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对实验性卒中模型有目的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训练后脑组织修复过程中组织结构变化需借助相应方法观察其特征。目的: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鼠复制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探讨电刺激在脑梗死康复中对星形细胞与神经元可塑性的修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山大学动物中心和电镜室。材料:实验于2002-01/2004-12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动物中心和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实验室完成。健康雄性SD大鼠200只,3个月龄,体质量90-110g。所选的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鼠的收缩压必须达到180mmHg(1mmHg=0.133kPa)以上,复制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经走横木试验评分为1分者。选出180只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对照组,各90只。方法:电刺激组在瘫痪肢体取4个穴位,进行电刺激,6d为1个疗程,在电刺激治疗第1,3,6,9个疗程末对大鼠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及取脑梗死灶边缘区组织进行以下检测:①走横木试验评分法(1分为严重障碍,7分为正常)。②电镜观察。③胶质酸性蛋白及神经丝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2测定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两组标本的每张切片随机选5个视野,统计阳性细胞数;选取30个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测其阳性胞浆平均吸光度(A值)。④观察神经元凋亡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⑤脑微血管扩张标准为视野下为完整的微血管记数1个。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运动功能评分。②大鼠脑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③大鼠脑胶质酸性蛋白、神经丝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2表达情况。④大鼠脑神经元凋亡结果。⑤大鼠脑微血管舒张情况。结果:大鼠进入结果分析180只,余20只在随机分组时超过1分退出实验。①两组大鼠走横木试验结果:从3-9个疗程末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电刺激组均好于对照组,第9疗程达6。分大鼠电刺激组显著多于对照组(42,26,x^2=15.4,P〈0.01)。②大鼠脑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吸光度值:第3,6,9个疗程电刺激组显著高于对照组[(52.97&;#177;0.59)%比(46.40&;#177;0.56)%;(49.44&;#177;0.80)%比(46.40&;#177;0.56)%:(43.25&;#177;0.48)%比(34.20&;#177;0.50)%,P〈0.05]。③大鼠脑神经丝蛋白测定结果:第6和第9个疗程电刺激组显著高于对照组[(22.9&;#177;2.7)%比(11.9&;#177;2.3)%;(26.5&;#177;1.7)%比(11.7&;#177;1.5)%,P〈0.05]。④大鼠脑微管相关蛋白2测定结果:第6和第9个疗程电刺激组显著高于对照组[(21.7&;#177;1.3)%比(11.3&;#177;1.1)%;(24.4&;#177;2.1)%比(11.9&;#177;2.3),P〈0.05]。⑤大鼠脑神经元凋亡数:两组无显著差别。⑥大鼠脑微血管开放数目检测结果:第1,3,6,9个疗程电刺激组显著多于对照组(33比19;48比31;45比25;46比23,Z=2.309,P〈0.05)。结论:电刺激治疗可以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可能是电刺激治疗可使星形胶质细胞的缺血性水肿消退,增强神经元活性,激发了脑微血管的舒张,从而改善脑循环。  相似文献   

2.
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与神经元修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综述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机制及功能变化特点,为通过活化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变化来改善神经元修复提供有益的提示。资料来源: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Springer和PML.数据库1995-01/2004-04与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与神经元修复相关的文章,检索词“astrocyte function/acting,neuron rehabilitation/pleros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1995-01/2004-04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机制及功能变化特点相关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星形胶质细胞生物学功能/活化,神经元发育/营养/修复/损伤”。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选择与“星形胶质细胞生物学功能、活化,神经元发育、营养、修复及损伤”有关文章,在1995年以后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综述类文章,重复文章。资料提炼:共搜集到201篇相关文章,入选17篇,因为这些文章能包含其他文章的内容,且发表时间为1996/2004期间。资料综合:对检索到的文章的相关信息综合加以概括综述,其中星形胶质细胞生物学功能、活化13篇,星形胶质细胞生物学功能与神经元损伤修复的17篇。结论:星形胶质细胞生物学功能复杂,多途径影响神经元的修复;但对神经元的影响有双重性,有望利用活化后星形胶质细胞功能变化来扬长避短,加速神经元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述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机制及功能变化特点,为通过活化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变化来改善神经元修复提供有益的提示。