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塞米松在肉芽肿性乳腺炎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0例肉芽肿性小叶炎临床病例诊治情况的总结.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辅助检查.治疗结果.探讨地塞米松在该病治疗中的合理性以及价值,探索肉芽肿性乳腺炎合理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核磁共振成像影像(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确诊肉芽肿性乳腺炎5例资料,总结病灶形态、T2加权(T2WI)脂肪抑制信号、弥散加权(DWI)信号、动态增强强化方式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等MRI影像特征。结果 5例病灶均位于一个象限内,边缘模糊,呈不规则多结节形;有2例可见播散征,3例腋窝淋巴结增大。T2WI脂肪抑制为高信号,DWI为高信号,动态增强均表现为不均匀明显强化;其中,3例伴多发环形脓肿形成,时间-信号强度(TIC)曲线流出型1例,平台型3例,缓升型1例。结论肉芽肿性乳腺炎MRI有一定特征性,活检可提高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总结26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经过切开引流治疗,肿块缩小后手术,随访1例复发,再次手术后未见复发。9例口服甲泼尼龙,肿块缩小后手术,随访未见复发。结论类固醇激素治疗能控制症状,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特征及临床治疗对策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自愿到科室治疗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或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查阅患者病例记录并比较不同病变部位、乳头内陷、肿块情况、细菌培养及泌乳素水平等临床特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4例)和观察组(n=44例)。对照组采用三联抗菌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治疗,观察组联合抗炎及类固醇激素治疗(广谱抗生素及甲基强的松龙),分析两种不同疾病的临床特征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浆细胞性乳腺炎以中央型为主,肿块以单个肿块为主;而肉芽肿性乳腺炎以周围型为主,肿块两个以上;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局部均表现为乳房肿块、疼痛、发红、局部肤温升高;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乳头内陷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浆细胞性乳腺炎细菌培养阴性率,低于肉芽肿性乳腺炎(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药物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存在不同的临床特征,治疗时在三联抗菌药物基础上联合抗炎及类固醇激素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孙世友  孙鑫  冯飞 《哈尔滨医药》2011,31(5):354-354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又称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似乳腺癌,多被误诊、误治。对其超声表现报道也较少,本文结合病理和临床回顾性分析18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表现特点,试图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泼尼松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GLM)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乳腺科收治的100例GL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n=50)和对照组(n=50)。试验组采用初始剂量0.4 mg/(kg·d)、随疗程递减(治疗5周后每周剂量降低2.5 mg/d)的泼尼松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初始剂量0.75 mg/(kg·d)、随疗程递减(治疗5周后每周剂量降低5 mg/d)的泼尼松治疗方案。两组患者均于治疗6~8周实施病灶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手术相关指标以及随访相关指标。结果 两组的药物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胃部不适、月经紊乱、血糖升高、失眠不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痤疮、体重增加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前服药时间、术中腺体切除量、治疗后痊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随访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与手术联合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94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7例。对照组行手术治疗,研究组行糖皮质激素与手术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手术情况、患者对手术后乳腺外观满意度、复发率。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87%高于对照组的80.85%(χ2=7.162,P=0.007<0.05)。治疗后,研究组IL-2(8.21±1.38)ng/ml、CRP(8.03±2.13)mg/L、IL-6(102.31±10.92)ng/ml均低于对照组的(12.99±2.04)ng/ml、(12.48±3.44)mg/L、(148.92±18.34)ng/ml(t=13.305、7.540、14.970,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50.49±15.82)min、术中出血量(21.30±10.39)ml、切口愈合时间(4.01±1.03)d、住院时间(5.47±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乳腺炎化脓行切开引流术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我科诊断为急性乳腺炎化脓并行切开引流术23例患者,从一般护理、切口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护理,观察护理结果。结果 23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急性乳腺炎化脓行切开引流术后,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促进病情恢复。建议在产前、产后开展正确哺乳等专题讲座进行培训,以有效减少急性乳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探讨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与不同处理方式。方法:选取我院收治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导管周围乳腺炎2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10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确认,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临床表现以及病理诊断显示的特征,比较二者的差异,并分别进行治疗和处理,观察其治疗后的效果。结果: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患者经细菌培养,结果均呈阴性。导管周围乳腺炎的患者病理诊断主要表现出乳管扩张、浆细胞浸润的特点,而肉芽肿性乳腺炎则多表现病变多以小叶为中心,叶内合并多种炎细胞浸润的特征。两种不同类型的患者经药物治疗或者药物加手术治疗的方式,均痊愈,且无一例实施乳房全切。结论:对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患者要以病理诊断为鉴别依据,并根据患者的分期给予合适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及超声图像特征,探讨影响保守治疗患者治愈时间的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患者94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超声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来院就诊均进行超声检查评估,超声图像特征分类描述包括:大小、形态、回声、结构.随访每位患者,根据治愈所需时间分成两组:3个月及以内治愈为Ⅰ组,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难愈性创面患者41例,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简单手术修复和VSD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VSD治疗的41例创面均痊愈,合并症因创面迅速愈合而有效控制。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难愈性创面,可促进炎症消退,刺激肉芽生长,简化二期手术,缩短病程,减轻换药的痛苦,减少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改良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治疗骨科污染严重的开放性损伤的引流效果。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使用负压封闭引流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例,运用改良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治疗及护理;对照组14例,采用常规负压封闭装置治疗及护理,对比两组引流效果和创面清洁时间。