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全肠外营养支持在新生儿危重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出生后l小时-7天的胎龄小于32周的新生儿、极低体重新生儿、病情严重的新生儿。用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外周静脉输注,非蛋白质热能平均供给142千卡/日,NPC:N平均值为224.8:l,治疗6天以上。结果 患儿全肠外营养后,病情、吮乳及精神等均有明显改善并经治疗后痊愈。早产儿生存率100%重度营养不良的低体重儿和危重患儿体重增加。结论 全肠外营养支持对重度营养不良的早产低体重新生儿、危重患儿具有显的治疗效果,并能协同临床其它治疗。  相似文献   

2.
部分胃肠外营养在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持坚 《华夏医学》2001,14(6):897-898
早产儿、低体重儿肠外营养支持作为临床一种治疗手段已日益受到重视 ,特别是喂养困难致热量不足的极低出生体重儿 (VL BWI)常常需要全肠外营养 (TPN ) ,但 TPN并不是毫无危害 ,如不及时发现处理生化代谢异常 ,继发感染、胆汁郁积等 ,亦可发生严重并发症。我科自 1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11月对 32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采用部分胃肠道营养(PPN)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我科新生儿室自 1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 11月共收治早产儿、低体重儿 32例 ,平均出生体重 15 77.5 g(80 0~ 2 45 0 g) ;男2 5例 ,女 7例 ,其中 <10 0 0 g3例、 1…  相似文献   

3.
早产极低体重儿是儿科高危儿 ,其并发症发生率高 ,死亡率高 ,护理质量对存活率影响较大。现将我科成功诊治 1名 90 0g患儿情况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刘毛毛 ,孕 2 8W ,体重 90 0g ,于生后 30分钟以 :①早产极低体重儿 ;②新生儿重度窒息转入我院新生儿病房。查体 :T33℃ ,HR1 1 8次 /分 ,R5 4次 /分 ,患儿呈早产儿貌 ,反应差 ,呼吸表浅 ,节律不齐 ,外阴发育不良。通过保暖 ,给O2 ,输液 ,抗炎 ,兴奋呼吸中枢 ,镇静 ,止血 ,输血浆 ,肠外静脉营养等一系列对症及支持治疗后好转。经过我科人员的精心诊治和护理 ,于 2 7天后痊愈出院 ,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胃肠外全营养支持治疗在危重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方法 :对 5 4例患儿进行胃肠外全营养支持治疗 ,介绍胃肠外营养的配制方法、监测指标、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等 ,同时与未实行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 3 8例患儿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治愈 3 2例 (5 9.2 6 %) ,好转 1 9例 (3 5 .1 9%) ,无效 3例 (5 .5 6 %) ,对照组治愈 6例 (1 5 .79%) ,好转 9例 (2 3 .6 8%) ,无效 2 3例 (6 0 .5 3 %) ,经 χ2 检验 ,P<0 .0 1 ,治疗效果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患儿治疗 1周前后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并发症少。结论 :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安全有效 ,可明显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 ,促使病情好转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胃肠外营养治疗危重新生儿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营养支持是危重新生儿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胃肠外营养是新生儿治疗学、营养学的重要突破 ,使不能耐受胃肠道营养或不能进行胃肠道营养的新生儿成活成为可能 ,降低了新生儿死亡率 ,并提高了生活质量[1 ] 。 1 997年 1 2月~ 2 0 0 1年 1 2月 ,作者用胃肠外营养治疗了 30例危重新生儿 ,取得了良好疗效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0例患儿 ,男 1 8例 ,女 1 2例。胎龄 32~ 41周 ,其中 :≤ 37周 2 2例 ,>37周 8例。年龄 :6h~ 8d。出生体重 1 30 0g~ 3 1 0 0 g ,其中 <1 50 0 g 4例 ,~ 2 50 0g 2 0例 ,>2 50 0 g …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新生儿腹部疾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2011年间接受腹部手术的新生儿7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在围手术期均实施肠外营养支持,并在早期行母乳喂养,观察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72例新生儿实施肠外营养5-14d,治愈61例,好转8例,放弃治疗2例。治疗后患儿平均体重、淋巴细胞总数、血浆总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②营养支持过程中出现轻度静脉炎和药液外渗1例,经50%硫酸镁外敷后好转,出现呕吐1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新生儿腹部疾病在围手术期实施肠外营养并在术后早期给予母乳喂养有助于患儿康复,其效果肯定,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吴红炜  庄立明 《嘉兴医学》2000,16(3):159-160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周围静脉内营养的护理。方法:对我科31例早产低体重儿采用微量输液泵,将营养液经周围静脉匀速输入,观察其疗效。结果:患儿体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25-125g),提高存活率。结论:肠外营养液因配方合理,患儿易接受,作为抢救危重新生儿的一种重要方法,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黄剑飞 《医学综述》2013,19(5):867-869
危重早产儿由于器官功能发育不全,出生后往往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肠外营养支持在危重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能显著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肠外营养支持主要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以及电解质、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的输注,输注途径主要包括经外周静脉输注和经中心静脉输注两大途径。现对危重早产儿肠外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危重新生儿常见疾病包括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以及需要早期手术干预的先天畸形等.目前,我国每年有100多万名患儿生后早期即需住院治疗,其中绝大多数无法正常喂养,需要接受营养支持.