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 神经发育学说是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研究重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神经元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生物标志物之一。BDNF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尚存争议。目的 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BDNF水平与健康对照人群的差异,探讨BDNF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rs11030101、rs2030324、rs6265)与BDNF水平的关系,并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5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在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作人员和社会人群中招募健康对照组31名。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经酶标仪定标检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对照组血清BDNF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产物直接测序确定患者组和对照组BDNF的rs11030101、rs2030324、rs6265位点基因型。结果 患者组血清BDN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04,P<0.01)。临床症状方面,BDNF rs11030101位点不同基因型的患者PANSS总评分、兴奋敌对因子评分和抑郁焦虑因子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22、Z=-2.696、-2.467,P<0.05或0.01)。不同位点的各基因型患者血清BDNF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483、F=2.584、0.417,P均>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BDNF水平偏低。BDNF的rs11030101、rs2030324、rs6265位点多态性与血清BDNF水平水平无关,BDNF的rs11030101位点多态性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兴奋敌对、抑郁焦虑等临床症状。血清BDNF水平可能更多地取决于诊断效果而非基因多态性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RIP1基因多态性与脑膜瘤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运用多重SNaPshot分型技术对205例脑膜瘤病人和195例健康成年人的BRIP1基因rs4968451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比较脑膜瘤与健康人群之间BRIP1基因rs4968451位点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并根据性别、年龄及临床表型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BRIP1基因rs4968451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脑膜瘤和正常人群之间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按性别分层分析,男性脑膜瘤病人中GG基因型频率低于正常人,GT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正常人(均P<0.05);女性脑膜瘤病人中GG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按年龄分层分析,不同年龄组间脑膜瘤和正常人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均P>0.05)。与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脑膜瘤相比,携带GG基因型的脑膜瘤病人肿瘤好发于蝶骨嵴(P<0.05)。结论 BRIP1基因rs4968451位点可能与脑膜瘤的发病风险无关,但GG基因型可能增加女性人群脑膜瘤的发病风险,并且脑膜瘤病人中GG基因型携带者肿瘤好发于蝶骨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GRIA1、GRM3和TCF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为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的663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病例组,以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的69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使用SNaPshot基因分型方法对受试者GRIA1、GRM3、TCF4三个候选基因12个SNPs进行基因分型,并进行遗传学分析。 结果 GRM3多态性位点rs6465084的A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以性别特异性做相关分析,表明多态性位点rs6465084 A等位基因频率在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 结论 GRM3多态性位点rs6465084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存在关联,其等位基因A可能增加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检测载脂蛋白D基因(apolipoprotein D gene,ApoD)单核苷酸多态位点,探讨其与北方汉族人群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poradic Alzheimer's disease,SAD)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直接测序筛查ApoD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两端内含子多态位点.选取等位基因频率大于10%的位点,利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采用病例-对照相关性研究方法 ,研究256例SAD患者以及294名健康人的ApoD多态位点与SAD发病的关系.同时对位点间的连锁不平衡及构建的单体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poD第2号外显子存在T/C多态性(rs5952),第3号内含子(rs1568566)存在C/T多态性.ApoD rs5952 T/C和rs1568566 C/T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SAD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携带rs5952C或rs1568566T等位基因分别增加SAD发病风险:校正后rs5952 χ2=9.282(P=0.002);rs1568566 χ2=5.072(P=0.024).进一步分析证实性别和ApoD多态性存在交互作用.rs5952-rs1568566位点间存在连锁不平衡.结论 北方汉族人ApoD基因存在第2号外显子rs5952和第3号内含子rs1568566 2个多态位点;ApoD多态可增加SAD发病风险;携带rs5952T或rs1568566C单体型可能对SAD的发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type 1 motifs,ADAMTS)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体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易损性及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684例脑梗死体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338例)和易损斑块组(346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检测指标、ADAMTS rs402007(G/C)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易损性的危险因素和ADAMTS基因多态性与危险因素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易损性中的交互作用。