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丹  李小燕 《护理研究》2007,21(4):973-973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为了减轻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和长期输液时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护士对穿刺困难、输液量大、输液时间长的病人使用静脉留置针,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但在实践中发现,由于留置针穿刺的血管都是较粗直的血管,在病人活动较频繁时针眼处会渗血。  相似文献   

2.
陶在平  矫捷 《护理学报》2008,15(4):77-77
留置针套管柔韧,可以避免手术中病人体位改变和躁动时引起针头脱出、渗漏、堵塞等故障。同时。留置针流量大,可保证病人大量失血时能迅速补充血容量。因此,在手术室,留置针已完全取代了头皮针穿刺。但是,由于留置针尾端较硬,与输血器连接时贴合不够紧密,在运送病人途中或病人躁动时,容易出现输血器和留置针脱离,如发现不及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渗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血液科住院治疗并使用静脉留置针的2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影响留置针渗血的相关因素。结果随着血小板计数降低患者留置针渗血比例显著升高,血小板20×10~9/L的患者渗血发生率最高(67.6%),血小板100×10~9/L的患者渗血发生率最低(42.7%);手腕部位渗血的比例最高(81.3%),手背虎口部位渗血比例最低(12.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50×10~9/L及留置于手腕部位可显著增加渗血风险,OR值分别为2.255、4.48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50×10~9/L及留置于手腕部位是渗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小板计数降低和留置于手腕部位是留置针渗血的高危因素,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有预见性和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渗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前临床上常规的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是用BD贴膜将针翼固定,但当再次更换BD贴膜时,贴膜会紧紧地粘在针翼上,难以分离,易造成针头移位,导致患者重新更换留置针,增加其痛苦与经济负担,使患者及家属非常地不满。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自2009年9月开始,改进了静脉留置针的固定方法,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琪  卢银梅  刘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6):8898-8899
目的 对尿毒症患者浅静脉留置针局部渗血进行护理干预,可以减少穿刺针眼处渗液、渗血的发生率,增进患者的舒适度.方法 选择住院尿毒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留置针,在针眼上直接覆盖透明敷贴的固定方法,实验组采用在针眼上加用无菌棉球,并将延长管呈U型弯曲一起覆盖透明敷料进行固定.结果 实验组穿刺针眼处外渗为6.3%,套管滑脱为2.1%,对照组分别为38%和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尿毒症患者静脉留置针针眼处加用无菌小棉球,并将延长管呈U型弯曲一起覆盖透明敷料进行固定,可减少留置针眼处渗液、渗血及针体滑脱,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达到保护静脉,减轻患者痛苦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人在多年工作中试着将浅静脉输液针改变成套管针用于血管条件差或在紧急情况下需要暂停又要保持静脉通道的患者身上(如紧急情况下需要检查),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7.
吴清芳  胡新焕 《护理研究》2005,19(7):1397-1397
小儿静脉软管留置针的特点是留置针软管壁较薄、较软,按传统置管法置管时,推进软管时常遇打折无法置入或打折致液体滴入不畅。经临床多次实践,我科护理人员采用新法置管有效地避免了上述弊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桑晶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6):F0003-F0003
临床上采用的Y型留置针,避免了静脉输液时因反复静脉穿刺对血管带来的伤害。Y型留置针可留置3~7d,而留置时如固定不妥当,针头容易脱落,造成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以往弹力袜套或弹力绷带固定,也给患者带来不便和不适感,我科采用Y型留置针方法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吴清芳  胡新焕 《护理研究》2005,19(15):1397-1397
小儿静脉软管留置针的特点是留置针软管壁较薄、较软,按传统置管法置管时,推进软管时常遇打折无法置入或打折致液体滴入不畅.经临床多次实践,我科护理人员采用新法置管有效地避免了上述弊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患儿头皮皮肤娇嫩,毛发细软,且揭敷贴时不配合、备皮不严格;而敷贴黏合度高、固定牢固,致使揭敷贴比较困难.近半年来,我科在临床中采用无菌液状石蜡湿润皮肤后揭敷贴,取得明显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患儿头皮皮肤娇嫩,毛发细软,且揭敷贴时不配合,备皮不严格;而敷贴黏合度高,固定牢固,致使揭敷贴比较困难,近半年来,我科在临床中采用无菌液状石蜡湿润皮肤后揭敷贴,取得明显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刘梅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7):121-122
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于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并且可随血管形状弯曲,不易脱出血管,便于肢体活动,已广泛应用与临床.它不仅减少了对患者穿刺的次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保护了患者的静脉血管,提高了疗效,而且还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为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开辟了静脉绿色通道,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和谐了护患关系,它将逐步取代头皮钢针的输液方式并引导静脉输液向合理应用静脉输液工具的方向发展.2011年2月~ 2012年1月,我院对265例患者使用留置针,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们对200例患者采用密闭式Y型静脉留置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留置针的使用减少了患儿因反复静脉穿刺造成的痛苦,减轻了家长的焦躁情绪,得到了广大患儿、家长以及医护人员的认可。但由于患儿哭闹时出汗多、活动量大,输液敷贴黏固不佳,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因静脉留置针固定原因导致套管移位、脱出,不能充分发挥静脉留置针的优势,为此,我科巧用自黏绷带固定留置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临床工作中胸膜腔穿刺术是常用的诊治手段,但传统的胸膜腔穿刺法因穿刺针头硬且锋利,当胸腔积液或积气减少到一定程度后穿刺针头易损伤肺^[1]。笔者自2005年6月-2009年6月使用静脉留置针行胸膜腔穿刺共61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探讨经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的可行性。方法 对35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采集血标本,即在静脉留置针处用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出2ml血液弃去,再用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血生化及血常规标本;同时在患者另一侧肢体外周静脉采集血标本并对比观察其检测结果。结果 两种采血方法血生化、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正确掌握采血方法,从静脉留置针处采集血标本进行血生化及血常规检验切实可行,且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关键词:静脉留置针; 血液标本; 血生化; 血常规; 静脉输液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52(2007)15-0016-02  相似文献   

