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笔者宗叶桂“久病入络”,王清任“诸病有瘀血”之说,自拟地龙鳖虫畅,主治邪留痹阻,气血瘀滞,久病入络,邪恋经燧、血脉、骨骼关节;或气虚血瘀,经脉痹闭;或折损瘀血而致之证,十多年来疗效尚称满意。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黄建华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1574-1574
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归于中医“顽痹”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论述颇多。明代张景岳提出“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清代王清任认为“痹由淤热致病”,强调淤血在痹证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叶天士对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笔者近年来在对该病的治疗中,不论何型何期,均辅以活血化淤治法,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炎属中医的“水肿”、“腰痛”、“虚劳”等范畴,本病病机乃由外邪侵袭,邪毒瘀结,久病入络,血行不畅,邪毒瘀血交结于肾,损伤肾脏,导致肾阳虚衰,并  相似文献   

4.
王静 《河南中医》2004,24(2):15-16
“久病入络”说为清代名医叶桂首倡。《中医各家学说》在论述“久病入络”时指出,叶氏所说的“络”是指血络而言,“久病入络”是指某些慢性疾患迁延日久,病邪深入,血络受病。他说:“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血”;“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在络在血。”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气及血,由经至络^[1]。可见叶氏所说的,既是久病,必是病邪深入脏腑,病情  相似文献   

5.
阐述“络病-主客交”理论在结缔组织疾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TD-ILD)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肺络痹阻”是CTD-ILD的核心病机,“肺络亏虚”是CTD-ILD的发病基础,“客损肺络”是CTD-ILD的发病始动因素,“痰瘀毒邪”阻滞贯穿始终,并将“逐客”通肺络、“护主”补肺络作为CTD-ILD久病入络的基本治疗原则,多法合用,为中医临床辨治CTD-ILD提供理论依据和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俞慎初教授临床治疗痹证经验丰富,他常以自拟经验方“蠲痹四藤汤”为基础,随症加减治疗风寒湿痹;重用石膏并配合祛邪宣痹药物,治疗湿热痹痛疗效显著;对日久不愈之痹证,重视活血祛瘀通络,常以张锡纯的活络效灵丹加味治之;治疗病久入络的顽痹,善用虫类药物,以虫蚁入络搜风逐邪,临床应用每获佳效。  相似文献   

7.
退行性骨关节炎可归属中医“骨痹”“痹证”范畴。樊粤光教授认为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病程较长,久病入络,病邪深伏,草木柔润之剂难以入络,故需采用虫类药以搜剔经络。对于疼痛游走不定的行痹患者,可酌加全蝎、蜈蚣、乌梢蛇;治疗疼痛酸楚不适、肢体沉重的着痹患者,可选用僵蚕、蜈蚣、地龙;对于疼痛剧烈、遇寒加重而得热则减的痛痹患者,可选僵蚕、蜈蚣;治疗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的热痹患者,可选地龙、水蛭;腰部疼痛明显者可选蜈蚣、乌梢蛇;久病见血瘀者,可加土鳖虫。在临床运用虫类药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炎过程中,还需辨寒热、辨部位、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并注意减轻虫类药的毒性。  相似文献   

8.
从络治痹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症又称"痹证"、"痹病"、"风湿病"等。络病学说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至汉代张仲景首创活血化瘀通络法和虫蚁搜剔通络法等,络病理论得到发展。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仲景络病治疗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观点。本文仅从历代从络治痹之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治疗等方面做一简要梳理。认为络病致痹病因不外体虚邪侵、营卫不通和痰瘀郁阻、络脉不畅;其病机为正虚是络病致痹的内在要素、邪侵是络病致痹的必要条件以及络脉"不通"是发病的病理关键三方面;临床特点有"病久、多瘀、疼痛"。因此治疗上多采用祛除外感六淫邪气,"通络"止痛;调和营卫气血阴阳,顾护"胃气",以补为"通"以及化瘀祛痰,内外兼施,杂合以治。  相似文献   

9.
问题解答     
问:叶天士“久病入络”的论点有何临床意义? 答:“久病入络”是对叶天士“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久病必入血络”等论述韵概括。其临床意义,主要是揭示了久病的一种病理变化,从而有助于辨证论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杂病初期一般多见气机紊乱,随着病程的推移,则病情可涉及血分。经络是气血的隧道,叶氏认为“经主气,络主血”,故疾病的发展实际上又转变为“乃由经脉,继及络脉”的程式,久病人血便成为“久病入络”了。叶氏医案中此类论述很多,如“久有胃痛,更加劳力,致络中血瘀”;“积伤入络,气血皆瘀”;“有年郁伤,治当宣通脉络”;“疟发既多,邪入于络”;“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然经年累月,外邪留著,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  相似文献   

10.
1病因病机《素问·痹证》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前者指出痹证的病因,后者则为痹证的性质。老年痹证,发病时间短则几年,长则数十年,久病入络,久病多虚,临证较典型的行痹、痛痹、着痹少见,...  相似文献   

11.
<正> “痹”,即闭塞不通之意。“痹证”多因气血为病邪所阻,引起筋骨、肌肉、关节出现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和关节肿大所致。《内经》有痹论专篇,提出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论点。其分类除按病因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之外,还按四时受邪部位分为春筋痹、夏脉痹、至阴肌痹、秋皮痹、冬骨痹和五脏痹证。张仲景虽未提出痹证专论,但散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痉湿暍”、“中风历节”、“血痹虚劳”等诸篇之中,对  相似文献   

