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考察咖啡酸、东莨菪内酯、野黄芩苷对体外培养视网膜神经细胞存活的影响,探讨灯盏花中具视神经保护作用的有效成分。方法:采用胰酶消化法将18只出生2-3d的乳鼠视网膜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经多聚鸟氨酸(HA)和层粘连蛋白(LN)包被的96孔板中。于培养3d后,分别加入PBS液及不同含量的咖啡酸、东莨菪内酯、野黄芩苷溶液继续培养2d,采用MTT比色法测量其存活细胞的吸收值,同时对部分细胞行Nissel体染色检查。结果:Nissel体染色检查结果表明,培养5d的存活细胞大部分均为神经细胞。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咖啡酸含量在3.9-1000μg·mL-1、东莨菪内酯、野黄芩苷含量在250-1000μg·mL-1时,其吸收值均明显增加(P<0.05,P<0.01),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咖啡酸、东莨菪内酯、野黄芩苷三者均能促进体外培养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存活,且咖啡酸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2.
伍珊娜  刘振杰  章从恩  何琴  王玄  牛明  王伽伯  肖小河 《中草药》2017,48(24):5179-5185
目的通过生物活性检测结合化学指纹图谱分析,探索灯盏细辛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UPLC-UV分析技术建立不同批次灯盏细辛药材化学指纹图谱,对不同批次灯盏细辛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效价检测,基于谱效关系推测可能的活性物质,并对5个高相关性成分进行体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验证,根据5种单体化合物在灯盏细辛中的含量差异,计算5个单体化合物的相对活性贡献度。结果通过化学指纹图谱与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效价的谱效相关分析,筛选并鉴定出与生物活性相关系数大于0.5的5个色谱峰,分别鉴定为绿原酸、咖啡酸、野黄芩苷、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进一步体外实验表明5个化合物在相同质量浓度下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抑制率16.5%~85.5%),相对活性强度顺序:野黄芩苷异绿原酸C咖啡酸异绿原酸A绿原酸;而5种成分从相对活性贡献度来看,异绿原酸C与野黄芩苷的活性贡献度大于另外3种成分。结论建立了灯盏细辛体外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效价的检测方法;且野黄芩苷和异绿原酸C是灯盏细辛体外抗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3.
灯盏细辛注射液和灯盏花素的HPLC-DAD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杨文宇  张艺  李玲  李玉锋  陈祥贵 《中成药》2005,27(2):202-204
目的:比较灯盏细辛注射液和灯盏花素的成分异同.方法: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HPLC-DAD):Hyper-sil ODS2(250×4.6mm,5μm)色谱柱,乙腈-水-磷酸(18:82:0.2)为流动相,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286nm,柱温40℃.结果:灯盏细辛注射液色谱图中有10个峰的紫外光谱与咖啡酸的吸收带和谱线轮廓相似、野黄芩苷的峰极低;灯盏花素片色谱图的主要峰为野黄芩苷峰.结论:临床用途相同的灯盏细辛注射液与灯盏花素片在主要化学成分类型上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4.
大果飞蛾藤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大果飞蛾藤(Porana sinensis Hems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热回流提取,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和理化常数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东莨菪素(1),东莨菪苷(2),2,5-二甲氧基苯醌(3),伞形花内酯(4),咖啡酸乙酯(5),N-反式-阿魏酰酪胺(6),N-反式-香豆酰酪胺(7),β-谷甾醇(8)和β-胡萝卜苷(9)。结论大果飞蛾藤中主要含有苯丙素类成分,化合物3,4,6 和7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顶羽菊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研究顶羽菊Acroptilon repen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α, 9β-二羟基去氢木香内酯(1),cynaropicrin(2),芹菜素(3),豆甾醇(4),4′-羟基汉黄芩素(5),咖啡酸乙酯(6),对甲氧基桂皮酸(7),木犀草素(8),胡萝卜苷(9),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10),丁香苷(11)。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11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正灯盏花素是从灯盏花[又名灯盏细辛,为菊科植物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Vant.)Hand.-Mazz.的干燥全草]中提取分离的黄酮类化合物。灯盏花素提取物的主要成分为野黄芩苷(C_(21)H_(18)O_(12)),又名灯盏花乙素(4’,5,6-三羟基黄酮-7-O-葡萄糖醛酸苷),其含量占总黄酮的90%以上。该提取物具有活血通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灯盏花中提取分离所得的灯盏花素原料药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和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应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羟基黄芩素(1),4-羟基黄芩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3),6-羟基山奈酚-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4)。结论:4个化合物首次从灯盏花素原料药中分得。  相似文献   

8.