17.
应用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应用静脉留置针封管期间或输液过程中采集血标本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即在封管期间用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为A组,在输液过程中用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为B组,并同时用负压采血管在A、B两组患者对侧肢体采集血标本做自身对照,对比检测结果有无差异。结果:应用静脉留置针封管期间或输液过程中采集血标本与其自身对照组检测结果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作为采血路径,可在封管期间或输液过程中采集血标本,以减少多次穿刺给患者的痛苦,但要注意方法必须正确。  相似文献   

18.
脑瘤手术中需要进行持续间断冲洗,以保持术野的清晰。传统方法:(1)冲洗应用的是普通针头去除针头斜面接上注射器,这样易塑形但难免出现注射器与针头脱落,脱落的针头极易损伤脑组织[1]。(2)将静脉留置针的针芯退出,其软管与注射器衔接,这种方法虽保护了脑组织但不易塑形,难以控制精确部位的冲洗。近年来,我们巧用静脉留置针于脑瘤手  相似文献   

19.
大量胸腔积液的病人入院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胸腔穿刺抽液。传统的胸腔穿刺法,对病人有一定的要求,比如穿刺过程中病人需要保持卧位姿势,不能咳嗽,以免刺破肺组织造成血、气胸。为此我们采用静脉留置针外接一次性输血器,经81人次使用,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500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随机分为Y型留置针组和防针刺伤组各250例.Y型留置针组采用密闭式Y型静脉留置套管针,防针刺伤组采用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套管针.观察2组针刺伤的发生率、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脱出、阻塞、外渗等情况.结果 2组针刺伤的发生、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脱出、阻塞、外渗等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穿刺成功率因血管条件和针型不同而不同.防针刺伤型留置针组无一例针刺伤发生.结论 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针可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应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