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6排CT三维成像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3D CT)包括表面遮盖法(SSD)、仿真胃镜(CTVG)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23例胃癌患者(121例进展期胃癌,2例早期胃癌)均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121例手术证实(2例进展期胃癌伴肝转移而未能手术)。使用GE Lightspeed Ultra 16排CT行全胃扫描,扫描条件层厚1.25 mm,1.375∶1,0.8 s/r,120 kV,300 mA,扫描总时间6~8 s。对123例胃癌用2种常用的成像方法检查,评价图像质量、病变检出率、Borrmann分型等,并与胃镜和手术结果比较。结果:16排CT的SSD和CTVG的图像质量均显示满意;SSD和CTVG的病变检出率分别为93.50%(115/123)、94.31%(116/123);进展期胃癌Borrmann分型的敏感度均为95.04%(115/121)。16排CT扫描克服了腹部呼吸运动伪影的影响,明显提高了三维图像质量。结论:16排CT三维成像大幅提高了图像质量和病变检出能力,为胃癌的术前准确评价提供了可信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16排CT三维成像技术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包括了仿真胃镜(computed tomograply virtual gastroscopy,CTVG)和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方法选取112例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其中2例为早期胃癌,110例为进展期胃癌。对患者使用GE Lightspeed Ultra 16排CT进行了全胃扫描,条件为:层厚度1.25mm,1.375:1,120kV,300mA,0.8s/r,时间为6~8s。用两种成像方法检查此112例胃癌患者,评价包括Borrmann分型、病变检出率、图像质量等,并且和胃镜及手术结果比较。结果 16排CT的SSD像和CTVG像的显示效果均达到满意,明显提高了三维图像质量。SSD像和CTVG像病变检出率分别为94.64%和96.63%,这两者对于进展期的胃癌Borrmann分型敏感度则均为96.36%。结论 16排CT三维成像技术大幅度提高病变检出能力和图像的质量,给胃癌术前的准确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仿真胃镜成像参数的实验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闫旭  沈文  温连庆  祁吉 《放射学实践》2002,17(5):377-380
目的:系统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主要扫描参数对CT仿真胃镜(CTVG)图像质量的影响,寻找可获得较好图像质量的扫描参数组合。方法:应用不同扫描参数分别对正常猪胃模型进行扫描。通过观察、评价CTVG图像质量,系统分析主要扫描参数对CTVG图像质量的影响,寻找可获得良好图像质量的扫描参数组合。结果:气量、准直宽度、重叠热重建率及重建算法的变化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CTVG图像质量。结论:选择适当的成像参数进行扫描和重建可获得微小结构分辨良好的优良三维图像,从而使CTVG技术成为显示胃部结构和病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CT仿真胃镜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CT仿真胃镜与纤维胃镜、钡餐造影、手术对比,研究其临床价值及其在理想状态下,可辨别的最小病变。材料与方法21例患者及两个离体新鲜胃标本,用相同扫描条件扫描。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形成CT仿真胃镜(CTvirtualgastroscopyCTVG)和胃SSD影像,与纤维胃镜、气钡双对比造影(DC)、手术标本进行对比。结果CTVG和胃SSD影像对恶性肿瘤,溃疡、息肉、外压性改变诊断率相当于或高于纤维胃镜和DC,但对胃炎的诊断率较低,CTVG可以发现0.3cm以上的病变,但对扁平性、浅凹陷性病变敏感性低。结论CT仿真胃镜是对钡餐造影和纤维胃镜很好补充,CT仿真胃镜与CT轴位结合可以对上消化道疾病作出更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CT三维成像与传统钡餐诊断胃癌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螺旋CT三维成像(3D CT)包括仿真胃镜(CTVG)、表面遮盖法(SSD)和透明法(Raysum)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并与上消化道钡餐(UGI)比较.方法 43例胃癌患者(37例进展期胃癌、6例早期胃癌)均经手术病理证实,2位阅片者盲法阅片,对这43例患者4种成像方法(CTVG、SSD 、Raysum、UGI)的172套图像分别进行如下4方面的评价图像质量、伪影情况、病变的诊断可信度、Borrmann分型.根据手术和病理结果计算各种方法检出病变的敏感度和对进展期胃癌Borrmann分型的敏感度,将3D CT的结果分别与UG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位阅片者在CTVG、SSD、Raysum、UGI上的检出病灶敏感度分别为98%、67%、60%、84%与98%、70%、70%、88%,进展期胃癌Borrmann分型的敏感度分别为76%、49%与38%、49%与78%、51%、35%、43%.2位阅片者均认为CTVG、SSD、Raysum的图像质量与UGI类似(P>0.05),CTVG和UGI在检出进展期胃癌(诊断可信度≥3)的敏感度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χ2值为0.50与0.25,P>0.05),而SSD、Raysum检出病灶的敏感度均低于UGI(P<0.05,χ2值为4.17、7.11与5.14、4.17).2位阅片者均认为CTVG对胃癌Borrmann分型的敏感度高于UGI(χ2值为4.90与4.92,P<0.05), 而SSD、Raysum的分型敏感度与UGI间则差异无显著意义(P值均>0.05).CTVG检出早期胃癌的敏感度高于UGI,但差异无显著意义(χ2=2.25,P>0.05).影响诊断的严重伪影(占6.1%)来源于多量潴留液及患者的呼吸运动.结论 CTVG在进展期胃癌的检出上与UGI相仿,对进展期胃癌的分型优于UGI,并有发现早期癌的潜能.SSD、Raysum单独应用,对胃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在胃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及其三维后处理技术在胃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 对23例经上胃肠道钡餐造影(GI)和胃镜检查诊断为胃肿瘤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分别以多平面重建技术(MPR),3DCT技术(包括SSD和Ray Sum)和CT仿真胃镜技术(CTVG)进行后处理,分别评价所有重建影像显示胃肿瘤的能力以及影响因素,同时与上胃肠道造影及胃镜所见比较。