资料来源: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Springer和PML数据库1995-01/2004-04与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与神经元修复相关的文章,检索词“astrocytefunction/acting,neuronrehabilitation/pleros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1995-01/2004-04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机制及功能变化特点相关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星形胶质细胞生物学“功能/活化,神经元发育/营养/修复/损伤。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选择与星形胶质细胞生物学功“能、活化,神经元发育、营养、修复及损伤”有关文章,在1995年以后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综述类文章,重复文章。资料提炼:共搜集到201篇相关文章,入选17篇,因为这些文章能包含其他文章的内容,且发表时间为1996/2004期间。资料综合:对检索到的文章的相关信息综合加以概括综述,其中星形胶质细胞生物学功能、活化13篇,星形胶质细胞生物学功能与神经元损伤修复的17篇。结论:星形胶质细胞生物学功能复杂,多途径影响神经元的修复;但对神经元的影响有双重性,有望利用活化后星形胶质细胞功能变化来扬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1.0Hz 60%最大刺激强度的磁刺激通过调控星形胶质细胞磷酸化蛋白(PEA-15)对星形胶质细胞迁移的影响。 方法 取第3~4代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分为对照组、转染组、磁刺激组和转染+磁刺激组。对照组进行阴性siRNA转染,转染组应用化学合成的siRNA进行脂质体瞬时转染,干扰PEA-15的蛋白表达;磁刺激组的星形胶质细胞在铺板24h后接受60%最大强度磁刺激;转染+磁刺激组进行PEA-15的siRNA转染,并给予60%最大强度磁刺激。用细胞划痕试验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的迁移程度,用免疫印迹试验检测PEA-15的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变化。 结果 ①PEA-15 siRNA的转染效果明显,Western Blot检测与对照组比较,PEA-15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②体外划痕实验中,转染组、磁刺激组、转染+磁刺激组的细胞迁移面积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其星形胶质细胞迁移程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磁刺激组的PEA-15磷酸化明显增加。 结论 干扰PEA-15表达后的星形胶质细胞迁移增加明显;磁刺激可通过增强PEA-15磷酸化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的迁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电针风池穴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调节作用.方法 清洁级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6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16)、模型组(n=16)、非穴组(n=16)和风池组(n=16).后三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急性脑梗死模型,后两组于造模后分别电针风池旁非穴部位和风池,共7 d.治...  相似文献   

6.
背景:星形胶质细胞能够积极参与脑内的神经活动,与神经元之间存在双向的空间信息联系。目的:观察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锥体细胞及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布,重塑两之间的三维构象。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外科、一所军医大学的神经科学研究所。材料:实验2001-10/2003-06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出生30d的SD雄性大鼠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细胞内荧光黄染色、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相结合的技术。主要观察指标:主要观察神经元的放电类型及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的空间分布。结果:根据放电形式的不同主要把海马锥体细胞分为两类:位相型和非位相型放电神经元。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单层光学图像和三维立体重建显示许多星形胶质细胞紧密围绕在细胞内荧光黄染色锥体细胞周围并形成紧密接触。两类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形成接触的部位存在区别。非位相型放电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周围都有许多星形胶质细胞形成接触的部位,而位相型放电神经元则仅位于树突。结论:不同特性海马神经元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的空间分布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DK4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方法: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再灌注1d、3d、7d、14d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仅进行手术不造成缺血状态,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CDK4的表达。结果:缺血侧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的CDK4的表达在再灌注7d、14d后表达上调,与假手术组比较有差异(P<0.05);大脑皮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比较发现,神经元中的CDK4在假手术组、再灌注7d组的表达水平高于星形胶质细胞(P<0.05)。结论:脑缺血后,缺血侧皮质区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CDK4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8.