结果对照组14例在负压封闭引流5~7d后,有10例发生引流管堵塞现象;观察组10例无发生堵管现象,引流效果好,两组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创面清洁时间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缩短了创面清洁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负压封闭引流装置能有效地改善引流管堵塞现象,充分发挥引流作用,缩短创面清洁和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手足外科复杂创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科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复杂创面患者236例,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131例患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照组105例采用传统换药治疗,比较两组的二期植皮或皮瓣修复时间、住院时间与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二期植皮或皮瓣修复时间为(10.73±1.32)d,对照组为(20.55±1.40)d;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20.32±1.56)d,对照组为(31.50±1.83)d,两组的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正确应用及规范的术后护理,可为游离植皮或组织皮瓣移植提供良好的条件,加快创面二期修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皮瓣移植在深度慢性难愈性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200例深度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为观察组,采用改良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皮瓣移植修复,另选50例深度慢性难愈创面患者为对照组,采用清(扩)创+外科换药+皮瓣修复,观察和比较两组手术次数、创面感染率、皮瓣存活率、平均住院天数。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次数、创面感染率、皮瓣存活率、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2.09±0.28)次、0%、99.5%、(31±5) d,对照组分别为(3.34±1.04)次、38%、58.0%、(43±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皮瓣移植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可以减少患者手术次数、有效控制创面感染、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治疗费用、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慢性创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持续灌洗负压封闭引流(VSD)局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安徽省立医院烧伤整形外科的58例慢性创面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入院时创面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经过持续灌洗VSD治疗患者的感染控制情况、治疗次数、创面清洁时间、创面面积、并发症、预后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58例患者共培养出68株病原菌,其中4例患者细菌培养为阴性,创面感染率93.10%。革兰氏阳性菌28株(41.18%),革兰氏阴性菌40株(58.82%),主要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5.00%)、铜绿假单胞菌(20.59%)、大肠埃希菌(13.24%)。55例患者接受持续灌洗VSD治疗后,创面感染得到控制,接受1、2、3、4次治疗的例数分别为36、13、4、2例;创面清洁时间6~43 d,平均(14.40±8.93)d;治疗后创面面积缩小平均值为(8.91±3.17)cm2;无明显堵管及严重并发症出现。持续灌洗VSD治疗后,17例患者一期愈合,38例患者经二期植皮或皮瓣修复,仅1例游离皮瓣出现坏死,其余全部存活;无创面进一步恶化或者复发感染患者。治疗优良率达98.18%。结论 慢性创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创面局部持续灌洗VSD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缩小创面面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挂线疗法治疗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86例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患者按当时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采用挂线疗法治疗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对照组45例,采用单纯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比较两组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35例一次性治愈,一次性治愈率85.37%,有4例复发,有2例形成肛瘘,需二次行肛瘘手术。对照组9例一次性治愈,一次性治愈率20.00%,有17例复发,19例形成肛瘘,需二次行肛瘘手术。结论该术式能一次性治愈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疗效好,疗程短,痛苦少等优点,是目前治疗高位脓肿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改进型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老年难愈性创面的效果.方法 将78例老年难愈性创面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给予常规VSD治疗,观察组39例采用改进型VSD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294,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13%(2/39),而对照组为20.51%(8/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上皮化时间为(3.4±0.8)d,而对照组为(6.1±1.1)d;观察组治疗时间为(11.59±2.43)d,而对照组为(18.02±2.4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进型VSD有助于改善创面微循环,引流坏死液化的组织和渗出液,有效降低了各种有害代谢产物进入血循环,同时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促进创面愈合,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是一种简单、经济、安全有效的理想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糖尿病足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56例糖尿病足住院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VSD组和传统治疗组,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的基本特征以及治疗后在创基准备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血糖平稳时间、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换药次数、治愈率以及复发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VSD患者在血糖恢复平稳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创基准备时间、创伤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方面短于传统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换药次数上,VSD组少于传统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一次植皮存活率方面,VSD组高于传统治疗组;在溃疡复发率方面,VSD组低于传统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溃疡治愈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在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中能刺激创面肉芽生长,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治疗法。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VSD在降低整形外科感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1年3月~2013年10月整形外科收治的86例整形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换药处理,观察组给予V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创面修复时间和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愈合良好、无渗液者40例(93.02%),对照组创面愈合良好、无渗液者34例(79.0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1周愈合率为4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为4.65%,对照组为18.6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在降低整形外科感染中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对近3年来收治的四肢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共12例早期采用切开联合负压封闭引流减压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导致神经、肌肉和皮肤坏死,也未合并创面感染。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能高效地对骨筋膜室进行减压,减轻局部组织水肿和有效防控创面的感染,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