag为(51.3±14.6)%对(52.7±15.3)%,P>0.05。结论对于接受氯吡格雷治疗且同时需要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时,建议应尽可能选择对CYP2C19抑制效力小的埃索美拉唑。  相似文献   

2.
周小兵  王强  李利 《中南药学》2011,9(8):589-592
目的评价2种质子泵抑制药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 ACS)患者支架置入术后氯吡格雷效果的影响。方法 140例接受冠脉支架置入的NSTE 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奥美拉唑组和泮托拉唑组。出院时给予阿司匹林75 mg和氯吡格雷150 mg长期口服。血小板反应指数(PRI)磷酸化血小板血管扩张剂刺激磷蛋白(VASP)用于评估氯吡格雷反应和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ADP-Ag)。结果随访1个月的结果显示,接受泮托拉唑的患者血小板氯吡格雷反应性明显优于接受奥美拉唑的患者,PRI VASP为(36.3±6.1)%对(48.2±2.7)%(P<0.01)。但2组间ADP-Ag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泮托拉唑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的抑制作用小于奥美拉唑。  相似文献   

3.
目的:氯吡格雷和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皆经肝酶CYP3A4代谢,冠心病患者两药联用可能存在药物互相作用。方法: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不予任何药物干预为A组;选择100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冠心病患者平均分为B、C两组,其中B组服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C组未用钙拮抗剂。术后均服用氯吡格雷75 mg·d-1,至少连续服用2周,在入选时和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后第15天分别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血管扩张剂刺激磷蛋白(VASP)磷酸化程度并据此计算出血小板反应指数(PRI)、血小板检测仪检测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氯吡格雷合用钙拮抗剂组(B组)较未合用钙拮抗剂组(C组):PRI(60.05%±5.20% vs 53.16%±6.58%)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42.35%±14.15% vs 31.92%±12.18%),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氯吡格雷联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可能降低氯吡格雷所介导的血小板受抑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奥美拉唑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率(PRI)的影响.方法 选择ACS患者159例,在给予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给予奥美拉唑(20 mg/d)治疗(治疗组,65例),另一组未使用(对照组,94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维持治疗,5d后检测两组患者PRI和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浓度(clopi-H4).结果 治疗5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患者PRI> 50%分别为12例(18.5%)和7例(7.4%)(Х^2=4.431,P<0.05),clopi-H4分别为332.8 mmol/L(标准差SD 371.8)和600.3 mmol/L(标准差SD 885.2)(t=-2.298,P<0.05).结论 ACS患者联合使用奥美拉唑及氯吡格雷,可降低clopi-H4,抑制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5.
陆哲远  吴继雄  程诚  杨婷 《安徽医药》2017,21(5):927-930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病人使用雷贝拉唑或泮托拉唑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 148例冠心病病人在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础上,分成雷贝拉唑组(雷贝拉唑10 mg·d-1,n=50)、泮托拉唑组(泮托拉唑40 mg·d-1,n=48)和对照组(n=50).比较3 d后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三组平均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别为雷贝拉唑组(44.4±21.1)、泮托拉唑组(39.4±21.4)、对照组(45.3±15.2),P=0.274,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的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分别为雷贝拉唑组(46.0%)、泮托拉唑组(41.7%)、对照组(38.0%),P=0.7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雷贝拉唑和泮托拉唑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短期内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各种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对大鼠体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和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D ♂大鼠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氯吡格雷+雷贝拉唑组、氯吡格雷+泮托拉唑组、氯吡格雷+兰索拉唑组和氯吡格雷+奥美拉唑组,每组8只。氯吡格雷、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和奥美拉唑的给药剂量分别为6.25,1.8,3.6,2.7,3.6 mg·kg-1·d-1,连续给药7 d。分别使用光学比浊法和血管扩张刺激磷酸蛋白检测法检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ximum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MPA)和血小板反应指数(platelet response index,PRI),并通过LC-MS/MS检测氯吡格雷及其活性代谢物H4的血药浓度。结果 氯吡格雷+雷贝拉唑组、氯吡格雷+兰索拉唑组和氯吡格雷+奥美拉唑组的MPA和PRI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氯吡格雷+泮托拉唑组的MPA和PRI显著低于氯吡格雷+奥美拉唑组(P<0.05)。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氯吡格雷+雷贝拉唑组、氯吡格雷+兰索拉唑组和氯吡格雷+奥美拉唑组的氯吡格雷血药浓度升高,H4血药浓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用雷贝拉唑、兰索拉唑及奥美拉唑均会减弱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其中泮托拉唑的抑制作用最弱,奥美拉唑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7.