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分析不同基因型与阿托伐他汀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糖尿病比例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间GG基因型与GC+CC基因型分布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LDL-C、HCY、FIB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易损性的危险因素(P<0.05)。LDL-C与ADAMTS基因rs402007位点存在交互作用(P<0.05)。GG、GC、CC基因型组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44例(82.29%)、209例(84.27%)、233例(89.27%)。各基因型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治疗前、治疗后LDL-C水平,以及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T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GG基因型为参考,GC基因型与阿托伐他汀治疗的疗效无相关性(P>0.05),CC基因型与疗效有相关性(P<0.05)。结论 ADAMTS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易损性存在相关性,与阿托伐他汀的降脂疗效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CASP8基因多态性rs6723097、rs13113与脑膜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5例脑膜瘤患者和195例健康对照,运用多重SNaPshot分型技术进行多态性检测,比较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脑膜瘤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析CASP8基因rs6723097和rs13113与脑膜瘤临床表型的关联性。结果 CASP8基因rs6723097位点基因型GG、GT、TT在脑膜瘤组分布频率为23.4%、47.3%、29.3%,在对照组中为22.6%、51.3%、26.2%;rs13113位点基因型AA、AT、TT在脑膜瘤组分布频率为22.0%、49.8%、28.3%,在对照组中为24.1%、51.3%、24.6%。未见两位点多态与脑膜瘤发病风险存在关联(P>0.05)。多态性位点间的连锁不平衡检验显示rs6723097和rs13113位点呈连锁不平衡(D’=0.901)。在脑膜瘤不同临床表型之间,rs6723097和rs13113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中国人群中CASP8基因rs6723097和rs13113位点遗传变异与脑膜瘤发病风险可能无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iR146a的基因多态性与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EOAD)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103例EOAD患者和100名健康对照组人群,采用SnapShot分型技术检测miR146a基因的rs2910164和rs57095329的多态性.结果 病例组的rs57095329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P=0.027 0,等位基因频率P=0.004 2),而rs2910164的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型P=0.595 7,等位基因频率P=0.322 6).结论 miR146a基因的rs57095329多态位点与EOAD的发病风险具有相关性,rs57095329的G等位基因是EOAD的发病风险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Werner(WRN)基因与中国人群脑膜瘤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对215例病理确诊的脑膜瘤病人和219例健康人,采用Snapshot方法对4个多态性位点(rs3024239、rs2725364、rs1800392、rs1801195)进行基因分型,比较脑膜瘤与健康人群之间WRN基因不同位点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并根据性别、年龄及病理亚型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rs3024239多态性位点与内皮型脑膜瘤发病关联,rs3024239位点携带等位基因C的人群内皮型脑膜瘤的发病风险较低(P=0.015)。余3个位点多态性与脑膜瘤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4个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不同年龄与性别的脑膜瘤人群的发病风险无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中国人群中WRN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脑膜瘤的发病风险具有相关性,rs3024239位点等位基因C能降低内皮型脑膜瘤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S100β蛋白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rs6265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对神经阻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疗效的影响。方法 285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接受神经阻滞治疗后,依据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标准分为治疗有效组(226例)和治疗无效组(59例)。比较2组血清S100β蛋白、BDNF水平及BDNF-rs626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析BDNF-rs6265基因多态性与治疗无效的关系。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神经阻滞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子降维法分析BDNF-rs6265 基因多态性分别与血清S100β蛋白、BDNF交互作用对神经阻滞治疗无效的影响。结果 2组患者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巴塞尔指数(BI)评分、血清S100β蛋白、BDNF水平、BDNF-rs6265基因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混杂变量后,CC型基因携带者治疗无效风险是TT基因型患者的1.762倍;CC型、CT型与TT型基因患者间的饮酒史、高血压、NIHSS评分、血清S100β蛋白、BDNF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100β蛋白≥0.44 pg/mL、BDNF<6.21 ng/ml、BDNF-rs6265携带C基因型是神经阻滞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S100β蛋白及BDNF均与BDNF-rs6265 基因多态性存在交互作用。具有血清S100β蛋白及BDNF水平异常和BDNF-rs6265 基因多态性交互组合人群的神经阻滞治疗无效风险是非上述组合人群神经阻滞治疗无效风险的2.77倍。结论 血清S100β蛋白水平、BDNF-rs6265 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神经阻滞治疗疗效相关,二者存在交互作用。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4, 51(2): 61-68]  相似文献   

10.
