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虽然对输血相关病原体检测方法的不断进步极大程度地减少了由输注血液成分传播的病毒性疾病 ,但是由于“窗口期”以及检测灵敏度阈值的存在 ,使得某些传染性成分不能够被检测出来 ,通过输血感染病毒性疾病的危险性仍然存在。最近 ,虽然对献血者进行了核酸检测 ,但 1例HCV感染被证实与输血相关[1] 。近来由于输注各种血液成分导致病毒感染的频率 ,估计HCV为 1/ 10 0 0 0 0 ,HBV为 1/ 6 30 0 0 ,HIV为 1/ 6 80 0 0 0 [2 ] 。接受带有其中一种病毒的某种血液成分 ,且检测灵敏度恰当的合计危险性估计为 1/ 340 0 0 [3 ] 。事实上 ,…  相似文献   

2.
随着成分输血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的安全性愈来愈受到关注。虽然对输血相关病原体检测方法的不断进步极大程度的减少了由输注血液成分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但由于病毒感染血液后“窗口期”的存在;现行的检测方法不能将病毒检出;对已知病毒有效的检测还不能100%检出;新出现的病毒和微生物还不能检测出来。因此,血液输注仍无法达到“零风险”。而血浆也是病毒含量较多的血液成分之一,未经病毒灭活处理的血浆常传播病毒影响输血安全。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必须将加强血液筛查与病毒灭活结合起来。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血浆病毒灭活技术是提高血浆安全性的有效途径。目前,有关血浆病毒灭活的技术有很多,其中比较成熟的技术有:溶剂/去污剂方法和亚甲基蓝联合可见光照射方法,以及以病毒核酸为靶点的光化学技术。  相似文献   

3.
《疾病监测》1998,13(2):78-80
家庭输注疗法治疗血友病引起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传播经皮或经粘膜接触,如共用微量血液污染和的物品,可引起家庭成员间HCV及其它经血液传播病毒的传播。本文报告一血友病患儿由于在输注凝血因子过程中经皮接触了其母亲HCV污染的血液而感染HCV。1996年...  相似文献   

4.
白细胞过滤器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白细胞过滤器及其临床应用上海市血液中心200051谢如锋,许亚勇,徐澄清,柏乃庆输注含白细胞的全血或血液成分,常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NHFR)、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血小板输注耐受和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输血副反应,这主要是由...  相似文献   

5.
洗涤血小板的制备及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浓缩血小板(PC)因其中有一定量的血浆、白细胞、红细胞,用于临床输血时会出现如荨麻疹、发热、GVHD等不良反应,长期输注还可引起一些免疫反应。改用输注洗涤血小板(WPC),则可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同时也为需长期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减少输注无效的发生提供一...  相似文献   

6.
丙型肝炎病毒 (HCV)的传播方式如何 ?70年代初建立了检测甲型肝炎病毒 (HAV)和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方法 ,并对献血者进行HBV的常规筛选检查 ,使输血后引起的HB基本得到控制 ,但仍然有一些输血后肝炎病例无乙型肝炎病毒标志 ,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 1 989年美国Choo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 ,获得本病毒的基因 ,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 (Hepa titisCVirus,HCV)。本病主要经血或血制品传播 ,其流行病学、临床特点与乙型肝炎相似。但由于HCV在血液中数量极少 ,故目前还未能用电镜观察到此病毒颗粒。HCV为含脂…  相似文献   

7.
当前输血后肝炎的危险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后病毒性肝炎(输血后肝炎)可以由输血引起,即输血传播性肝炎(TTH),输血也可以是次要原因,即输血相关,但非输血传播性的。当今TTH的危险极小,还主要是由HBV和HCV引起,后以前被认为“非甲非乙性肝炎”。现在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其余的TTH,也就是非甲、非乙,非丙型,是很少的。通过应用志愿(无偿),重复献血,对于输血传播的HCV;同样的重复献血,志愿(无偿)供血,仔细筛和抗HCV的灵敏  相似文献   

8.
输血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无偿献血制度的实行、血型检验和交叉配血技术的提高,以及一次性采血输血器材,输血所产生的副作用已大为减少,但输注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中含有一定数量白细胞导致的输血发热反应、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和某些病毒的传播所造成的危害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表明,血液中非治疗性成分如白细胞是一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20年中,由于检测试剂的研制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经输血传播病毒疾病的风险显著降低[1],但是输注1单位细菌污染的血小板和红细胞两种血液成分的风险分别是1:2000和1:20000,比病毒感染高出250倍。这意味着,细菌污染是目前输血医学传染因素中导致死亡的最大单一因素[2],因此认为输血传播感染(TTIs)引起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为细菌性感染[3]。血液制品的细菌污染在输血医学上是一个为时甚久的问题,尤其是血小板制品(包括手工浓缩血小  相似文献   

