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人外周血和脐血体外诱导扩增的树突状细胞在冻融抗原激活后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或脐血单个核细胞,用重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将其分别诱导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PbDC)及脐血树突状细胞(CbDC),2者分别于诱导前、诱导第7 d及抗原刺激3 d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改变;分别将PbDC、CbDC与外周血T细胞共孵育,以K562为靶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检测T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差异.结果:PbDC于诱导第7 d、CbDC于诱导第5 d呈现典型的DC形态.外周血和脐血单个核细胞经GM-CSF、IL-4诱导培养后,CD86、CD11c、CD54、MHC-I类分子表达均增高,脐血单个核细胞MHC-Ⅱ类分子表达增高,与培养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负载抗原后,MHC-I和CD54表达进一步增高,与负载抗原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以PbDC或CbDC诱导活化的T细胞为效应细胞,均可使肿瘤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并最终导致其死亡,杀伤率与未负载抗原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bDC组及CbDC组对肿瘤细胞均有杀伤活性,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肿瘤抗原激活的外周血及脐血DC具有相似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转移结肠癌细胞SW620分泌的可溶性细胞因子营造的微环境对人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分化发育的影响,为DC疫苗在结肠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含重组人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的RPMI 1640培养液诱导培养,第2天对照组同前培养,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入SW620条件培养基,均隔天半量换液,第4天加入超声破碎法制备的SW620抗原,第6天加入脂多糖.第8天收集对照组正常成熟DC和实验组肿瘤相关DC(TADC).显微镜观察其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免疫表型,RT-PCR检测CD1a mRNA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体外杀伤活性实验检测其刺激T细胞增殖及杀伤能力.结果:TADC与正常成熟DC相比,细胞形态明显受到抑制.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正常DC及TADC CD86及CD1a分子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46.95及19.09,P<0.001).与正常DC比较,TADC CD86分子阳性率由(68.56±8.04)%降为(42.41±10.87)%,CD1a分子阳性率由(55.71±12.12)%降为(26.60±12.03)%(P均<0.05);CD1a基因表达降低,体外刺激T细胞增殖[(112.53±7.16)%懈.(91.26±6.62)%]及杀伤能力[(62.42±0.57)%vs.(50.37±2.21)%]均下降(t分别为6.17、17.41.P均<0.001).结论:SW620条件培养基所营造的微环境对DC的诱导分化及其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监视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舌鳞癌微环境对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生长分化的影响。方法:小鼠骨髓前体细胞,在含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小鼠白介素-4培养体系中体外培养。实验组在上述培养液中再加入Tca8113培养上清液模拟肿瘤微环境(Tumormicroenvironment,TME);对照组不加Tca8113培养上清液;镜下观察DCs形态,台酚蓝染色法计活细胞数,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型(CD86、CD11c、MHC-Ⅱ)表达。结果进行LSD-t统计学分析。结果:①Tca8113微环境下可诱导出具有典型形态及表型树突状细胞;②低剂量Tca8113培养上清液微环境刺激增强刺激DCs分化成熟,中等剂量Tca8113培养上清液微环境不影响成熟DC(MatureDC,mDCs)分化,但能促进骨髓前体细胞分化为未成熟DC(ImmatureDC,imDC);高剂量Tca8113培养上清液微环境抑制DCs分化成熟。结论:Tca8113微环境下可成功诱导骨髓前体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舌鳞癌微环境对树突状细胞分化影响的多样性与环境中免疫因子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在从人外周血单细胞中诱导DC的过程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人甲胎蛋白,发现DC的数量,共刺激分子CD80的表达以及T细胞的刺激增殖能力受到明显抑制,而AFP的这种抑制效应与其浓度有关并能被anti-AFP单抗所拮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含未甲基化CpG寡脱氧核苷酸(CpG ODN)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分化、成熟及其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DC,透射电镜观察CpG ODN刺激组和未刺激组DC的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表面HLA-DR、CD86的表达,MTT法检测其对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lymphocyte reactor,MLR)中T细胞增殖的影响及调节T细胞杀伤肿瘤的能力。结果:与未刺激组相比,CpG ODN刺激组DC表面突起细、长且规则,粗面内质网增多,空泡减少甚至消失;同时DC表面HLA-DR、CD86的表达上调,能明显促进MLR中T细胞的增殖,增强DC调节T细胞杀伤肿瘤活性:结论:CpG ODN可诱导人外周血DC分化成熟,增强DC调节T细胞杀伤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人成熟树突状细胞(mDCs)生物物理特性与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TGF-β1(1μg/L、3μg/L、5μg/L、7μg/L)处理mDCs 24 h,按TGF-β1浓度将mDCs分为4组和对照组(未加入细胞因子);采用细胞渗透脆性实验检测mDCs的渗透脆性(未破碎细胞百分率),通过细胞电泳实验测定mDCs电泳率,荧光偏振实验和微吸管系统分别测定mDCs荧光片振度和被吸入管内的长度,以反映mDCs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变形性,利用Transwell系统检测mDCs跨内皮细胞迁移百分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细胞渗透脆性,在1μg/L组mDCs破碎百分率增加,5μg/L组mDCs破碎百分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细胞电泳率,1 μg/L和3μg/L组mDCs电泳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细胞膜流动性和细胞变形性,细胞膜流动性在5 μg/L组增加;变形能力在5μg/L和7μg/L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4)细胞迁移能力,1μg/L和3μg/L组mDCs跨内皮细胞迁移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TGF-β1通过影响mDCs的生物物理特性从而抑制其跨内皮细胞迁移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护理1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于琴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7):709-710
树突状细胞(Dendritc Cell,DC)是正常人体内存在的一种具有强大的抗原提呈功能的一类特殊细胞,能够直接摄取、加工和呈递抗原,刺激体内的初始型T细胞活化,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启动者”。DC处于肿瘤免疫的关键环节,能摄取和加工处理肿瘤抗原并调动机体主动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杀伤肿瘤细胞。树突状细胞疫苗是一种应用于肿瘤患者的肿瘤辅助治疗的细胞制品。 相似文献
8.
