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精神病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和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临床报道显示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fic drugs,AP),尤其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atypical antipsychotic drugs,AAs)可以引起血糖血脂增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等,但是有关AP对糖代谢的影响机制还不清楚。本文就这方面的手边文献进行了复习,并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与血糖调节紊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精神病药物 ( APS)治疗中出现的血糖调节紊乱可引起糖耐量降低、 型糖尿病等副反应。各种 APS中 ,氯丙嗪、氯氮平和奥氮平较多引起血糖调节紊乱。 APS致血糖调节紊乱的可能机制包括 :引起胰岛素抵抗 ;抑制组织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 ( GLUT) ;影响血糖调节中枢以及继发于 APS所致体重增加等。应对接受 APS治疗的患者的体重、血糖、血脂水平进行常规检测以便于临床个体化治疗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与血糖调节紊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抗精神病药物(APS)治疗中出现的血糖调节紊乱可引起糖耐量降低、Ⅱ型糖尿病等副反应。各种APS中,氯丙嗪、氯氮平和奥氮平较多引起血糖调节紊乱。APS致血糖调节紊乱的可能机制包括:引起胰岛素抵抗;抑制组织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影响血糖调节中枢以及继发于APS所致体重增加等。应对接受APS治疗的患者的体重、血糖、血脂水平进行常规检测以便于临床个体化治疗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APS)治疗时的血小板(PLT)水平。方法随机工作日选取精神病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PLT增高标本32例,分别在NIHON KOHDEN MEK-6318和SysmexXT-1800i血球分析仪上进行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测定治疗组患者PLT水平存在显著区别(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PLT水平假性增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APS),其糖脂代谢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尤其第二代新型非经典APS应用易导致代谢紊乱综合征,如肥胖、2型糖尿病等,但对其肝脏超声的改变报道较少见。为此,本文对我院3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前后肝脏声像图的改变进行了分析,现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6.
抗精神病药物和抗震颤麻痹综合征药物较长期的联合使用的合理性已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反驳和诘难.无限制的同时使用这些药物是不值得的.Dimascio和其同事的研究指出,在同时服抗震颤麻痹综合征药物(AP)和抗精神病药物三个月以上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北京市朝阳区精神病托管中心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为托管机构患者的药物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6月在北京市朝阳区精神病托管服务中心住院、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并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诊断及用药情况。结果共19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使用单一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共180例(91. 4%),联合使用两种及以上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17例(8. 6%)。使用频率最高的抗精神病药物前五位依次是氯丙嗪[54例次(25. 0%)]、氯氮平[37例次(17. 1%)]、氟哌啶醇[26例次(12. 0%)]、利培酮[23例次(10. 6%)]和舒必利[22例次(10. 2%)]。接受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病程(Z=-3. 260,P0. 05)和住院时间更长(Z=-3. 531,P0. 01)。Logist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是使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相关因素(β=0. 099,OR=1. 104,95%CI=1. 033~1. 179,P0. 05)。结论北京市朝阳区精神病托管中心住院患者以使用单一抗精神病药为主,使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更多,住院时间长的患者倾向于使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8.
新型抗精神病药对血糖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新型抗精神病药(novel antipsychotic drugs,NAPD)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少,尤其是严重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EPS)少。近年来有人报道NAPD可诱发或加重糖尿病,引起研究并对NAPD对血糖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关注,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9.
恶性综合征(Neuroleptie malignant syndrome,NMS)是一种罕见的、可致命的由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NMS是1960年由法国学者Delay描述的,1968年命名,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受到广泛重视.以往人们普遍认为高效价的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等)较易引起NMS的发生,但随着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相关的NMS病例的不断报道,大家逐步认同所有抗精神病药物都能引起NMS[1].我们在本文中试图对于非经典与经典抗精神病药所致NMS的表现是否具有差异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对上海市四家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7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用药情况调查(其中男546例,女184例),同时将调查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服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与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相比,其心电图的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用药时间对心电图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对心电图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上(P>0.05);而患者的年龄对心电图异常的影响则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服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与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相比,其心电图的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在临床实践中,仍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选用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抗精神病药物对儿童心电图(ECG)的影响.方法 对102例未服药的9~17岁儿童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治疗3个月内(1周内、4周、8周和12周)的ECG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性别、年龄、不同药物种类等多个因素对ECG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随着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的时间延长,精神分裂症患儿中出现ECG异常的比例呈现增长的趋势,其中最常见的为窦性心动过速,其次为T波变化.另外,男性患儿、用药后出现过ECG异常的患者以及在12周时仍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出现ECG异常的风险增大.结论 ECG异常在精神分裂症患儿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过程中有增加的风险,应对ECG情况进行及时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APS)急性期治疗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增加的影响因素。方法:158例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APS单药治疗8周;治疗前后测量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及血脂、血糖,以治疗后体质量是否增加≥7%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分析APS致患者体质量增加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8周后,有39例(24. 7%)患者较治疗前体质量增加,各种药物发生率依次为氯氮平43. 6%、奥氮平30. 8%、利培酮23. 1%、喹硫平2. 6%;男性发生率(32. 4%)明显高于女性(8%)。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药物、基线BMI是体质量增加的危险因素(P 0. 05或P 0.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质量增加与性别(OR=0. 033,95%CI:0. 006~2. 185; P 0. 001)、药物(OR=2. 013,95%CI:1. 405~2. 883; P 0. 001)有关。结论:性别、药物是APS急性期治疗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增加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自五十年代发现氯丙嗪治疗精神病以后,迄今世界各国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已达160种以上.二十多年来临床医生熟知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各种神经系统付反应,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对它们引起的精神矛盾反应却没有足够的认识.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精神矛盾反应(Psycho-paradoxical reaction,简  相似文献   

14.