刘守信  李娜 《中国药房》2012,(24):2261-2263
目的:观察大剂量泮托拉唑对氯吡格雷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18~65岁的健康男性22名为研究对象,根据试验设计交叉进行3个阶段的试验。第1阶段:所有研究对象单独服用氯吡格雷1周(CLOP组);第2阶段: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2组,第1组服用氯吡格雷的同时服用泮托拉唑(CONC组),第2组服用氯吡格雷后8~12h再服用泮托拉唑(STAG组);第3阶段:CONC组和STAG组交换服药方式。每阶段的服药时间为1周,各阶段间隔时间为4周(药物清除期)。氯吡格雷服药剂量为首剂600mg.d-1,维持用量为每天75mg.d-1;泮托拉唑剂量为80mg.d-1。通过血样的采集评价血小板功能。结果:完成试验的20名研究对象血小板基线功能和服用氯吡格雷后24h测量的血小板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服用氯吡格雷1周后,CONC组与STAG组患者血小板反应性指数(PRI)分别为(56.0±3.9)%和(56.1±3.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4)。单独服用氯吡格雷时,PRI高于同时服用泮托拉唑(vs.CONC组,P=0.100;vs.STAG组,P=0.10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泮托拉唑对氯吡格雷的药效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50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n=25,100 mg.d-1)和氯吡格雷组(n=25,75mg.d-1),疗程均为1 wk,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CD61、CD41a、CD42b、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在服药前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CD61、CD41a、CD42b、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差异(P>0.05);阿司匹林组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及血小板聚集率较用药前无明显差异(P>0.05),氯吡格雷组CD62p、CD63及血小板聚集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氯吡格雷可以减轻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机体血小板活化,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  相似文献   

9.
奥美拉唑对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奥美拉唑对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30),试验组接受奥美拉唑静注一日40mg,对照组接受法莫替丁静注一日40mg。两组患者均连续接受阿司匹林一日100mg和氯毗格雷一日75mg治疗,同时常规应用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断剂。两组均于给药后第2和7d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GT),并分别计算两组患者PAGT下降值。结果试验组患者PAGT下降值为0.2257,对照组为0.25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著性(P〈0.001)。结论奥美拉唑可减弱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并肾功不全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6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高剂量组(n=81)和低剂量组(n=81),分别采用75mg/d和50mg/d氯吡格雷维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的差别。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参数仅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内生肌酐清除率及谷丙转氨酶无明显改变;两组患者轻、中度出血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高剂量组重度出血患者明显多于低剂量组。结论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均具有良好的降血小板聚集率作用,但高剂量用药增加了其重度出血并发症风险,建议临床采用低剂量氯吡格雷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合并上消化道出血(UGH)高危因素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血小板活化的抑制效果、安全的影响。方法125例冠心病合并UGH高危因素PCI术后的患者分为:A组(n=62):口服西洛他唑100mgBid+氯吡格雷75mgQd;B组(n=63):口服阿司匹林100mgQd+氯吡格雷75mgQd。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和比较2组治疗第7、14天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P选择素(CD62P)抑制率,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出血、消化道事件。结果2组在同时间点对PAC-1、CD62P抑制率、MACE无统计学差异;A组的出血并发症、消化道事件显著少于B组(P〈0.05)。结论合并UGH高危因素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应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血小板活化抑制效果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时义宝  李磊  程鹏  周跟东  张晓红 《安徽医药》2017,21(9):1673-1676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血小板聚集率(MPAR)的影响.方法 80例确诊为ACS行PCI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格瑞洛治疗组(观察组)和氯吡格雷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前已连续服用氯吡格雷(泰嘉) 75 mg·d-1持续7 d以上者维持原剂量,未曾服用过氯吡格雷者予以300 mg负荷剂量后75 mg·d-1维持.观察组入院前已连续服用替格瑞洛每次90 mg,2次/天,持续7 d以上者维持原剂量,未曾服用过替格瑞洛者予以180 mg负荷剂量后改标准剂量替格瑞洛(每次90 mg,2次/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术后5 d抽取空腹外周血标本进行MPAR的测定.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MP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5 d外周血MPAR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MPA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能更好地抑制ACS血管病变患者PCI围术期MPAR,降低早中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重度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具有更好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干预对血小板聚集及脓毒症心肌损伤的影响及脓毒症时心肌损伤与血小板的聚集的关系。方法取Wistar雄性大鼠72只,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NC组),内毒素组(ET组),氯吡格雷+内毒素组(CL+ET组)。CL+ET组预先给予氯吡格雷3 d后,腹腔注射LPS(10 mg·kg-1)建立急性脓毒症心肌损伤模型。在0、6、12 h采血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心肌肌钙蛋白I(cTnI);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心肌中TNF-α的表达水平;检测心脏干湿重比;取心肌标本,行HE染色,光镜观察大鼠心肌结构改变。结果与NC组相比,注射LPS后ET组血小板聚集率更高(P〈0.05),且随时间延长而增加[(27.78±1.01)、(32.41±3.04)、(50.99±14.35)ohm];CL+ET组预先给予氯吡格雷处理后,血小板聚集率处于抑制状态(P〈0.05)。CL+ET组较ET组,在相应时点对内毒素诱导的cTnI、血清及心肌TNF-α水平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心肌干湿重比有差异(P〈0.05)。ET组LPS注射6 h后心肌出现炎症细胞浸润、纤维肿胀、排列紊乱,12 h最显著;与ET组比较,CL+ET组在相应时点对心肌炎症细胞浸润和心肌纤维肿胀程度减轻。结论 LPS引起的心肌损伤过程中血小板聚集明显,氯吡格雷阻断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血小板聚集,对LPS引起的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探讨西洛他唑+氯吡格雷联合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确诊为NSTE-ACS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1例):口服西洛他唑100mgbid+氯吡格雷75mgqd;B组(32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qd+氯吡格雷75mgqd。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14天的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P选择素(CD62P)]的表达率,计算并比较其抑制率,观察治疗过程中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并发症。结果:两组PAC-1或CD62P的表达率在治疗第7、14天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第14天最显著。治疗前,治疗第7、14天A组和B组同期的PAC-1、CD62P表达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相同治疗时间点对PAC-1、CD62P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出血并发症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对NSTE-ACS患者,西洛他唑+氯吡格雷对血小板抑制的近期效果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方案相似,且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5.
