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出血与胰肠套入捆扎吻合后胰管内置管留置空肠长度的关系.方法 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3例,均采用Child消化道重建方式,胰肠吻合重建分为A、B、C三组.A组22例,胰肠吻合采用胰腺残端套入空肠捆扎法吻合,胰腺残端外内支撑管长度15 cm;B组21例,吻合方法同A组,胰腺残端外内支撑管长度为5 cm;C组20例,采用胰腺残端与空肠黏膜吻合,胰腺残端外内支撑管长度为5 cm.结果 A组2例(9.1%)发生胰肠吻合口出血,经非手术治疗均痊愈.B组8例(38.1%)发生胰肠吻合口出血,其中2例因出血病死,3例行二次手术止血治愈,3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C组无一例发生胰肠吻合口出血.A组和B组患者发生出血的时间均在术后15 d左右,A、B两组胰肠吻合口出血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428,P=0.009).结论 胰肠套人捆扎吻合术后发生胰肠吻合口出血与胰管内支撑管留置空肠的长度过短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改良的胰肠端侧吻合法(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的临床效果。方法4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中采用4-0 Prolene线连续缝合胰腺断面与空肠浆肌层,5-0 Prolene线吻合胰管—空肠黏膜行胰肠端侧吻合。记录胰肠吻合时间、胰漏等并发症和死亡发生情况。结果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胰肠吻合时间9~16 min、平均12 min,均未出现术后胰漏、消化道出血及死亡,2例出现胆瘘,2例出现胃排空障碍,1例出现碱性反流性胃炎,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改良的胰肠端侧吻合法可降低胰十二指肠术后胰漏发生率,操作简便、省时、安全。  相似文献   

3.
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端胰肠套入式吻合、端侧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和捆绑式胰肠吻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本院1999-02/2009-05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资料157例,其中采用端端胰肠套入式吻合方式61例,端侧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方式66例,捆绑式胰肠吻合方式30例.分析患者胰肠吻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各指标、死亡率及住院时间.结果:端端胰肠套入式吻合时间、端侧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时间与捆绑式胰肠吻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85±4.73 min,37.18±6.12 min vs 20.75±4.05 min,均P<0.05).3组术后并发症各指标、死亡率及住院时间统计学上无差异.捆绑式胰肠吻合无1例发生胰漏.结论:3种方法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及较低的并发症.捆绑式胰肠吻合具有操作更方便、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褥式交锁缝合在胰空肠吻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胰十二指肠切除胰空肠吻合术中,采用褥式交锁缝合法防止胰空肠吻合口瘘的可行性。方法 对5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在经典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口前后壁加缝一层胰腺断端前后壁包膜,与空肠浆肌层切口前后壁浆肌层1号丝线褥式交锁缝合,缝线距胰断端与空肠浆肌切口约1cm。胰管内放置一段长约15cm的硅胶管,另一端置于空肠腔内,利用胰肠吻合处的缝线将硅胶管固定。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用3-0丝线.缝合3~6针。结果 51例患者均无胰瘘、胆瘘、腹腔感染及术后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至5年,无胆管炎、吻合口溃疡发生,无腹泻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症状。结论 胰空肠吻合时采用褥式交锁缝合法可有效防止胰肠吻合口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利用连续缝合法进行套入式胰肠吻合对预防胰瘘发生的作用.方法 通过采用4-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法对2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进行端侧套入式胰肠吻合,并以同期实施的12例端侧套入式间断缝合、23例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进行比较.结果 22例患者均顺利施行套入式连续胰肠吻合,平均时间约13 min,术后1例出现胆漏,未发生胰肠吻合口漏,无手术死亡.患者平均住院15 d.同期端侧套入式间断缝合时间平均20 min,术后发生胰漏2例,腹腔感染1例,其中1例并发腹腔大出血死亡;端侧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时间平均18 min,发生胰漏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患者平均住院19 d.