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发生在院前急救中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的程序,以便提高CPR的成功率.方法 选择2005-01~2010-12期间我中心院前急救中以CAB(以维持循环为主的复苏程序)救治的心脏骤停者60例、以 D或DC(以早期电除颤为主的复苏程序)救治的心脏骤停者60例、以ABC(传统CPR)救治的心脏骤停者60例,比较复苏成功率.结果 院前急救反应时间CAB组较其他组短,复苏成功率CAB组8.3%,ABC组5%,D或DC组1.7%,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CPR与院内不同,受到客观多重因素的影响,在现场进行CPR时可根据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发病时间、目击者施救与否、临床表现及原发病等,抓住主要矛盾,科学、灵活地选择CAB复苏程序,但鉴于影响复苏成功率原因复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9月-2018年9月急救中心收治的304例成年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患者基本人口学信息、现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ion,CPR)情况[包括是否有目击者、目击者是否实施CPR、胸部按压分数(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CCF)、到达急救中心时间等],患者24 h的存活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心脏骤停患者CPR后24 h存活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目击者是否进行CPR及接受不同CCF的患者,其24 h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CF≤80%为24 h存活率的危险因素(P<0.05),目击者进行CPR为24 h存活率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对心脏骤停患者,目击者尽早实施CPR及增加有效持续胸部按压时间,能够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24 h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温州市区院外心搏骤停(OHCA)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探讨院外急救如何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 从温州市区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温州市急救中心出警抢救的心搏骤停并行心肺复苏(CPR)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复苏效果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组和无效组,比较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地点、有无目击者、旁观者CPR、初始心律、应急反应时间、病因、院前高级生命支持情况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c回归分析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结果 收集OHCA 408例,其中男295例,女113例,年龄(61.26±19.78)岁,发生地多为家庭住宅,病因以心源性为主,分为ROSC组和无效组。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目击者,有旁观者CPR,应急反应时间≤10 min,院前成功建立气管插管,院前成功建立静脉通路用药存统计学差异(P<0.05),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目击者,有旁观者CPR,应急反应时间≤10 min是心肺复苏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普及公众急救意识和技能,加快目击者启动EMSS速度,提高旁观者CPR率,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佛冈县院外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12-1014年佛冈县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相关的因素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心肺复苏效果分为以下3类:自主循环未恢复(非ROSC)、自主循环恢复(ROSC)、存活出院。结果:佛冈县2012年1月-2014年12月共有642例院外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院外心脏性猝死发病率为66.9/10万人口/年,心肺复苏后ROSC率为8.7%,存活出院率为1.1%。性别、发病地点及是否有目击者对预后没有影响。年龄小于60岁、目击者CPR、初始心律为室颤、初次用药时间与反应时间小于30分钟组,其ROSC与存活出院率均分别高于对照组。气管插管组ROSC率高于非气管插管组,且有统计学意义,然而两组出院存活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佛冈县院外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较低,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中心脏骤停患者影响其心肺复苏(CPR)的相关因素,探索如何提高CPR的成功率.方法:将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计6年间在院前急救时心脏骤停患者436例进行分析,分析出诊到达现场时间,心脏骤停的病因,心脏停博时间,心脏复律时间,心脏电击除颤,人工机械通气等与CPR成功率的关系.结果:到达现场的时间越早CPR成功率越高,各种终末性疾病发生心脏骤停时很难复苏成功,无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复苏成功率相对较高,年龄越大复苏成功率越低,心脏骤停时间长短与复苏成功率成反比,心脏电击除颤和人工机械通气可提高CPR成功率;各年度间CPR成功率无显著差异.在各病因中;中毒组,外伤组CPR成功率相对较高;呼吸病组,心血管病组,脑血管病组CPR成功率相对较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尽可能地去除影响CPR的相关因素,以提高CPR成功率,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有效抢救措施。方法选取本院院前急救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从心跳呼吸骤停后开始复苏时间、抢救半径、现场有无目击者参与、气管插管耗时(含气囊—面罩给氧)、是否使用电除颤等方面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79例患者中,心肺复苏成功抢救患者7例,抢救成功率8.86%。心跳呼吸骤停后开始复苏时间4 min与开始复苏时间≥4 min心肺复苏(CPR)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复苏时间4 min能有效提高CPR复苏成功率(OR=13.64,95%CI:1.43~130.08);在院前急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过程中,抢救半径5 km、气管插管(含气囊—面罩给氧)耗时90 s及现场有目击者参与的情况下和抢救半径≥5 km、气管插管(含气囊—面罩给氧)耗时≥90 s及现场无目击者参与,CPR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电除颤是CPR复苏成功要素之一(OR=10.00,95%CI:1.14~87.59)。结论 79例患者临床分析表明,院前急救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后开始复苏时间早,抢救半径短,气管插管(含气囊—面罩给氧)耗时少和有目击者参与是影响CPR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实施专业化院前急救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专职化院前急救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专职化院前急救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135例院前心肺复苏患者的资料,按非专职化院前急救与专职化院前急救两种情况进行分组,从医务人员状况、出车时间、到达现场时间、院前应用高级生命支持技术(ACLS)技术及抢救成功率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专职化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达26.8%,较非专职化成功率3.7%有显著的提高(P<0.05),且出车时间、到达现场时间、车载设备的配备、现场应用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等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专职化院前急救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江涛  张华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300-4301
