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患者女,68岁,左前臂红色斑块4个月,类风湿关节炎病史4年。皮肤科检查:左手背、左手腕部和左前臂5 cm × 10 cm暗红色斑块,边界不清,可见少许脓性分泌物、紫癜。取皮损脓液10% KOH镜检,见棕黄色分隔菌丝;脓液和皮损组织沙氏葡萄糖琼脂均培养出局限性、绒状、灰黑色菌落;马铃薯葡萄糖琼脂上培养,不产孢,仅见暗色分隔菌丝。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感染性肉芽肿,过碘酸雪夫染色见酵母细胞和出芽的假菌丝。分离菌株与Microsphaeropsis arundinis的ITS片段序列比对,结果99%符合。诊断:M. arundinis所致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治疗:口服伊曲康唑胶囊400 mg/d结合温热疗法治疗,4个月后皮损完全消退。随访1年无复发。 【关键词】 暗色丝孢霉病; 腔孢菌科; Microsphaeropsis arundinis; 关节炎,类风湿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53岁,农民。10年前右手背出现一小疖肿,外用红霉素软膏2周后治愈。1个月后右手背出现一蚕豆大皮肤溃疡,经抗感染治疗后愈合,但皮损处皮肤增厚,长期外用皮炎平乳膏未见明显好转。2006年3月26日就诊。发病期间无发热。无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及外伤史。体检:右手背皮肤见一不规则疣状斑块,约2.5 cm × 4 cm大小,有少许渗液。其他部位皮肤未见异常。口腔分泌物及尿沉渣真菌检查均为阴性。皮损KOH镜检见棕色孢子,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出局限、绒状、墨绿色菌落,镜下见枝孢产生具分枝的球形分生孢子链。DNA序列分析显示,该菌株26S rDNA D1/D2序列与GeneBank中的球孢枝孢(AB100654)相差2个碱基,ITS序列与球孢枝孢(AM176719)相同,与球孢枝孢(AY625063)相差5个碱基。结合上述发现及微量培养等结果,该菌株鉴定为球孢枝孢。皮损组织HE染色显示肉芽肿相,PAS染色见棕色孢子,结合真菌学检查结果,诊断为皮肤暗色丝孢霉病。体外药敏试验显示该菌株对伊曲康唑敏感。给予患者口服伊曲康唑0.2 g/d,连续8周,皮损明显消退,但2个月后失访。  相似文献   

3.
外瓶霉引起咽部暗色丝孢霉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瓶霉引起咽部暗色丝孢霉病。病原真菌经真菌学检查初步鉴定为甄氏外瓶霉lecanii-Corni变种。口服伊曲康唑和5氟胞嘧啶有明显效果。文章讨论了外瓶霉的致病情况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45岁,因右上肢起暗色斑块,结节,溃烂反复2年余,加重2个月,于2006年5月9日入院。2004年2月无明显诱因右手背上起一个直径约1cm大的硬结,黑色,不活动、不痛,稍痒,搔抓和挤压后硬结破溃,流出淡黄色液体。当时未予重视,自行外涂金霉素眼膏,约1月后右手腕、前臂及上臂外侧陆续出现新的硬结,且破溃流脓,结黑色厚痴,反复发作。患者自发病以来,硬结、溃烂处无明显疼痛,轻痒,无发热、畏寒、乏力,饮食、二便正常。  相似文献   