结论 连续套入式胰肠吻合适用于任何情况下的残余胰腺,且操作简便、省时、并发症少,是胰肠吻合技术的一种有效改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根据胰管直径等因素选择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采取回顾性的方法对2010-01/2014-01遵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接收治疗的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胰管直径≥3 mm的患者42例,给予其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进行治疗,为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胰管直径<3 mm的患者66例,其中28例患者的胰腺残端比较粗大,且较空肠管径大的患者给予改良Child胰肠吻合术进行治疗,为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其余38例患者胰腺残端直径<空肠管径,给予其套入加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进行治疗,为套入加捆绑式胰肠吻合组.对比不同胰肠吻合方式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3组患者中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患者的胰管直径最大,与其他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中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患者的胰腺残端直径最大,与其他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种手术方式的术中出血量、胰肠吻合时间、手术总时间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共发生9例胰瘘,总胰瘘发生率为8.33%.比较3组患者的术后腹腔出血、胰瘘、消化功能异常、腹腔感染、死亡和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Wipple术时,根据患者的胰管直径、空肠管径和胰腺残端直径选择合理的胰肠吻合方式对患者术后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胰肠吻合方法的演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0引言胰腺部分切除尤其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是治疗胰腺和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后者手术复杂,创伤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尽管20a来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PD术后死亡率已降至5%以下,但是术后并发症仍高达27-50%,其中源于胰肠(胃)吻合口者占主要部分,并且最为常见和严重,其发生率为5-25%,与之有关的死亡率达20-50%[1-4].胰肠(胃)吻合的处理是影响胰肠吻合口漏发生的最关键性因素.自1935年Whipple et al首次报道1例二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以来,有关的研究一直在不断进行,逐渐演进成了标准的胰肠(胃)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8.
吻合方法对防止胰肠吻合口漏的重要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0引言自1935年Whipple发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以来,胰肠吻合口漏一直是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危害性主要在于被胆肠液激活的胰酶漏入腹腔,腐蚀和消化周围组织,引起致命性大出血、肠漏和不易控制的腹腔感染等,最终造成患者死亡.文献报道PD后胰肠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在5-25%,与之有关的死亡率达到20-50%.据美国最有代表性的2个胰腺外科中心约翰霍普金斯医院(johns hopkins)和麻省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最近的大宗病例报告,胰肠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分别为14%和9.2%.文献中出现过30多种胰肠吻合法,尤…  相似文献   

9.
0引言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临床应用6a来,已有80家医院使用.尚未发现胰肠吻合口漏[1-5].2001-01/2002-01,我们对49例患者采用单纯捆绑的方法来建立胰肠吻合口(称之为捆绑Ⅱ型,简称Ⅱ型),与同期35例原先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简称Ⅰ型)对比,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胰肠吻合口漏.Ⅱ型手术简化,时间缩短,十分可靠.1Ⅱ型手术的步骤1.1断胰在拟定切线近端的胰腺上、下缘各缝一针.结扎后再做一个空结,形成一个小圆圈(图1A)备用.采用刮吸法断胰,断面充分电凝止血.胰断端游离3cm,胰管开口分三点外翻缝合在胰断端上,令其始终张开,不必留置导管.1.2空肠断端的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防胰肠吻合口漏的临床价值.方法1996年1月~2000年1月间共施行100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并与同期94例用传统方法吻合的病例进行对比.捆绑式胰肠吻合手术方法为先将空肠断端向外反摺3cm,将外翻的粘膜用石炭酸破坏3 cm;游离胰断端3 cm,将其断端与距离空肠断端3 cm的空肠粘膜缝合一圈,注意缝针不穿透浆肌层.将反摺的空肠复位后,胰断端就自然进入肠腔之中(长约3 cm),其表面被缺失粘膜的空肠所覆盖,距离断端1 cm用可吸收缝线环绕空肠进行捆绑,令空肠与其腔内的胰残端紧密相贴,然后结扎完成手术,术后观察总体恢复情况,B超定期检查残端有无积液等.结果全组100例,无一例发生胰漏,残端没有积液.结论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十分安全,能够防止胰肠吻合口漏的发生,且操作简单,不论胰腺质地软硬或胰管有无扩张均可使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