星形胶质细胞神经保护作用及对干细胞分化的促进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认识星形胶质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和促进干细胞神经分化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01/2005-01关于星形胶质细胞神经生物学功能、营养、保护、促分化作用的相关章,检索词为“astmcyte”和“neuron,protection,differentiation。mechanism”。分别组合进行检索,限定章语言种类为End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5-01/2005-01关于星形胶质细胞神经生物学功能、营养、保护、促分化作用的章,检索词”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保护作用,分化,机制”。限定章语言种类为中。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星形胶质细胞的神经营养、保护及促分化作用的研究。纳入标准:①随机对照临床和基础研究,采用单盲,双盲或非盲法。②实验包含平行对照组。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22篇关于星形胶质细胞生物学功能研究的章,入选28篇,因为这些章能包含其他章的内容,体现了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资料综合:在入选的28篇章中,星形胶质细胞神经保护功能22篇,星形胶质细胞促进干细胞分化的6篇。除了传统上认识到的生物学功能,星形胶质细胞还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的过程,表现为脑损伤后胶质的活化增生;并且有促进神经分化的作用,促进神经干细胞、神经前体细胞以及其他来源的干细胞向成熟神经元方向分化。结论:目前对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可能产生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新认识,也可能通过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形成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研究大鼠海马脑片星形胶质细胞和NG2胶质细胞(以下简称NG2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和电生理特性,为区别这两种胶质细胞提供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两者的功能及相互关系等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以P21~P25大鼠海马CA1区放射层胶质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脑片钳全细胞记录、记录后染色标记以及激光共聚焦成像等技术方法,比较星形胶质细胞与NG2细胞在形态学和电生理学特性上的异同。结果:形态学上,星形胶质细胞具有大量的突起,并且突起呈丛状分支,极细的突起非常发达,形成海绵样结构;NG2细胞也具有较多突起,但突起分支较少,突起呈长线状延伸出较长的距离,往往缺少星形胶质细胞典型的一个或多个粗大的一级突起。电生理特性上,两种细胞的静息膜电位(RMP)非常接近,而膜电容(Cm)和膜电阻(Rm)则差异非常大。对于星形胶质细胞,其I-V曲线呈线性,电流没有任何整流现象;而NG2细胞I-V曲线具有明显的外向整流特性,表达大量的快钾通道电流(Ka)、延迟整流钾电流(Kdr),以及比较小的内向整流钾电流(Kir);而且部分NG2细胞还表达低密度的电压依赖性钠电流。结论:大鼠海马脑片星形胶质细胞和NG2细胞在形态学和电生理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脑片钳实验中,根据这些差异,可以清楚地区分两者。  相似文献   

10.
莫永炎  邵紫韫  陈瑗  周玫  张宝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570-2571,F003
背景:星形细胞对神经元有提供营养、支持及调节突触活性作用,但它对神经元发育的影响还尚不清楚。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Sprague Dawley大鼠大脑皮质星形细胞对:PC12神经元突起生长发育的作用。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方法:以培养的星形细胞与PC12神经元按不同细胞数目比例(50:1~1:1)共同培养,并用其制备的条件培养液培养PC12细胞。主要观察指标:用快速灵敏的MTT比色法测定PC12神经元的细胞活力,用光学相差显微镜观察PC12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①星形细胞条件培养液可增强PC12细胞活力(MTT测定的A值由0.255&;#177;0.012提高到0.510&;#177;0.036,P&;lt;0.001),却不能促使:PC12神经元突起的生出。②当将星形细胞与PC12细胞按30:1~1:1的比例共同培养时,既可提高PC12细胞折光性和光晕又可促使其突起的生长;但按50:1~40:1的比例共同培养时,只观察到提高PC12细胞折光性和光晕,而无促使其突起生长发育的作用。结论:PC12神经元细胞活力的提高与星形细胞分泌到条件培养液中的可溶性因子有关,而PC12神经元突起生长发育可能是和与星形细胞的直接接触以及二者的细胞数目比有关。  相似文献   

11.
康复训练对大鼠脑梗死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目的 研究康复功能训练对大脑脑梗死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45只SD大鼠制作脑梗死模型;24h后随机分3组;康复组、制动组,自由组;康复组每天给予平衡,抓握、旋转、行走等功能训练,制动组置于网状笼内固定,自由活动组置于普通笼内饲养,3组在24h、1周,2周,3周,4周进行神经功能评估,观察其恢复状况。结果 康复组在各项功能评估中均优于制动组和自由组,自由组较制动组也有恢复。结论 康复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2.
