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療諸病藥方六十八[1]道【原文】萬應圓甘遂三兩芫花二[2]兩大戟三[3]兩大黃三兩[4]三棱三兩巴豆二兩,和皮[5]幹漆二兩,炒莪術[6]二兩當歸五[7]兩桑皮二兩硼[8]砂三兩澤瀉八[9]兩山梔仁二兩檳榔一[10]兩木桶一兩雷丸一兩訶子一兩黑牽牛五[11]兩五靈脂五兩皂角七定,去皮弦右件二十味,搓碎,洗淨。入米醋二鬥[12],浸三日。入銀[13]器或石[14]器內慢火熬,令醋盡。培幹焦,再炒為黃色,存性。入後藥:木香一兩丁香一兩肉桂一兩,去皮肉豆蔻[15]一兩白術一[16]兩黃芪一[17]兩沒藥一兩附子一兩,炮去皮臍[18]茯苓[19]一兩赤芍藥一  相似文献   

2.
療諸病藥方六十八道【原文】玉霜膏[1]治一切热毒喉闭。朴硝一斤[2],牙硝半斤,硼砂四两,矾石三两[3]。右为末,火镕成汁。筑一地坑子,令实,倾入,盆覆一夕,取,杵为末。入龙脑二两,研匀。新汲水半盏,合生蜜调一钱。小儿量与服[4]。【校注】[1]膏:宽保本作"圆"。[2]一斤:医统本、宽保本作"半斤"。[3]矾石三两:宽保本作"白矾二两"。[4]量与服:医统本、宽保本作"量虚实服"。  相似文献   

3.
<正>控涎丹出于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原文称治痰涎伏在心膈上下,"或令人头痛不可举,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黏,夜间喉中如锯声,多流唾涎,手脚重,脚冷痹,气脉不通……"用"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上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晒干。食后临卧淡姜汤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疾猛气实,加丸数不妨,其效如神"[1]。本方是从《伤寒论》十枣汤化裁而来,易芫花为白芥  相似文献   

4.
[原文]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1] ,一名旉[2] .[15] 疾秽:病毒.遊學徐土[3] ,兼通數經[4] .曉養性之術[5] ,年且百歲,而[16] 傅:附着,涂上.神膏:有神效的膏药.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沛相陳珪舉孝廉[6] ,太尉黃琬[17] 创:伤口.辟[7] ,皆不就.  相似文献   

5.
1.白毛藤治肝炎黄疸白毛藤:異名:天燈籠,和尚頭草,葫蘆草,金線綠毛龜。科屬及形態:屬蔓草類植物,產於田野路傍,莖和葉都具有白毛故名,秋月開藕合色花,子似豆而軟,生青熟紅,色如珊瑚,霜後葉枯,鳥雀喜食其子,藤供藥用。用途及劑量:應用於肝炎黃疸,風濕性關節痛,蛔虫病等。每次用量一兩——二兩煎服,或取乾的浸酒服。配合應用:治黃疸可與茵陳蒿、山梔子、車前草等,同煎酒服。治風濕性關節痛可與桑枝、忍冬等,同酒煎服。治蛔虫可舆使君子合用。 2.白蘝治癰疽腫毒白蘝:異名:白草,白根,貓兒卵,兔核,崐崙,鏡草。  相似文献   

6.
論胃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七 [原文]胃者,腑也,又名水穀之海,與脾為表裏.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氣壯則五臟六腑皆壯.足陽明是其經也. 胃氣絕則五日死.實則中脹便難,肢節疼痛,不下食,嘔吐不已;虛則腸鳴脹滿,引水[1],滑泄;寒則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熱則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臥,語狂、目亂、便硬者是也.病甚則腹肋脹滿,吐逆不入食,當心痛,上下不通,惡聞食臭,嫌人語,振寒,喜伸欠.胃中熱則唇黑,熱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癲狂不定,汗出額上,鼽衄[2]不止.虛極則四肢腫滿,胸中短氣,穀不化,中消[3]也.胃中風,則溏泄不已.胃不足,則多饑不消食.病人鼻下平,則胃中病,渴者不可治.一本无上十三字,作微燥而渴者可治.  相似文献   

