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厉凤娟 《中外医疗》2008,27(35):80-80
<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对现代中医药临床仍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其中用药之精之准在我们临床遣方用药中很是值得借鉴,本文以大黄为例从作用、配伍特点、煎服特点等几方面作以探讨,以供同道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与《神农本草经》的学术联系,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该文以大黄为例,探讨《伤寒论》中对《本经》所载药物的运用规律。仲景不仅法依《本经》,熟练运用大黄,且增泻热、开郁、消痞之用,拓展了药物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廖隽芾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1):116-117
《伤寒论》意理蕴深,后世医家对本书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如先后有脏腑、经络、气化、部位、阶段等说。文章仅就书中大黄一药的使用法度作如下几个方面的探析,以求其绳墨。  相似文献   

4.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方生块根.具有回阳补火、散寒除湿的功能.主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重视内因的思想,可以说是今天中医体质学说兴起的重要依据。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主要是指人体正气的盛衰,它决定了人体抗病力的强弱,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观点与《伤寒论》中重视内因的思想极相一致。 一 在疾病的发生上  相似文献   

6.
寒热并用法,是张仲景对方剂学的一大创举,其科学价值极高,值得继承与发扬。立足《伤寒论》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附子泻心汤、麻黄升麻汤等典型寒热并用方剂,进行病机及方药配伍规律之探析,从中审悟仲景治疗各种寒热错杂证,既恪守和解寒热,调和阴阳的治法准则,双运筹帷幄,同中求异地把握各自个证特点,而随证施治的治学风范。  相似文献   

7.
浅探寒热并用法在《伤寒论》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索问·至真要大论>).然而临床所见往往不是些纯热无寒或纯寒无热的证候,由于有些疾病病程较长,病因复杂,常表现为寒热错杂,此时就需要根据患病的部位和生理特点及药物的作用部位、功能而施以寒热并用之方.由于寒热性类水火,用之得当可使错杂之寒热冰释雪融,用之不当寒热互相牵制,反失其功.医圣张仲景运用寒热并投之法,或增减药量,或变化药味,总以切合病情,分清主次为根本宗旨.为了便于医者更好地学习仲景的用方之精妙,笔者将寒热并用法在<伤寒论>中的体现作如下探析: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预后辨证概括来说,主要有以阴阳自和预后、凭脉预后、以证预后和脉象证合参预后四个方面。然而这四种预后辨证在临床实践当中应用各有侧重。通过对上述四种预后辨证逐一综合、归纳、分析,以达到指导临床实践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兼论杂病的辨证论治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医籍。千百年来有效地指导着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施治,并为后世温病学、方剂学的发展作出极其重要的贡献,被后世称为方书之鼻祖。清代雍正曾把它定为医人进修三书(《伤寒论》、《类经》、《本草纲目》)之一。但因该书文字古朴,言简义赅,寓意深奥,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397法说出自北宋·林亿等校刻“伤寒论·序”。本文归纳历代医家对397法的不同认识有四种观点:1、宋本各篇名下所注法数之和;2、王安道删其重复得238治;3、喻嘉言重新编得397法;4、陈修园删取原文得397节。作者考察明·赵开美仿宋复刻本(影印本)后指出:1、林亿等所言“法”是指伤寒及杂病多种证候的具体治疗方法——包括方药、针灸和部分治禁等;2、397法系指从辨太阳病至辨发汗吐下后病十八篇内,各篇所注法数之和。然统计赵本各篇法数之和并非397,实为387法.疑有脱误。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之说最早出自宋代治平年间,宋臣高保衡、孙奇、林亿等人奉诏校正医书之宋本《份寒论·序》。以后金之成无己、元之程德斋及王安道、明代黄仲理及李中梓、清代钱天来及陈修园均有所论述,看法大相径庭。到陈修园始得确解。现《伤寒论》教材基本上采用“三百九十七法”为主编写。作者认为:若以数计,按宋版本编排,一条便是一法;若不以数计,则仲景之书论中有方,方中有论,方中有方,法外有法,处处可以取法,教学者又不可以三百九十七法为拘也。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作为一部主要论述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中医临床专著,于汗法颇为重视。全书397条,涉及汗法者就有120余条。其言或为治疗立法,或为疾病传化诱因,论而允当,辨而精妙,堪属医家必循之准绳。学者如能于此深研细审,必将对中医临床和理论更新良多启示。本文仅笔者学习后的一些肤浅体会,权作引玉之砖,不妥之处,敬希指正。  相似文献   

13.
李云 《中外健康文摘》2009,6(31):244-245
<伤寒论>中之六经辨证是对辨证的高度概括,其可总结为:从各经主证辨证,从疾病的发展演变辨证,同时应注意在辨证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其中的汗法是其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旨。其用法有度,灵活严谨。 汗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功能,通过人体的(?)(?)汗出,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在太阳病的过程中,由于感邪有轻重,病程有久暂,体质有强弱,阴阳气血有盛衰,治疗有当否,除太阳本证之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表郁轻证外,还会出现各种合并证或兼证,所以汗法除单用外,多与他法合用,体现出随证变法、证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寒热并用法及其配伍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热并用法是《伤寒论》的重要治法和组方原则,归纳为:寒热并用、解表清里法,寒热并用、清上温下法,寒热并用、和解少阳法,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法,寒热并用、引阳入阴法5个方面。逐条分析原文寒热并用在临床上的应用,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组方用药。  相似文献   

16.
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保养正气,增强机能,促使病体康复,提高治疗效果,是中医学扶正治本的体现,《伤寒论》在服药和饮食方面就体现着这样的学术思想。1服药1.1服用发汗剂《伤寒论》麻黄汤、小青龙汤均为发汗峻剂,但在其药后取汗上强调“取微似汗",忌用大汗。解肌发表的桂枝汤则更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伤寒论》书载112方之服药方法的整理,分别从服药的方式、时间、数量、剂量以及服药后注意温服、冷服等六个方面对其服药法加以总结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
《伤寒论》中对水饮痰湿证的治法,八法(汗、吐、下、和、消、清、温、补)具备,方药各异,然八法之中,又互相联系。处方用药又各有特点,但不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虚之”、“虚者补之”之法则。在学习先师经验中,要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灵活领会辨证施治的精神,方能效优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对水饮痰湿证的治法,八法(汗、吐、下、和、消、清、温、补)具备,方药各异,然八法之中,又互相联系。处方用药又各有特点,但不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虚之”、“虚者补之”之法则。在学习先师经验中,要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灵活领会辨证施治的精神,方能效优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