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60例,随机把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进行电针治疗,观察组加用核心肌群训练,共治疗2周。在治疗前、治疗第2周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分别使用疼痛视觉类比评分法(VAS)评估疼痛强度,使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疗效问卷评分观察腰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改良JOA腰痛疗效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随访,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30.0%,P0.05)。结论:电针治疗结合腰部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2周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治疗,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与正常者腰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差异。方法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进行半桥动作、单侧足支撑半桥动作时腰肌的活动进行肌电信号的分析比较。结果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组双侧多裂肌在实施实验动作时的表面肌电时阈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双侧多裂肌在实施实验动作时的表面肌电时阈指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双侧多裂肌收缩失平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技术治疗社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效果。方法 35例成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分成治疗组(n=18)和对照组(n=17),分别采用电疗+悬吊运动训练和单纯电疗治疗4周。使用疼痛数字评分(NRS)、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问卷,分别在治疗开始前、治疗4周后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NRS、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问卷评分改善(P<0.05)。结论悬吊运动训练可以有效减轻社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疼痛及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柱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单侧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LBP)的远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单侧CLBP患者42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21例。2组在初次就诊期间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腰部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于康复治疗前及康复1年后进行VAS评分、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及腰椎MRI检查,使用Image J软件检测MRI图像L3/L4及L5/S1节段多裂肌的脂肪浸润率(FSF)。结果:治疗1年后,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训练组VAS评分明显降低,SF-36评分均明显提高(P <0. 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3/L4及L5/S1节段MRI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训练组L3/L4、L5/S1节段双侧FSF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2组L3/L4、L5/S1节段患侧FSF明显高于健侧(P <0. 05)。治疗1年后,训练组L3/L4、L5/S1节段患侧FSF与健侧FSF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L3/L4、L5/S1节段患侧FSF明显高于健侧(P <0. 05)。结论:对CLBP患者行核心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Flexi-bar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核心肌群的肌电活动、厚度的影响及对腰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北京博爱医院非特异性腰痛患者30例。试验一:测量用与不用Flexi-bar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仰卧桥式、卷腹、四点支撑)时腹横肌、多裂肌的肌电均方根值差异。试验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单独进行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Flexi-bar训练。每次30 min,每周3次,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定,超声测量腹横肌厚度和多裂肌横截面积。结果 试验一:除仰卧桥式动作下,腹横肌在用与不用Flexi-bar时的肌电活动无显著性差异(|t| < 2.029, P > 0.05)外,其余动作中两组间腹横肌和多裂肌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 > 2.468, P < 0.05)。试验二:训练前,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 < 1.944, P > 0.05);训练后,两组VAS和ODI均较训练前显著降低(|t| > 6.808, P < 0.001),腹横肌厚度、多裂肌面积均显著增加(|t| > 5.937, P < 0.001);除腹横肌厚度外(t = -1.431, P > 0.05),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 2.411, P < 0.05)。结论 Flexi-bar训练可以改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及功能。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研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CNLBP)悬吊运动疗法治疗前后竖脊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特征。 方法:15例CNLBP患者,给予患者每周3次,持续4周的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在做半桥动作时痛侧竖脊肌和多裂肌的肌电信号,取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及频域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治疗后竖脊肌、多裂肌痛侧频域指标MF、MPF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MF 74.95±6.85、MPF 98.10±5.45,治疗后MF 62.90±4.02、MPF 83.89±3.84);痛侧时域指标AEMG较治疗前增高(治疗前AEMG 48.76±5.08,治疗后AEMG 86.27±9.4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SET治疗后,CNLBP患者痛侧竖脊肌、多裂肌的疲劳程度下降,收缩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躯干肌背伸训练在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 方法将42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 对照组采用物理因子治疗,训练组在采用物理因子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躯干肌背伸训练。