综合干预对非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一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良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但对于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和结局的阴性症状和社会功能疗效并不一定理想[1].因此,近年来探索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结合社会技能训练、职业康复等综合干预,是人们正在积极探索对精神分裂症治疗更为有效的一种方法.本研究比较了综合干预与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130例非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期2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抗精神病药致首发精神疾病QTc间期延长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服用稳定剂量抗精神病药治疗1月的309例首发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人口学资料、空腹血糖、血压、血脂等生化指标、心电图资料,以QTc≥440ms作为QTc间期延长的标准,分析QTc间期延长的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QTc间期延长的发生率为10.6%.药物治疗组QTc间期均值大于基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联合电休克治疗组以及药物联合脑电治疗组QTc间期与基线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组QTc间期与基线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抗精神病药联用以及抗精神病药联用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组QTc间期均值大于基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精神病药等效氯丙嗪剂量<1000mg/d组别QTc间期与基线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精神病药剂量与QTc间期没有相关性.女性是QTc间期延长的风险因素(OR=3.26,95%CI=1.050~10.094),其他因素未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首发精神疾病患者抗精神病药治疗期间QTc间期延长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发生QTc间期延长的风险是男性的3.26倍.药物联用延长的QTc间期并未达到异常值.抗精神病药剂量与QTc间期没有相关性.除了性别因素外,其他指标不是QTc间期延长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抗精神病药引发糖尿病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抗精神病药所致糖尿病的发生率,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对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1995~2001年收治的52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两次住院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将氯氮平所致糖尿病的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予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在526例患者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糖尿病的发生率(8.5%)明显高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2.7%);应用氯氮平治疗的患者糖尿病发生率为10.2%,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体重增加、用药时间和年龄等.结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显著增加糖尿病的发生率;氯氮平所致糖尿病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7.
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4 5例正在住院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 ,应用全自动心血管功能诊断仪研究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结果 病例组心血管功能异常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86 .7% ,2 2 .2 % ,P <0 .0 1。结论 影响顺度依次为心功能 >血管功能 >血液状况 ,为临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监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近20年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种类和剂量变化趋势.方法 调查1986年、1996年、2001年和2006年4个年份在唐山市6所精神病院出院的2 7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3 195份住院病历,用专门设计的调查表记录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特征以及患者出院时药物治疗信息.结果 ①治疗药物的变化:1986年、1996年、2001年和2006年最常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分别是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氯氮平、除氯氮平外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率分别为93.8%(396/422)、45%(285/634)、59.9%(557/930)、51.6%(623/1206).2006年氯氮平使用率达35.7%(431/1206).4个年份间患者出院时合并使用2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比例旱升高趋势(趋势X~2=99.10,P<0.001),从1986年的10.43%(44/422)渐升至2006年的26.29%(317/1209).②药物剂量变化:4个年份出院时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氯丙嗪等效日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 X~2=43.32,P<0.001),4个年份的出院患者日服药剂量随年份增长而呈下降趋势(Spearman R=-0.13,P<0.001);抗精神病药的单一治疗日剂量低于合并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 X~2=14.23,P<0.001).③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出院时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氯丙嗪等效剂量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b=163.86,P<0.001)、住院大数(b:25.76,P<0.001)呈正相关;与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b=-114.92,P<0.001)、发病年龄(b=-3.87,P<0.001)呈负相关.结论 近20年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已逐渐成为抗精神病治疗的主要用药,抗精神病药合并治疗的比例增加.临床实践中应考虑到氯氮平一直保持较高使用率的利弊和合并用药可能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用Meta分析方法对8项文拉法辛合并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研究文章进行再分析.结果:文拉法辛合并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其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效应极强(Z=5.79,P<0.01),与只用抗精神病药治疗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3.02,P<0.01).结论:文拉法辛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抗精神病药物对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肝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许多研究认为抗精神病药物可导致肝损害,但还不清楚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同时乙肝病毒感染对肝功能的影响,及抗精神病药物是否会加重肝损害。方法本文对照研究了抗精神病药物对乙肝病毒感染(HBV)、未感染和曾感染但已恢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肝功能的影响。结果我们发现三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19%、23%和20%)无显著性差异,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害与是否存在乙肝病毒感染无关。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害除变态反应外可能还有直接细胞毒效应,抗精神病药物与乙肝病毒对肝功能的损害并无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