12.
<正> 编辑同志: 拜读贵刊1982年第8期刊登的李文彬等同志所撰写“古音通假三百例”一文,获益非浅,但对“该文”(以下皆称)中“虫”字译意,有不同看法,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拙见是否正确,望不吝指教。如“该文”中:“虫:通疼痛之‘痛’。例:‘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素问·痹论》)——大凡痹病之类,遇到寒气就疼痛,遇到热气就舒服。”我认为:对于“虫”字的古音通假,是否为“痛”?有待进一步提出与作者商榷。《素问·痹论》中谓:“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痹病的病因病机是:“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痹病的证型分类根据《内经》共为五种,如骨痹则重,脉痹则血凝而不流,筋痹则屈不伸,肉痹则不仁,皮痹则寒,此外,痹病还有痛,或不痛,或不仁的症状鉴别,至于痹有不痛的,是什么缘故呢?“岐伯曰: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素问·痹论》“虫”当“曲”解,应译为“挛缩”之意,就是说,凡痹病遇到寒气则肢体挛缩或屈曲“纵”当“直”解,应译  相似文献   

13.
风湿痹为临床常见病证,多由风、寒、湿、热之邪入侵人体,闭阻经络关节,气血不畅,以全身关节呈游走性红、肿、重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风湿痹的发病与外感邪气和肌体抗邪能力有重要关系,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篇》: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贼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素体虚弱,御外无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临床辨证当辨别风、寒、湿、热痹的不同。风寒湿热之邪致病虽各有特点,但往往相继杂至、合而为痹,很难截然区分。…  相似文献   

14.
叶天士的"久病入络"学术思想,其理论揭示了一般疾病发展的共同规律和邪气入深的共同通路,并指出其主要病理机转为络中气滞,血瘀或痰阻,在治疗上主用清络宣通、虫蚁搜剔之法,形成了系统的"久病入络"体系。笔者根据多年临证,体会到痹症日久迁延不愈,痰浊、瘀浊相互搏结,蕴结成毒,浊毒流注全身,导致恶性循环。故在从毒论治痹病的基础上,宗叶氏之法,以涤痰祛瘀,搜剔经络,解毒排毒为治法,运用涤痰蠲痹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  相似文献   

15.
治痹经验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的病因病机可以归纳为“虚”、“邪”、“瘀”三个字,因虚感邪,邪聚生瘀,血运不畅,不通则痛。治疗中有如下体会:滑石善治热痹肿痛;寒痹并用二乌,大剂暂用;豁痰重用半夏、天南星;生地治痹有激素样作用而无其副作用;独活乃治痹要药,伍方须用重剂;挖掘马钱子潜能,开拓治风湿新路。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虫类药物的应用相当广泛,对于病久入络、瘀滞不宣、久治不愈证,因病邪留伏较深,已属顽症痼疾,非一般植物通络药能够胜任。清代吴鞠通说:“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清代叶天士对仲景治络病用虫药进行了高度评价:“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升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指出虫类药搜剔疏拔,有“追拔沉混气血之邪”的独特疗效,并将虫类药物广泛用于疼痛、中风、痹证、  相似文献   

17.
浅谈虫类药物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虫类药物是动物类中药的重要部分,包括一些昆虫、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及小型爬行动物等。这些药物应用于临床据记载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对虫类药物的各种临床功用作了详细的记述。追至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虫类药物达107种,占动物药(444种)的24%,使虫类药得到了很大发展。近代中医大家叶天士、发微《内经》络病理论,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久则正邪混处期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通逐邪”的络病理论,使虫类药物的运用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现代中医根据传统理论和现代科研方法,更是深入了解虫类药物的作用机理,配伍特点和临床使用,拓展了虫类药物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从《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大黄蓥虫丸主证病因病机的标本缓急、药理研究及该证与虚劳病中它证的对比分析等诸多方面,研究论证了“缓中补虚”可理解为“缓用补虚”之误,意谓“当先去邪攻实,再行扶正补虚”。  相似文献   

19.
“病在阳者曰风,病在阴者曰痹”及“邪入阴则痹”之说,首见于黄帝内经,但后世对此认识不一,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以便对痹证难愈,痹易入脏,痹的治疗等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一、从病因病机看痹病于阴内经《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然风邪不能独伤人,只不过“风者,有病之长也”。风往往夹杂他邪为恙,如夹寒,夹湿、夹热等。风为阳邪,而寒湿属阴,这就导致了病因方面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论痰瘀在早秃发中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养宁 《陕西中医》1998,19(2):66-67
讨论了痰瘀引起早秃的病理机制。与传统倚重补肝肾、培气血、滋阴填精的观点不相苟同。认为痰瘀是导致早秃的基本因素,在此基础上还可变生风热燥湿浊等病邪。痰瘀痹阻经络,阻塞毛窍是致秃的机制所在。三个病期特点为:早期为痰瘀痹阻,郁而生风生热,或致湿化浊,或失濡生燥;中期则痰瘀胶着,毛窍闭塞,瘀血化燥,干著难消;晚期为久病入络,血络干涸。并讨论了早秃从痰瘀论治的意义,认为活血化瘀是重要法则,通过“活”之手段达到“养”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