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2,17(23):21-22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认为凝血因子、血流以及脂蛋白浸润在动脉硬化的发展及临床表现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纤维蛋白原既参与血液凝固,又参与血液流变学特征的变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Meade等在其前瞻性研究中就发现,死于冠心病的患者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高于其他死因的患者。研究者认为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2,17(20):21-22
学习目标:在第四季度神经内科继续医学教育课程中应当掌握: 1.脑出血与脑梗死的病理与临床; 2.血液动力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凝血和纤溶变化及溶栓,降纤,抗凝治疗机理; 4.纤维蛋白原与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血管病; 5.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 6.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及治疗时间窗。 相似文献
4.
5.
王默力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2,17(24):21-22
介入治疗主要是指通过血管内通道,使用导管技术治疗血管性疾病或肿瘤供血动脉的栓塞以及肿瘤的化疗等微创治疗技术。主要包括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以及神经介入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是老年癫痫的常见病因,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现对我院2 0 0 0年1月至2 0 0 3年12月6 7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有5 8例有痫性发作,下面就病例情况探讨其临床特征及发病机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6 7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男4 0 1例,女2 6 9例,年龄31~90岁,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诊断标准〔1〕。其中5 8例有痫性发作(8 6 6 % ) ,男35例,女2 3例,年龄31~90岁。癫痫的诊断标准符合1989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分类〔2〕。1.2 临床表现 中风后癫痫应分为早期发作和晚期发作,早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 ,NO对脑缺血的病理生理发挥着重要而复杂的作用 ,它与神经元的存亡和脑正常功能有密切关系。作者通过对 4 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NO浓度的测定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时血NO变化及其临床意义。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1.1.1 4 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男2 5例 ,女 17例 ,平均年龄 6 3.2岁。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1〕,经头颅MRI/CT确诊为出血性脑血管病 ,并按照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NDS)分为 3组 :轻型组 (0~ 15分 ) 11例 ,男 6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6 0 .9岁 ;中型组 (1…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梗塞,临床一般称为缺血性脑病(缺血性脑卒中)。其发病率、致残率均系诸病之首,是目前乃至今后临床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中、西医药的抗凝、溶栓或两者的联合应用,是临床防治的主要方法。近年自体血液光量子、磁疗、氧疗等的介入... 相似文献
9.
10.
11.
李玉明 《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3,1(12):71-72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在欧美、日本等国家、脑卒中死亡率占第二位,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在我国14个城市人口死亡统计,脑卒中为第一位。从近年来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从城乡对比,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ICVD)血小板参数的变化规律 ,采用 Cell- Dyn35 0 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别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ICVD)组及对照组的 PL T、MPV、PCT、PDW。结果 ICVD组的 PL T、PDW与对照组无差别[(1 97.8± 5 1 .8)× 1 0 9/ L、(1 6 .86± 0 .6 2 ) % vs、(1 98.5± 5 .0 5 )× 1 0 9/ L、(1 6 .79± 0 .6 3) % ,P >0 .0 5 ];ICVD组的MPV、PCT显著高于对照组 [(1 0 .6 4± 1 .5 8) f L、(0 .1 96± 0 .0 42 ) % vs (9.0 7± 1 .76 ) f L、(0 .71 7± 0 .0 41 ) % ,P <0 .0 1 ]。提示 PCT、MPV可能与 ICVD的发病有关 ,MPV、PCT的增高直接或间接导致 ICVD的发生 ,构成 ICVD发病的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溶血磷脂酸检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的检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32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不同时间进行溶血磷脂酸(LPA)、酸性磷脂(AP)检测,同时检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测量血压。研究LPA、AP浓度的增减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及高血压、高血脂对LPA、AP检测的影响。结果 脑梗死和暂时性脑缺血患者在发病24h,48h.72h之内LPA、AP均高于正常,7d后LPA开始逐渐降低恢复正常,而AP一直高于正常,LPA、AP的升高或降低与高血压、高血脂和头颅CT是否有病灶无明显因果关系。结论 LPA、AP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具有预警作用,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反应有无缺血性脑损害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疾病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哪些药物能治疗脑血管疾病?目前,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如何?本期邀请著名临床药理学家王怀良教授将和您共同探讨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卒中)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1,2〕。本文回顾近年国内外有关文献,对颈动脉狭窄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1 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Roubin等〔3〕报道6 8%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有严重的颈动脉狭窄,在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中,6 0 %起因为颈动脉狭窄所致的血流动力学障碍。Lindgren等〔4〕对15 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结果大脑前动脉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约为33%。Mead等〔5〕报道30 5例住院脑梗死患者,发现部分大脑前动脉脑梗…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临床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部血管,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情况比较,看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者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高发生率。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为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病因之一。Marzewski等报道,在平均随访3.9年内,颈动脉系统病变的患者发生缺血性事件的概率为27.3%[1]。本文应用MRA及CTA技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人进行筛查,明确颈动脉斑块或狭窄的部位、位置及狭窄程度,同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临床分型,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不同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合理防治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2,17(19)
学习目标:在第四季度神经内科继续医学教育课程中应当掌握: 1.脑出血与脑梗死的病理与临床; 2.血液动力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凝血和纤溶变化及溶栓,降纤、抗凝治疗机理; 4.纤维蛋白原与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血管病; 5.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 6.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及治疗时间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