目的探讨120院前急救中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对孝感市中心医院2006—2010年间120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与失败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肺复苏成功组与心肺复苏失败组比较,在120救护车到达时间、现场群众参与抢救以及120专业人员专业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影响因素主要为进行复苏时间及120专业人员业务水平,而120救护车的到达时间与现场群众参与急救又是复苏开始时间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120出车速度、增强全民急救意识及加强120专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是提高院前急救心肺得苏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体会及分析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心脏骤停( CA )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最新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 AHA)心肺复苏( CPR)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予以患者CPR抢救。评价患者的CPR成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31例患者心肺复苏成功,49例患者CPR失败,心肺复苏成功率为38.75%(31/80)。在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上,心肺复苏成功组患者院内复苏比例高于失败组,患者平均年龄小于失败组,复苏开始时间及复苏持续时间短于失败组( P均<0.05);在发病原因上,急性呼衰组患者复苏失败率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保证心肺复苏的及时性、规范性、有效性是提高抢救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同时,年龄、复苏地点、复苏开始时间、复苏持续时间及发病原因均是影响心肺复苏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影响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ICU心脏骤停并行心肺复苏抢救病例131例,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组与未恢复(Non-ROSC)组,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响ROSC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ROSC 组和Non-ROSC 组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原发病(χ2=11.015,P=0.026)、心脏骤停形式(χ2=7.048,P=0.029)、目击察觉(χ2=15.886,P<0.001),无统计学意义的项目:性别、年龄及心脏骤停时间点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病为心血管疾病(OR=0.129,P=0.003)、脑血管疾病(OR=7.818,P=0.002)、严重多发伤(OR=0.141,P=0.014),心脏骤停形式为心脏停搏或无脉电活动(OR=4.573,P=0.006),目击察觉(OR=0.078,P=0.000)是影响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重要因素.结论 原发病、心脏骤停形式及目击察觉是影响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 对近5a78例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结果表明成功病例救治反应时间(从出现心跳骤停到开始救治的时间)明显短于失败病例,成功病例的急救措施明显优于失败的病例.结论 心脏骤停开始复苏时间是成功的关键,提高救治水平是必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王惠馨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7):134-135
目的:探讨对第一目击者进行强化心肺复苏术(CPR)培训对心脏骤停(CA)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采取前瞻性分组对照方法,将院前CA患者118例按是否接受第一目击者CPR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第一目击者未能及时实施CPR,等待专业医生到场后进行CPR;观察组第一目击者及时实施了CPR。结果:对照组现场复苏成功14例、成功率25.0%,观察组现场复苏成功26例、成功率4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潜在第一目击者进行CPR的技能培训,有效提高CA患者的复苏成功率,说明以社区健康教育为平台开展CPR培训,是有效提高CA患者复苏成功率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3.
1 前言 尽管心脏骤停的复苏措施已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据绝大多数心肺复苏文献报告,心肺复苏成活率仍旧很低,如果需要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应尽可能确定影响复苏效果的相关因素及各种复苏措施.然而,由于缺乏对复苏队伍组织结构、复苏过程、复苏效果准确的数据资料收集与报告模式,阻碍了心肺复苏效果评价以及心肺复苏成功率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心肺复苏对于心脏骤停患者是一种迅速有效的急救方法。但是,对心脏骤停实施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尚不理想,故需研究影响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关键因素,才能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作者自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对本院心脏骤停症状同时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措施的2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100例心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心肺复苏术抢救,根据抢救成功与否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抢救成功的患者,对照组为失败的患者,比较分析影响抢救结果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院前发病率、心肺复苏持续时间、首次检测可除颤心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发病率、开始复苏时间、首次检测可除颤心率是影响心肺复苏术成功的主要因素(P0.05),其余因素均为心肺复苏术的危险因素。结论发病地点、心脑复苏所用时间、电击除颤等诸多因素对心脑复苏是否成功有影响,为了提高救治成功率,施术者要尽早识别病情,在最佳的救治时间内,对原发疾病进行积极处理,也要做好心脏骤停的后期医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浦东新区近6年院外心肺复苏成功案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提高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11年7月至2017年7月浦东新区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的全部心搏骤停病例,采用Utstein模式对病例资料进行记录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实施旁观者CPR、首次监测心律是否是可除颤心律以及肾上腺素用量≤5mg是24h存活和成活出院的可能影响因素(P0.05),男性以及心源性因素可能是影响成活出院率的有利因素(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的OHCA患者预后不容乐观,须改善旁观者参与院前急救的现状,急救人员须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实现更为早期的CPR和除颤,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手动胸外按压复苏仪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中对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并评价其在院前心肺复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通过120院前急救中心派遣执行的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任务,根据是否应用手动心肺复苏仪进行救治,分为器械组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影响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因素,探讨提高CPR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心脏骤停(CA)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分为院内组16例和院外组14例,比较两组CPR成功率、开始时间、除颤开始时间.结果:院内组16例患者中6例复苏成功;院外组14例患者中2例复苏成功;两组CPR成功率、CPR开始时间、除颤开始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结论:普及CPR知识,加强院前急救能力,早期开始有效CPR、电除颤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62例心脏骤停院前急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占忠  车彩霞 《临床荟萃》2008,23(24):1775-1776
心脏骤停(CA)是内科危重症,其现场抢救经多年临床实践已有很大进展;关于CA的复苏抢救国内也有较多报道,但有关院前CA复苏成功的报道较少,为探讨影响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提高院前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现对宁夏固原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院前复苏成功的CA患者6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中经入院治疗最后存活的5例患者进行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院前急救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对68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均实施开放气道、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或气囊面罩吸氧,心肺复苏药物应用,脑复苏等急救措施。比较不同疾病类型、不同复苏时间、不同电除颤时间,是否人工气道的抢救成功率的异同。结果不同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病因、不同复苏开始时间、电击除颤的早迟、有无气管插管,其抢救成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患者的病因、复苏时机、复苏措施均与心肺复苏成功率有较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