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当归根际土壤提取液的生物学试验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离鉴定,探讨当归连作障碍与自毒作用的关系。方法 设置水 (CK)、当归根际土水提液 100、125、250、500 mg/mL 共 5 个处理,用于当归自毒作用的生物学实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GC-MS) 鉴定当归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结果 125 mg/mL 当归根际土壤水提液能显著抑制当归自身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及胚根和胚芽的伸长,且随水提液浓度的升高,这种抑制作用增强。在当归根际土壤水提液中鉴定到17个化合物,包括有机酸、酮、醛、酯和烃类等化感物质,其中很多被报道是化感物质。结论 当归根际土壤水提液对自身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自毒作用,且自毒效应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推断自毒作用可能是造成当归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考察丹参提取液对球形红细菌(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方法 通过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常规培养基和丹参提取液,培养球形红细菌,考察球形红细菌的活菌数、生长曲线、脱氢酶活性及光合色素吸收光谱,研究丹参提取液对球形红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 培养基中添加丹参提取液后可使球形红细菌活菌数增加到之前的1.6倍,并缩短球形红细菌生长的延迟期,提前进入指数期及稳定期,可使球形红细菌脱氢酶活性提高到之前的6.6倍。低质量浓度丹参提取液基本不影响球形红细菌中光合色素的形成,高质量浓度时吸收均变低,且影响类胡萝卜素的形成,其红外光谱855 nm处红移至863 nm。结论 培养基中添加丹参提取液可影响球形红细菌生长,缩短球形红细菌生长周期,提高球形红细菌的活力,高质量浓度时影响光合色素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不同生长时期的环草石斛试管苗进行生长动态及分级标准的研究,为试管苗各生长发育时期合理调控技术措施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不同生长时期试管苗的生长指标、多糖及蛋白质的量,确定试管苗出瓶时间及分级标准。结果 播种生长12个月的时间内,5~8个月是环草石斛试管苗苗高和茎粗增长最快的时期;7~8个月时的试管苗生物量积累速率最高。环草石斛试管苗根与茎叶之比(R/T)相对较小,比值小于1。生长8个月时的试管苗多糖的量和可溶性蛋白质的量较高,7~8个月时的试管苗生长代谢旺盛。从干物质积累动态、多糖及蛋白质的量变化、试管苗活力和生产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环草石斛生长8~10个月的试管苗出瓶移栽较为合适。试管苗出瓶后分级再利用能够切实保证移栽成活率。以苗高、茎粗和根数作为分级指标,环草石斛试管苗可以分为3个等级。结论 环草石斛的种子质量对试管苗的生长影响较大,生长8~10个月的环草石斛试管苗出瓶移栽较为合适,以苗高、茎粗和根数作为分级指标,试管苗可以分为3个等级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4.
王静  梁健  安毅  秦源  南春燕 《医学教育探索》2011,42(12):2535-2540
目的 研究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与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关系。方法 采用平板培养法测定秦艽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 人工栽培秦艽根际细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均显著高于野生种类;野生和人工栽培秦艽根际细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在高海拔样点最高;人工栽培秦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显著高于野生种类;秦艽生物量与根际细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呈正相关。结论 秦艽人工栽培应充分满足其生态要求,尽量在秦艽适宜生长的高海拔低温山区栽培;合理供给氮肥,接种合适的菌肥并增加其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可提高秦艽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天麻素注射液细菌内毒素的快速检查法,并进行标准化研究,以利于产品质控。方法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收载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进行。结果 不同生产厂家不同灵敏度的鲎试剂进行干扰试验,提示供试品1∶20稀释液无干扰作用。建立试验方法,选取10批供试品进行检查,并与家兔法对比,二者结果一致。