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BTEP)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Nicolet spirit多导诱发电位仪,对2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患侧和健侧的BTEP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设置12例正常人的BTEP做为对照。结果:BTEP提示患侧三叉神经的短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健侧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BTEP的变化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程长短及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相关。结论:BTEP有助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定性及定量诊断,能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2.
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BTEP)的波形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BTEP检测。结果: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正常10例,异常40例.BTEP异常率80%。疼痛侧异常包括双侧异常37例,疼痛侧异常明显高于对侧。异常BTEP主要表现为T2、T3波形消失或分化欠佳,波幅低下,或峰潜伏期延长,IPLI)延长。BTEP的变化与病情相关,病情越重、病程越长BTEP异常越明显。结论:BTEP可作为检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一种电生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对三叉神经痛病人三叉神经根切断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作者研究了36例经术前MRTA及术中探查除外神经血管接触的三叉神经痛病人,在三叉神经感觉根大部切断术过程中,通过术前、中、后记录BTEP以监测三叉神经传导功能;测定BTEP潜伏期及波幅参量的变化指导手术的进程.结果 36例病人患侧BTEP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提示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传导功能损害,术中待BTEP呈一直线后,不再继续切断神经根,术后疼痛均缓解,未遗三叉运动功能障碍.结论 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可以指导选择性三叉神经根切断术并防止三叉神经眼支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变翻转角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SPACE)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于1.5T磁共振扫描仪上行3D-SPACE序列成像并多平面重建,分析患侧组与健侧组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关系。结果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侧组39侧神经,31例(31/39)表现为神经受压或移位;健侧39侧神经,25例(25/39)表现为神经血管关系阴性;健侧组与患侧组神经血管关系密切阳性率及三叉神经受压推移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SPACE序列可以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及决策提供更准确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ectasia,VBD)并发三叉神经痛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中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brainstem trigeminal nerve evoked potential,BTEP)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治疗方法、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结合现有文献报道分析。结果 MVD后W2波未恢复正常,术后患者疼痛症状虽缓解,但出现面部麻木。结论 BTEP可能预测TN术后有无面部麻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三叉神经痛患者诱发电位(TSEP)的波形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多导诱发肌电仪检测其健侧与患侧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同时以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总结三叉神经痛患者TSEP波形的变化特征。结果观察组患侧P1、N1、P3、N3、N4波潜伏期与同组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患侧P1、N1、P2、N2、P3、N3、P4、N5波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1N1、NIP2、P2N2、N2P3、N3P4各波波幅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三叉神经痛的定量诊断中,采用脑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方案,可反映潜伏期及波幅指标的变化,同时可将潜伏期N1、P3延迟,N2P3波幅升高、N3P4波幅降低作为诊断三叉神经痛的辅助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痛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BTEP)波形特征,及微血管减压术(MVD)后波形变化。方法对10例三叉神经V2支疼痛病人行MVD手术,收集MVD前后BTEP电位波形,观察波形分化,记录潜伏期、波形持续时间,并观察病人术后疗效。结果 10例病人中,术前7例W2、W3波形消失,减压术后5例出现波形分化差;2例出现波形分化差,减压术后潜伏期缩短。术后10例病人疼痛症状均缓解。结论三叉神经痛病人BTEP电位异常,MVD术后BTEP电位波形改善。BTEP监测可用来指导MVD。  相似文献   

8.
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特征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正常人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 (BTEP)的波形特征及三叉神经系统病变时BTEP的变化。方法 对 3 0名正常成人进行BTEP检测 ,确定正常值标准 ,并与 2 5例确诊为三叉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BTEP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 0名正常人均记录到清晰、稳定的BTEP反应波。病例组 2 5例中BTEP异常 14例 ( 5 6% ) ,其中双侧异常 6例。 9例有面部感觉障碍者中 8例BTEP异常 ,16例无面部感觉障碍者 6例异常。 5例经脑外科手术证实的脑桥小脑角肿瘤患者 4例异常。 7例行射频治疗者 ,手术前后BTEP无明显变化。周围性病变时 ,BTEP主要表现为T1、T2 波消失或潜伏期延长 ,T1~T3波波间潜伏期差值 (IPLD)延长。中枢性病变时T3、T5波消失或低波幅 ,T1~T5、T2 ~T5波IPLD延长。结论 用无伤害性刺激在正常人可引导出稳定的BTEP反应波。三叉神经系统周围神经和脑干中枢部分病变时 ,BTEP变化明显。BTEP为评价三叉神经周围结构和脑干中枢神经通路功能 ,提供了一个新的、可靠的电生理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MRI检测脑池段三叉神经形态学的改变。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8月~2019年3月收治PTN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同时期7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使用3D-FIESTA序列对两侧三叉神经脑池段进行扫描,图像扫描处理使用Reformat软件,记录三叉神经脑池段的长度及各个方位(矢状位、冠状位、轴位)上三叉神经脑池段的最大横截面积。检测三叉神经根岩尖处转角、血管压迫处距离三叉神经根部的距离以及脑桥和三叉神经的角度。结果对照组左右两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最大横截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与脑桥角度、神经根岩尖处转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TN组中,患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长度短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患侧冠状位最大横截面积小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侧轴位位最大横截面积小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侧矢状位最大横截面积小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侧神经与脑桥角度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3);患侧神经根岩尖处转角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1)。