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子宫腺肌病是常见妇科良性疾病,目前诊治方面已有很大进展,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者们提出诸多理论,然更为认可"子宫腺肌病因内膜基底层向下浸润生长嵌入肌层所致"。内膜如何嵌入肌层仍在探讨,很多学者认为子宫内膜嵌入子宫肌层与子宫内膜-肌层结合带的自我损伤与自我修复密切相关。最近,有学者提出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新观点,即苍白细胞主动迁移至基底子宫内膜,继而至子宫肌层形成病灶。  相似文献   

2.
子宫腺肌症(ADM)和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均以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功能异常为特征.磁共振等影像检查为发现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提供了有力证据,并对ADM的组织学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子宫内膜肌层功能失调综合征”的提出,对正确理解ADM及EMs的发病机制有很大帮助,并解释了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与ADM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决定论"发病理论的提出为其发病机制探索提供了全新思路,子宫腺肌病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殊形式,两者间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点。关于子宫腺肌病发病机理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在位内膜决定论"?尚无明确回答,值得深思。本综述将对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生物学特性改变相关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子宫腺肌病实验模型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子宫腺肌病(adenornysis)是指子宫内膜向肌层良性浸润并在其中弥漫性生长。是一种常见妇科疾病,其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明。建立子宫腺肌病的实验模型有利于了解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从而给予治疗及控制,并从病因预防发病。国外于20世纪80年代初即建立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并进行大量研究。本文就国内外有关子宫腺肌病实验模型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区与子宫腺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区(EMJ)是指子宫内膜与子宫肌层连接的区域。是子宫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均具有特殊性,其结构及功能的损伤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其病理学、影像学的特征改变有助于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本文就EMJ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在子宫腺肌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CAM)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中的表达,探讨NCAM在子宫腺肌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子宫腺肌病标本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组织中NCAM的表达情况(分泌期与增生期各20期),并与20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进行比较。采用0~10级NRS疼痛评价量表对子宫腺肌病患者痛经程度进行评分,并与相应患者NCAM染色情况进行比较。结果:NCAM在40例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及19例正常内膜腺上皮中均有表达,1例正常内膜无表达,间质中无表达。异位内膜组织中NCAM表达明显高于在位内膜和正常对照组(P0.01)。在位内膜组织分泌期NCAM表达含量高于增生期(P0.05)。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NCAM表达与患者痛经程度呈正相关(r=0.84,P0.01)。结论:NCAM可能参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病过程,并参与子宫腺肌病痛经的发生发展,但具体分子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区(EMJ)是指子宫内膜与子宫肌层连接的区域,是子宫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均具有特殊性.其结构及功能的损伤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其病理学、影像学的特征改变有助于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本文就EMJ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在子宫腺肌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各部位血管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子宫肌层和腺肌病病灶部位血管形态的改变。方法 手术切除子宫标本 6 2例 ,其中子宫腺肌病 32例 ,无症状子宫肌瘤 30例。用凝血Ⅷ因子 (VWF)标记腺肌病和肌瘤患者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腺肌病病灶及子宫肌瘤的血管形态 ,采用MPIAS 5 0 0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腺肌病组子宫内膜血管数量和面积较肌瘤组显著增加 (P <0 0 1) ,并呈现周期性变化。异位内膜的血管数量及面积显著大于在位内膜 (P <0 0 1) ,但无周期性变化。腺肌病组正常子宫肌层血管与肌瘤组相比显著扩张 (P<0 0 1) ,腺肌病病灶周围子宫肌层的血管数量和面积较正常子宫肌层显著增加 (P <0 0 1)。腺肌病组中 ,月经过多者子宫内膜的血管数量 (P <0 0 5 )和面积 (P <0 0 5 )较月经正常者增加 ,而子宫肌层的血管数量 (P <0 0 1)和面积 (P <0 0 1)与子宫大小呈正相关。结论 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的血管形态发生改变 ,并可能导致月经过多、子宫增大等临床症状。血管生成可能在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的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28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子宫内膜切除术是通过去除子宫内膜,达到减少经血量目的的腔内手术,主要适应症为功血,可同时切除突向宫腔的肌瘤。腺肌病因有进一步手术的指征,故非适应症。在1990年5月至1993年4月所施208例子宫内膜切除术中,经术中镜下所见,B超监视示灌流液进入肌层及病理证实,发现子宫腺肌病28例。经术后3~34个月随访,2例子宫切除,26例疗效满意,成功率92.86%,月经均有改善,贫血治愈,18例术前痛经者77.8%术后痛经消失,22.2%减轻。文中就子宫内膜切除术能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育龄妇女,子宫切除的治疗原则常使患者望而却步,若术前能对此病正确诊断,选择轻症患者行子宫内膜切除术,有可能成为代替子宫切除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全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伴随周围肌层细胞代偿性肥大和增生,以往曾称为内在性内异症,多见于40岁以上经产妇[1],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甚至有癌变的可能[2],但其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十分清楚[1]。本文回顾性分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231例经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发病情况、临床表现以及诊断等情况予以分析,旨在提高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1.