因此,建立危重新生儿营养支持规范一直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课题组自1985年起,围绕新生儿临床营养支持,进行了一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主要包括:①分析我国新生儿血清氨基酸代谢特点,成功研制国内首个小儿专用型静脉氨基酸制剂并广泛应用于临床;②通过静息能量代谢测定发现正常新生儿能量消耗值低于公式预计值,据此在国内外首次提出60~80 kcal/(kg·d)这一新生儿肠外营养能量推荐量(较传统值降低30%),并在临床应用中得到有效验证;③临床推广并培训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并率先开展经空肠穿刺造口术和经皮内镜胃造口术,完善肠内与肠外营养输注的新途径;④发现氧化应激线粒体凋亡途径是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的重要作用机制,并从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两个层面证实谷氨酰胺对肠外营养相关肝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此外,课题组还成功实施了新生儿短肠综合征的肠康复治疗,目前已成功救治来自全国各地共46例患儿,其中1例患儿剩余小肠仅25cm.2005年和2010年,课题组依据循证医学原理,分别制定了《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和《中国儿科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为国内儿科患者的合理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提高了临床营养的实践水平.课题组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10.
刘超 《中原医刊》2011,(11):60-61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与体重增长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将新生儿科收治的80例VLBWI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应用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40例应用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在体重增长、达基础热卡时间、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胆汁性肝炎、低血糖症、高脂血症等代谢异常发生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如VLBWI生命体征稳定,生后尽可能早应用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VLBWI营养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胃肠外营养支持在临床上应用已几十年,但在县以下医疗单位应用较少,特别是对新生儿、极低体重儿尤其重要。方法采用小儿氨基酸、脂肪乳,5%、10%、50%葡萄糖、矿物质、维生素、液体等,按患儿体重计算出需要量配制应用。结果本组患儿36例中,20例痊愈,14例好转自动出院,2例死亡。治愈好转率提高,缩短住院时间。结论胃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应用于临床抢救了很多危重患儿,但必须掌握好用药时期、适应证、配伍比例、用量及了解可能发生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胜利  陈燕霞 《广西医学》2010,32(8):955-956
目的观察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治疗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耐受性和体重增长情况。方法 36例出生体重为0.90-1.75 kg,胎龄28-35周早产低体重儿给予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治疗。观察其体重、血糖、黄疸指数、热量等指标。结果 36例患儿在联合营养治疗过程中有20例出现体重下降3%-11%,当热量达85.4 J.kg^-1.d^-1时,体重渐增至出生体重,以后体重增长(15.7±6.3)g.kg^-1.d^-1;出现高血糖1例,低血糖3例;21例病理性黄疸无黄疸加深。结论肠内、肠外营养联合治疗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有利于早产儿胃肠功能成熟,缩短全胃肠道营养时间;满足患儿静脉营养需要;当热量达85.4 J.kg^-1.d^-1时可获得稳定体重增长;应用脂肪乳不会增加呼吸道感染和加重黄疸。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并肠外营养支持在外科术后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0例外科术后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对照组15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一日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按(1.5~2)mL/kg加入N(2)-L-丙氨酰-L-谷氨酰胺注射液.治疗后检测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免疫指标.结果:治疗第7天观察组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加用N(2)-L -丙氨酰-L-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外科术后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晚期肿瘤患者全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价值。方法 :通过多项指标评价 38例晚期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38例患者均存在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 ,将此批病人分为两组 ,治疗组 2 2例 ,给予颈内静脉置管行全肠外营养 ;对照组 16例行口服饮食和 (或 )常规外周静脉营养。3周后再测定各项指标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营养、免疫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 (均 P<0 .0 5 ) ,治疗组生存期明显延长 (P<0 .0 1)。结论 :全肠外营养可以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 ,提高免疫力 ,改善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与总结静脉营养在危重新生儿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小儿氨基酸,脂肪乳,5%、10%、50%葡萄糖,矿物质,维生素,液体等,按患儿体重计算出需要量配制应用.结果 本组患儿45例中,24例痊愈,20例好转自动出院,1例死亡.结论 胃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应用于临床抢救了很多危重患儿,但必须掌握好用药时期、适应证、配伍比例、用量及了解可能发生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体重儿开腹手术原因及成活相关因素。方法总结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1995年成立至2010年治疗的22例低体重儿开腹手术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儿开腹手术病因以肠闭锁占绝大部分,其中肠闭锁7例,中高位肛门闭锁3例,肠穿孔5例,肠旋转不良3例,胃壁肌缺损导致胃穿孔3例,腹裂1例;手术方式为肠吻合术、肠造瘘术、胃壁修补术等。死亡7例,其中手术过程中死亡2例,4例术后呼吸衰竭死亡,1例死于术后感染中毒性休克伴全身重度硬肿症。2005-2010年存活率较1995-2004年高(P〈0.05)。1500~2000g体重患儿较2000~2500g体重患儿存活率低(P〈0.05)。结论低体重儿开腹手术常见原因为肠闭锁、消化道穿孔、胃壁自发性破裂等。手术、合理的麻醉方式及术后呼吸道管理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存活率还与体重、是否发生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7.