结果 3DCT和CTVG诊断23例胃肿瘤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5.5%和85.7%。以秩和检验比较,三维重建影像对胃肿瘤的整体显示效果接近GI和胃镜,但CTVG结合MPR影像对于评价粘膜下肿瘤的准确性则明显优于GI和胃镜。结论 综合运用MSCT及其多种后处理技术,在对胃肿瘤的检出,定位,分期等方面可发挥较大作用,是一种新的且具潜力的胃肿瘤检查方法,可作为传统检查方法的有益补充,在技术方面尚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与上消化道钡餐(UGl)比较研究CT仿真胃镜(CTVG)对胃部溃疡性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经胃镜证实为溃疡性病变的患者39例,手术病理证实29例为胃癌,10例为良性溃疡。所有患者均在3天内行螺旋CT及UGI检查,两位阅片者对所有的CTVG及UGI图像进行主观性盲法阅片。图像质量的评价分3级,检出的可信度、良恶性溃疡的鉴别及恶性溃疡分型的鉴别评价分5级,后两项采用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两位阅片者均认为对于图像质量、病灶检出率、溃疡病灶的良恶性鉴别,CTVG与UGI类似(P>0.05);对于溃疡型胃癌分型的准确性,CTVG明显优于钡餐(P<0.05)。结论:CTVG对溃疡型胃癌分型的判断优于UGI,但对溃疡病灶的良恶性鉴别,CTVG与UGI无明显差异;胃部螺旋CT扫描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检查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多期扫描在进展期胃癌术前分期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在进展期胃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前瞻性研究一组36例胃癌病例,采用国际胃癌协会通用的TNM标准,螺旋CT与手术和病理对照,观察螺旋CT进展期胃癌病变的检出率,分期的准确性。结果:36例进展期胃癌,螺旋CT病变检出率100%,分期准确性83.33%(25/30),3例(10%)CT分期低于外科病理分期,2例(6.66%)CT分期高于外科病理分期。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在胃癌术前分期方面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16层螺旋CT诊断结肠癌及息肉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诊断结肠癌及息肉的价值。方法:通过对36例结肠病变患者的16层螺旋CT轴位图像和MPR、SSD、Raysum、CTVC及PE图像进行观察分析,与手术和/或结肠镜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36例中23例结肠癌在MPR、SSD、Raysum、CTVC、PE图像均清晰显示,其大体分型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67%、83.33%、87.5%、100%、100%。结肠息肉13例(共27个),MPR、SSD、Raysum图像各显示15个;CTVC、PE清晰显示25个,其对1.0-5.0mm和6.0-9.0mm息肉的检出率分别为80%和100%。结论:16层螺旋CT三维成像大大提高了图像质量和病变检出能力,在结肠癌分型、定位及结肠小息肉的诊治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进展期胃癌 TNM 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35例经胃镜及病理证实为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方法采用大螺距,根据胃镜提示的病变部位采用不同的扫描体位。对扫描图像行胃癌的TNM 分期(淋巴细胞短径、长径、CT值、胃癌侵及范围)并与术后病理分期对照,分析多层螺旋CT在诊断进展期胃癌TNM分期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35例患者按照上述体位扫描,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为100%,胃底贲门癌13例,胃体部癌9例,胃窦部胃癌11例,全胃癌2例;T分期与病理分期符合率为73.44%,N分期与病理分期符合率为53.73%,M分期与病理分期符合率为91.32%。结论多层螺旋C T增强扫描在进展期胃癌诊断中及对临床手术指导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肋软骨成像及在诊断肋软骨损伤中的价值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肋软骨成像方法及其在肋软骨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西门子Sensation 4多层螺旋CT机按照胸部常规扫描条件对胸部外伤组36例和对照组100例患者进行容积扫描,然后进行薄层低对比及高对比图像重组,并将重组图像导人CT三维(3D)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组成像(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法成像(SSD)及容积成像技术(VRT)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由2名CT诊断医生一起对各种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所有受检者的MSCT后处理图像均能显示肋软骨。正常肋软骨表现为周围密度均匀、形态规则、表面光滑;肋软骨损伤6例10处,表现为肋软骨密度不均匀或者其中有裂隙,2例呈粉碎状。MIP、SSD、VRT3种成像模式间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56,P=0.716),MIP、SSD、VRT成像模式与MPR成像模式间图像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MIP:MPR=12.981,USSD:MPR=12.652,UVRT:MPR=12.937,P值均=0.000)。结论 MSCT是1种无创伤性显示肋软骨形态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其相关CT表现可望成为临床诊断肋软骨损伤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2.
