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特点、病理学检查进行观察,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查CK7、CK19、CK20、34βE12、vimentin、CD10、P504S、E-cadherin的表达.并选择9例Ⅱ型、核分级为Ⅲ级的乳头状肾细胞癌、6例伴广泛肾实质侵犯的肾盂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与肾集合管癌进行形态学与免疫表型的比较.结果 肾集合管癌占同期上皮性肿瘤的0.66%,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1例患者术后3月死于肺转移.肿瘤均位于肾髓质,以管状结构为主,伴有肉瘤样分化,广泛侵犯肾实质,间质纤维化及中性粒细胞反应,周围集合管可见异型增生;免疫组化CK19及vimentin( ,2/2)、CK7及34βE12( ,1/2),CK20、CD10、P504S、E-cadherin均阴性.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尿路上皮癌未见集合管上皮异型增生;乳头状肾细胞癌表达vimentin( ,8/9)、CD10及P504S( ,7/9)、CK7( ,3/9)、CK19( ,1/9),34βE12、E-cadherin、CK20均阴性;尿路上皮癌CK7、CK19、34βE12均( ,6/6),E-cadherin( ,5/6),CK20( ,4/6),CD10、p504s、vimentin均阴性.结论 集合管癌是一种少见、高度恶性的肾上皮性肿瘤,形态和免疫表型多样化.灰白色肿块位于髓质、周围集合管上皮异型增生,无肾盂尿路上皮异型增生及原位癌存在可与乳头状肾细胞癌、尿路上皮癌鉴别.CD10、CK19、34βE12、P504S 、E-cadherin的染色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肉瘤样肾细胞癌( sarcomatoid renal cell car-cinoma, S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SRCC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0例SRCC中24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6例行姑息性肾切除术。肿瘤直径2.3~15.5 cm,平均6.3 cm。镜下见肿瘤肉瘤样成分占肿瘤体积的5%~100%,其中7例为肉瘤样癌成分,13例为肾透明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5例为未分类型肾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3例为集合管癌伴肉瘤样分化,2例为混合型肾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免疫表型:肉瘤样区域vimentin、CK均(+)。26例获得随访,随访期间19例死亡。结论 SRCC是肾恶性肿瘤的罕见类型,恶性程度高,浸润性强,预后差。目前对SRCC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化、放疗等效果均不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卵巢复合性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例卵巢复合性神经内分泌癌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分析。结果镜下见2例肿瘤均可见2种成分。其中一种成分为神经内分泌癌,另一种成分为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2例肿瘤中的神经内分泌癌成分均表达嗜铬素粒A、突触素和CD56,例1中子宫内膜样癌细胞角蛋白(CK)7、ER、PR、波形蛋白阳性。例2中黏液性癌CK7阳性。最终诊断为1例卵巢复合性小细胞癌(肺型)伴子宫内膜样癌,1例为卵巢复合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伴黏液性癌。结论卵巢复合性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混合性肿瘤,预后较差,术前及术中诊断困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collecing duct carcinoma,CD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CDC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位于肾髓质内,镜下为管状、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呈靴钉样,伴间质纤维化及炎症细胞反应,肿瘤旁集合管上皮细胞可见异型增生;免疫表型示肿瘤细胞CKpan、CKL、CKH及CK7均(+),vimentin部分(+)(2/4),CK20、CD10、RCC均(-)。结论 CD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肾上皮性肿瘤,临床罕见,易误诊,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集合管癌(collecing duct carcinoma,CD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CDC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位于肾髓质内,镜下为管状、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呈靴钉样,伴间质纤维化及炎症细胞反应,肿瘤旁集合管上皮细胞可见异型增生;免疫表型示肿瘤细胞CKpan、CKL、CKH及CK7均(+),vimentin部分(+)(2/4),CK20、CD10、RCC均(-).结论 CD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肾上皮性肿瘤,临床罕见,易误诊,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肾集合管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的肾集合管癌,分析其病理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肾集合管癌进行大体、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 镜下肿瘤呈弥漫性或腺管状、乳头状排列。肿瘤纤维性间质反应性增生。免疫表型肿瘤细胞高分子CK、EMA、vimentin、溶菌酶阳性。结论 肾集合管癌是一种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的罕见的肾肿瘤,恶性度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 mucinous tubu1ar and spind1e ce11 carcinoma,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MTSCC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 CK7、CK18、CK19、P504S、EMA、vimentin、CK34βE12、E-cadherin,不表达 CD15、CD10、CD56、Syn、CgA、CD117、C-erbB-2及 vi11in。结论MTSCC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恶性肿瘤,需与集合管癌、乳头状肾细胞癌、肾髓质癌等鉴别,CT、MRI及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8.
