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垂体腺瘤的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对所有患者行自旋回波(SE)序列横轴、矢状及冠状面的T1加权及T2加权像,对怀疑微腺瘤者再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垂体大腺瘤26例,微腺瘤6例,MRI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6%,85%(27/32)的大腺瘤在T1WI上为中、低信号,80%(26/32)在T2WI呈高信号。微腺瘤信号变化及形态学改变均不明显,但行Gd—DTPA增强扫描后均可确诊。结论:MRI检查定位准确,诊断正确率高,是检查诊断垂体瘤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2.
垂体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谭芳 《当代医学》2009,15(31):32-33
目的探讨MRI(磁共振成像)对垂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8月~2007年12月间3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垂体瘤的MRI表现。结果巨腺瘤28例,微腺瘤4例。92.8%的巨腺瘤在T1加权像上为低、等信号,T2加权上96.4%呈中等高信号;微腺瘤在T1加权像上多为低、等信号,T2加权上为中等高信号。MRI诊断32例均与手术相符。结论MRI结合临床表现对垂体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MRI(磁共振成像)对垂体瘤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将本院近年来收治的48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垂体瘤患者的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巨腺瘤患者为38例,微腺瘤患者为10例。93%的巨腺瘤患者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低、等信号,T2加权上占97%,显示为中等高信号。微腺瘤在T1加权像上多显示为低、等信号,T2加权上表现为中等高信号。MRI诊断的全部患者都与手术相符。结论应用MRI结合临床表现诊断垂体瘤,诊断率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垂体瘤卒中的MRI表现和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结合临床分析垂体卒中的MRI表现,探讨MRI对诊断、治疗垂体卒中的意义。方法 对31例垂体卒中患者行MRI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手术情况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①本组所有病例均为大腺瘤或巨腺瘤。②MRI中瘤体出血多表现为T2WI高信号,T2WI高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坏死或囊变表现为T2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根据卒中部位可分为中央型、周围型、不规则型和全瘤型。③发现垂体瘤卒中存在某些特殊的MRI表现,如靶心征,分层现象等。④本组病例中侵袭性垂体瘤占58%,非侵袭性垂体瘤占42%。PRL腺瘤占52%,其它激素腺瘤占48%。结论 MRI对于垂体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有很高的临床价值。侵袭性垂体瘤比非侵袭性垂体瘤,PRL激素腺瘤比其他激素腺瘤都更易出现垂体腺瘤卒中。  相似文献   

5.
垂体腺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垂体腺瘤的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对所有患者行自旋回波(SE)序列横轴、矢状及冠状面的T_1加权及T_2加权像,对怀疑微腺瘤者再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垂体大腺瘤26例,微腺瘤6例,MRI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6%,85%(27/32)的大腺瘤在T_1 WI上为中、低信号,80%(26/32)在T_2WI呈高信号。微腺瘤信号变化及形态学改变均不明显,但行Gd-DTPA增强扫描后均可确诊。结论:MRI检查定位准确,诊断正确率高,是检查诊断垂体瘤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6.
低场强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低场强MRI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O例临床诊断DAI患者的低场强MRI表现,对比分析MRI多序列成像对DAI病灶显示敏感序列及信号特征、分布特点。结果质子密度加权像(PDWI)及T2加权像(T3WI)对DAI影像诊断具有敏感性,病灶显示率高于T1加权像(T1WI),容易发现病灶且表现为高密度和/或高信号。结论MRI是DAI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低场强MRI能对DAI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50例垂体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垂体蛟斩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2月至1997年12月间5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垂体瘤的MRI表现。结果 巨腺瘤40例,微腺瘤10例。95%的巨腺瘤在T1加权像上为低、等信号,T2加权上94.58%呈上等高信号;微腺瘤在T1加权像上多为低、等信号、T2加权上为中等高信号。MRI诊断50例均与手术相符。结论 MRI是诊断垂体瘤比较理想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的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对60例垂体瘤患者进行MRI扫描,包括自旋回波序列(sE)横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的T1WI和T2WI,对怀疑微腺爝的患者使用Gd—DTPA造影荆增强扫描。