紫苏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0,他引:8  
霍立娜  王威  刘洋  刘小红  张丽  程坤  刘坤  高华 《中草药》2016,47(1):26-31
目的研究紫苏Perilla frutescens干燥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制备HPLC等技术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紫苏叶水提取物正丁醇分离部位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isololiolide(1)、dehydrovomifoliol(2)、(-)-loliolide(3)、野黄芩苷(4)、对羟基苯甲醛(5)、对羟基苯乙酮(6)、3-吲哚甲醛(7)、反式对羟基桂皮酸(8)、芹菜素(9)、木犀草素(10)、秦皮乙素(11)、咖啡酸(12)、迷迭香酸(13)、迷迭香酸甲酯(14)、sericoside(15)、咖啡酸乙烯酯(16)、黄芩素-7-甲醚(17)。结论化合物1~2、6~8和15为首次从紫苏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灯盏细辛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灯盏细辛(Erigeron breviscapus)的水溶性成分。方法采用柱层分离,从灯盏细辛正丁醇部位中分离纯化了4个黄酮类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了结构。结果4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5,6,4′三羟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乙酯(Ⅶ),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Ⅷ),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Ⅸ),山萘酚(Ⅹ)。结论化合物Ⅶ为新化合物,化合物Ⅹ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0.
夏宏军  朱珊  梁键谋  陈丽霞  邸欣  邱峰 《中草药》2009,40(9):1362-1366
目的 对大鼠灌胃灯盏花素后收集的血浆、胆汁、尿液以及粪便中存在的灯盏乙素的代谢产物进行鉴定.方法 通过使用HPLC结合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采用梯度洗脱的方法 ,对比分析给药组大鼠和空白组大鼠的血浆、胆汁、尿液以及粪便样品,并且在相同的液相色谱条件下与对照品的保留时间和紫外吸收特征进行对照来鉴定主要代谢产物.结果 从大鼠ig 20、200 mg/kg灯盏花素的血浆中鉴定了代谢产物野黄芩素-6-O-β-D-葡萄糖醛酸苷(scutellarein-6-O-β-D-glucuronide,M5);从大鼠ig 20、200 mg/kg灯盏花素的胆汁中鉴定了代谢产物野黄芩素-6,7-O-β-D-二葡萄糖醛酸苷(scutellarein-6,7-di-O-β-D-glucuronide,M1)、6-O-甲基-灯盏乙素(6-O-methylscutellarin,M3)、、野黄芩素-6-O-β-D-葡萄糖醛酸苷(scutellarein-6-O-β-D-glucuronide,M5)和灯盏乙素(黄芩素苷,scutellarin,M7),从大鼠ig 20 mg/kg灯盏花素的尿液中鉴定了代谢产物野黄芩素-6,7-O-β-D-二葡萄糖醛酸苷(scutellarein-6,7-di-O-β-D-glucuronide,M1),从大鼠ig 200 mg/kg灯盏花素的尿液中鉴定了代谢产物野黄芩素-6,7-O-β-D-二葡萄糖醛酸苷(scutellarein-6,7-di-O-β-D-glucuronide,M1)、野黄芩素(scutellarein,M2)和灯盏乙素(scutellarin,M7);从大鼠ig 200 mg/kg灯盏花素的粪便中鉴定了代谢产物野黄芩素(scutellarein,M2).结论 灯盏乙素在大鼠体内发生了广泛的代谢,并且主要以其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灯盏乙素在大鼠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主要通过尿液和胆汁排泄.  相似文献   

11.
灯盏花黄酮苷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从菊科植物灯盏花Erigeron brevis capus中分得4个黄酮苷类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灯盏乙素(scutellarin,I)、5,6,4′-三羟基黄酮-7-O-β-D-半乳糖醛酸苷(5,6,4′-trihydroxy flavone-7-O-β-D-galactonic acid,Ⅱ)、灯盏素(4′-hydroxy baicalein-7-O-β-D-pyranglu  相似文献   

12.
