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疑难杂病重脉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过程中 ,如何根据四诊证据的前后顺序进行分析 ,正确地辨证论治 ,一直是历代医家注视的重要问题。例如 :《内经》在指出辨证论治要四诊合参时 ,强调“欲知其要 ,则色脉是矣”。《难经》中又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提出辨证依据的前后主次序列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明确提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论杂病亦强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伤寒论》的辨证方药在临床上的运用。1.辨证细致是临床先决条件。主要包括:从主客关系求辨证。所谓主,是本经病证;所谓客,是他经病证。条文之间,有主有客,主客关系也就是辨证关系。从“反”字上体验辨证。《伤寒论》条文中的“反”字,具有辨证的涵义,常常反映的疾病的变局。证候类似的辨证。《伤寒论》六经分证的核心是对证候的辨别,如寒热、口味、下利、厥征等,均有非常细致的辨别。2.方证辨异是临床关键所在。《伤寒论》载方众多,将辨证论治法则溶于理法方药之中,如麻黄汤类证、栀子鼓汤类证、泻心汤类证等。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辨治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倡导的辨证论治的原则 ,主要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脉证合参的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等。这些辨治原则至今仍指导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各科的诊疗实践。1 辨六经融八纲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伤寒论》中 ,张仲景首先确立六经之为“病” (提纲证 ) ,然后在六“病”的前提下 ,再进行具体的辨证论治。为此 ,有人建议将“六经”改称“六病”。六病皆有自己的因、机、证、治 ,如太阳病 ,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4.
以《伤寒论》条文为例,通过对脉证合参辨六经病机、脉证合参辨寒热真假、脉证合参指导治法的选择,判断疾病的传变、转归、预后.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脉证合参辨证思想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09,24(11):2065-2066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故篇名分别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其篇名却非“辨心病脉证并治”、“辨肺经病脉证并治”等,除第七、九、十一及十八篇篇名分别涉及“肺”、“心”、“五脏”及“肠”而外,都以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痉湿病脉证治》、《疟病脉证并治》的形式名篇。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专书 ,其辨证包括了辨病、辨脉、辨症三大内容。“病”、“证”是《伤寒论》使用频率极高的字眼 ,尤其“病”字 ,有约一半的条文用到 ,它们在不同地方具有不同含义。正确理解其“病”、“证”的含义 ,对于正确认识《伤寒论》辨证的内容 ,明确辨证的含义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逻辑学——知识的基础》载 :“概念单独存在时 ,是显不出它的作用的。只有在一定的系统内 ,与其他概念进行一定的联结 ,形成一定的联系时 ,它才具有表达作用。”“因此 ,相同的单词 ,如果它所从属的系统不同 ,作为概念来说也不同。或者 ,即使…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关于脉诊的原文共有146条,约占全文的三分之一强。原本《伤寒论》中尚有“辨脉法”(34条)和“平脉法”(42条)两篇脉法的专论。再检阅《伤寒论》每篇的命题来看,又均以“辨××病脉证并冶”为篇名,说明其诊疾论病乃是以脉、证、治三者相结合的。综观全论的脉诊原文,约可概括为辨别证候、阐发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四个方面的临床意义,兹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伤寒论》方证的归纳分析与整理,从脏腑表里辨病位、寒热虚实辨病性、证候演变辨病势、脉证合参辨预后,这4个方面来探析仲景辨证的量化思维,理解其所蕴含的辨证论治的精准化和规范化内涵,以期对临床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张玉英 《河南中医》2013,33(5):633-635
《伤寒论》以六经将外感病进行分类,以阴阳归纳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又以六经所属的脏腑经络与八纲有机结合,将六经病发展演变过程中错综复杂的病情归纳为六经病中各个证候,使之反映各经病的表里、寒热、虚实,并在辨证论治过程中,重视主症、证候的轻重程度及证候与治疗、病程的关系等.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后世临床辨治有深远影响.论治应以证立法,汤证对应,以法处方用药,体现辨病与辨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辨证与辨病古今有之:古以证名病,如《伤寒论》中凡属太阳中风者均可予桂枝汤,此即辨病施治,桂枝证之各加减法,即为辨证施治;今之辨证虽同为辨别证候,而辨病则为辨西医之病种,与古迥异。然其哲理则一,因古之辩病系通过一系列症状体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病”字古今含义的考察和对中西医学不同疾病观的比较,提出中西医结合的辨“病”观,尝试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思路的内涵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湿热证病性湿、热与病位证素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证素辨证的方法筛选出312例慢性胃炎湿热证患者,探讨湿热证病性湿、热与病位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312例慢性胃炎湿热证患者的常见的病位证素出现的频数从高往低的分布情况为:胃脾肝肾肺=胆;湿与脏腑病位证素的相关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肝肾胆肺。