7.
本院从五八年起,先后創制了多种丸散。这些成药易于携带,服用簡便,頗为广大群众所欢迎,可以广泛应用。茲介紹二种如下。一、哮喘丸 [組成] 杏仁八两,炒葶藶子八两,蜜炙麻黄二两,制半夏六两,大枣去核四两,甘草二两。 [制法]上药共炒焦研細末,以大枣煎水搅拌糊丸,每粒重約五分。 [服法]日服四次,每服二粒,儿童减半服之。 [功用] 泻肺下气,止嗽定喘。 [主治] 痰飲咳嗽,哮喘气急。 [方解] 本方以葶藶子泻肺下气,麻黃、杏仁止嗽平喘,半夏化痰,甘草、大枣益脾养胃緩  相似文献   

8.
上下不寧論 第九 [原文]脾病者,上下不寧.何謂也?脾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心者,血也,屬陰;肺者,氣也,屬陽.脾病則上母不寧,母不寧則為陰不足也.陰不足,則發熱.又脾病則下子不寧,子不寧則為陽不足也.陽不足則發寒.脾病則血氣俱不寧,血氣不寧,則寒熱往來,無有休息,故脾[1]如虐也.謂[2]脾者,土也;心者,火也;肺者,金也.火生土,土生金,故曰上有心母,下有肺子,脾居其中,病則如斯耳.他臓上下,皆法於此也.  相似文献   

9.
人法於天地論第一[原文]人者,上秉天,下委[1]地,陽以輔之,陰以佐之。天地順則人氣泰,天地逆則人氣否。是以天地有四時五行,寒暄動靜。其變也,喜為雨,怒為風,結為霜,張為虹,此天地之砇病H擞兴闹?臟,呼吸寤寐。精氣流散,行為榮,張為氣,發為聲,此人之常也。  相似文献   

10.
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清代李彣《金匮要略广注》中称赞桂枝芍药知母汤:"此一方而数方俱焉,精义备焉,诚治历节病之圣方。"已故名老中医岳美中教授也善用此方治疗痹证[1]。  相似文献   

11.
積聚癥瘕雜蟲論第十八[原文]積聚癥瘕雜蟲者,皆五臟六腑真氣失而邪氣並,遂乃生焉.久之不除也,或積或聚,或癥或瘕,或變為蟲,其狀各異.有能害人者,有不能害人者,有為病緩者,有為病速者,有疼者,有癢者,有生頭足者,有如抔塊[1]者,勢類不同.蓋因內外相感,真邪相犯,氣血熏搏,交合而成也.積者系於髒也,聚者系於腑也,癥者系於氣也,瘕者系於血[2]也,蟲者乃血氣食物相感而化也.故積有五,聚有六,癥有十二,瘕有八,蟲有九,其名各不相同也.積有心、肝、脾、肺、腎之五名[3]也.聚有大腸、小腸、膽、胃、膀胱、三焦之六名也;癥有勞、氣、冷、熱、虛、實、風、濕、食、藥、思、憂之十二名也;瘕有青、黃、燥、血、脂、狐、蛇[4]、鱉之八名也;蟲有伏、蛇、白、肉、肺、胃、赤、弱、蟯之九名也.為病之說,出於諸論;治療之法,皆具於後.  相似文献   

12.
論心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四 [原文]心者,五臟之尊號,帝王之稱也.與小腸為表裏,神之所舍.又主於血,屬於火,旺於夏,手少陰是其經也. 凡夏脈鉤,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來盛去亦盛,此為太過,病在外;來衰去盛,此為不及,病在內.太過則令人身熱而骨痛,口瘡,舌焦,引水;不及 則令人煩躁,上為咳唾,下為氣洩.其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軒[2],曰平.脈來累累[1]連屬,其中微曲,曰病.來前曲後倨[3],如操帶鉤,曰死.  相似文献   

13.
《养生大世界》2009,(12):65-68
&#183;新年寄语【1】踏上参圣访贤的养生之旅 李深 1 &#183;卷首语【2】华佗再世治崇洋 邵杰 1【3】预防春瘟念仲景 李天慧1【4】如水之心 兴海1 【5】中老年人要学会应对金融危机 邬沧萍 1 &#183;导读 【6】李智来了 1 【6】成长、成熟、成功《养生大世界》“今年我八岁”特别行动启示 2  相似文献   