10.
目前,血液系统利用ELISA法检测抗—HCV对丙型肝炎进行筛查。敏感性和特异性不断提高的抗—HCV的ELISA检测试剂虽然大大降低了输血及血液制品带来的病毒感染,但因输血导致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仍时有发生,这主要是因为窗口期的存在,在窗口期之内,已经感染病毒的献血者体内尚未产生足够的、可以检测到的特异性抗体,因此ELISA试剂的抗—HCV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用高度敏感的荧光定量的PCR技术直接检测病毒核酸,就可以大幅度地缩短窗口期,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为了解ELISA常规筛查合格的献血者中HCVRNA检出率的情况,在2001年2月收集了重庆市血液中心的部分抗—HCV阴性血进行了HCVRNA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景长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3):5648-5649
输血可以补充患者血容量,还可能引起输血不良反应及传播传染病,必须提倡合理输血和成分输血,即只给必须输血的患者输其需要的血液成分,避免滥用而使患者冒不必要的风险,这已经成为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输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成分输血即单用血液的某种成分进行输注.具体说,将全血用物理化学方法把各种成分(如细胞、血浆、血浆蛋白、血小板等)进行分离、浓缩和纯化,制成不同成分,按不同的需求输给患者[1,2].  相似文献   

12.
病毒危险 1991年以来,医学界将注意力集中在所谓的能传播病毒疾病的输血恐惧症之上。这些疾病未全部反映输血的危险。残留病毒危险是指在供者人群中未能检出通过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的病毒。该危险与供者人群中病毒流行率、窗口期长短、筛检方法的灵敏度有关。HBV是第一号输血传播病毒(1/30,000~250,000输注的血液单位),但输血传播的病毒疾病主要为HCV。HIV感染的残留病毒危险在1/200,000~2,000,000单位血液这个范围。另外还存在传播非传统病毒(克-雅氏病毒)的危险,但无确切数据用以评估。其它危险:潜在的严重的输血后并发症并不局限于传播病毒。所有的输血能引起细胞污染、内毒素休克、循环超负荷,白细胞抗体同种免疫等危险。现在多数较为严重的输血危险是由ABO错误或其它  相似文献   

13.
献血、浆者抗-HCV阳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献血、浆者抗-HCV阳性调查分析550002贵州省血液中心万昌发万莲英王毕华据文献报道[1、2],输血后肝炎90%以上是由于HCV感染引起,在献血、浆者中进行抗-HCV检测是预防和减少输血后肝炎必不可少的手段。笔者对本站241名无偿献血者和4731名...  相似文献   

14.
韩善桥  关淑珍 《疾病监测》1994,9(8):205-207
PCR与ELISA检测HCV感染的比较北京市海军总医院(100037)韩善桥,关淑珍,陈菡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是1989年由美国Chiron公司的研究人员首次克隆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它可以经输血、输注血制品、静脉吸...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是机体止血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血小板的数量或质量异常引发的出血性疾病,通常是临床输注血小板的重要原因.随着成分输血的发展及血液分离技术进步,浓缩血小板在临床各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由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过渡到机采浓缩血小板,迅速普及.笔者对2004年7月至2005年1月期间,我院临床所用的机采浓缩血小板进行质量监测,对部分机采浓缩血小板输注病例和手工采浓缩血小板输注病例疗效调查并作初步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是机体止血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血小板的数量或质量异常引发的出血性疾病,通常是临床输注血小板的重要原因.随着成分输血的发展及血液分离技术进步,浓缩血小板在临床各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由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过渡到机采浓缩血小板,迅速普及.笔者对2004年7月至2005年1月期间,我院临床所用的机采浓缩血小板进行质量监测,对部分机采浓缩血小板输注病例和手工采浓缩血小板输注病例疗效调查并作初步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儿童血液病房成分输血的应用特点,总结成分输血的经验,提高血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方法 对本院2011年儿童血液病房所有成分输血(包括红细胞悬液、去白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儿童血液病房全年成分输血763人次,占儿内科(不包括NICU、PICU)输血人次的99.2%.输注量占前3位的成分血分别是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去白红细胞,分别占65.15% (497/763)、19.0%(145/763)、9.57% (73/763).成分输血应用率达100%.2)病因主要为地中海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66.90±9.87) g/L,输注血小板成分时Plt平均(15.92±8.05)×109/L.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65.54±11.75)g/L,输注血小板成分时Plt平均(7.29±5.22)× 109/L.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输血指征与诊疗指南符合率分别为93.3%、91.1%,输注血小板时输血指征符合率分别为73.1%、77.7%.地中海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75.97±11.56)g/L,与地中海贫血诊疗指南比较,输血指征符合率仅为9.35%.3)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其中,红细胞悬液发生不良反应1例,血浆1例,其余11例均为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7.53%).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应、过敏反应,通过对症治疗均缓解,顺利完成输注,无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成分输血是血液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严格掌握成分输血指针,节约血液资源,同时又保证有效治疗患儿,提高血液病患儿的生活质量,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甲型血友病患者HBsAg和抗-HCV的初步检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甲型血友病患者HBsAg和抗 HCV的初步检测250014山东省血液中心丁培芳申法奎李继红马京香刘德春甲型血友病系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之一,患者终生需要输注凝血因子VⅢ或其代用品,以预防或治疗出血。输血后肝炎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国外报道,长期输...  相似文献   

19.
460例献血员抗HCV抗体检测小结李万才(四川长寿县人民医院检验科631220)90%输血后肝炎由HCV(丙型肝炎病毒)引起,供血者的肝功能检查即便在正常范围内、也不能排除HCV的存在,故输血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本文对长寿地区460例献血者进行了抗HC...  相似文献   

20.
赵惠敏 《疾病监测》1996,11(5):195-197
医务人员在经皮暴露于感染HIV的血液后其血清HIV阳转的病例对照研究医务人员(HCWs)经职业暴露于血液后,具有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潜在危险,虽然前瞻性研究表明,经皮暴露于感染HIV的血液后,感染HIV的危险估计为0.3%左右,但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