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寻找一种对于抗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眼的有效疗法,对26例30眼抗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眼施行了无结膜切口的小梁切除术。经4~50个月的随访观察,30眼中25眼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眼压控制率达90%,滤过泡形成良好。结论: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是治疗抗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的一种操作简便、损伤较轻,并发症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下方小梁切除术治疗25例(26眼)青光眼滤过术后高眼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25例(26眼)青光眼滤过术后眼压不降的原因、再次行下方小梁切除术的方法技巧及其临床效果。结果滤过泡瘢痕化是初次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患者术前眼压(33.26±15.35)mmHg,经过再次下方小梁切除术的治疗,滤过泡形成良好,眼压显著降低,术后第2天眼压(12.25±9.43)mmHg,第5天眼压(11.35±8.32)mmHg。术后3月后眼压(15.15±10.73)mmHg。结论下方小梁切除术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术后的再次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可安全有效地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眼压升高)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了2006-03/2011-07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眼压升高)再次行小梁切除术的连续随访患者13例25眼。青光眼术后再次眼压异常升高,均属于难治性青光眼,我们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于仅存中心视岛及管状视野患眼,手术在表面麻醉联合球筋膜浸润麻醉下实施。主要检查指标:手术前后眼压、视力、角膜水肿情况、滤过泡特征、前房深浅及其它并发症。结果:随访3mo~5a,非接触眼压测定术前眼压28~52mmHg,术后眼压11.7~18mmHg,术后3mo,眼压为145mmHg,眼压以≤21mmHg为成功标准。术后3mo,视力提高3眼(12%),视力不变17眼(68%),视力下降5眼(20%);术后21眼角膜均变清亮;功能性滤过泡22眼(80%),有3眼为非功能性滤过泡,眼压再次高于21mmHg,二次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术后有15眼(60%)出现前房轴深在1.5~2CT间,均自行恢复;术中、术后有10眼(40%)出现不同程度的前房出血,经对症治疗后均已吸收;术后有5例5眼(20%)出现房水闪辉,经散瞳及典必殊滴眼液进行眼局部频点后房水闪辉完全消失,未发生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目前仍是可挽救有视力眼的青光眼最经典、最有效的方法;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原经典手术方式的进一步发展;青光眼术后眼压再次异常升高均属于难治性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再次治疗,证实安全有效,长期疗效满意,是弥补非穿透小梁切除术眼压失控(升高)后有效的治疗措施,并且可以一眼多次手术;有效地保护仅存的视力,维持了一定的视功能;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不适合非透性小梁手术。  相似文献   

4.
张文强  周和政 《眼科》2012,21(1):18-18
患者男性,28岁。因“双眼视力下降2年”于2005年在我院确诊为“青少年性青光眼”,当时检查双眼眼压均50mmHg((Goldmann眼压计,为便于复查及前后比较,以后眼压测量均为此法,且复查时间均为上午10时左右),遂行“双眼小梁切除术”,术后眼压控制平稳,波动于12mmHg左右,此后右眼压逐渐上升,并加用曲伏前列素、卡替洛尔两种药物,  相似文献   

5.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及滤过泡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为了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常见滤过泡产发症及低眼压并发症的发生与处理,我们对随访了1-3年的75眼(64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8术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滤过泡并发症中,滤过泡渗漏发生率为9.3%,巨大薄壁滤过泡发生率为8%,包裹囊样滤过泡发生率为12%,无滤过泡形成发生率为6.7%;低眼压并发症中,持续性低眼压发生率为8%,低眼压性黄斑病发生率为2.7%。说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由于术中或术后使用MMC或5-Fu,滤过泡及眼压已成为常见并发症,而发压性黄斑病变已成为严重的并发症。如果能在术后早期严密观察,及时处理滤过泡并发症,大部分滤过泡仍可恢复功能,眼压也可回升至正常。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治疗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UCP治疗的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患者28例28眼,患者在可耐受最大剂量用药情况下眼压仍≥21 mmHg(1 mmHg=0.133 kPa)。根据术前眼压和...  相似文献   

8.
贾超  翟刚  解聪  张丰菊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2):2309-2311