14.
論痹第三十三 [原文]痹者,風寒暑濕之氣中於人[1] 臟腑之為[2] 也.入腑則病淺易治;入髒,則病深難治.而有風痹,有寒痹,有濕痹,有熱痹,有氣痹,而又有筋、骨、血、肉、氣之五痹也.大凡風寒暑濕之邪入於肝,則名筋痹;入於腎,則名骨痹;入於心,則名血痹;入於脾,則名肉痹;入於肺,則名氣痹.感病則同,其治乃異.  相似文献   

15.
8 挟宿食者 先除其食【原文】 挟宿食而病者 ,先除其食 ,则敌之资粮已焚。【译文】 对挟带积食而造成的疾病 ,首先消除那些积食 ,就好比敌方的财物粮食已经烧毁。【今释】 因挟带积食而导致的疾病 ,临床多见。小儿由于饮食不知自调 ,加上父母宠爱 ,易致食积内停 ,引起许多继发疾病 ;或因过饥过饱 ,喜食辛辣厚味 ,引发食积而致病。病因由积食引起 ,治应首先消除积食。理由有二 :(1)积食是某些宿病的发病诱因 ,宿病虽一时难去 ,但可先祛除食滞诱因 ,使宿病伏邪与饮食积滞二邪不能“狼狈为奸” ,自然可使病势衰减 ;(2 )积食是发病的物质基…  相似文献   

16.
古籍丛刊     
正妇人小儿食治方陈令尹书,精细狠好处,在食治诸方。然老人晚景,儿孙眷辑,团栾侍奉。诸妇妊娠,望得雄之喜;诸孙襁褓,快含饴之乐。其间或有疢疾者,在目前岂不萦怀!余畴昔闻见所抄,有妇人小儿食治诸方,用之良验。今附益于编末,亦以资耆英闲览,且以备用云。治血气诸方地黄粥治妇人血气不调。生地黄汁(二合)粟米(一合)粳米(一合)诃黎勒(炮,去核为末,半两)盐花(少许)上以水三升,先煮二米,将熟,次入诃黎勒末、地黄汁、盐花,搅匀,  相似文献   

17.
【原文】清晨一盘粥,夜饭莫教足。撞动景阳钟,叩齿三十六。大寒与大热,且莫贪色欲。醉饱莫行房,五脏皆翻覆。艾火慢烧身,争如独自宿。坐卧莫当风,频于暖处浴。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摩腹。莫食无鳞鱼,诸般禽兽肉。自死兽与禽,食之多命促。  相似文献   

18.
患者:孫德明,男性,三十三歲,幹部。主訴:四肢關節痠痛,尤以下肢腿足爲甚,反覆發作已三個月。 現在史:在去年五一勞動節遊行囘來後,兩踝部酸疼,用溫水洗脚,稍見輕快,自以為疲勞之故,未加注意,五月六日兩踝部腫脹疼痛增劇,下肢伸側出現散在性邊緣整齊如蠶豆大之鮮紅色硬結,略凸於皮膚,當日取藥内服,每四小時一包(磺胺類)症狀未減,於五月八日複診,經門診醫生用局部熱敷,注射  相似文献   

19.
赵永辉  娄立娟  张拴成 《河北中医》2009,31(7):1074-1075
[原文]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伤寒论》118条)[提要]论心阳虚烦躁的证治。[治法]补益心阳,镇潜安神。[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方义]桂枝、甘草补益心阳,龙骨、牡蛎重镇收涩,潜敛心神以治烦躁。后世医家多从以上观点,但我们以为若囿于此说,当桎梏本方的临证应用,故不揣浅陋,再论之。  相似文献   

20.
(接上期) [原文]一法曰:补母.如水亏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乃"虚则补其母"之法,如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之类.亦乙癸同源之义也. [浅绎]肝为肾之子,因肝木赖肾水以涵养,所谓"乙癸同源".水亏而肝火盛,常见头痛眩晕,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者,法当补肾水以养肝,即"虚则补其母"."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故水亏火炎之证,清之不应者,须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之类"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