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金匮要略》中的湿病,是以致病因素而命名的,一般有外湿和内湿之分,然本篇所论以外湿为主,故《金匮》论湿病证治五条六方,皆以发汗为主。但证之临床,往往内外之湿相互影响而致病,故其治疗若外湿较重,病偏于表,应用汗法为主;若内湿突出,病偏于里,则应首先利小便,若表里湿邪俱盛,两法同用亦佳。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在湿病篇、中风历节病篇及痰饮病篇等对风湿病的成因、病机、脉证论治辨证方面,已有全面的论述。如在湿病篇中,将湿病分为外湿、内湿和内外俱湿三种类型。发汗与利小便为治疗湿病的两大法则。外湿用微微发汗,照顾阳气,使风湿俱从汗而解,禁用大汗、攻下、...  相似文献   

3.
湿邪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湿病证候错综复杂,既有内温,也有外湿,病势缠绵。《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仲景常运用以下8法进行辨证论治。 发汗祛风胜湿法 此法用于风湿表实证,也是外湿常用的治法。在表之湿可以发汗而解,但汗性粘滞,治  相似文献   

4.
吴鞠通在湿病条辨中,把温病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其中对温热的论述,多有发前人所未发之论,阐诸家所未明之理,其方药被后人所习用。本文试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论述。1解表化湿法用于湿邪外袭,郁闭肺卫,卫气不得宣通,湿邪蕴于体表之证。临床以发热恶寒,无汗身痛,肢体困重,苔白脉濡为主要表现。具体运用时,还应细辨湿邪之轻重及兼挟邪气之异同而施治。如兼暑热邪之者,用新加透薷饮(见《条辨·上焦篇·24条》)清暑解表,宣气化湿,使邪由皮毛经汗出而解;如为风热外袭兼有温邪者,用银翘散去牛蒡、玄参、加杏仁、滑石主之(《条…  相似文献   

5.
一、发汗以解表邪即汗法,适用于病邪在表之证。如《痉湿喝病脉证治》篇第20条所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与治疗禁忌。湿邪留着肌肉,故见身体疼痛、不  相似文献   

6.
湿乃六邪之一,伤人最广,考《难经》、《金匮》有伤湿、中湿、风湿、湿温之名。观其症,四时兼有;其治法,有汗、温、渗、燥诸法。历代医家多有发挥,颜德馨教授积数十年治疗湿病的经验,执简驭繁,总结其有治湿十法,证之临床,颇有效验。  相似文献   

7.
答:麻杏薏甘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二方均能治风湿化热的痹证,根据《金匮》原文提示、结合临床体会,二者在功用、主治、药物组成、气分血分、预后等方面均有不同。麻杏薏甘汤出自《金匮·痉湿喝病篇》,原文云:“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本方由麻黄、杏仁、薏苡、甘草四味药物组成,有轻消宣化、解表祛湿之功,适用于风湿在表有化热趋势的湿病。其临床表现是一身尽  相似文献   

8.
湿病的起始,溯源于《内经》;湿病之形成,外湿为主因;湿病的表现,多兼夹之候;湿病的治法,以微汗为妙。《金匮》于湿病,辨证准确,遣方灵活,用药精炼。其间理法畅晓,宜忌森严。  相似文献   

9.
归类分析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关湿病本证以及类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指出湿病外湿和内湿分别应用微汗法和利小便法治疗;湿病寒湿表实证使用麻黄加术汤,湿病风湿表虚证使用防己黄芪汤;湿热谷疸使用茵陈蒿汤;风湿历节使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浸淫疮使用黄连粉等,临证可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综合各种治法,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为后汉张仲景所著,是论治杂病最早的专书。该书第二篇所载对湿病的诊治理论,具有指导临症的意义。现将依《金匮》原文为指导的临症运用,阐述如下:一、湿病分类及治验考察《金匮》有关治湿的记载,将湿病分为寒湿、风湿与湿热三种类证:(一)寒湿:寒湿外伤,依据人体质强弱及感邪轻重之不同又有寒湿束表,寒湿阻络及寒湿伤脾三类。1.寒湿束表:如原文20条(按南京中医学院“金匮要略释义》条数,下同)说:“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桂枝、甘草、白术)、发其  相似文献   

11.
在《金匮要略》398条原文中,有关脉象记载140余条,其中论述浮脉者竟达43条之多。浮脉居脉学之首,为医者所熟知。然浮脉在《金匮》中的涵义及主病均有其特点可探,有其规律可寻,体现了病脉证治合参的杂病辨证论治体系和以脉论理的学术思想,故浅析如下。一、浮脉的涵义《金匮》是论述杂病证治的专著。在杂病中浮脉涵义广泛灵活,大抵有五: 1、示病位。浮脉主表。李时珍《濒湖脉学》中记有:“浮脉为阳表病居”。细辨之,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属表虚。《痉湿喝病》篇第14条载:“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弦。风湿脉浮提示风湿在表,证见身重、汗出、恶风,脉证合参,本条论述了风湿表虚的证治。  相似文献   