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方法观察1例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物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组织学特点是排列呈管状的上皮样细胞,片状的梭形细胞和黏液性间质,无明显核的异型性,缺乏坏死。免疫组化:CK、EMA、vimentin阳性,SMA、desmin、S-100蛋白、HMB45等阴性。结论 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WHO新确定的一类罕见的低度恶性肾上皮性肿瘤,预后较好,要与后肾腺瘤、肉瘤样癌和集合管癌等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输尿管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通过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对1例输尿管原发小细胞癌进行显微镜下组织学形态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70岁,因反复左腰痛22 d入院,CT显示左侧输尿管扩张,输尿管下端略增强,影像学诊断不排除输尿管肿瘤可能。术中快速病理切片提示为小圆细胞恶性肿瘤,进行左肾及输尿管切除术。术后结果显示肿瘤由小圆形细胞构成,细胞核较明显,胞浆缺乏,染色质呈颗粒状,可以见到核分裂。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瘤细胞表达CgA、Syn、NSE等。结论:输尿管小细胞癌是较罕见的恶性肿瘤,侵袭性较高,临床预后较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神经内分泌标记物阳性是该肿瘤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鉴别诊断主要包括分化差的尿路上皮癌、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恶性淋巴瘤、淋巴上皮样癌以及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等。治疗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及术后放化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探索MTSCC全外显子突变、微卫星稳定性及肿瘤突变负荷(TMB)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2008年1月至2020年5月存档的5例MTSCC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形态学资料、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对5例MTS...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对MTSCC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2例MTSCC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肿瘤由紧密排列的、小而狭长的小管构成,小管间为淡染的黏液样间质。肿瘤细胞呈立方形和梭形,肿瘤细胞胞质嗜酸性,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异型性小,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像少见,在黏液性间质中可见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2例均表达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7,CK18, CK8/18和波形蛋白,Ki-67增殖指数<5%。结论:MTSCC是一种较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明确该肿瘤的形态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NE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预后。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和解放军第四。一医院确诊的肾脏原发性NEC8例,按照WHO(2016)泌尿系统与男性生殖器官肾肿瘤分类,采用HE及免疫组织化学进行观察,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27-66岁。平均年龄45岁。左肾5例,右肾3例。5例因体检发现,3例因腰痛就诊。组织学上,8例NEC包括: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5例(类癌3例,不典型类癌2例)、小细胞NEC2例,大细胞NEC1例。8例中6例侵犯肾被膜,5例伴有坏死,3例间质脉管内查见癌栓,1例出现腔静脉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D56、嗜铬粒素A(CgA)、突触素的阳性表达比例分别为6/8、4/8和8/8,其中8例NEC同时不同程度表达上皮性标志物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6/8;3例灶状)、CAM5.2(4/8)。Ki-67阳性指数在类癌中≤3%,2例不典型类癌分别为5%和8%,而小细胞癌和大细胞癌均≥50%。所有病例对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CK)7、碳酸酐酶Ⅸ(CA9)、CD10、CD117、PAX2、PAX8、可汀1、p63、S-100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均不表达。8例NEC患者除3例(2例小细胞癌、1例大细胞癌)分别于术后3、4和9个月因广泛转移死亡外,余5例随访1-9年均健在,未见复发、远处转移。结论肾脏原发性NEC为罕见的肾肿瘤,组织学类型以类癌最多见。依靠病理形态学特点并联合应用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D56、CgA、突触素)、上皮性标志物(CKpan、CAM5.2)以及肾源性标志物(PAX2、PAX8)对该类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肾脏类癌属于低度侵袭性肿瘤,容易出现早期转移,但总体预后良好。小细胞癌和大细胞癌为高度恶性的肾肿瘤,预后极差,生存期很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蛋白非转移性黑色素瘤蛋白B(glycoprotein nonmetastatic melanoma protein B, GPNMB)在各种肾嗜酸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并比较GPNMB与细胞角蛋白(CK)20、CK7、CD117在肾嗜酸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病理科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传统类型肾肿瘤嗜酸细胞亚型, 包括22例肾透明细胞癌嗜酸细胞亚型(e-ccRCC)、19例肾乳头状细胞癌嗜酸细胞亚型(e-papRCC)、17例肾嫌色细胞癌嗜酸细胞亚型(e-chRCC)、12例肾嗜酸细胞瘤(RO)和新兴的具有嗜酸细胞特征的肾肿瘤类型, 包括3例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ESC RCC)、3例肾低级别嗜酸细胞肿瘤(LOT)、4例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FH-dRCC)以及5例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检测GPNMB与CK20、CK7、CD117在上述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并统计分析其在以上各种肾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结果 GPNMB在ESC RCC、LOT、FH-dRCC这3种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易位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分子遗传学、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集的2例ALK易位性肾细胞癌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达以及相关预后信息,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高通量靶向测序等多项分子检测分析其分子病理特征。