5.
长穗离蠕孢引起暗色丝孢霉病一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离和鉴定1株引起颅内感染的罕见病原菌。方法 从患者脑脊液取材,涂片及培养,并经小鼠致病性研究重现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 根据直接镜检和培养的菌落形态及显微镜下分生孢子的大小,排列及芽管形成的位置等特征,鉴定为长穗离蠕孢,并经动物试验证实其致病性,在小鼠脑组织标本中可见菌丝及类似厚壁孢子的肿胀细胞,菌丝分隔且有色素,与暗色丝孢霉病相符。结论 该病例为国内首报的由长穗离蠕孢引起的暗色丝孢霉病,其致病力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19岁,耳后、面部红斑、结节6年。取皮屑10% KOH镜检,见有棕黄色分隔菌丝;沙堡弱培养基(SDA)培养出局限性、绒状、黑色菌落;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小培养,瓶梗生于菌丝顶端或侧生于菌丝上,领口结构清晰,顶端喇叭状,瓶孢子半内生呈圆形或椭圆形,由黏液包裹聚集于瓶梗顶端如花朵状。体外药敏实验对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两性霉素B敏感,对氟康唑耐药。皮损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及银染色均见真皮内棕色菌丝和芽生酵母孢子。分子生物学检查与疣状瓶霉的ITS1-ITS4片段序列比对,结果98%符合。诊断:疣状瓶霉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治疗:口服伊曲康唑胶囊400 mg/d有效。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16岁,左耳廓、面颊斑块3年。皮损取材真菌培养: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灰黑或灰褐色短绒毛状;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小培养见分生孢子梗不分支或偶有分支,多芽合轴式产孢,分生孢子不分隔或有1 ~ 2个横隔,顶端钝圆,基底呈截断样;最适生长温度26 ℃ ~ 30 ℃,能液化明胶,水解淀粉。体外药敏实验对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两性霉素B敏感,对氟康唑耐药。组织病理检查见棕色菌丝和芽生孢子。PCR扩增ITS1-ITS4片段并测序,与基因库中葡萄孢佛隆那霉标准株序列比对,结果99%同源。诊断:葡萄孢佛隆那霉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治疗:口服伊曲康唑胶囊100 mg每日2次,疗程约8个月,皮损逐渐消退。  相似文献   

8.
棘状外瓶霉引起的暗色丝孢霉病一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16岁,右面颊红斑、结痂,渐扩展11年。体检:右面颊6 cm × 10 cm形状不规则暗红斑和斑块,轻度疣状增生,皮疹边界清晰,边缘见条索状瘢痕,上部见多处约0.5 ~ 1 cm大小的破溃、结痂,痂皮较硬,压片未见果酱色小结节。多处痂皮下刮片直接镜检,见淡棕色、粗细不等、分支分隔的菌丝。25 ℃和35 ℃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或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形成黑绿色绒毛状菌落,镜下见具领状结构的瓶形产孢细胞和花朵样排列的小分生孢子。组织病理学检查,PAS染色见大量分支分隔菌丝、假菌丝和酵母样细胞。rDNA种特异性序列与疣状瓶霉标准株CDC-B2152具有99.73%的相似度。诊断:疣状瓶霉引起的面部暗色丝孢霉病。治疗: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治疗有效,停药后复发,目前应用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继续治疗。  相似文献   

10.
例1男,65岁,因面部结节3个月,于2011年9月18日来我科就诊。3个月前无明显诱阂,于左侧鼻唇沟下方发现1个结节,无痛痒,未出现破溃现象。家族中无类似发病史。体检: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侧鼻唇沟下方可见一单发结节,绿豆大小,肤色,质硬,无压痛,表面光滑无破溃,可见粟粒大小乳白色透明结节(图1)。  相似文献   

11.
枝孢样枝孢所致皮肤暗色丝孢霉病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报道国内首见枝孢样枝孢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1例。方法患者女,49岁,右臀部肿块近2年,瘢痕纤维化的同时有新的肿块形成,并形成囊肿坏死、窦道形成,皮肤表面破损,大量渗液,触痛明显,皮损边界基本清晰。从患者皮损取材、涂片及培养。并经致病性研究重现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培养菌落呈绒状,橄榄绿到橄榄棕色,反面为橄榄黑色。显微镜下,分生孢子梗末端和外侧可产生枝状分生孢子链,分生孢子椭圆形或柠檬形。壁光滑。根据直接镜检和培养的菌落形态及显微镜下分生孢子的大小、形态、排列及培养温度试验等特征,鉴定为枝孢样枝孢。结论该病例为国内首报的由枝孢样枝孢引起的暗色丝孢霉病。  相似文献   