柯彬 《伤残医学杂志》2014,(15):208-208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属于儿科急救的一部分。NICU收治的大多是病情危重、低体重、早产、发育异常和营养不良的高危新生儿。由于其自身免疫功能缺乏、机体屏障功能薄弱、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很差,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各种侵入性检查、操作,实施胃肠道外营养支持,使用多种药物,住院时间长等外在因素,NICU患儿是发生感染的高危人群。有研究显示在NICU住院时间≧48小时的患儿中6%~22%发生医院内感染[1],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发生感染率越大,一旦发生感染,极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NICU感染的防治极为重要,下述为我院NICU感染防治经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新生儿肠闭锁的临床护理。方法对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的22例无明显腹胀的空回肠闭锁新生儿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2例患儿术后常规全静脉营养5—7天,术后5天开始经口喂养并逐渐增加喂哺量;At后随访6个月,仅1例小肠长度约70cm患儿因腹泻、体重不增而再次行肠外及肠内营养治疗,余21例生长发育正常。结论通过对肠闭锁患儿围手术期的有效护理,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新生儿术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选取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患儿,调查入住PICU早期(一周)营养支持治疗的方式,调查疾病种类及各种疾病的营养支持的方式。调查患儿入院时及入院一周时营养不良状况并进行营养风险进行筛查。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2月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且住院时间大于7天,年龄1月-14岁,不能经口需给予鼻饲奶或静脉营养的患儿,按患儿营养支持的方式分成肠内营养组(EN),肠内联合肠外营养组(EN+PN),肠外营养组(PN),采集患儿入院基本情况(年龄,性别,疾病等),测定患儿入院时及入院第7天体重,依据2006"WHO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和营养不良实验室判断标准及STRONGkids营养风险筛查方法对患儿进行入院时及入院第7天时的营养不良评估及营养风险筛查。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利用统计学SPSS 23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符合条件的入组患儿共79例,其中肠内营养支持的患儿63例(79.75%),混合营养的患儿9例(11.39%),肠外营养7例(8.86%)。入组患儿入院时有44例发生营养不良,发生比率为55.70%,营养风险:低营养风险患儿44例(56.24%),中度营养风险患儿27例(34.23%),高度营养风险的患儿8例(9.53%),患儿入院一周时,发生营养不良患儿有49例,发生比率为62.05%;低营养风险患儿21例(26.46%),中度营养风险患儿41例(52.63%),高度营养风险的患儿17例(20.91%)。结论在小儿重症监护室中营养支持方式以肠内营养支持率最高,单独使用肠外营养支持率最低;在营养支持的患儿罹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居首;PICU的患儿存在高营养不良发病率;入住PICU需要营养支持的患儿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患儿营养不良的发生比率及营养风险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20.
肠道外营养在危重早产儿的治疗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产低体重儿由于生活能力低下 ,以及受各种疾病的影响 ,常出现喂养困难 ,致热量不足 ,造成营养不良 ,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营养物质的及时适量补充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预防并发症十分重要。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自 1 998年 1月~ 2 0 0 0年7月 ,采用肠道外营养治疗 42例危重早产儿取得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42例患者均为我院 NICU的危重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 :(1 )完全肠道外营养 (TPN)组 2 0例 ,男 1 6例 ,女 4例 ,胎龄 31 .5± 2 .0周 ,出生体重 1 450± 32 5g;(2 )部分肠道外营养 (PPN)组 2 2例 ,男 1 5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