结论 该制剂以鲎试剂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作为标准方法进行热原检查是可行的。细菌内毒素限值可定为0.1 EU/mg。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同年生人参、西洋参栽培土壤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差异。方法 采用RAPD技术对采集自吉林省抚松县的18份人参、西洋参根际土和根围土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栽培年限对根际土及根围土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有显著影响;人参和西洋参栽培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也存在差异;寄主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表现有根际效应。结论 人参或西洋参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定向选择压力可能是造成土壤微生物种群遗传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参或西洋参栽培土壤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是导致土壤生态功能紊乱以及连作障碍形成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种质资源的保存提供一条新途径。方法 以继代15 d生长健壮的罗汉果试管苗0.8~1 cm长嫩梢进行预培养,剥取2~3 mm茎尖,25 ℃下60% PVS2装载,再用100% PVS2在0 ℃脱水处理,更换新鲜100% PVS2后投入液氮保存24 h,化冻,用MS+1.2 mol/L蔗糖的液体培养基洗涤,滤纸吸干后接种于MS+1.0 mg/L 6-BA+0.05 mg/L NAA+0.1 mg/L GA3+0.8%琼脂粉+45 g/L蔗糖的恢复培养基上, 25 ℃暗培养7 d, 转入正常光下培养。再生苗生根培养基为1/2 MS+0.2 mg/L NAA+30 g/L蔗糖。结果 嫩梢于MS+0.7 mol/L蔗糖的培养基上预培养3 d,茎尖装载40 min,脱水50 min,液氮保存后于40 ℃水浴中快速化冻,洗涤40 min,恢复培养1 周时存活率最高可达100%,30 d时再生率最高可达78.33%。再生苗转入生根培养基可形成完整植株。结论 罗汉果种质资源的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操作简单、成活率高、再生植株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温室内冬季基质育苗对抑制当归早期抽薹的效应。方法 设播期、基质和种子3个因子,正交设计,3次重复。结果 在15个处理中有7个处理抽薹率低于1%,其中最低抽薹率为0.14%;另有7个处理抽薹率1%~5%;另有1个处理抽薹率为19.93%。在总计45个小区中,40%的小区完全未发生早抽薹,另有46.7%的小区抽薹率低于5%。冬季育当归苗8月初茎节开始伸长,比传统苗推迟约70 d;冬季育当归苗9月中旬为抽薹高峰期,比传统苗推迟约100 d。在15个处理的早抽薹植株中,有6个处理100%只抽生花茎不能成花,另有8个处理50%以上不能成花,另1处理38.9%不能成花。抽样测定不能成花当归的醇溶性浸出物的量为45.93%。3个因子均极显著影响当归早薹率,影响作用的主次顺序为播期、种子、基质。结论 冬季基质育苗不仅可明显降低当归早抽薹率,而且可能规避抽薹,大幅度推迟抽薹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研究地黄寡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揭示地黄寡糖治疗糖尿病的机制。方法 Wistar雌性大鼠以高脂饲料喂养2月后,一次性ip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诱发大鼠2型糖尿病。7 d后大鼠分为模型组、地黄寡糖低和高剂量(100、200 mg/kg)组、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每天ig给药1次,连续4周,另设对照组。给药4周后处死大鼠,取肝脏检测肝糖原的量及葡萄糖激酶(GK)和葡萄糖-6-脱氢酶(G-6-Pase)活性,用RT-PCR技术检测GK和G-6-Pase基因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地黄寡糖能显著增加肝糖原的量(P<0.01),增强GK活性(P<0.01)和基因表达(P<0.05),减弱G-6-Pase活性(P<0.01)及其基因表达(P<0.05)。结论 地黄寡糖可能通过改善糖尿病大鼠肝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基因表达发挥治疗糖尿病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水苏糖铵盐培养液对土壤细菌生长的影响,证明水苏糖对土壤细菌具有"筛选作用"。方法采用比浊法,在初始菌悬液浓度一致的前提下,每2h于600nm处测定菌悬液的吸光度值并绘制生长曲线,以定量分析水苏糖对土壤细菌生长的影响情况。结果大多数土壤细菌不能很好地利用水苏糖,仅少数土壤细菌在水苏糖培养液中生长良好。结论大多数土壤细菌不能很好地利用水苏糖作为其能源物质,因此可能造成根际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大幅下降,仅少数可较好利用水苏糖的土壤细菌活动旺盛,这些能够良好利用水苏糖的土壤细菌有可能作为"优势菌"大量繁殖,从而造成地黄根部土壤微生物失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长春花转基因毛状根再生植株快速繁育体系,获得生物碱量提高的长春花再生植株。