子宫腺肌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指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达一个高倍视野以上。以往认为它是内在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现在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子宫腺肌病发病率较高,已成为妇科常见病,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子宫腺肌病病理特点为子宫内膜及腺体侵入子宫肌层。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位于肌层内的内膜类似基底层子宫内膜,对孕激素缺乏反应,常处于增殖期。本病约20%~50%合并EM,约30%合并子宫肌瘤(leiomyoma),合并盆腔粘连也很常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MMP-9和TIMP-1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子宫腺肌病中MMP-9、TIMP-1的表达。结果:MMP-9、TIMP-1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中表达的阳性率均高于在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P<0.05),二者在在位内膜与正常子宫内膜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腺肌病患者痛经的程度随MMP-9、TIMP-1在异位子宫内膜中表达程度的增高而增高(P<0.05)。结论:MMP-9和TIMP-1的异常表达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和生物学行为有关。异位内膜中MMP-9和TIMP-1过度表达与子宫腺肌病痛经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在子宫腺肌症患者内膜及肌层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行子宫切除术的53例患者,其中子宫腺肌病32例(腺肌病组),子宫肌瘤和宫颈上皮内瘤变21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ILK在对照组内膜、肌层,腺肌病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及病灶肌层中的表达。采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1)腺肌病组在位内膜腺上皮及间质细胞中ILK表达均明显高于异位内膜及对照组正常内膜(P<0.05),且腺上皮细胞ILK的表达量与痛经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0.571;P<0.05);异位内膜与对照组正常内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腺肌病组内膜(在位及异位)腺上皮及间质细胞ILK的表达量均无周期性变化(P>0.05)。对照组内膜间质细胞ILK表达量增殖期较分泌期明显增加(P<0.05),腺上皮细胞ILK表达量无周期性变化(P>0.05)。(3)腺肌病组病灶肌层中ILK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肌层(P<0.05),并与痛经程度及子宫大小呈正相关(r=0.362;P<0.05;r=0.555,P<0.05)。(4)腺肌病组病灶肌层增殖期的ILK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分泌期(P<0.05),对照组肌层中ILK表达无周期性变化(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内膜及病灶肌层组织中ILK表达显著增强,提示ILK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Ras/Raf/P-C-Raf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异位病灶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阻断Ras表达后病灶细胞抑制率的变化,探讨Ras/Raf/P-C-Raf在子宫腺肌病中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病灶组织或石蜡切片,Western blot法、免疫组化法检测Ras、Raf及P-C-Raf在子宫腺肌病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体外培养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CCK-8法检测FTS组(Ras抑制剂)及FTS+E2组细胞生长抑制率。结果:Ras、Raf主要表达定位于胞浆与胞膜。与对照组子宫肌层及内膜相比,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在位内膜中Ras、Raf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P-C-Raf水平较异位病灶及正常子宫内膜组高(P0.05)。FTS组、FTS+E2组均能抑制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增殖,其中FTS+E2组的细胞抑制率较FTS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抑制Ras表达证实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及在位内膜过高表达的Ras/Raf及在位内膜P-C-Raf过表达促进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增殖,参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其中E2促进病灶细胞增殖效应的途径之一可能通过Ras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而引起的子宫肌层增生性病变,好发育龄期妇女,发病率8.8%~31%不等。长期以来,子宫腺肌病一直没有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常采用药物和子宫内膜切除。但是子宫腺肌病药物治疗效果差,手术治疗一直是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手术和保守手术。