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的安全性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的安全性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31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分别服用氯吡格雷75mg*d-1,qd和阿司匹林100mg*d-1,qd,总疗程为6周,包括2周安慰剂清洗期和4周药物治疗期.入选前后测定其血常规、血生化和血小板聚集率,2周安慰期后测定血常规.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实验室检测的各项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对血小板数量没有明显影响;两组药物治疗后,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且治疗组的降低更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试验过程中治疗组有1例患者出现腹泻,但症状较轻,患者没有因此退出试验.结论:冠心病患者应用氯吡格雷安全有效,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6.
不同年龄段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142例急性冠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rone,ACS),患者入选本研究,给予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口服,并测定5μmol.L-1腺苷二磷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tolet aggregationrate,PAR)>50%定义为CR。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法检测CYP2C19*2及CYP2C19*3基因多态性。分为<65岁及≥65岁2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2例患者中,纯合子强代谢型(*1/*1)47例(33.1%),杂合子强代谢型(*1/*2,*1/*3)70例(49.3%),弱代谢型(*2/*2,*2/*3)25例(17.6%),3种代谢组中出现CR的概率分别为31.9%、37.1%和68.0%(P<0.01)。这种差异在<65岁组中更为显著(P<0.01),而在≥65岁组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65岁的患者中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CR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杨婷  陆哲远 《安徽医药》2017,21(10):1865-1867
目的 探讨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小板聚集率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76例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急诊患者,且所有患者均予以氯吡格雷600 mg以及阿司匹林300 mg顿服,后予以行PCI术,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高维持剂量组)38例和对照组(常规剂量组)38例,观察组予以氯吡格雷150mg·d-1 ×7d,后改为75 mg·d-1,对照量组予以75 mg·d-1维持治疗,术前及术后7d分别测1次血小板聚集率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7d后的血小板聚集率、hs-CRP较前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血小板聚集率、hs-CRP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予以高维持剂量的氯吡格雷可更进一步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以及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抵抗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术中无复流的关系。方法人选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因AMI住院行PPCI术患者共765例,所有患者术后5d晨起空腹采血,根据对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判定是否出现氯吡格雷抵抗。根据术中是否出现无复流分为无复流组(81例)和对照组(684例),比较2组临床特点,分析氯吡格雷抵抗与术中出现无复流的关系。结果2组男性比、高血压患病率、吸烟情况、发病至就诊时间、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梗死相关动脉、支架直径、门-球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复流组糖尿病患病率[(29.6%(24/81)比19.9%(136/684),P=0.044]、年龄[(62±10)岁比(60±11)岁,P=0.032]、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38.3%(31/81)比24.9%(170/684),P=0.011]、术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0级[82.7%(67/81)比70.5%(482/684),P=0.026]、应用替罗非班者占比[42.0%(34/81)比30.8%(211/684),P=0.045]、肌钙蛋白I(cTnI)峰值[(58±14)μg/L比(54±13)μg/L,P=0.015]、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156±42)U/L比(145±40)U/L,P=0.027]、肌酸激酶(CK)峰值(1437±202)U/L比(1388±216)u/L,P=0.041]、病死率[4.9%(4/81)比1.0%(7/684),P=0.022]明显升高,ST段回落率[66.7%(54/81)比82.5%(564/684),P=0.001]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8±11)%比(51±11)%,P=0.028]则明显下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其他危险因素之后,氯吡格雷抵抗是P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3.466,95%置信区间:1.447—10.876,P=0.019)。结论氯吡格雷抵抗是P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的可能机制之一,严重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