背景 抑郁症和失眠症常共病存在,两者存在一些共同的发病机制,并可能受相同的多效性基因调控。既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一般采用单性状研究,在解释基因多效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狭窄性。目的 识别与失眠症和抑郁症相关的遗传变异位点,检验抑郁症和失眠症是否存在共同的遗传因素。方法 抑郁症GWAS数据来自精神疾病遗传学联盟(PGC),共包含246 363例抑郁症患者和561 190例正常对照。失眠症GWAS数据来自睡眠障碍知识门户,共包含1 331 010例受试者。采用条件错误发现率(cFDR)和联合的条件错误发现率(ccFDR)方法筛选与抑郁症和失眠症相关的遗传位点,采用通路富集分析检验这些位点的生物学功能。结果 抑郁症和失眠症存在显著的多效性富集现象。利用cFDR方法,以cFDR<0.01作为显著性阈值,鉴定出21个易感位点与抑郁症相关(其中17个是新识别的),38个易感位点与失眠症相关(其中28个是新识别的)。以ccFDR<0.05为显著性阈值,识别出16个多效性位点与抑郁症和失眠症均相关,其中15个是本研究新识别的。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抑郁症和失眠症均关联的易感位点富集于突触传递相关通路,如突触后密度(GO:0014069,P=4.91E-04,FDR=4.84E-03)、不对称突触(GO:0032279,P=5.09E-0,FDR=4.84E-03)、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受体水平的调节(GO:0099072,P=5.11E-04,FDR=1.69E-02)。结论 失眠症与抑郁症之间存在多效性富集现象,其共病机制与突触传递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非病毒载体因其安全性好而在基因治疗领域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各种各样的非病毒载体处在不断的研究中,壳聚糖季铵盐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材料,同样也具有作为基因递送载体的潜质。 目的:考察壳聚糖季铵盐体外基因转染活性,寻求一种新的非病毒基因载体递送系统。 设计、时间及单位: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04/12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所完成。 材料:质粒pcDNA3.1-EGFP为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实验室保存。以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作为改性剂制备壳聚糖季铵盐,用复凝聚法制备载基因纳米粒。 方法:凝胶阻滞实验分析壳聚糖季铵盐包裹质粒的能力,DNase I的保护实验分析载基因纳米粒的抵抗核酸酶降解的能力,体外基因转染实验评价纳米粒的体外转染活性,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测定转染结果。通过考察转染液中有无牛血清和递送不同剂量的基因对转染效率的影响,寻求本递送系统较好的转染条件。另外,用MTT法测定壳聚糖季铵盐的细胞毒性。 主要观察指标:壳聚糖季铵盐和pcDNA 3.1-EGFP以何种比例结合形成的纳米粒、转染液中有无牛血清,质粒的量为多少时对人胚肾T细胞的转染效率是最高的;不同浓度的壳聚糖季铵盐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结果:壳聚糖季铵盐纳米粒能转入人胚肾T细胞,虽然转染效率略逊于聚乙烯亚胺,但是细胞毒性明显小于聚乙烯亚胺。壳聚糖季铵盐纳米粒转染细胞72 h后效率较高,经综合分析,当pcDNA质量为2 μg,壳聚糖季铵盐和pcDNA以质量比为5结合形成的纳米粒,在无血清条件下对人胚肾T细胞进行转染,转染效率是最高的。 结论:壳聚糖季铵盐纳米粒能将基因递送到细胞内,并且报告基因能在细胞内表达。因此,壳聚糖季铵盐用做基因递送的载体系统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 (L RP)基因、丁基胆碱酯酶 (BCHE)基因多态性与 Alzheim er病 (AD)的相关情况。方法 应用 PCR- RFL P方法 ,在 38例 AD患者和 40名正常人中观察 L RP和 BCH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 ,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AD患者 L RP基因 C/ C纯合子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 C频率均高于对照组 (P<0 .0 5 ) ,AD患者 BCHE基因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中国人群中 ,L RP基因多态性与 AD呈正相关 ;BCHE基因多态性与 AD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13.