在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诱导DC的过程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人甲胎蛋白(AFP),发现DC的数量、共刺激分子CD80的表达以及对T细胞的刺激增殖能力受到明显抑制,而AFP的这种抑制效应与其浓度有关,并能被anti—AFP单抗所拮抗。 相似文献
9.
哮喘是T细胞介导的嗜酸细胞性气道变应性炎症。作为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树突状细胞(DC)在T细胞免疫偏移中起关键作用。核因子κB(NF-κB)系p50/p65异源二聚体,IκBα为NF-κB抑制剂(IκB)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两者结合以三聚体形式位于静止的细胞质中。IκBαN端丝氨酸(Ser)32/36位点发生磷酸化和降解作用,是NF-κB激活的共同途径。研究表明,NF-κB过度激活是哮喘慢性气道炎症持续和扩大的重要基础。最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乏氧对人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中叉头蛋白P3(FOXP3)表达的影响,阐明乏氧调控FOXP3表达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方法:选取人OSCC细胞株FaDu和OECM-1细胞,常氧和乏氧条件下培养18h。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中FOXP3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FaDu和OECM-1细胞中FoxP3蛋白表达水平,染色质免疫沉淀-定量PCR(ChIP-qPCR)法检测FOXP3基因启动子上组蛋白修饰H3K4乙酰化(H3K4ac)、H3K4三甲基化(H3K4me3)和H3K27三甲基化(H3K27me3)水平。采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DAC3)基因沉默的FaDu细胞,以实时定量PCR和ChIP-qPCR法检测FaDu细胞中HDA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和FOXP3mTNA表达抑制率。结果:与常氧条件比较,乏氧条件下FaDu和OECM-1细胞中FOXP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分别下降65.6%(P<0.01)和75.7%(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乏氧条件下FaDu和OECM-1细胞中FOXP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常氧条件下;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与常氧条件比较,乏氧条件下FaDu细胞中FOXP3基因启动子上的H3K4ac和H3K4me3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H3K27me3水平无明显差异。与无HDAC3基因沉默的FaDu细胞比较,HDAC3基因沉默的FaDu细胞中缺氧诱导的FOXP3启动子上H3K4ac和H3K4me3表达抑制率明显降低(P<0.05),缺氧诱导的FOXP3mRNA相对表达抑制率降低(P<0.05)。结论:乏氧可通过HDAC3介导的FOXP3基因启动子上H3K4ac水平下调而抑制OSCC细胞中FOXP3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自分泌细胞因子及其体内外杀瘤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探讨CIK细胞对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取正常人的外周肝素抗凝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诱导成CIK细胞;同时建立人胃癌高侵袭转移瘤(OCUM-2MD3)细胞裸鼠腹膜移植模型.检测CIK细胞中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及其对OCUM-2MD3细胞株体内外杀瘤时上述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①CIK细胞培养过程中其上清液IL-2、TNF-α、INF-γ、GM-CSF含量随时间增长而升高,至2周左右达最高峰,随后下降;②体外培养CIK细胞以E:T=25:1对OCUM-2MD3肿瘤细胞作用后,IL-2含量减低明显(P<0.05),TNF-α、GM-CSF含量均降低,INF-γ含量升高;③体内抗瘤实验结果表明,CIK治疗组血清中IL-2、TNF-α、IFN-γ、GM-CSF的含量均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CIK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2周左右具有最大生物学活性;CIK细胞可能通过其自身分泌IL-2、TNF-α、IFN-γ、GM-CSF等细胞因子参与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合成含CpG基序的寡核苷酸(CpG ODN)体外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活性,以及活化后的PBMC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ELISA法检测CpG ODN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增殖活性以及活化后的PBMC对Jurkat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CpG ODN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组及CpG ODN+PHA组较空白对照组能明显促进PBMC的增殖和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分泌,杀伤活性明显增高(P<0.05);CpG ODN组比PHA组明显促进PBMC的增殖和IFN - γ、IL-12的分泌,且杀伤活性明显增高(P<0.05) ;CpG ODN+PHA组在促进PBMC的增殖和IFN - γ、IL-12的分泌和对Jurkat细胞杀伤活性上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 CpG ODN 具有免疫增强作用,能提高PBMC对肿瘤细胞Jurkat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