结果男女各1例, 年龄分别为59岁和57岁。形态学上, 例1类似于肾集合管癌或髓质癌, 呈小管状、微囊网状结构, 具有显著的黏液背景及淋巴细胞浸润;例2则类似于Xp11.2易位性肾细胞癌或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 呈管状乳头状、局部实性结构, 肿瘤细胞胞质呈絮状, 间质内见多量泡沫样组织细胞, 未见黏液背景及淋巴细胞浸润。免疫表型方面, 2例均强阳性表达ALK蛋白, 此外细胞角蛋白7、E-cadherin、波形蛋白、PAX8和CD10呈现不同程度的表达, 其余标志物均为阴性。多种分子检测技术均明确显示ALK基因易位, 例1为罕见的VCL-ALK融合基因, 融合位点为VCL基因的第16号外显子和ALK基因的第20号外显子;例2为EML4-...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11年5月至201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诊治的12例卵巢透明细胞交界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2例患者发病年龄35~65岁,平均52岁。其中7例与卵巢内膜样囊肿有关。所有肿瘤均具有腺纤维瘤背景,腺体扩张,形态不规则拥挤,细胞轻中度异型。所有病例均表达细胞角蛋白7、HNF-1β,11例表达Napsin A。其中5例患者ARID1A失表达。p53均呈野生型表达。随访7~79个月无复发。结论卵巢透明细胞交界性肿瘤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抑癌基因ARID1A相关。随访结果显示无复发和进展为癌的病例,提示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梭形细胞癌的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例梭形细胞癌病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其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特征.结果:20例梭形细胞癌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2.5岁.肿瘤无器官特异性,肿瘤细胞呈梭形,多数病例异型性明显,少数病例细胞温和,异形性不明显.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均表达vimentin;至少表达一种上皮标志物;CK,34pE12,CK5/6,EMA和P63阳性率较高;常表达desmin,calponin,SMA;不表达CD34,S100,HMB-45,myogenin,MyoD1,ALK.结论:梭形细胞癌是一种具有独特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的肿瘤.  相似文献   

17.
19例肾腺瘤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各型肾腺瘤的形态特点及其诊断标准。方法 各型肾腺瘤共19例,进行光镜,电镜观察,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及随访观察。结果 乳头状腺瘤3例,呈乳头,管乳头状排列;由嗜碱性细胞或嗜酸性细胞组成;上皮膜抗原(EMA)及细胞角蛋白(CK)7双表达。嗜酸细胞腺瘤13例,呈巢状排列,也见管状,乳头结构或单个细胞散在;以嗜酸细胞为主,尚见“嗜酸母细胞”及透亮细胞等;波形蛋白,CK7均阴性,Hale胶体铁染爸阴性;电镜示胞质内多量大线粒体。后肾腺瘤3例,均匀一致的小细胞构成小管,亦见实性,肾小球样,分支长管结构,间质未肿状;EMA阴性,CK7阴性或局灶阳性。各型肾腺瘤均随访3-5年,1例嗜酸细胞腺瘤5年后死亡,余均健在。结论 肾腺瘤有3种,乳头状腺瘤,嗜酸细胞腺瘤,后肾腺瘤,各有其临床病理特点,后两者以形态学为诊断依据,前者仍需参考肿瘤大小。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涎腺腺泡细胞癌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镜下瘤细胞胞体宽大,胞浆嗜碱性呈细颗粒状,核圆形瘤细胞生长呈腺泡状或实性片状生长,部分区域呈乳头状改变,免疫组化显示AE1/AE3(+)、CK8/18(+)、CK7(+)、AAT(+)、S-100(+)。结论:涎腺腺泡细胞癌发病率低,但根据其常见的发病部位及特征性的组织形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肾肿瘤2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肾肿瘤(RT-OG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观察2例RT-OGC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肾盂移行细胞乳头状癌型1例,破骨细胞样巨细胞与移行细胞癌相连接;肾肉瘤样癌型1例,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在肉瘤样成分周围分布或与肉瘤样成分混杂。免疫表型:破骨细胞样巨细胞CD68、Vim、αl-ACT均阳性,CK、EMA均阴性。结论 RT-OGC是少见的肾恶性上皮性肿瘤的一个亚型,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起源于间叶组织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是机体对肿瘤的反应,其组织形态要与癌肉瘤和骨巨细胞瘤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原发性浅表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以寻找浅表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合适的诊断标志物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原发性浅表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方法检测嗜铬粒素A(Cg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CD56、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细胞角蛋白AE1/AE3、CK34βE12及CK10/13在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中的表达.结果 原发性浅表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发病率占同期浅表食管癌的4.8%(15/312).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9个月,平均生存时间23.7个月.1、2和5年生存的分别有10、5和1例.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NSE、突触素、AE1/AE3均为阳性,CD56阳性14例,TTF-1阳性9例,CgA阳性8例,CK34βE12阳性1例,CK10/13均为阴性.结论 原发性浅表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恶性度高,进展快速,预后很差.建立在放化疗联合外科切除基础上的系统性治疗或许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NSE、突触素、AE1/AE3、CD56、TTF-1、CgA在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中的高表达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