p53、p16和Rb在原发和继发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p53、p16和Rb在原发和继发胶质母细胞瘤(GBM)中表达的差异性及其意义。方法对28例原发、32例继发GBM和6例正常脑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Rb表达,并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其p53、p16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正常脑组织中无Rb表达,28例原发GBM中有6例表达缺失(21.4%).32例继发GBM中有4例表达缺失(12.5%),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53和p16mRNA和蛋白表达,发现所有继发GBM中p53表达强度较原发GBM明显增加(P〈0.051,同时28例原发GBM中有10例p16表达缺失(35.7%),32例继发GBM中仅有2例p16表达缺失(6.25%),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细胞周期调节基因p53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增加和p16在同样水平表达缺失是原发与继发GBM重要的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的变化,可能是基因治疗GBM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WD基因12号外显子突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国人Wilson病(WD)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特征。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型(PCR-SSCP)银染技术研究70例无亲缘关系的WD患者和30例正常组的WD基因12外显子,对有异常泳动者经DNA自动测序技术证实其突变性质和位置。结果:正常组未见异常。患者组发现11例异常(11/70占15.7%),二种错义突变,其中9例为Thr935Met突变(9/70,占12.9%),2例为Lys952Arg突变(2/70占2.8%)。结论:第12外显子是中国人WD基因突变热区之一,发现一种未见报道的新型错义突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成人散发起病的下运动神经元病(lower motor neuron disease,LMND)患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 1,SOD1)基因、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urvive motor neuron,SMN)及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对明确诊断疾病类型的作用。方法收集43例成人散发起病表现为LMND的患者取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分别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SOD1基因外显子1-5,SMN基因外显子7及男性LMND患者AR基因外显子1,对产物进行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及测序。结果在43例成年LMND患者中,未发现SOD1基因突变。2例男性患者有SMN1外显子7的纯合缺失,诊断为Ⅲ、Ⅳ型脊髓性肌萎缩(SMA)。在31例男性患者中发现3例AR基因外显子1的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数分别为49、50、52,可诊断肯尼迪病。结论对LMND患者进行SMN1基因外显子7及AR基因外显子1检测,可使部分散发或无明确家族史的患者明确诊断,并可对病情及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6.
17.
Rb基因与细胞衰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多种衰老细胞系中,抑癌基因Rb的活性增加,其编码的Rb蛋白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调节细胞增值,在细胞衰老信号传递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Rb蛋白的磷酸化状态与细胞增值分裂密切相关。本文就细胞老化与细胞周期停滞、Rb基因概况、影响pRb磷酸化状态因素(包括一些细胞因子对其的影响以及Rb蛋白自身状态的改变)及其与调控细胞周期、影响细胞衰老关系作一综述,并进行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CD、Flt-1基因对恶性胶质瘤细胞VEGF表达及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CD、FLT-1基因共表达质粒pEGFP-C1-CD-Flt-1转染恶性胶质瘤细胞,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VEGF含量,实时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检测细胞VEGFmRNA及蛋白的表达,通过MTT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其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转染72h后实验组细胞VEGF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培养液中VEGF含量降低,细胞活性受到抑制,流式细胞术发现实验组细胞的G1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出现凋亡。结论重组质粒pEGFPC1-CD-Flt-1,其体外可抑制恶性胶质瘤细胞VEGFmRNA及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活性、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er2C111G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南地区汉族人群睡眠癫痫的关系。方法选取湖南地区汉族癫痫患者300例及健康对照组100例,癫痫患者按好发时间分为觉醒癫痫组、不定期癫痫组、睡眠癫痫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测序方法检测Per2基因C111G位点的多态性。结果湖南地区汉族人群中,Per2基因C111G多态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C型87.0%、CG型13.0%、GG型0.0%,等位基因C和G频率分别为93.5%和6.5%。癫痫组和对照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癫痫亚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频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r2基因C111G位点多态性可能与湖南地区汉族人群睡眠癫痫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朊蛋白基因(PRNP)129密码子多态性与老年性痴呆(AD)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PCR-RFLP方法检测驻京部队干休所60例晚发AD(LOAD)患者与92例健康老年对照的PRNP129密码子基因、ApoEε4等位基因多态性。结果驻京部队干休所汉族老年人群中PRNP129密码子甲硫氨酸纯合(MM)基因型频率为94.08%,甲硫氨酸缬氨酸杂合(MV)基因型频率为5.92%,未发现缬氨酸纯合(VV)型。ApoEε4等位基因分层前后,MM基因型发生LOAD的风险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NP129密码子MM型不是LOAD的独立危险因素(OR=3.27,95%CI=0.402~26.605)。结论东亚人群与欧洲人群PRNP129密码子多态性分布不同。PRNP129密码子MM基因型携带者发生LOAD的风险无显著增高,提示MM基因型不参与LOAD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