康复训练后大鼠脑梗塞的组织形态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康复功能训练后大鼠脑梗塞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方法 :65只SD大鼠采用光化学法制作脑梗塞模型 ;24h后随机分3组 :康复组每天给予平衡、抓握、旋转、行走等功能训练 ,制动组置于网状笼内固定 ,自由活动组置于普通笼内饲养 ,3组在24h、1周、2周、3周、4周进行脑梗塞体积的测量及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学改变。结果 :24h脑梗塞体积最大 ,1周后各组明显减少 ,尤以康复组为著 (P<0.05) ,2~4周体积逐渐减小 ,而且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光镜下24h可见脑梗塞灶内明显的坏死 ,1周康复组脑梗塞灶边缘有胶质细胞增生 ,有散在的小血管芽向坏死灶区生长 ,2周时康复组梗塞灶边缘形成胶质瘢痕 ,3周时康复组梗塞灶边缘纤维母细胞增生较制动组、自由组血管明显 ;4周康复组梗塞灶内有肉芽组织、血管支架形成 ,制动组、自由组出现血管增生、扩张。结论 :康复功能训练可早期减少梗塞体积 ,增加脑血液循环 ,改善脑缺血 ,促进脑组织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12周后,采用肢体痉挛状态量表(Ashworth)、运动功能状态积分量表(Fugl-Meye)对训练前后疗效进行测评。结果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效率为93.3%。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可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康复训练对大鼠脑梗塞后血管构筑的改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康复功能训练后大鼠脑梗塞血管构筑的改变。方法 :27只SD大鼠采用光化学法制作脑梗塞模型 ;24h后随机分3组 ,康复组给予功能训练 ,制动组置于笼内固定 ,自由活动组置于普通笼内饲养 ,观察康复后的血管构筑情况。结果 :24h3组梗塞外侧区、损伤对侧相应区较正常鼠的血管略有增大 ,下侧区略有降低 ,康复组梗塞外侧区1周 ,下侧区1~2周 ,损伤对侧相应区1周较制动组的密度有差异(P<0.01)。康复组2~3周、自由组3周较正常鼠密度增高(P<0.05)。结论 :康复功能训练可增加大脑的血液循环 ,改善脑缺血 ,促进脑组织的代偿、修复。  相似文献   

15.
运动训练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微血管新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后微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5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康复组;模型组和康复组动物以线栓法制成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康复组术后1天开始进行运动训练.每周5天,共4周;其余两组常规饲养。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因子表达,测定微血管密度。结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后,缺血区神经元变性、坏死,VEGF和因子在缺血周边区表达明显增加.经运动训练干预后,VEGF和因子表达大量增加,做血管数目明显增加。结论:运动训练可通过促VEGF表达上调.促进微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记忆功能改善的有效性.方法 脑梗死患者120例,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前后均采用临床记忆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检测.结果 经1个月治疗后,研究组指向记忆、图形再认、人像回忆、MQ数字广度(顺背)、数字广度(倒背)均比治疗前升高(17.88±4.24)分vs(20.91±6.07)分、(14.87±6.22)分vs(17.16±4.24)分、(19.16±5.32)分vs(23.98±5.26)分、(89.68±13.43)分vs(101.48±11.22)分、(4.95±1.95)分vs(6.80±1.52)分、(3.20±1.95)分vs(4.85±1.28)分(均P<0.05),视觉最快反应时间、视觉最慢反应时间、听觉最慢反应时间、缺失记忆均比治疗前减少(359±65)ms vs(248±45)ms、(2 190±228)ms vs(1 040±227)ms、(3 152±698)ms vs(2 515±449)ms、(5.27±2.12)个vs(4.30±1.86)个(均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指向记忆、图形再认、人像回忆、MQ值、数字广度值均比对照组升高(均P<0.05),视觉最快反应时间、视觉最慢反应时间、听觉最慢反应时间、缺失记忆均比对照组减少(均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常规药物治疗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记忆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icacy of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therapy for rehabilitation of the memorial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assigned to the study group (60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60 cases). Both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received drug therapy,but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therapy besides. Both groups were assessed with the clinic memory scale,mim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for one month, point memory, graph recognition, portrait recall, MQ grade, number extent (direct recitation) ,number extent (antidromic recitation)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17.88±4.24) scores vs (20. 91+6. 07) scores, (14.87±6.22) scores vs (17.16±4.24) scores, (19.16±5. 32) scores vs (23. 98± 5. 26) scores, (89. 68±13.43) scores vs (101.48±11.22) scores , (4. 95±1.95) scores vs (6.80±1.52) scores, (3.20 ± 1.95) scores vs (4. 85± 1.28) scores(P <0.05),the fastest vision reaction time, the slowest vision reaction time, the slowest hearing reaction time, absence memory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359±65) ms vs (248±45) ms, (2 190±228) ms vs (1 040±227) ms, (3 152± 698) ms vs (2 515 ±449) ms, (5.27 ± 2.12) numbers vs (4.30 ± 1.86) numbers(all P < 0. 05); After treatment, point memory,graph recognition, portrait recall, MQ grade, number extent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ll P <0.05), the fastest vision reaction time, the slowest vision reaction time,the slowest hearing reaction time, absence memory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ll P <0. 05). Conehusion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therapy in combination with routine drug therapy could obviously improve the memorial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相似文献   

17.