青光眼滤过术以其良好的控制眼压效果和较少的术后并发症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抗青光眼手术方式之一。术后眼压的良好控制均依赖于建立和长期维持有功能的滤过泡。因此对术后滤过泡的形态、演化过程及其与临床功能间关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滤过泡形态方面的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阻塞等并发症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我科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28例(33)眼术后1个月内发生滤过道阻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参照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阻塞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疗。在术后1个月内切口粘连不紧密时,内部阻塞者通过缩瞳、经角膜侧切口将前粘连的周边虹膜切除口分离,必要时扩大虹膜切口,恢复周边前后房的交通;中部阻塞者重建小梁切口,确保其通畅;外部阻塞者术后1个月内进行结膜瓣、巩膜瓣剥离。结果33眼术后视力情况:5眼视力≤0.1,18眼0.2~0.5,10眼≥0.6。术后眼压12~21mmHg,平均(16.3±3.9)mmHg(1mmHg=0.133kPa)。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半年,眼压稳定在15~22mmHg,平均(17.3±3.9)mmHg。3例再次手术后需用0.25%噻吗洛尔控制眼压在20mmHg以下。有3例外部滤过道阻塞者行巩膜瓣剥离后出现浅前房。结论小梁切除术后1个月内发生滤过道阻塞者,由于切口愈合并不十分牢固,采取适当的措施是可以恢复滤过功能的。  相似文献   

10.
袁洁 《国际眼科杂志》2009,9(2):367-368
目的:探讨以穹隆部为基底的不同大小结膜瓣切口对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的形态及眼压的影响。方法:选择施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61例66眼,根据结膜瓣大小不同随机分为两组,A组33眼为大结膜瓣(3个时钟范围),B组33眼为小结膜瓣(2个时钟范围),密切随诊观察术后滤过泡的形态及眼压情况。结果: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A组(91%)>B组(73%);眼压控制率A组(94%)>B组(76%)。结论:采用以穹隆部为基底的大结膜瓣可提高小梁切除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从而能更好地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11.
高眼压状态下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16眼眼压控制不良的闭角型青光眼进行了前房穿刺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结果16眼手术顺利,无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等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5~12月,12例(13眼)眼压控制在6~21mmHg(1mmHg=0.133kPa),其中1眼需局部加用降眼压药物。手术成功率81.25%。3眼出现低眼压(≤5mmHg)发生率18.75%。16眼均为功能性滤过泡,其中5眼为薄壁泡,发生率31.25%。结论 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闭角型青光眼运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标:分析活动期葡萄膜炎患者在小梁切除术后的炎症反应及眼压情况.方法:我们回顾了2006-10/2011-03期间,接受了小梁切除术的活动期葡萄膜炎性青光眼患者纪录.手术前后的炎症反应、复发频率、类固醇依赖度及眼压均以配对t检验作比较.结果:在29例29眼患者中,90%的患眼在手术时正在接受局部类固醇治疗.患者平均年龄为58.3±14.0a,术前眼压为35.7±8.9mmHg.患者平均复诊时期为35.2±18.7mo.术后3mo前房炎症反应分级平均减少了0.4±0.6(P<0.01).复发频率在复诊期内每年减少了2.3±2.1次(P<0.01).术后1a的平均眼压为13.1±4.5mmHg,而其中44.8%患者的眼压无需用药亦能维持在21 mmHg或以下.结论:小梁切除术后的葡萄膜炎性青光眼患者在炎症反应及眼压方面均有改善,但成功率较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低.小梁切除术可以作为活动期葡萄膜炎性青光眼患者早期控制眼压和炎症反应治疗的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量小梁切除术术中房水滤出量,并分析其与术中眼压和术后早期眼压之间的关系。设计 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研究对象 2009年12月-2010年8月初次接受小梁切除术的82例(82眼)青光眼患者。方法 (1)将不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加到泪液检测滤纸条上的指定位置,然后观察滤纸吸水长度与液体量之间的关系。(2)前瞻性纳入初次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术者遵统一程序行标准小梁切除术,关闭巩膜瓣前房注水稳定后采用Tonopen测量术中眼压。术中在关闭巩膜瓣,前房注水后60 s将泪液检测滤纸条置于巩膜瓣口处测量房水滤出量,持续80 s。分析术中滤过量与术中眼压及术后第1日及第7日眼压之间的关系,并观察术后滤过泡隆起度、范围及并发症情况。主要指标 滤纸湿线长度,术中及术后早期眼压,滤过泡情况。结果 滤纸吸水长度与液体量具有显著相关性,液体的体积可根据滤纸上湿线的长度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吸液体积(μl)=1.0434×吸液长度(mm)+2.4086(R2= 0.97)。82例患者(82眼)术前眼压(32.3±9.0)mmHg。根据术中滤纸吸水长度,将患者分为3组:第一组患者的吸水长度≤5 mm(n=46),第二组6~10 mm(n=18),第三组≥11 mm(n=18)。三组患者术中眼压分别为(13.9±8.3)mmHg、(12.1±5.4)mmHg、(12.1±6.5)mmHg(P=0.543)。术后第1天三组的眼压分别为(13.3±7.9)mmHg、(12.7±7.3)mmHg、(15.9±9.0)mmHg;术后1周,三组眼压分别为(12.2±6.9)mmHg、(10.7±5.6)mmHg、(13.1±8.1)mmHg,三组间术后早期眼压及滤过泡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未观察到浅前房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滤纸吸水长度与滤出液体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小梁切除术术中的滤出量可通过泪液检测滤纸条定量测量。但不能通过术中滤过量这个因素直接判定术后早期的眼压。(眼科, 2014, 23: 94-98)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持续性高眼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的疗效。