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对2组患者的腰痛程度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在治疗1个疗程、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训练组患者VA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躯干肌背伸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尤其对症状的远期改善可能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图探讨多点多轴悬吊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NLBP)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7年11月,24例单侧NLBP患者(NLBP组)随机分为动态组(n=12)和静态组(n=12);另选健康志愿者12例为对照组。NLBP组均采用多点多轴悬吊训练系统训练,动态组选择仰卧位骨盆上移训练,静态组选择仰卧位腰椎中立保持训练,共训练10 d。治疗前后测量痛侧多裂肌平均肌电值(AEMG)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照组测单侧多裂肌AEMG。结果治疗前,静息位及骨盆上移时NLBP组AEMG明显高于对照组(t3.209, P0.01),中立保持位NLBP组AEMG低于对照组(t=-2.364, P0.05)。治疗后NLBP组各体位AEMG均改善(t2.982, P0.01),静息位和中立保持位AEMG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F2.921, P0.05),骨盆上移AEMG动态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静态组(P0.001)。治疗后,静态组和动态组VAS均显著降低(t10.416, P0.001),静态组显著低于动态组(t=-4.389, P0.001)。结论 NLBP患者疼痛肌肉出现特异性表面肌电改变;多点多轴悬吊训练通过改善腰部核心肌群产生治疗作用,且静态保持训练比动态上抬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后的疗效及核心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物理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共治疗8周。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8周分别进行数字疼痛分级法(NRS)、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背痛评定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表面肌电图(sEMG)的检测。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NRS、JOA、ODI功能评分,患侧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多裂肌和臀中肌的iEMG、RMG、MF值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4周及8周的NRS、JOA、ODI功能评分和患侧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多裂肌和臀中肌的iEMG、RMG、MF值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8周时NRS、JOA、ODI功能评分和患侧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多裂肌和臀中肌的iEMG、RMG、MF值较组内治疗4周时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8周时NRS、JOA、ODI功能评分和患侧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多裂肌和臀中肌的iEMG、RMG、MF值与组内治疗4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周时NRS、JOA、ODI功能评分和患侧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多裂肌和臀中肌的iEMG、RMG、MF值与对照组治疗4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8周时NRS[(1.35±1.27)分]、JOA[(25.90±3.65)分]、ODI[(6.95±8.27)%]功能评分和患侧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多裂肌和臀中肌的iEMG、RMG、MF值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8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核心稳定性训练在短期内与常规物理治疗的改善效果相近,但延长训练时间可持续提高核心肌群的募集能力和耐疲劳性,同时改善腰痛症状及功能障碍,效果优于常规物理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对比垫上核心稳定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疗效.方法:3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组(悬吊组)和垫上核心稳定训练组(垫上组)两组,每组15例.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和背伸肌肌肉力量测定,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6个月时,对患者疼痛、腰部功能和背伸肌肌力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结束6个月时,悬吊组VAS得分改变值高于垫上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悬吊组在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6个月时,VAS评分均有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垫上组在治疗结束时VAS评分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6个月时,悬吊组得分改变值均大于垫上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ODI评分均有下降(P<0.05),治疗结束6个月时悬吊组ODI评分下降(P<0.05).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6个月时,悬吊组患者背伸肌肌力测定改变值均高于垫上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6个月时悬吊组背伸肌肌力均提高(P<0.05),而垫上组患者背伸肌肌力仅在治疗结束时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与垫上训练均可以减轻下腰疼痛,改善腰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而悬吊组改善下背痛疼痛的长期效果可能优于垫上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在行不同桥式运动时腰肌表面肌电活动的变化。方法选取正常对照与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各18 例,记录两组受试者行桥式运动、单足支撑桥式运动时的腰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结果对照组行不同桥式运动时,双侧竖脊肌、多裂肌表面肌电配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段组间同侧同名肌肉表面肌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组行桥式运动时,双侧腰肌表面肌电配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行单足支撑桥式运动时,支撑足侧竖脊肌肌电值较对侧大(P<0.05),前、中、后时段腰肌肌电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行非对称性桥式运动时,双侧竖脊肌收缩力不平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患者腰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门诊部就诊的9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推拿组、功法训练组和悬吊运动组,每组30例。