12.
纵观古今,以湿作为独立病名,而且理法方药兼备者,当首推《金匮要略》一书。其不仅详细地论述了湿病的发病机制、部位,还提出了具体的治法治则,如汗法、利小便法等,用方遣药依据头中寒湿、寒湿在表、风湿在表,立宣通利湿、固表止汗之法,可谓是古今之典范,为后世医家治疗湿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语出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为治疗温热病的一大法则。前贤注解,言简意赅,后学难以深究其理。笔者不揣浅陋,试议如下。夫湿为重浊之邪。考《难经》、《金匮》,有伤湿、中湿、风湿、湿温等名。盖江南地卑气湿,伤人最广。湿为阴邪,粘腻而滞,不易速去,最伤人阳气。湿邪感人有外湿、内湿之分,所犯有表里、上、中、下三焦之异。湿热为患,变化多端,缠绵难解,较之其它温病难于施治。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治湿八法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邪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笔者在《金区要略》中探讨仲景治疗本病8法。若辩证论治准确,灵活运用,获效满意,观介绍如下:1发开祛凤胜湿法此法用于风湿表实证,在表之湿可从发汗而解,恒湿性粘滞,与风邪善行易解不同,治表温应取微汗而解,则湿去病愈,但切忌过汗,否则风邪虽去,而湿邪滞留,久则导致化燥伤阴,寒化伤阳。一般方用麻黄加术场。麻黄加白术,虽发开而不致多汗,而术得麻黄可化表里之湿。总之治表湿直取微评为宜。2轻对空气化湿法此法功能宣通气机,透化湿邪,所谓“气化湿亦化”。常用于风湿内阻,郁遏气机,在…  相似文献   

15.
王清华 《陕西中医》1989,10(7):331-332
<正> 《金匮要略》论痹病内容有湿痹、血痹、胸痹及历节。本文拟根据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及病变证候特点,扼要阐述如下。一、微汗治湿痹湿为阴邪,重浊粘滞,治疗当取微汗。“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此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之旨欤”(《金匮要略心典》)。“若大发其汗,阳气奔腾……湿邪留滞,故反遗留,而病不愈也”(《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如“风湿相搏……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湿病·第十八条》)。  相似文献   

16.
<正> 湿为六淫之一,每与风寒相兼侵袭人体,故湿邪感人亦如风寒之邪多从体表而犯,但风寒伤于肌腠,而湿则多流注关节。《金匮·痉湿暍脉证并治第二》中的“湿”实质上是风寒湿三气杂至,然临证中每有所侧重,或单纯病湿,或偏重于风湿者,或偏重于寒湿者,异同之处宜慎加辨析。湿由外来,共传变亦类于伤寒。例如:湿邪在表,病变见于肌肉关节,每以“一身尽痛”、“身重”、“关节疼痛而烦”为主证;湿郁化热可致“发热身色如熏黄”;湿邪传里,内合于脾而为“湿痹”,见“小  相似文献   

17.
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奠定了治疗杂病之基础,其中温法也得到广泛运用。纵观全书,言及温者达40条之多.立方约30余首。然条文比较分散,不便研读,今就其主要方证予以归纳,简述如下:1温散寒湿《痉湿病脉证治第二》第二十余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寒湿侵渍肌表,当发热、恶寒、无汗、身疼重着、不能转侧。治法当从汗解。但湿性濡滞,不易骤泄,发汗之法,不在重用表药,而直用温药振奋阳气,蒸发湿邪,使汗出病除。麻黄加米汤.麻桂相配.温散寒湿.麻术相配.虽发汗而不致过汗.且能行表…  相似文献   

18.
外感湿邪,痹阻肌腠,流注关节,引起发热身重,关节疼痛的病证,《金匮》称为湿病。仲景于痉湿喝病篇用11节条文,阐述了湿病的脉因证治。所论治法,所出治方,后世多奉为治湿准绳,迄今一直有效的指导着湿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湿是病因的一种 ,由湿邪导致人体发生的疾病 ,统称为“湿证”。《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对湿证的论治内容极为丰富 ,笔者不揣浅薄 ,就《金匮》有关湿证的辨治内容整理探讨如下。1 病因病机《金匮》中所及湿证的病因 ,可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是由外界而来 ,多因地面湿气上蒸或淋雨雾露而成 ;内湿多是由于素嗜茶酒 ,暴饮冷水 ,或过食肥甘厚味 ,饮甚暴食 ,日久损伤脾胃 ,脾运受阻 ,湿郁成热 ,或湿积生痰 ,聚痰为病。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十三条所述“湿伤于下 ,雾伤于上”及“饪之邪 ,从口而入者 ,宿食也”,即概括了湿证的主要病…  相似文献   

20.
湿为六淫病邪中之一邪气。因湿所致的疾病谓之湿病。古今医家对湿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论述颇多。湿分外湿、内湿,病位在表者为外湿,属外感范围;内湿即指脾肾阳气亏虚不能运化津液和水湿所引起或饮食不节、过食甘肥而生湿。因湿是长夏主令,故湿病多发于夏秋多雨季节。因脾恶湿、故无论外湿或内湿多伤脾阳(气),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故湿病的临床表现,常有头重如裹,肢体沉重乏力,舌苔厚腻或垢浊、病势迁延难愈等特征。由于湿邪常与风、寒、热相兼致病,可外侵肌表经络,也可内踞脏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