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评估一种检测男性前列腺炎患者解脲脲原体(UU)感染的新型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SAT)。方法纳入237例男性前列腺炎患者和8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采用SAT法、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培养法检测UU的感染。结果 SAT、RT-PCR和培养法对男性前列腺炎患者UU的检出率分别是43.9%、37.1%,30.0%。SAT法检测男性前列腺炎患者UU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分别是96.6%、87.8%、82.7%、97.7%和0.844。结论 SAT是一种UU检出率相对较高的新技术。作为一种快速和准确的方法,SAT适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延安市皮肤性病科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及解脲脲原体(UU)的感染现状及其特点,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FQ-PCR)对784例患者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的NG、CT和UU核酸进行检测。结果 784例患者中,NG、CT和UU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43%、34.69%和30.87%,女性UU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男性CT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NG感染率男性虽高于女性,但无性别差异(P0.05)。混合感染检出率为19.64%,其中CT+UU双重感染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为10.20%。不同年龄感染情况显示,感染率以21~40岁年龄段最高。结论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NG、CT和UU阳性检出率不尽相同,阳性患者大多年龄在青壮年时期,应作为性传播疾病防治工作中的重点对象。混合感染较为常见,临床应进行3种病原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首次排空尿(FVU)诊断男性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感染的实用性。方法 对172例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的FVU进行PCR检测和培养,作为对比同时取尿道拭子做PCR及培养,以拭子培养为金标准判断各种方法的检测效果。结果 FVU-PCR法和FVU培养法的敏感性分别为100.0%和98.3%,特异性分别为95.6%和98.2%,阳性预测值(PPV)分别为92.1%和96.6%,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100.0%和99.1%,总一致性分别为97.1%和98.3%。结论 PCR检测FvU法是具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非创伤性男性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实验室诊断方法,FVU可代替拭子标本进行PCR以诊断男性泌尿生殖道UU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016年7月—2017年3月来上海某医院门诊就诊的10 676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淋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NG)、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 CT)和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 UU)的感染分布情况。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10 676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分别或同时进行NG、CT和UU测定。结果 NG、CT和UU 3种病原体总检出率分别为1.47%、7.57%、71.27%,其中合并感染756例。检出率以21~30岁年龄段患者最高。在男性患者的样本中,CT的检出率为10.60%,UU的检出率为33.05%,NG的检出率为32.70%。在女性患者中,UU的检出率居首位,为72.16%,CT检出率为7.51%,NG检出率最低为0.89%。结论 UU和NG的检出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3种病原体检出的阳性样本数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本地区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933例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患者用珠海浪峰公司生产的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剂盒,进行支原体的培养和药敏分析。结果检出支原体感染阳性的患者381例,阳性率40.84%,其中男性患者102例(26.77%),女性患者279例(73.23%),患者中单独UU感染者336例(36.01%),单独MH感染者18例(1.93%),UU+MH混合感染者27例(2.89%),单独UU感染对喹诺酮类药物有较高耐药性,MH感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有较高耐药性,而UU+MH混合感染中这两类药物均有耐药率均较高,建议选用四环素类药物。本地区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以UU感染为主,女性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并以21~40岁年龄段病人最为多见。结论临床应根据三种不同的支原体感染类型和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UU)不同生物群、抗精子抗体(ASA)与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对120例男性不育者(观察组)及120例妻子已妊娠6个月以上的男性(对照组)行UU及其生物群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ASA阳性率;分析UU与ASA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UU及其T960生物群与AS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UU以T960生物群为主;对照组UU主要以Parvo生物群为主。两组Parvo生物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ASA阳性者UU及T960生物群感染率明显高于ASA阴性者(P〈0.01),Parvo生物群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男性不育的发生与UU及ASA有关;T960生物群更容易引起不育。  相似文献   

7.
初瑞雪 《山东医药》2007,47(26):110-110
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是男性不育的常见原因之一。2005年1月~2006年6月,笔者对234例男性不育患者精液进行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和精液质量进行了检测,探讨男性不育与UU、CT感染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解脲脲原体与慢性前列腺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60例非细菌性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用PCR和培养法同时进行解脲脲原体的检测,结果显示:PCR技术的阳性率为15.0%,培养法的阳性率仅为6.7%;20例正常人对照组均为阴性。两组差异显著(P<0.01)。该结果还表明,PCR技术检测前列腺液中解脲脲原体的方法简单、特异,可替代培养技术,并可作为解脲脲原体病原学检查和疗效考核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阴道炎、宫颈炎与解脲支原体(UU)感染的关系,对112例确诊为霉菌性和/或滴虫性阴道炎患者包括宫颈糜烂患者46例进行了UU检测.结果表明,患有霉菌性和/或滴虫性阴道炎患者中,58例感染了UU,感染率为51.79%.宫颈糜烂患者中,有26例感染了UU,感染率为56.25%.提示患有霉菌性、滴虫阴道炎特别是宫颈糜烂患者应考虑有UU感染的存在,应及时诊断、正确治疗,以减少UU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结合临床分析性病门诊具有泌尿生殖道刺激症状及异常分泌物患者的淋病(GU)及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NGU)的感染特点,同时检测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给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男性尿道、女性宫颈拭子,通过荧光探针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可疑患者进行NG、CT、UU的检测.结果 153例患者年龄集中在21~40岁,其中大多数有非婚性接触史,NGU和GU的检出率分别是48.34%和23.53%,女性患者中CT、UU的感染率分别为5.26%和34.21%.混合感染为19例.结论 NGU和GU的感染以性成熟期患者为主,感染与性活跃有关.应避免不洁性接触,尽可能的为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以及时发现合并感染,给予有效的治疗.FQ-PCR技术检测NG、CT、UU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结果客观准确、敏感性和特异性好的优点,适宜门诊初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解脲支原体(UU)是泌尿生殖系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为探讨UU与不育症的关系,我们对238例不育患者的生殖系统分泌物进行检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检测对象 不育组238例,均为结婚一年以上、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月经正常、经检查卵巢能正常排卵而未孕者,其中65例合并盆腔炎。A组:UU阳性不孕妇女的性伴侣。B组:UU阴性不孕妇女的男性伴侣。对照组138例,为正常已生育妇女,其中36例合并盆腔炎。1.2 标本采集 女性,用无菌棉拭子直接拭取宫颈分泌物;男性,将棉拭子插入尿道约3cm或行前列腺按摩取尿道分泌物。所取标本分别置于无菌试管中,备检。1.3 检测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  相似文献   