胃癌CT表现及其对手术切除可行性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CT表现、诊断价值及CT扫描对胃癌手术切除可行性评估。材料与方法;60例常规CT扫描的胃癌病例,并行手术病理对照,评价手术切除可行性。结果:除3例原胃癌,5例早期胃癌外均有明显胃癌CT征象,胃壁增厚42例,软组织肿块24例,胃周脂肪线改变35例,胃周及远处淋巴结肿大13例,邻近器官及远处器官转移5例,胃壁明显强化28例。结论:胃癌CT扫描能显示内脏及胃壁病变、胃周及邻近器官浸润,远处脏器及淋巴结转移等特征,是胃癌定性诊断、术前分期及术后随访的有效手段,是术前评估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MS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经胃镜组织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行16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脉期、静脉期和平衡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检查结果,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胃癌的螺旋CT表现主要为胃壁增厚,胃壁多层结构破坏,胃腔内或外软组织肿块,伴有溃疡、胃周浸润、淋巴结转移。增强后病变胃壁异常强化,术前CT正确分期43例(93%)。结论16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患者的术前分期诊断有较高价值,对指导胃癌手术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低张碳酸饮料充气法螺旋CT扫描与胃镜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 选择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老年胃癌患者80例,检查前患者均饮用100~300ml碳酸饮料。结果 80例患者中有9例因病变导致胃腔狭窄,胃镜没法通过,因此无法判断病变的范围、形状及不能完成活组织检查;有5例患者因高龄、体弱等原因不能耐受胃镜检查而放弃。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并取活组织行病理检查;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对同时接受胃镜检查与螺旋CT检查的患者进行比较,早期胃癌诊断胃镜优于螺旋CT,进展期胃癌两者检查率相当,而对于判断术前分期,螺旋CT具有较大的优势。结论 螺旋CT较胃镜对于老年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且能够显示整个胃壁及准确分析肿瘤的位置和形态结构,还可观察胃周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然而胃镜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较螺旋CT更准确,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CT血管成像对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肝细胞癌(HC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诊断价值。方法127例HCC患者分别接受肝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和DSA检查,间隔时间3-15d。所有患者进行CTA检查,并以DSA为标准,对照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基础上进行CTA成像对APS的诊断价值。结果DSA证实52例(40.94%)HCC患者合并APS,中央型33例,周围型19例。CT横断面与横断面基础上结合CTA诊断APS的敏感度均为94.23%(49/52),特异度分别为84.00%(63/75)和97.33%(73/75),正确率分别为88.19%(112/127)和96.06%(122/12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33%(49/61)和96.08%(49/5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5%(63/66)和96.05%(73/76)。CTA排除了横断面CT对4例中央型APS和6例周围型APS的假阳性诊断。与DSA比较,多层螺旋CT对APS的分型符合率达88.46%(46/52),其中,中央型90.91%(30/33),周围型84.21%(16/19)。CTA还直观地显示23例重度分流中央型APS的供血动脉,其中19例为肝固有动脉分支,4例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结论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基础上进行CTA成像,能有效提高APS诊断的特异度和正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的螺旋CT表现及螺旋CT多种成像方法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用经纤维内窥镜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45例(其中原位癌2例,早期胃癌8例,进展期胃癌35例),术前胃腔充气后经螺旋CT扫描进行图像处理,获得ACI(空气投影成像),CTVE(模拟内窥镜)、MOPR(多平面重建术)及Ray-Sun(透明技术)图像,并与纤维内窥镜及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除了2例原位癌,3例早期胃癌外,其余40例病例均有明显的胃癌CT征象,并且各种成像方法及纤维内窥镜对胃癌不同征象的显示各有其优缺点。结论:螺旋CT多种成像方法在胃癌诊断中有特殊的应用价值,经综合运用能较好显示胃癌的三维形态、具体位置、邻近结构的变化及远处转移等。