根治性手术即全子宫切除术,保守性手术包括腺肌病病灶(腺肌瘤)切除术、子宫内膜及肌层切除术、子宫病灶电凝术、介入治疗、盆腔去神经支配治疗、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等。现对子宫腺肌病保守性手术治疗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为子宫腺肌病的各种保守性手术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简称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包括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而产生的病变。好发于生育年龄的女性。其发病机制不清,临床问题诸多,包括疼痛,月经异常,不孕和子宫增大。近年来,对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也引起了临床医生广泛的关注和兴趣。但由于该病的复杂性,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王祎祎  段华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1,37(3):190-194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部分病例合并子宫腺肌病。两者在疾病起源上均不同程度地受雌激素诱导,且子宫内膜细胞具有类似的生物学特征;子宫腺肌病不仅自身具有子宫内膜恶性转化潜能,也可能通过发挥屏障作用抑制原发子宫内膜癌进展。然而,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多伴有形态结构失常,造成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灶累及肌层的影像学对比度下降,并给术后的病理诊断分期带来困扰和挑战。目前,针对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情况仍无统一共识,但更多倾向子宫腺肌病合并症可能是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良好预后指标。本文从子宫内膜癌与子宫腺肌病在病因机制、进展转归等诸多方面存在相似性和相关性出发,探讨总结合并子宫腺肌病对子宫内膜癌进展转归、术前影像学诊断、术后病理分期和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处理两者共存的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以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而导致的以月经过多和进行性痛经为主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多发生于育龄期经产妇。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存在子宫内膜损伤内陷学说、上皮间质转化学说和干细胞学说等各种学说。组织学检查是其诊断的金标准,但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作出初步诊断。子宫腺肌病可导致不孕,并且对整个妊娠过程产生不利影响。子宫腺肌病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但近年越来越多报道证实了该病有恶变的风险。研究显示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腺肌病对癌症的侵袭浸润起到保护作用,这类患者往往临床预后更好。子宫腺肌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尚无根治性药物,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①通过观察子宫内膜细胞增生相关核抗原ki6 7的表达探讨子宫内膜增殖能力对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影响。②研究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CA12 5升高的来源和意义。方法 :手术切除子宫标本共 5 9例 ,其中子宫腺肌病 (简称 :腺肌病 ) 2 7例 ,子宫肌瘤 (简称 :肌瘤 ) 32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A12 5、ki6 7在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腺肌病病灶中的表达。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CA12 5水平。结果 :两组在位内膜腺体ki6 7表达强度增生期较分泌期显著增强 ,P <0 .0 5 ,腺肌病组异位内膜ki6 7表达无周期性变化 ,腺肌病组异位内膜腺体ki6 7的表达在分泌期强于其自身在位内膜 ,P <0 .0 5 ,腺肌病组子宫内膜与肌瘤组子宫内膜ki6 7表达无统计学差异。腺肌病组血清CA12 5水平显著高于肌瘤组 ,P <0 .0 0 1,两组血清CA12 5水平增生期与分泌期差异均无显著性。腺肌病组与肌瘤组内膜间及腺肌病组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腺上皮间CA12 5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并且均无周期性变化。结论 :①腺肌病异位内膜ki6 7表达增多 ,增生能力较在位内膜增强 ,说明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后 ,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在疾病的发展中可能有一定作用。②血清CA12 5水平腺肌病组明显高于肌瘤组。  相似文献   

20.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以外的部位(不包括子宫肌层),生长、浸润、反复出血,继而引发疼痛、不孕及结节或包块等症状的疾病。子宫腺肌病(简称腺肌病)是指子宫肌层内出现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出血、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弥漫性病变或局限性病变,也可局灶形成子宫腺肌瘤病灶。关于腺肌病,存在很多迷惑和问题,有很多模糊和争论。早在4000多年前的希波克拉底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