12.
PCR检测解脲支原体65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CR检测解脲支原体65例结果分析罗燕春,陈挺尧解脲脲原体是一种支原体,定植于人类泌尿道,可引起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前列腺炎,附睾炎,引起女性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产后及流产后发热,不孕症,和低体重儿等。目前,讨论解脲支原体感染日渐被临床医生特别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医院泌尿生殖道感染者淋球菌(NGH)、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脲原体(UU)3种性传播疾病(STD)病原体感染现状。方法荧光定量PCR法对患者NGH、CT和UU进行测定,比较分析STD病原体的分布情况。结果 STD病原体总感染率为72.85%(220/302),单一病原体感染率为62.25%(188/302),混合感染率为10.60%(32/302);UU、CT和NGH感染率分别为36.42%、21.52%和4.30%;男、女感染率分别为53.04%和91.67%;21~30岁和31~40岁组感染率最高,分别为73.29%和57.14%;混合感染中以CT+UU感染(感染率7.95%)为主。结论泌尿生殖道感染者中UU、CT和NGH感染情况严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调查非淋病性尿道炎患者解脲脲原体(Uu)感染现状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Mycoplasma IST2支原体试剂盒对1897例非淋病性尿道炎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Uu阳性检出率为43.2%(819/1897)。Uu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敏感率最低,分别为14.8%、24.7%;对原始霉素、强力霉素、交沙霉素敏感率较高,分别为100%、100%、97.4%;对红霉素、四环素敏感率分别为62.5%、91.4%;对阿奇霉素、克拉霉素敏感率均为75.9%。结论:Uu为非淋病性尿道炎的重要病原体,必须加强耐药性检测,以有效控制Uu感染。  相似文献   

15.
柳州地区380例泌尿生殖道感染者解脲支原体培养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性病门诊及妇科门诊380例患者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了解脲支原体培养。结果380例患者中解脲支原体培养阳性86例,阳性率为22.63%,其中男性137例,培养阳性20例,阳性率为14.60%,女性243例,阳性66例,阳性率为27.16%,两者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7.89,P<0.01),即女性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把患者分5个年龄组比较,结果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4.48,P<0.01),提示UU感染与性生活活跃程度有关。38例患者中NGU254例,UU培养阳性62例,占24.41%,阳性率最高,而前列腺炎,宫颈炎等UU感染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法(SAT)在肺结核患者实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并优化SAT检测体系,对131例临床确诊并接受治疗的肺结核患者、73例非结核性肺部感染者痰液标本中的结核分支杆菌(TB)RNA进行检测,并与PCR法检测TB DNA,痰培养法、痰涂片抗酸染色法检测TB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31例肺结核患者痰液标本中,SAT对TB检出率为52.67%,高于痰培养法(39.69%,P=0.035)和痰涂片抗酸染色法(35.11%,P=0.004);以PCR法为参考标准,SAT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依次是95.38%、90.91%、91.18%、95.24%。结论 SAT检测痰液标本中TB RNA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快速,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及立霞  孙玲 《山东医药》2010,50(14):57-57
2007年6月~2009年2月,我们对280例稽留流产患者的宫颈分泌物进行解脲支原体(UU)分离培养,并对刮宫后绒毛及蜕膜送病理检查,探讨UU感染在稽留流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男女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体内外耐药性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男女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者体内和体外的耐药性。方法 从65例患者的尿道和宫颈留取标本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且根据敏感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65例解脲支原体培养阳性的患者,男性21例,女性44例,解尿支原体体外耐药性试验显示男女之间对强力霉素(DOX)、交沙霉素(JOS)、氧氟沙星(OFL)、红霉素(ERY)、四环素(TET)和原始霉素(PRI)等6种药物的耐药性差别无显著性;使用相应的敏感药物治疗后,男性有 3例(14.28%),女性有 18例(40.91%)经体外培养解脲支原体仍阳性。结论 男女之间解脲支原体体内耐药性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男女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体内外耐药性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男女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者体内和体外的耐药性。方法 从65例患者的尿道和宫颈留取标本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且根据药敏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65例解脲支原体培养阳性的患者,男性21例,女性44例,解尿支原体体外耐药性试验显示男女之间对强力霉素(DOX)、交沙霉素(JOS)、氧氟沙星(OFL)、红霉素(ERY0、四环素(TET)和原始霉素(PRI)等6种药物的耐药性差别无显著性;使用相应的敏感药物治疗后,男性有3例(14.28%),女性有18例(40.91%)经体外培养解脲支原体仍阳性。结论 男女之间解脲支原体体内耐药性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于1954年由Shepard首先从非淋菌性尿道炎患尿道中分离出。目前已肯定它是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并认为和某些妇女习惯性流产、早产、不孕症、男性慢性前列腺炎、不育症及新生儿疾病有关。许多UU感染无症状,或伴有大量的不典型临床症状。90年代以来国外对UU实验室诊断朝着敏感、特异、简便、快速、无创伤性的方向发展。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使检测灵敏性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