结果表明湿与脾、胃、肝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01),与肾、胆、肺不存在相关性(P0.005)。热与脏腑病位证素的相关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胆胃脾肺肾。结果表明热与肝、胆、胃、脾存在相关性(P0.005),与肺、肾不存在相关性(P0.005)。结论:湿热证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证型,病性证素湿与热均与胃、脾、肝相关。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常并发焦虑、抑郁、失眠、痴呆等"心"病,称"双心"疾病。广义"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狭义"神"专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冠心病神志变化属狭义范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当理气活血、清心安神,黄连阿胶汤和柴胡疏肝散加减;伴失眠多梦系疾病迁延日久,心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心神不安,当在冠心病用药基础上加补气、补血、健脾、镇惊安神药,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味;伴痴呆系年迈体虚、久病耗损,心病及脑,髓海失充,脑失所养,当滋阴补肾,益气养血,七福饮加减。中医药对"双心"病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期待药物、针灸、按摩、心理疏导等手段相结合,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戴霞  郭伟星 《江苏中医药》2008,40(12):99-100
生活方式病患者越来越多,其防治研究一直没有根本性突破。中医"治未病"理论对生活方式病的基础及临床防治研究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治未病"的系统理论和特色干预手段进行探索,将有可能逆转生活方式病高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治未病思想对慢性肝病护理的指导意义。[方法]给予慢性乙肝携带者、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癌患者"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结论]"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肝病护理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必将成为中西医结合肝病护理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理论既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未病先防的超前思想,也有“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既病防变的早期干预措施。“治未病”不仅指导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杂病治疗,更适用于控制某些温热病将传而未传的传变途径,从而防止病情恶化,达到早期治疗,及早康复的目的。现就四则实例,谈谈“治未病”理论在温病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黑龙江地区小儿手足口病各证型演变规律,提出治疗方案。方法:通过收集患儿临床资料,观察入院当天(基线点)、治疗后第3、5、7、10天的临床表现,确定各观察点中医分型,统计不同观察点各证型演变规律。应用证候演变概率法对患儿各证候在不同观察点的证候演变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相应治疗方案。结果:从基线点当天的发病数量来看,邪犯肺卫证和肺胃热炽证的发病人数居多,从基线点到第3天,以证候的持续存在概率较为突出,其中,湿热交阻证持续存在概率为89. 17%,心脾积热证持续存在概率为84. 41%。第3~5天,邪犯肺卫证及肺胃热炽证发病人数仍较多,且以邪犯肺卫证的持续存在概率较为明显。第5~7天,各证候的持续存在概率大幅度下降的同时,转愈及向肺胃阴伤证的概率增大。第7~10天,剩余患儿仍存在向肺胃阴伤证及其他证型转变的情况。结论:手足口病患儿在各观察点存在不同的演变规律,证实了本病符合温病转归的同时,作者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人秉天地之气,应四时而生,情志思维、生理活动,皆应顺势而为,强求耗损,导致机体功能活动失常,阴阳失调、气血失和、经脉滞涩、脏腑功能紊乱,即《内经》谓"生病起于过用"。生命自然有序进行日"常",过用则失常,失常即日"病"。适度运动与劳作,量力适度,以"形劳而不倦"为宜,使气血通畅,筋骨强健,预防疾病,颐养天年。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所描述的病症与嗜睡病症状、病机相似,症状以欲寐、嗜寐、多寐为主,伴有倦怠嗜卧,畏寒肢冷,身体肥胖,肢体沉重或虚浮,脘腹痞胀,恶心呕吐,胸闷咯痰,小便清长,大便不成形,舌淡胖、苔白滑腻,脉滑或濡等症状。病机以脾肾阳虚,痰浊上蒙,阳虚阴盛为主,治疗当以补肾温阳,健脾祛痰化湿之法。临床上嗜睡、发作性睡病可参考此法治疗,方药可据辨证选用四逆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益气化饮汤、升阳益胃汤、香砂六君子丸、参苓白术丸、胃苓汤、平胃散、香砂六君子丸等。  相似文献   

20.
中医肝病"治未病"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愈后防复"为目标,通过运用先进的中医体质辨识方法以及西医检测手段,对肝病患者者的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的综合评估,进而提供全面、动态反映个人健康状态、具有中医特色的辨识体检结论和报告,并为肝病患者提供全面、综合、规范的健康干预指导方案,以及持续的干预效果追踪评估,全面防范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