结果垂体大腺瘤的MRI表现为等、稍长T1、长T2信号,占位效应明显,常向上累及视交叉、向两倒侵袭海绵窦。微腺瘤患者垂体的信号及形态改变不明显,需行Gd—DTPA增强扫描、几乎均可确诊。结论MRI对垂体大腺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的MRI表现。方法:选择经骨髓穿刺或活检证实的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13例,其中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7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2例,巨幼细胞性贫血2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osis,ET)1例。12例行胸腰椎骨髓MRI,1例行左胫腓骨MRI。4例先行MRI示信号异常,提示血液疾病,后经骨髓穿刺及活检确诊。MRI检查使用0.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自旋回波(spin echo,SE)序列T1加权像(T1WI)、快速自旋回波(furbo spin echo,TSE)序列T2加权像(T2WI)、梯度回波(gradient echo,GRE)序列T2加权像(T2*WI),3例行短时反转恢复(short time inversion,STIR)序列。结果:13例患者受检骨髓MRI均表现为T1WI均匀低信号,T2WI 10例呈高信号,3例呈等信号,GRE序列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2例AL和1例NHL行STIR序列表现为高信号。1例AML—M2化疗达完全缓解后受检骨髓信号恢复正常。且髓外软组织浸润病灶消失。结论:MRI能为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提供影像学依据,并有助于临床诊断和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LAVA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对肝外胆管癌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临床怀疑肝外胆管癌患者的LAVA动态增强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1.5 T磁共振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阵列空间敏感编码技术(ASSET)、LAVA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LAVA-DCE MRI)。结果:28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肝门区胆管13例,胆总管上段3例,中段5例,胆总管下段4例,壶腹部3例。平扫:病灶T1WI呈低信号、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稍高信号和等信号,DWI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LAVA动态增强:动脉期肿块轻度强化5例,门脉期肿块轻-中度强化16例,延迟期肿块延迟强化7例。本组病例中分别有3例肝门区胆管癌误诊为肝细胞型肝癌,2例胆总管下段癌误诊为胆管炎,诊断准确率为82.1%。结论:LAVA动态增强MRI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场MR平扫在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CC(结节型)及血管瘤MR资料,其中HCC30例41个病灶,血管瘤20例25个病灶。两组均分别行横轴位T1WI、T2WI。分析病灶MRI特点及分别测量和计算HCC、血管瘤T1WI的信号强度(T1S)、T2WI信号强度(T2S)、及各自的对比噪声比(CNR)。结果HCC组:T1WI25个病灶(71.43%)呈稍低信号;T2WI38个病灶(92.68%)呈稍高信号;T2WI20个病灶(48.78%)周围见低信号包膜;10例(24.39%)可见门静脉癌栓;16例(16.67%)可见肝门淋巴结肿大;16例(53.33%)合并肝硬化。血管瘤组:T1WI15个病灶(65.21%)病灶为稍低信号,T2WI23个病灶(92.00%)为高信号,19个病灶(76.00%)见边缘分叶征。两组T2WI信号特征及边界征像差异比较有显著性(P〈0.05);两组T2S、T2CNR在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低场MRI平扫显示的T2WI信号强度、假包膜征、肿瘤边界征等在HC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总结原发性肝细胞癌胆管癌栓的MRI表现特征,提高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原发性肝细胞癌胆管癌栓的MRI的影像学特征并结合临床表现。结果 6例具有原发性肝癌典型MRI征象,胆管癌栓表现为胆管内具肝动脉血供的柱状、结节状稍长T1稍长至中等长T2信号影,快速梯度回波正反相位T1WI序列5例可见高信号胆固醇结晶形成的环靶征或新月征,T1WI序列1例扩张肝内胆管呈高信号,远端肝内胆管呈软藤样或螃蟹状扩张,胆管壁未见明显受侵征象,癌栓分布于肝内胆管至胆总管的不同部位,5例合并门脉癌栓。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胆管癌栓形成具有原发肿块典型的MRI表现及胆管癌栓的特征性MRI征象,结合其典型临床表现可对本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滑膜肉瘤的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滑膜肉瘤患者的MRI资料,并和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滑膜肉瘤是临近关节、肌腱附近生长的软组织肿块,可跨越关节生长,不累及关节腔。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肿块内见低信号分隔,T2WI信号高于皮下脂肪或为混杂高信号,瘤体中见结节状更高信号区;相邻骨质受损表现长T1长T2信号改变,临近骨质多表现压迫性侵蚀,出现骨重新塑性和骨质破坏。