方法:选取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40~77)mmHg患者39例39眼作为观察组和眼压小于40mmHg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30眼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随访12mo的远视力、周围前房深度、眼压及滤过泡形成情况。

结果:两组手术治疗有效率(89.7% vs 8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远视力、周围前房深度、眼压及滤过泡形成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持续性高眼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疗效安全可靠,可减轻患者视神经的进一步损害,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何华  朱琦  王乾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4):720-722
目的:探讨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术后发生高眼压(>21mmHg)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0-07/2014-09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后出现高眼压的病例24眼,分析其常见原因、处理方法。
  结果:导致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因素有:发生滤过泡瘢痕11眼(46%)、滤过内口阻塞4眼(17%)、恶性青光眼3眼(12%)、虹膜切除不合理2眼(8%)、前房积血2眼(8%)、包裹性囊状滤过泡2眼(8%)。经对症治疗后,患者眼压均控制在21 mmHg以下。
  结论: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高眼压是由多因素造成的,术前、术中尽量避免,术后及早发现给予对症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古泉  沈红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7):1220-1222
目的::分析丝裂霉素C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内压和眼血流的影响,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03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观察组在术中行丝裂霉素C抗瘢痕治疗;术后完成6~12 mo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眼压控制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并发症类型有所区别,观察组多发生低眼压和畏光症状,对照组多发生瘢痕性阻塞。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眼压动力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mo,观察组收缩期峰速( 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end diastolic velocity, EDV )明显低于对照组,阻力指数( resistance index,RI)与搏动指数( pulsatility index,P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mo,观察组PSV与EDV明显高于对照组,RI与P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丝裂霉素C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的术后不良影响时间较短,其长期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裴文萱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7):1319-1320
目的:探讨在高眼压状态下进行小梁切除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手术特点。观察手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小梁切除术治疗48例50眼PACG,按手术前用药下的眼压情况分为治疗组(12眼,眼压≥40mmHg,1mmHg=0.133kPa)和对照组(38眼,眼压<40mmHg),并对两组术前术后的眼压、视力、手术并发症和成功率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病例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暴发性脉络膜出血、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早期手术成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2),但后期两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持续高眼压状态下PACG,为避免视功能的进一步损害,可早期行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李伟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2):301-303
目的:研究体位改变对开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波动的影响,并探讨这一影响对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51例62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以Perkins压平眼压计检测患者坐位(初坐位)眼压后,要求患者平卧25min,检测眼压,继而要求患者行坐位(终坐位),持续15min,检测眼压。按眼压极差是否≥5mm Hg将其划分为高波动组和低波动组。统计视野进展情况(以AGIS得分评价)、HPA分期,评价眼压极差与其相关性。每3mo复查,持续1a,评价眼压极差与AGIS得分变化趋势。结果:初坐位眼压18.1±2.2mm Hg,同一体位多时点眼压无显著差异(P>0.05),眼压极差4.1±1.5mm Hg;低波动组AGIS视野稳定者及HPA早期者显著多于高波动组(P<0.001;P<0.05),眼压极差与AGIS显著正相关(r=0.412,P<0.001);随时间延长,视野进展人数上升,眼压极差上升,且任意时刻两者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小梁切除术后患者体位改变下眼压波动与视野进展程度有关,可通过检测眼压波动简单预测患者预后,从而调整眼压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9.
王丽丽  李达  杨阳  拓小华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0):1937-1939
目的:探讨高眼压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33例34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均实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其中A组:18例18眼患者经联合用药48~72 h后,眼压仍在35 mmHg以上,在高眼压下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B组:15例16眼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眼压降至21 mmHg以下,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
  结果:患者34眼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术后随访6~18mo,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均有明显改善,分别由术前0.02±0.01、0.04±0.02提高到0.2±0.06、0.3±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0眼眼压均控制在9~23mmHg,3眼联合降眼压药物后眼压控制正常,1眼滤过失败, A、B组患者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本降至正常,分别为17.9±9.1、15.4±8.4mmHg,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对于持续高眼压下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应果断考虑高眼压下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以防视功能进一步损害甚至丧失。只要术前全面考虑,术中精心操作,术后仔细护理,持续高眼压下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