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理、CT表现、临床诊治及预后。方法 35例患儿均行横断位头颅CT扫描,予扩血管、解痉、神经营养及抗凝等治疗。结果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好发于基底节区,CT扫描均表现为低密度影,治愈33例,CT低密度影消失,好转2例,CT低密度影范围缩小。结论CT扫描和追踪观察对小儿外伤性脑梗塞诊断有重要价值。本病经及早诊断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探讨了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方法:总结21例头颅CT证实的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结果及预后。结果:小儿外伤性脑梗塞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区,少数发生大面积梗塞、腔隙性梗塞者治疗效果、预后好,大面积梗塞者预后差。结论:小儿外伤性脑梗塞机制是由于小儿基底节区供血的血管直角从主干分出,细长迂曲,发育不成熟,调节能力差,在头部外伤时易损伤形成血栓,其次血液动力学改变,微循环障碍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36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与预后。方法:3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行头CT扫描,药物保守治疗,其中24例辅以高压氧治疗。结果:CT扫描梗塞均位于基底节区,其中6例有双侧豆状核钙化。全部患儿均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1年均无复发。结论:CT扫描和及时复查对本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小儿所处的特殊发育阶段、基底节区供血动脉的特殊解剖结构、豆状核钙化、外伤后血液流变学改变和脑血管痉挛为本病形成的主要原因,药物治疗与高压氧治疗是有效的方法,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CT、MRI、TCD等影像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得以及时发现,其治疗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其中儿童颅脑外伤后该部位的脑梗死相对少见。其临床特点及发病机理与儿童基底节区局部解剖结构特点、外伤后局部的微循环变化以及生物化学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由于急性脑梗死24h内头颅CT扫描大多数不能显示,故而在儿童脑外伤患儿中,提倡行头颅MRI检查,以便早期做出诊断对患儿的预后有巨大的帮助。2005年1月-2007年6月,我院收治外伤性基底节脑梗死患儿18例,现将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儿童外伤性脑梗塞12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理,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总结12例经CT证实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儿童外伤性脑梗塞多发于单侧基底节区,左侧多于右侧,其CT表现常迟于临床症状、体征的表现,本病治疗效果较好.结论:CT复查能提高本病的诊断率,药物与高压氧等综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婴幼儿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69例婴幼儿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CT、MRI检查。结果:经药物、高压氧、康复锻炼等综合治疗后症状均明显好转。结论:轻微外伤即可引发该病、颅内合并伤少及预后良好为婴幼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轻微外伤者梗死灶多位于基底节区及其附近部位,临床预后较好。严重外伤者,CT表现为基底节区和(或)脑叶梗死及颅脑损伤征象,梗死范围较大合并脑疝者,死亡率极高。结论:CT对外伤性脑梗死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临床进行合理诊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CT表现特征。方法分析27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CT表现。结果所有患者伤后到院就诊时均立即行头颅CT检查,有12例颅脑表现为正常,另外15例出现颅内损伤、出血等改变。患者均于伤后7d内出现脑梗死神经定位症状。复查CT均于基底节区或脑叶内新发现低密度梗塞灶,有2例为基底节区与脑叶梗死并存。结论外伤性脑梗死在CT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病史比较容易诊断,CT对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敏感性、准确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9.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CT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特点、机理及动态CT检查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CT资料。结果:脑叶梗塞4例,占15.4%,基底节区梗塞22例,占84.6%。18例伴豆状核钙化。伤后2个月CT复查6例,病灶均呈软化灶。结论:小儿外伤性脑梗塞多见于婴幼儿,致伤因素较轻,梗塞灶多见于基底节区且多伴豆状核钙化。CT检查发现梗塞灶的最佳时间是伤后1~6天,动态CT检查不仅可以发现梗塞灶,而且可以观察梗塞灶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脑梗塞的分型及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分型及CT表现。方法 分析46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与CT表现。结果 根据其临床特点和CT表现将其分为2型即Ⅰ型(24例),轻微外伤型;Ⅱ型(22例),严重外伤型。Ⅰ型见于小儿,特别是婴儿,外伤轻微,CT表现为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灶,79.2%(19/24)双侧豆状核见点状钙化灶。Ⅱ型多见于成人,小儿少见,有严重的颅脑损伤,CT表现为基底节区或和脑叶梗塞及颅脑损伤的征象,如颅内血肿、脑水肿及挫伤等。结论 CT对外伤性脑梗塞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两型可能有不同的发生机制,Ⅰ型主要是潜在性血管病变及钙化致血管痉挛所致,Ⅱ型主要与血管的损伤和受压有关。  相似文献   

11.