常规推拿组采用腰部疾病的常规推拿手法进行治疗;功法训练组采用易筋经功法中的饿虎扑食势动作进行治疗;悬吊运动组采用悬吊运动训练(SET)进行治疗,动作以俯卧搭桥为主。3组治疗时间均为15 min/次,1次/d,共治疗10 d。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脊柱测试评价训练系统检测腰部前屈及后伸时的最大肌力;采用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评价患者从坐位到站立位腹横肌、多裂肌的肌肉激活水平;采用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量表(RMDQ)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患者腰部功能。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腰肌最大前屈及后伸肌力、从坐位到站立位腹横肌及多裂肌RMS值均明显升高,RMDQ和ODI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推拿组比较,功法训练组及悬吊运动组治疗后腰肌最大前屈及后伸肌力、从坐位到站立位腹横肌及多裂肌RMS值均明显升高,RMDQ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功法训练组比较,悬吊运动组治疗后腰肌最大前屈及后伸肌力、从坐位到站立位腹横肌及多裂肌RMS均明显升高,RMDQ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ET可以有效提高CNLBP患者腰腹部肌力,增强腰椎核心稳定性,改善其腰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核心稳定训练基础上联合呼吸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患者前馈控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配合核心力量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潜艇官兵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在某院中医理疗科接受治疗的14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潜艇官兵,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核心力量训练及短波电疗法、中频电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呼吸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ODI)指数评分标准、神经功能评分(JOA)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组临床康复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VAS、ODI、JOA评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的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核心力量训练的基础上配合呼吸训练,不仅减轻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潜艇疗养官兵的疼痛,改善腰部功能,同时提高潜艇官兵生活质量,提高部队战斗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产后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女性盆底功能障碍诊治中心就诊的产后NLBP患者共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针对下背部肌筋膜触发点的TENS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在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EPD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ODI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4周,对照组VAS评分、ODI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后(P<0.05),观察组VAS评分、ODI指数与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后EPDS评分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而观察组治疗后及随访4周EPD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联合TNES可有效改善产后NLBP患者的疼痛、功能障碍以及抑郁情绪状态,减少NLBP的复发。  相似文献   

16.
慢性腰痛是指疼痛局限于肋以下、下臀纹以上的疼痛、肌肉紧张或僵硬,可能伴有下肢疼痛(坐骨神经痛)且持续12周及以上。非特异性腰痛是指不能归因于可辨认的病理学(如感染、肿瘤、骨质疏松风湿性关节炎、骨折或炎症)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潜在致病原因,为日后治疗慢性腰痛提供临床支持.方法:招募31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了解其疼痛程度(NRS)和Oswestry腰背功能障碍指数(ODI),同时收集在30°/s、60°/s和90°/s角速度下躯干屈伸肌群的峰力矩值(PT),并实时记录运动过程中双侧腹直肌和竖直肌的均方根值(RM...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联合平衡罐疗法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7年1月—2019年12月选择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的13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核心肌群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65例。核心肌群组予以瑞士球按端坐、双桥、屈膝双桥、反桥和俯卧撑的顺序进行核心肌群训...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认知行为疗法(CBT)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住院部收治的60例CNLB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CBT干预。比较两组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精神状况自评量表(SCL-90)、腰部活动度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的评分低于对照组,前屈、后伸和侧弯的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CBT治疗CNLBP,临床疗效良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和腰部活动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银质针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部队官兵军事训练性下腰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的56例训练性下腰痛官兵采用银质针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结果 56例患者痊愈29例,显效20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4%。结论银质针疗法配合核心肌群训练的方法对官兵训练性下腰痛有很好的疗效,具有良好的医学意义和军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