12.
报告一例由球毛壳菌所致的皮肤和甲暗色丝孢霉病。患者男性 ,13岁 ,江苏农民。主诉面部、四肢、掌跖、臀部出现暗红色结节、斑块伴溃疡和结蛎壳样厚痂 5年。组织病理显示为慢性肉芽肿样反应 ,见大量淡棕色分枝分隔的菌丝。损害中分离出的真菌 2 5℃和 37℃生长良好。菌落灰褐色 ,有大量棕黑色子囊壳。根据子囊壳、顶生附属丝、侧生附属丝和子囊孢子形态学特点本菌被定为球毛壳菌。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45岁,因右上肢起暗色斑块,结节,溃烂反复2年余,加重2个月,于2006年5月9日入院.2004年2月无明显诱因右手背上起一个直径约1 cm大的硬结,黑色,不活动、不痛,稍痒,搔抓和挤压后硬结破溃,流出淡黄色液体.当时未予重视,自行外涂金霉素眼膏,约1月后右手腕、前臂及上臂外侧陆续出现新的硬结,且破溃流脓,结黑色厚痂,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一例甄氏外瓶霉所致暗色丝孢霉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78岁,右前臂红肿1个月,加重伴破溃半月。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前臂出现小片状红斑,无自觉症状,表面皮温稍高,无压痛、水疱、破溃,无畏寒、发热,自行外用喜辽妥无改善,红斑面积渐扩大。半月前红斑上出现血疱,很快形成溃疡,伴有渗出,疼痛明显,来我院就诊,予青霉素抗感染治疗无改善。后考虑可能为血管炎类疾病,予泼尼松治疗,皮损很快扩大,溃疡加重,疼痛明显,收住入院治疗。既往病史无特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道1例由胶孢镰刀菌所致足部无色丝孢霉病。方法 询问病史及体检,取右足内踝处皮损常规病理检查。取皮损分泌物行10% KOH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鉴定菌种。结果 患者女,72岁,右足溃疡3年。检查见右足踝内侧皮肤约3 cm × 1.5 cm溃疡,基底暗红色肉芽组织增生,表面湿润,触痛明显。溃疡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浅层肉芽组织坏死,有细长、分隔、无色菌丝样结构物,其周围组织伴有慢性炎症细胞散在浸润,PAS染色显示腊肠样菌丝及散在卵圆形真菌孢子。皮损分泌物真菌镜检见分隔、分支无色菌丝。分离菌株经培养及鉴定为胶孢镰刀菌。本菌株对特比萘芬、制霉菌素及两性霉素B高度敏感。给予口服特比萘芬0.25 g,每日2次,2个月后病灶完全愈合。结论 本病例为胶孢镰刀菌所致足部皮肤无色丝孢霉病,特比萘芬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7.
18.
患者男,62岁,农民。因而部皮疹伴疼痛3个月就诊。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面颊出现数个散在的红色丘疹,顶端有脓头形成,自行挤破,并外搽红霉素软膏。皮疹逐渐增多、增大,并有疼痛感,伴有脓性分泌物,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57岁。右前臂伸侧出现红色斑块、溃疡5月余。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表皮增生,真皮浅层及中层可见弥漫性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混合炎性细胞浸润,伴红细胞渗出,真皮组织中存在真菌孢子及菌丝样结构。真菌种属鉴定示:甄氏外瓶霉。诊断:甄氏外瓶霉所致暗色丝孢霉病。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口服联合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27岁,右下肢结节、溃疡6个月,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2年。皮损脓液直接镜检可见分支、分隔链状菌丝和孢子,组织病理检查显示棕黄色菌丝、孢子。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培养出深绿色绒状菌落,微量培养可见分支、分隔菌丝和棘状环痕孢梗,DNA序列分析属于棘状外瓶霉。菌株不能液化明胶,可在25 ~ 39 ℃环境下生长,对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敏感。动物实验发现免疫抑制小鼠感染比正常对照组严重。依据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培养及基因鉴定结果,该例患者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棘状外瓶霉所致的暗色丝孢霉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