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结论】MRI影像学表现可为临床提供更准确、丰富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D MR减影技术的头部应用价值。方法 67例脑内占位病变患者分别行3D平扫和增强,增强的图像减平扫的图像得3D MRSI。67例病变分为两组:T1WI平扫高信号组(32例)和非高信号组(35例),比较两组原始图像和减影图像间对信号反应的差异改变,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1WI平扫高信号组(32例)显示在增强前后仅有15.62%能在常规图像反应出病变强化的信号改变,84.38%(27/32)在MR减影图像上能反映病灶强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T1WI非高信号组(35例)在常规和减影图像均能显示病变强化分别为93.72%(179/191)和94.24%(180/191),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DMR减影对强化前后病灶显示在T1WI平扫高信号组优于常规图像,而在T1WI非高信号病变基本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李建胜  高运英  傅晖 《当代医学》2010,16(12):16-18
目的探讨垂体脓肿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脓肿的MRI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平扫和增强。结果6例均表现为垂体腺增大,向鞍上突出;5例MR平扫T1WI呈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4例T2WI呈脑脊液样高信号,2例呈稍高信号;MR增强扫描均呈环形强化,且环壁薄而均匀,部分环壁稍厚。结论平扫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脑脊液样高信号或稍高信号及增强呈环形强化是垂体脓肿的主要MR表现。  相似文献   

16.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T及MRI表现。结果 15例患者中,12例行MRI平扫加增强,5例行CT平扫加增强,2例均行CT和MRI检查;12例为单发病灶,3例多发病灶。12例单发病灶中,6例为实性肿块型,6例为囊实性肿块型,实性成分CT平扫为等或稍高密度,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T2FLAIR等或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及T2FLAIR低信号、T2WI高信号,边界清晰,与脑实质分界清楚,瘤周水肿轻或无,瘤内可伴有不同程度囊变坏死、出血或钙化;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或明显均匀或不均匀两种强化,瘤内或瘤周可见强化血管影;3例多发病灶均表现为实性肿块型,密度及信号类似于单发病灶实性肿块型,增强扫描多发病灶强化不一致,颅内病灶明显均匀强化,颅外椎体或椎管内病灶轻中度均匀强化。结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影像学表现多样,但有一定特异性,确诊有赖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子宫腺肌病的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影像学特征,评估MRI在其诊断a-~Ig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I临床医院磁共振室2011年1月-2011年11月40例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子宫腺肌病的MRI表现,所有病例均与术前B超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①40例中。弥漫性子宫腺肌病18例,表现为子宫体积增大,T1WI病灶呈等信号,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的结合带弥漫性增厚,增厚的结合带与子宫肌层间分界欠清晰。11例T,WI的低信号病灶中可见点状高信号灶,其中5例在T1WI上可见类似高信号。②局限性子宫腺肌病22例,表现为子宫肌层内可见与结合带信号相近的低信号肿块影,19例T,wI低信号肿块影内可见高信号点状病灶,其中13例T1WI上可见相似点状高信号,3例T2WI呈较均匀低信号肿块影。22例局限性子宫腺肌病中,14例位于子宫后壁,6例位于子宫前壁,2例位于子宫底部。③40例中,21例合并其它妇科疾病,其中子宫平滑肌瘤1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巧克力囊肿)9例,宫颈Nabothian囊肿5例,其中4例同时合并两种以上妇科疾病。④40例均行术前妇科B超检查,诊断正确23例,12例误诊,5例漏诊。MRI正确诊断37例,3例误诊为子宫肌瘤。结论MRI是诊断子宫腺肌病的优越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可以清晰的显示病灶,做出明确诊断,对于指导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MRI对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MRI对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价值及其意义。方法 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袭性垂体瘤病人,使用0.5T的MRI机,选用自旋回波行矢状位、轴位和冠状位T1WI,轴位或冠状位PDWI、T2WI,增强后行矢状位、轴位或冠状位T1WI扫描,并与手术病理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肿瘤多为等T1等或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向周围组织浸润表现为鞍底受侵下陷,部分肿瘤突入蝶窦;颈动脉包绕,海绵窦受累;鞍隔突破等。10例MRI示0级浸润病例,术中证实均无海绵窦侵犯;14例MRI示1级浸润病例.3例证实肿瘤侵犯海绵窦,并包绕颈内动脉;20例MRI示2级海绵窦侵犯病例,15例证实有海绵窦侵犯;9例MRI示3级浸润病例,8例证实肿瘤侵入海绵窦及颈内动脉外侧间隙;5例MRI示4级浸润病例,术中证实均有海绵窦侵犯,并包绕颈内动脉。结论 MRI可为术前诊断垂体瘤的侵袭性提供依据,对选择手术方法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