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使用静脉留置针记录表,做好静脉留置针期间的质量管理。[方法]2009年3月——2009年8月所有术后有静脉留置针的病人,按留置针操作规范做好护理的同时,使用静脉留置针记录表进行质量管理。[结果]通过静脉留置针记录表的观察记录,大多数病人无任何不良反应,2例病例局部轻度红肿,疼痛,被早发现并给予及时早处理。[结论]静脉留置针记录表的使用,是护理质量控制的一种有效方法,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备齐用物,包括静脉留置针(18#或20#),连接1次性输液器,并排尽空气备用。选择好静脉,结扎止血带,皮肤常规消毒,左手固定穿刺点远端的皮肤使静脉固定。右手持针翼和针柄,针头斜面向上,沿静脉方向潜入血管内。穿刺成功后退出针芯0.2cm,松止血带,右手持针顺血管方向将套管置入,同时左手持针柄缓慢往外退针芯,当针芯退出剩0.2cm时,左手中指压住穿刺点近心端血管,食指、拇指固定针栓,右手将针芯完全退出并迅速衔接输液装置。用胶布妥善固定留置针。 相似文献
3.
静脉留置针在输液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年秀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05,6(12):187-187,189
静脉留置针输液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具有痛苦轻,对血管刺激性小,并且可随血管形状弯曲,不易脱出血管,便于肢体活动,有利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少患者对输液的心理压力,可随时进行输液治疗等优点,被广大患者及护理人员所接受。2004年12月~2005年4月,对我科91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早产儿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快,易并发多种疾病,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及生活质量。尽早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是护理早产儿的先决条件。临床上多采用四肢浅静脉及头皮静脉穿刺置入留置针进行静脉营养液输注。由于早产儿周围静脉管径细,血管顺应性差,易发生脱管、渗漏、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留置针保留时间短,有时不到一天[1],且多次为患儿进行穿刺,引起患儿痛苦[2]。腋静脉具有血管粗、直,管腔充盈,留置针进 相似文献
5.
曾宪玲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6):754-755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06年3月-2006年12月142名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实行传统护理方法。实验组实行改良后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发生静脉炎的情况。结果:实验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实验组护理方法能显著减轻患者痛苦,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3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采用腋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对照组采用常规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比较两组留置针保留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注射泵连接管缠绕肢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留置针保留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注射泵连接管缠绕肢体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腋静脉留置针可为早产儿的安全输液提供有力保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我院的静脉治疗质量,降低静脉留置针使用中静脉炎的发生率。方法针对静脉留置针操作过程中不规范的环节进行归类,分析查找发生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并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干预后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导致静脉炎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后,可明显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从而减轻患者痛苦,提高静脉治疗质量,促进医患和谐。 相似文献
8.
9.
随着静脉留置针的广泛应用,不仅大大减少了病人长期治疗中需反复静脉穿刺所造成的痛苦,也减轻了护理工作量。但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工作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1,2]。如留置针被堵塞、反复多次冲管、封管、挤压等,既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和耗材,也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率及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的概率。为解决这些问题,我科于2009年1月开始使用艾贝尔接头,弥补了仅用留置针在临床应用中的诸多问题,收到了病人的欢迎。 相似文献
10.
随着静脉留置针的广泛应用,不仅大大减少了病人长期治疗中需反复静脉穿刺所造成的痛苦,也减轻了护理工作量.但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丁作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1,2].如留置针被堵塞、反复多次冲管、封管、挤压等,既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和耗材,也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率及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的概率. 相似文献
11.
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输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评价。方法选择8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头皮静脉留置,观察组采用腋静脉留置,对两组静脉留置后并发症及保留时间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发生堵管2例,外渗1例,静脉炎0例,脱落0例,出现并发症的总例数为3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留置后保留时间为112±26 h,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为9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腋静脉留置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可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是一种简单、安全、易操作、经济、方便的静脉留置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小儿静脉穿刺是儿科输液中的一大难题忽007年1月-2007年6月,我院儿科病房采用静脉留置针对314例婴幼儿进行静脉穿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输液中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谢俐萍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22):2067-2067
目的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提高输液效率,减少护士工作量,提高新生儿抢救成功率。方法对我科收治的267例新生儿采用静脉留置针行头皮静脉输液。结果一次成功率91.76%,成功率与血管的选择、穿刺的手法有很大关系。结论静脉留置针应用于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较好地解决了补液用药问题,避免了反复穿刺对新生儿头皮的损伤,减轻了患儿的痛苦,保证了治疗抢救的顺利进行,有良好的社会效率和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新生儿科于1997年6月引进了静脉留置针输液技术,彻底解除了头皮钢质针反复穿刺对新生儿头皮的损伤,也利于病危新生儿的抢救,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现将该技术的应用浅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应用静脉留置中输液96例,年龄最小的出生后8分钟,体重最轻的1500克,保留时间最短的2天,最长的7天,一次穿刺成功率95%,感染率为0,出生体重及日龄与留置针穿刺无冲突,针型选择美国BD公司 相似文献
15.
16.
新生儿静脉穿刺是新生儿重症监护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护理技术操作。而经腋静脉穿刺留置针有易固定、保留时间长的优点,减轻了患儿痛苦及护士的工作量。我科2008年1月~2009年1月对90例新生儿进行了经腋静脉留置套管针的操作,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先进的生物性材料制成,我国于80年代开始应用,但仅限于手术室、ICU、急诊科使用,至90年代才将静脉套管针作为一种普通的输液工具开始在病房应用。随着人们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逐年增加。因此,对老年人疾病的防治工作,引起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高质量的护理也有助于保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总结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的常见风险,以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应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治疗的1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所选择的穿刺部位、输入液体的性质以及不同的封管方式致静脉炎、液体渗漏及留置针导管堵塞发生情况.结果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静脉留置针留置>6 d者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留置≤6 d的发生率(P<0.05).穿刺部位:腕部、肘部、踝部穿刺点静脉炎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颈部、前臂等穿刺点(均P<0.05).静脉滴注等渗液体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静脉滴注高渗液体静脉炎的发生率(P<0.05).腕部、肘部、踝部发生液体渗漏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手背、前臂、颈部的发生率(均P<0.05).采用正压封管留置针导管堵塞发生率为30.56%,采用负压封管留置针导管堵塞发生率为58.70%,正压封管方式的留置针导管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采用负压封管方式(P<0.05).结论 通过穿刺部位的正确选择,穿刺技术的熟练运用、封管方式的合理应用以及适当的健康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中常见风险的发生率,使留置针在临床上得到更充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静脉留置针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静脉留置针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降低了乳腺癌化疗病人的输液渗漏及静脉炎的发生。方法实验组124例用BD24G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对照组124例用一次性输液针输注化疗药物。对患者输液渗漏及静脉炎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使用静脉留置针组,输液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使用24G静脉留置针为乳腺癌患者进行化疗时可以减少输液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