方法 研究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长春花毛状根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不定根分化和再生植株移栽的影响,采用HPLC法测定长春花再生植株生物碱量,并采用定量PCR技术分析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转基因长春花毛状根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均是MS+6-BA 2.0 mg/L+NAA 0.3 mg/L,不定根分化的最适培养基是1/2 MS+NAA 0.3 mg/L。采用炼苗的改进方法可使长春花再生植株的移栽成活率达90%。HPLC分析结果表明,长春花再生植株中长春碱、长春新碱和阿吗碱量分别比对照提高4.0、5.8、1.8倍,其中,优良单株OG30-3的长春新碱和长春碱量比对照提高7倍和10倍。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orca3基因和g10h基因的表达量比非转基因植株的高。结论 转基因长春花毛状根再生植株可促进抗癌生物碱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获得高山红景天同源四倍体无性体系。方法 秋水仙素诱导种子加倍,通过多次组培再生进行嵌合体分离,采用气孔大小与密度测量、染色体计数和流式细胞学分析进行倍性鉴定。结果 秋水仙素质量分数与处理时间对种子萌发率、幼苗死亡率及诱变率均有十分明显的影响,0.2%秋水仙素处理露白种子72 h的萌发率、幼苗死亡率及诱变率分别为18.2%、73.6%、68.7%;倍性变异植株气孔明显增大,气孔密度变小;正常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x=26,四倍体染色体数为 2n=4x=52,发现非整倍体的存在;倍性变异植株经3次再生纯化后获得纯合四倍体无性系,流式细胞学检测无嵌合体存在。结论 秋水仙素处理高山红景天种子获得同源四倍体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离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了解其细菌学性状,并进行致病性测定,为广藿香青枯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在TZC培养基 [蛋白胨 10.0 g、酸水解酪蛋白 1.0 g、TTC(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0.05 g、葡萄糖 10.0 g、H2O 1 L,pH 6.8~7.0] 上划线分离培养广藿香青枯菌;通过3糖3醇试验对各菌株的生化型进行划分;采用伤根浸泡接种法对分离所得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 经分离纯化,得到在细菌学性状上有明显差异的7个青枯菌菌株。其中HX5、HX7为生化型I;HX1、HX6为生化型II;HX2、HX4为生化型III;HX3为生化型V。致病性试验表明,大部分青枯菌菌株表现较强的致病性,其中以菌株HX4和HX5致病力强且致死率高。结论 广藿香青枯病菌存在多个生理小种,在菌体形态、生化分型和致病性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明桃儿七内生真菌资源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特征。方法 通过组织块法对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并选择5种植物病原真菌和4种细菌作为指示菌,采用对峙法和改进的菌块法测定抑菌活性。结果 从桃儿七根、茎、叶中分离出49株内生真菌,根部最多,22株,其次为茎部,18株,叶部最少,9株;经形态学分类鉴定归于2个目,3个科,9个属,梭孢霉属为优势菌属;有22株菌对1种或多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占分离菌株数的44.8%,有8株菌对2种或多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占所分离菌株总数的16.3%,有3株菌对4种或多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2株内生真菌分别对2种供试指示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桃儿七内生真菌具有多样性和明显的抗外源真菌活性,抑菌活性菌株主要分布在曲霉属、单孢枝霉属、梭孢霉属,其内生真菌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当归正茬、迎茬、连茬对根际土壤主要酶活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 采用比色法测定不同茬口当归根际土壤中脲酶、磷酸酶、多酚氧化酶活性,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 苗期和收获期连茬土壤中的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正茬,脲酶活性分别降低16.53%和37.17%,中性磷酸酶活性分别降低28.01%和30.69%;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均是连茬显著高于正茬,苗期、根膨大期和收获期分别比正茬增加15.10%、83.67%、38.53%。