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三维成像诊断胃部疾病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诊断胃部病变的应用价值及检查方法。材料和方法 :3 5例患者进行不同含气量胃螺旋CT扫描及工作站后处理 ,获得CT仿真内窥镜 (CTVE)、表面覆盖成像 (SSD )、透明成像 (Raysum )三种图像 ,逐一与胃镜 /手术证实。结果 :CTVE、SSD对病灶的检出率相同 ,均为 86% (3 0 /3 5 ) ,Raysum的病灶检出率为 66% (2 3 /3 5 ) ,前两者与后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对≥ 0 4cm的隆起病灶 ,三种方法的检出率均为 10 0 %。不同含气量对不同部位的胃壁显示不同 ,大气量比小气量显示好。结论 :螺旋CT三维成像是一种无创、易被患者接受的方法。在对病灶的解剖定位、肿瘤的TNM分型方面是胃镜较好的补充手段 ,以SSD为优  相似文献   

18.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初步探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图像质量。方法对215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或冠状动脉早期病变患者进行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步骤包括平扫和增强扫描。用平扫图像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用增强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总结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后处理方法。将图像质量分为3级,按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215例患者钙化积分值中位数为82.2(2.3~1827.9)。增强扫描平均心率为(80.6±15.3)(57~139)次/min,尽可能使冠状动脉良好显示的后处理方法有:(1)多个时相筛选法;(2)2个或多个时相补充法;(3)早搏去除法和心律不齐移位法。共评价3026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图像质量为1级者占97.5%(2951/3026),2级者占2.0%(62/3026),为3级者占0.5%(13/3026);图像质量为2级和3级的节段多由于呼吸伪影所致。215例患者共91例冠状动脉各节段均未见斑块或狭窄,共诊断〈50%冠状动脉狭窄节段112个,≥50%冠状动脉狭窄节段213个。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情况下可获得非常好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心率不再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单时相或多时相重组可良好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面螺旋CT仿真内窥镜与三维成像技术在胃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2例怀疑胃肿瘤的患者进行多层面螺旋CT扫描后进行CTVG和三维成像 ,并与纤维胃镜结果对照 ,对发现异常的患者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2 2例患者均成功检查 ,并通过胃镜或手术进行病理证实。从发现部位和病灶形态来看 ,本组病例以胃窦部多发 (14例 ) ,以溃疡型居多 (16例 )。对于病灶的检出 ,CTVG与FG均有 1例误诊。结论 多层面螺旋CT仿真内窥镜结合三维技术能达到与纤维胃镜检查同样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在胃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与胃癌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诊断且有CT扫描的胃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19例,胃低分化腺癌48例,结合病理诊断对比分析二者胃壁病变厚度、密度、范围、轮廓、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情况。结果:胃淋巴瘤壁厚度0.4-6.5cm,平均2.07cm;胃癌胃壁厚度0.5-4.0cm,平均1.74cm(P=0.2932)。胃淋巴瘤淋巴结受侵10例(52.63%),CT显示淋巴结肿大6例(31.57%),真阳性3例(15.8%),其中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5.26%);胃癌淋巴结转移38例(90.48%),CT显示淋巴结肿大20例(47.6%),真阳性19例(39.6%),其中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4例(9.52%)。胃淋巴瘤侵犯胃壁近似全周4例(22.2%),≥胃周径50%4例(22.2%),胃癌侵犯近拟全周7例(14.6%),≥胃周径50%6例(12.5%);胃淋巴瘤外侵5例(26.32%),CT阳性3例(15.8%),胃癌外侵42例(87.5%),CT阳性31例(64.58%)。结论:CT扫描可以显示胃壁病变的厚度、密度、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情况。胃癌与胃淋巴瘤在密度、厚度上均无显著差异,当病变外侵和/或有腹腔淋巴结肿大时,胃癌可能性较淋巴瘤大;而当病变厚度和侵犯周径较大时,淋巴瘤可能性较胃癌大。是否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不能提示病变性质,应参考其他阳性征象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