随着颅脑损伤的日益增多,外伤性脑梗死已逐步被临床所认识。通过高压氧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外伤性脑梗死病人19例,治疗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3~71岁,平均年龄46.8岁。对照组:8例,男4例,女4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49.2岁。全组病人均有明确外伤史,其中伤后出现偏瘫16例,面瘫3例,伴言语障碍2例。均经头CT检查或复查确诊。病灶直径为5~31mm,其中位于左基底节区9例,右基底节区5例,双侧基底节区4例,额叶1例。确诊后,在积极治疗原发颅脑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 3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行高压氧治疗。结果本组36例患儿经高压氧综合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全部病例的治疗结果按GOS分级评分,均恢复良好。结论高压氧治疗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治愈率高,致残率低,后遗症少,对预后及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收治的26例外伤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外伤性脑梗死青少年高发,占73.1%,临床表现主要为迟发性不同程度偏瘫。梗死部位以基底节区多见,占65.4%。全组2例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1例颈内动脉供血区的大面积便死病人治疗过程中出现脑疝,行去骨瓣减压颞肌贴附术,其余病人均采用保守治疗,治愈21例。结论:青少年头部外伤后,临床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认识。方法:对12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资料和CT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梗塞灶均位于基底区及内囊区,本病预后良好。结论:小儿有脑外伤史,出现偏瘫及语言障碍时,应考虑外伤性脑梗塞。  相似文献   

15.
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塞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茹卫芳  陈爱琴 《现代护理》2002,8(8):606-607
回顾性分析经影像学证实的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塞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10月-11岁。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塞是由于外力使基底节区的穿支动脉产生相对运动,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形成血栓,以及外伤后脑血管痉挛所致。小儿脑外伤后早期的影像学检查阴性并不能排除脑梗塞的可能出现,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及眼球活动的变化和肢体活动及癫痫发作情况,及对复查CT或MRI,治疗应用尼膜通、甘露醇、激素、神经营养药物,配合积极的护理和功能锻炼等,可取得较好疗效。上述患儿经4-6个月随17例(89.5%)痊愈。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83例急性脑梗死病例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从症状、体征、既往病史以及辅助检查等几个方面归纳总结,完成了从治疗到预后的全过程分析。得出三个方面的结论,首先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理;其次是脑梗死发病的有关规律及对策;再次是针对上述情况提出目前临床治疗脑梗死的新进展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丁秀丽 《临床医学》2003,23(6):12-13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 1994~ 2 0 0 2年所收集的 64例TIA病例的发作特点、影像学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例TIA病例中有 41例表现为肢体瘫痪 ,眩晕 4例 ,失语 15例 ,精神障碍 2例 ,半侧舞蹈样发作 2例。发作时头颅CT检查发现 3 9例基底节区有腔隙性梗塞灶 ,其余未发现明显的出血及梗塞病灶。64例中有 5 9例痊愈 ,5例发展为脑梗死 ,其中 2例死亡。结论 :TIA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 ,是脑梗死的特殊缺血半暗带期 ,及时治疗有助于防止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从而使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能够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1992年6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23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23例均通过CT确诊。其中6例使用复方丹参、血栓通、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有17例使用尼莫通静脉滴注。结果:采用Jennett和Bond提出的标准,治愈15例,好转2例,中残1例,重残2例,死亡3例,转上级医院治疗1例。结论: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CT或MR,当某些神经病理症状或体征不能用原脑损伤或脑出血来解释,又排除了颅内再出血时,应想到脑梗死的存在。及早使用钙离子拮抗剂等扩血管、解症治疗、疏通微循环、常规护脑治疗以及镇静等,对改善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MRI与CT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无锡市儿童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先后接受颅脑CT检查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依据,对比不同时间段脑梗死的CT与MRI检出率、脑梗死各项指标检查情况、梗死部位检出率。结果:MRI检查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24~72 h及> 72 h时间段检出率96.15%、100.00%、96.67%均高于CT检查,总检出率97.50%显著高于CT检查的75.00%(P <0.01);MRI检查脑梗死患者各项指标结果显示,梗死数量多于CT检查,病灶大小大于CT检查,检查时间长于CT检查,发病至确诊时间短于CT检查,差异均显著(P <0.01);MRI检查在脑梗死发病部位方面总检出率97.50%显著高于CT检查的75.00%(P <0.01)。结论: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采用MRI检查检出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断以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寻求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由CT确诊、发病在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用微导管技术在靶血管闭塞点或起始部输注尿激酶进行超选择性溶栓治疗,溶栓前后均作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以了解血管闭塞和再通情况。结果:临床痊愈18例,显效8例;闭塞性血管完全再通18例,部分再通8例,26例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动脉溶栓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