连茬当归产量、挥发油和浸出物量均显著低于正茬,分别比正茬下降49.00%、25.26%、12.58%。结论 连茬栽培中当归产量、挥发油和浸出物量显著低于正茬;连茬栽培当归根际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而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从三白草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Sauchinolide A(1),rel-(7S,8S,7′R,8′R)-3,3′,4,4′,5,5′-hexamethoxy-7.O.7′,8.8′-lignan(2),galgravin(3)。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降六碳木脂素,命名为三白草内酯 A;化合物23为首次从三白草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初步评价了化合物1~3对内皮细胞 EA.hy926的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化合物2对EA.hy926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具有中等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化学促渗剂和负极性驻极体对5-氟尿嘧啶(5-FU)体外经增生性瘢痕皮肤的促渗作用,为驻极体5-FU缓控释贴剂的制备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Franz扩散池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研究1%氮酮、10%油酸乙酯、-1 000 V驻极体、-1 500 V驻极体和-2 000 V驻极体作用后5-FU的体外经大鼠瘢痕皮肤或背部皮肤的透皮规律。结果 (1)1%氮酮和10%油酸乙酯均可促进5-FU经大鼠瘢痕皮肤的渗透,且10%油酸乙酯的促渗效果优于1%氮酮。(2)化学促渗剂作用下的5-FU经大鼠瘢痕皮肤和背部皮肤的体外渗透规律相似,但是5-FU经瘢痕皮肤的累积透皮量少于经背部皮肤的累积透皮量。(3)负极性驻极体对5-FU均具有良好的促渗作用,促渗效果的优劣顺序依次为:-2 000 V驻极体、-1 500 V驻极体、-1 000 V驻极体。同样,负极性驻极体作用下5-FU经大鼠瘢痕皮肤的累积透过量少于经背部皮肤的累积透皮量。结论 化学促渗剂和负极性驻极体均能促进5-FU的经皮渗透。其中,10%油酸乙酯和-2 000 V驻极体对5-FU的促渗效果最佳,可用于驻极体5-FU缓控释贴剂的制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41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医院感染情况将其分为感染组(23例)和未感染组(388例),记录感染部位,鉴定病原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存在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11例患者中23例(5.60%)发生医院感染,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血行感染的患者分别为11例(47.83%)、8例(34.78%)、2例(8.70%)、2例(8.70%)。23例医院感染患者中共检测出35株病原菌,其中大肠埃希菌9株(25.71%)、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20.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株(20.00%)、肺炎克雷伯菌6株(17.14%)、表皮葡萄球菌4株(11.43%)、粪肠球菌2株(5.71%)。相较于未感染组,感染组患者年龄较高,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较低,手术时间及尿管滞留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异体输血及合并糖尿病患者比例较高(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R=3.328(95% CI:1.727,8.414)]、合并糖尿病[R=17.201(95% CI:1.201,36.352)]、手术时间>2 h[R=6.424(95% CI:3.262,21.197)]、术中出血量>600 ml[R=1.015(95% CI:1.005,10.025)]、异体输血[R=12.026(95% CI:1.246,26.045)]、尿管滞留时间>48 h[R=1.545(95% CI:1.178,12.028)]是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 <0.05);血红蛋白>100 g/L[R=0.237(95% CI:0.086,6.652)]、白蛋白>28 g/L[R=0.762(95% CI:0.615,9.944)]是其保护因素(P <0.05)。结论 年龄、营养状况、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异体输血及尿管滞留时间与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医院感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