翁超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9):174-176
背景:中医认为中风病急性期治疗当以熄风、化痰、祛瘀、清热为主,并应重在开窍。 目的:观察中医芳香辟秽、化痰开窍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设计:对比观察。 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附属人民医院中医科。 对象:选择2000-07/2001-08北京大学医学部附属人民医院急诊及中医科确诊为脑梗死且发病时间不超过72h的住院患者67例,随机分配奇数为治疗组,偶数为对照组。治疗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对照组34例,男22例,女12例。 方法:①病例选择标准参照脑梗死诊断标准及脑CT结果。②中医分型:治疗组痰热内闭型13例,痰浊内盛型9例,瘀血内阻型7例,气虚血瘀型4例。对照组痰热内闭型12例,痰浊内盛型13例,瘀血内阻型8例,气虚血瘀型1例。中医辩证标准及积分标准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颁布的《中风病辩证标准》。③治疗组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对照组使用丹参注射液。治疗2周前后进行血浆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水平测定,并进行对比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空腹抽血检验血浆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浓度及肝、肾功能。 结果:脑梗死患者67例均进人结果分析。①治疗组治疗后痰热内闭证和痰浊内盛证辩证积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比治疗前有非常显著的降低[(17.94&;#177;5.22),(25.66&;#177;6.39);(17.12&;#177;4.98).(23.89&;#177;5.31).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17.94&;#177;5.22),(22.37&;#177;5.24);(17.12&;#177;4.98),(23.49&;#177;4.96),P<0.05],说明醒脑静对此两证型疗效及神经功能的改善均优于丹参组。②治疗组血浆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浓度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以肿瘤坏死因子下降的程度更为显著。 结论:中医芳香辟秽、化痰开窍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通过多种途径起到神经元保护作用的,这为今后研究中医药防治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脑神经细胞凋亡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芳香开窍法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中医认为中风病急性期治疗当以熄风、化痰、祛瘀、清热为主,并应重在开窍。目的:观察中医芳香辟秽、化痰开窍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设计:对比观察。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附属人民医院中医科。对象:选择2000-07/2001-08北京大学医学部附属人民医院急诊及中医科确诊为脑梗死且发病时间不超过72h的住院患者67例,随机分配奇数为治疗组,偶数为对照组。治疗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对照组34例,男22例,女12例。方法:①病例选择标准参照脑梗死诊断标准及脑CT结果。②中医分型:治疗组痰热内闭型13例,痰浊内盛型9例,瘀血内阻型7例,气虚血瘀型4例。对照组痰热内闭型12例,痰浊内盛型13例,瘀血内阻型8例,气虚血瘀型1例。中医辩证标准及积分标准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颁布的《中风病辩证标准》。③治疗组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对照组使用丹参注射液。治疗2周前后进行血浆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水平测定,并进行对比观察。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空腹抽血检验血浆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浓度及肝、肾功能。结果:脑梗死患者6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组治疗后痰热内闭证和痰浊内盛证辩证积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比治疗前有非常显著的降低[(17.94±5.22),(25.66±6.39);(17.12±4.98),(23.89±5.31),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17.94±5.22),(22.37±5.24);(17.12±4.98),(23.49±4.96),P<0.05],说明醒脑静对此两证型疗效及神经功能的改善均优于丹参组。②治疗组血浆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浓度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以肿瘤坏死因子下降的程度更为显著。结论:中医芳香辟秽、化痰开窍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通过多种途径起到神经元保护作用的.这为今后研究中医药防治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脑神经细胞凋亡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功能恢复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TGF)的影响。方法:采用抽签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假手术组)、B组(造模组)、C组(运动训练组)。采用血管内栓线法制备脑缺血动物模型,术后24h、3d、7d分别进行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平衡木、转棒、网屏测评及bFGF、TGF的测定。结果:与A组比较,B、C组的Bederson评分各时间点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A组的各项指标很快恢复,B、C组功能改善远不及A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C组平衡木评分在术后3d即与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7d除Bederson评分外,C组与B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A组与B组术后7d皮质及海马部位均有少量的bFGF及TGF表达,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的bFGF及TGF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运动训练能提高脑梗死大鼠平衡、行走及抓握能力,增加患肢的肌力,诱导缺血周边区bFGF及T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