PTN组患侧和健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长度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N组患侧和健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冠状位最大横截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N组患侧和健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轴位最大横截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N组患侧和健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矢状位最大横截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N组患侧和健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与脑桥角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N组患侧和健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根岩尖处转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N患者脑池段三叉神经在MRI上会有明显改变,长度缩短以及各个方位上最大横截面积的变小,为PTN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序列,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对三叉神经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分析1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双侧三叉神经各向异性值(FA)值在术前、术后短期(1W)及术后长期(6个月)的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患者组术前三叉神经FA值患侧较健侧下降约7%(P=0.001);术后1W患侧FA值稍有上升,双侧差异缩小为3%(P=0.081);术后6个月患侧与健侧已无明显差异(P=0.493)。对照组双侧FA值无差异(P=0.609)。结论DTI序列从影像学上证实MVD术可通过恢复病变三叉神经纤维的正常走行及髓鞘再生两个方面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电生理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BTEP)的波形特征。方法选择全麻开颅手术非三叉神经痛病人20例,采用针形电极刺激其三叉神经周围支,在头顶记录BTEP波形,统计潜伏期、波幅和波间期。结果本组均可记录到W1、W2、W3三个波形,其中W1为高幅三相波,W2、W3为单相负波。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刺激强度增大,W1、W2、W3波幅增大而潜伏期不变。结论采用针形电极刺激能获得满意的BTEP波形,为进一步研究三叉神经痛病人在微血管减压术前后BTEP的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经各种检查未发现明确病因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是神经科常见病之一.我们采用伽玛刀(γ-knife)照射患侧三叉神经半月节及根部区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 (BTEP)是反应皮层下三叉神经感觉通路传导功能的客观指标。近年来 ,BTEP在疾病诊断、昏迷预后评定及手术监护等领域日益显现出重要性 ,成为又一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BTEP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在指导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及其病因学研究中的作用。方法对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颅脑MRI扫描并使用三维时间飞跃破坏性梯度回聚回波序列观察三叉神经的走行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对其中68例行手术治疗。观察MRI结果与术中所见一致程度,并观察三叉神经痛与局部血管压迫的关系。结果MRI显示患侧血管与三叉神经接触79例.健侧12例。手术治疗的68例中MRI扫描62例阳性与手术相符,4例为较细小动脉压迫三叉神经.2例为岩静脉压迫并与蛛网膜粘连。结论三叉神经人根区血管压迫是三叉神经痛发病的主要原因,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能够确定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血管与神经关系,有益于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和指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经各种检查未发现明确病因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是神经科常见病之一。我们采用伽玛刀(γ-knife)照射患侧三叉神经半月节及根部区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4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皮肤表面电极刺激三叉神经第Ⅱ支,在三叉神经感觉皮层投射区,记录了射频治疗前、后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变化,同时与4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提示:三叉神经痛病人组诱发电位P_2,N_2波的潜伏期较对照组有明显延长(P<0.01)。射频治疗后诱发电位各波波幅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与术前比较,只有P_2波波幅的抑制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说明P_2波与三叉神经痛有密切的关系,P_2波波幅的变化可作为反映三叉神经痛的、客观的非特异指标,本研究采用表面电极刺激三叉神经可记录到皮层诱发电位,为今后探讨三叉神经元的传导在皮层的联系和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理提供一个客观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刺激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适于术中监护的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 (BTEP)诱发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两种方法引导BTEP :①表面电极直接刺激下唇 ;②针状电极穿刺眶下孔直接刺激眶下神经 ,并比较其优、缺点。结果 :针状电极刺激引导出稳定的BTEP波形 ;BTEP包含3个主要波 :W1、W2 和W3 。W1为正波 ,潜伏期 0 79~ 0 85ms ;W2 为负波 ,潜伏期 1 72~ 1 80ms ;W3 为负波 ,潜伏期 2 60~ 2 65ms。结论 :针状电极刺激较表面电极刺激引导BTEP的电位记录效果为好  相似文献   

18.
报告应用三叉神经半月节定位尺和自行研制的射频治疗仪治疗10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有效率98%,1例穿刺失败。随访1年半,效果优者74例,良者21例,复发4例。7例患者并发面区异样感觉,3例出现患侧颞肌萎缩,1例遗留患侧角膜云翳。45例正常人记录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为对照组,其中P_(19)正波波形清楚,重复性好为主要观察指标。治疗组27例治疗前后作诱发电位检查,结果疗效优者23例中诱发电位18例抑制,5例变化不明显;疗效良者3例诱发电位没有显著变化,1例效果差者诱发电位无改变,认为诱发电位与临床疗效有一定相关联系。同体分支刺激引导诱发电位结果表明,临床疗效与刺激该支引导诱发电位变化平行,提示分支刺激记录诱发电位,可作为半月节热凝范围与程度的客观指标,对估量疗效,指导补充热凝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应用立体定向仪与徒手穿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应用三叉神经立体定向仪与徒手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随机将25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为应用DZY-C型三叉神经立体定向仪穿刺组(定向组)及应用Hartel法徒手穿刺组(徒手组)进行治疗。结果定向组穿刺成功率、穿刺失败率均明显优于徒手组(P<0.01);而复发率与徒手组比较有降低的趋势(P=0.0986)。结论应用立体定向仪(DZY-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较徒手穿刺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干血管病的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BTEP)改变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28例脑干脑血管(出血12例,梗死16例)进行BTEP检测,同时检测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8例脑干血管病患者BTEP正常7例、异常21例(75%),其中双侧异常13例、单侧异常8例,异常BTEP主要表现为T3、T5波形消失、波幅低下,或峰潜伏期延长,T1-T3、T1-T5波同期延长,BTEP的变化与病情相关,,且较BAEP更灵敏。结论:BTEP可作为评价脑干血管病引起的脑干细胞损伤的可靠电生理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