灯盏花三倍体培育及生物性状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培育三倍体灯盏花,并对其重要经济性状进行评估。方法利用秋水仙素诱导获得的灯盏花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栽培种杂交获得三倍体灯盏花。用染色体法鉴定灯盏花倍性,大田观察评估三倍体灯盏花形态学特征,HPLC法测定灯盏乙素量。结果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成功获得三倍体灯盏花(2n=3x=27);与双亲相比,三倍体灯盏花植株在株高、叶片长、叶片宽、花瓣数、气孔大小上大于二倍体,低于四倍体,但其叶片数和花朵直径均大于双亲;三倍体植株生长旺盛,灯盏乙素质量分数1.38%,介于四倍体(1.51%)和二倍体(1.22%)之间,但其产量显著高出四倍体,为二倍体的2.14倍和四倍体的1.84倍。结论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培育的三倍体灯盏花,灯盏乙素量虽然低于四倍体,但显著高于二倍体,综合其产量远远高于二倍体和四倍体的特征,三倍体灯盏花具有重要的生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灯盏花最佳采收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为确定灯盏花的最佳采收期。方法:观测了灯盏花植株的生长发育进程,全草及各部位的干物质积累规律和全草主要有效成分灯盏乙素和咖啡酸酯含量的积累规律。结果:生育期130 d时,灯盏花单株叶数和单叶干重达到最大,全草及叶、茎和花的干物质积累也较高;灯盏花灯盏乙素含量随生育期推移,而逐渐下降,出苗120 d以后,急剧下降;不同生育时期灯盏花咖啡酸酯含量变化较小,无规律,与灯盏乙素含量无相关关系。结论:灯盏花出苗后130 d,处于初花期,是灯盏花的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14.
灯盏花素抗凝血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王影  杨祥良  刘宏  唐晓荞 《中药材》2003,26(9):656-658
目的:研究灯盏花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凝血时间(C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第3因子(PF3)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从抗凝机制的不同角度研究灯盏花素的抗凝作用。结果:灯盏花素能显著延长CT、PT,抑制PF3活性,缩短ELT。结论:灯盏花素的抗凝血作用是通过影响PF3和凝血因子V而实现的,并能显著提高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15.
灯盏花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目的 :研究灯盏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分离纯化采用硅胶柱色谱 ,结构鉴定采用IR,MS,NMR及文献有关数据比较。结果 :从灯盏花全草的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5个黄酮化合物 ,为3,5,6,4′ 四羟基-7-甲氧基黄酮(Ⅰ) ,5,7,4′ 三羟基黄酮 (Ⅱ) ,3,5,6,7,4′-五羟基黄酮 (Ⅲ ) ,黄芩素 (Ⅳ)和5,7,4′ 三羟基双氢黄酮 (Ⅴ)。结论 :化合物I,III,V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评价芩连四物汤及其各部位对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模型的影响,并探讨物质基础与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分离制备各部位样品(QL-1~QL-14);采用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模型评价该方及各部位的生物效应;采用HPLC-DAD-ESI-MS法对活性显著部位QL-3中的主要色谱峰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芩连四物汤拮抗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的主要活性部位是QL-1,QL-3,QL-5,QL-7,QL-11 5个部位;通过标准化合物对照及质谱特征对活性显著部位QL-3色谱峰进行了归属和指认,鉴定了其中29个化合物分别为苹果酸、没食子酸、梓醇、原儿茶酸、桃叶珊瑚苷、川芎嗪、香草酸、咖啡酸、芍药内酯苷、小檗红碱、芍药苷、四氢巴马汀、黄连碱、药根碱、益母草苷、甲基黄连碱、阿魏酸、巴马汀、小檗碱、野黄芩苷、黄芩素-7-O-葡萄糖苷、黄芩苷、地黄苷C、汉黄芩苷、白杨素-7-O-葡萄糖苷、千层纸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结论:芩连四物汤拮抗离体子宫收缩模型的主要活性部位为挥发油部位及去除大分子的醇沉上清液小分子部位;醇沉上清液小分子部位经大孔树脂吸附醇梯度洗脱得到了水洗脱部位,20%及60%醇洗脱3个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17.
小飞蓬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小飞蓬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溶剂法进行提取,采用硅胶柱色谱和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体积分数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α-香树脂醇(Ⅰ)、β-香树脂醇(Ⅱ)、β-谷甾醇(Ⅲ)、表木栓醇(Ⅳ)、齐墩果酸(Ⅴ)、菠甾醇-3-O-葡萄糖苷(Ⅵ)、3,5,7,3′,4′-五羟基黄酮(Ⅶ)、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Ⅷ)、芦丁(Ⅸ)、野黄芩苷(Ⅹ)、黄芩苷(Ⅺ)、绿原酸(Ⅻ)。结论12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