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总结龈下喷砂(甘氨酸颗粒)治疗在慢性牙周炎进入牙周维护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经过完善的基础治疗,进入维护期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5例,均接受口腔上下半口对照设计,随机将其半侧牙作为观察组,给予甘氨酸龈下喷砂,另半侧为对照组,使用PS尖行超声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分别记录治疗前后两组的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探诊出血阳性位点百分比[beeding on probing,BOP(+)%]及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并比较1周的PLI,以及1周、1月的PLI、BOP(+)%及PD的牙周指标,同时评估时间及疼痛度。结果:治疗前观察组PD为(4.65±0.56)mm,对照组PD为(4.82±0.63)mm。治疗后观察组PD为(3.21±0.28)mm;对照组PD为(3.81±0.34)mm;两组治疗前后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疼痛评分观察组为(1.97±0.61)分,对照组为(4.04±0.84)分,两组间的差异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9.544,P<0.05)。平均治疗时间观察组为(182.0±82.5)s,对照组为(345.5±116.9)s,两组间的差异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5.116,P<0.05)。观察组不同时期的PLI评分相较于基线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的BOP阳性位点观察组为(27.23±2.43)%,对照组为(24.06±2.10)%;治疗后的BOP阳性位点观察组为(19.52±2.41)%,对照组(21.09±2.63)%。两组治疗前后BOP(+)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氨酸龈下喷砂应用于牙周维护期的治疗能够有清除菌斑,降低患者疼痛感,提高患者舒适度,节省治疗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讨8种牙周可疑致病菌感染和细菌性阴道炎的关系.方法 选取48例细菌性阴道炎和47例阴道健康患者.采集其阴道分泌物和牙周龈下菌斑,通过DNA提取和二步PCR的方法检测8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即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福赛坦氏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sdenticola,T.d)、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intermedia,P.i)、变黑普氏菌(prevotellanigrescens,P.n)、微小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micros,P.m)、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nucleatum,F.n)和直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rectas,C.r)在其中的分布情况.同时记录社区牙周指数规定牙位的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和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结果 实验组的牙周病患病率、PLI、BOP和CA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D在2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龈下菌斑和阴道分泌物中均检测出8种牙周致病微生物;T.d在实验组龈下菌斑和阴道分泌物中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7种微生物在2组之间检出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细菌性阴道炎患者的牙周病患病率较高;8种牙周致病菌可能是龈下菌斑和阴道分泌物中的常驻菌群.T.d感染可能与细菌性阴道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牙周炎伴有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分析慢性牙周炎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无冠心病史慢性牙周炎患者43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18例;冠心病合并慢性牙周炎患者40例,设为实验组,其中男23例、女17例。记录牙周指数:探诊深度(PD)、探诊出血(BOP)、附着丧失(AL),研究两组之间牙周指数的关系;采集龈下菌斑,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5种常见牙周致病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中间普氏菌(Pi)、福赛拟杆菌(Bf)和齿垢密螺旋体(Td),分析两组细菌统计学差异。结果   两组之间牙周指数BOP、PD、AL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实时定量数据经统计学处理,Pg的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a、Pi、Bf及Td的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伴有冠心病的牙周炎患者,其牙周指数均较无冠心病史牙周炎患者严重;龈下菌斑中Pg含量高的牙周炎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38例不同临床诊断的四组受检者龈下菌丛的暗视野显微镜观察表明,病变部位龈下螺旋体及能动菌数高于健康牙周。健康牙周龈下螺旋体为3.4%。健康与病变处各类菌分布的变异较大,提示单独作为牙周健康与否的诊断指标不准确。相关分析表明螺旋体数与临床指数值间呈正相关,球菌与BI、PD间呈负相关;袋深相同而病变性质不同的龈下螺旋体分布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牙周状况、龈下螺旋体和糖尿病早期诊断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患有慢性牙周炎患者,根据空腹血糖的高低分为两组,空腹血糖(FBG)〉5.6mmol·L^-1为实验组(20例),FBG〈5.6mmol·L^-1为对照组(20例),检查口腔牙周情况: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并计数指数牙(16、21、24、36、41、44)的临床附着丧失(CAL)和龈下螺旋体比例。结果 实验组85.0%的CAL〉0,对照组为55.0%(P〈0.05);实验组易患牙周炎指数牙的PD、CAL和龈下螺旋体比例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FBG〉5.6mmol·L^-1牙周破坏倾向于比FBG〈5.6mmol·L^-1组更重;龈下螺旋体对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或许可以充当一个粗略的预示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核潜艇艇员长航前后牙周状况和牙周可疑病原菌的变化.方法 选择78名核潜艇艇员,于长航前后分别检查16、41牙位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并在颊侧龈沟底部采集龈下菌斑样本,采用PCR方法分别检测7种牙周可疑病原菌,比较枪出率.结果 与长航前相比,长航后菌斑指数(PI)、牙龈指数(GI)、探诊出血(BOP)虽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升高具统计学意义(P<0.05).长航后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中间普氏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出率有增加(P<0.05).结论 核潜艇艇员长航可引起龈下菌斑中牙周可疑病原菌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牙周翻瓣术与二次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scaling and root planing,SRP)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牙周基础治疗6w后牙周探诊深度为5~7mm的单根牙117颗作为研究对象,同一患者的左右两侧牙随机分为二次SRP组和改良Widman翻瓣组。二次SRP组患者在局麻下对纳入的患牙用赛特力超声治疗机和Gracey刮治器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翻瓣组患者在局麻下行改良Widman翻瓣术。治疗后3、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复诊,并对患者的受试牙进行牙周专业检查,记录探诊出血(BOP)、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水平(CAL)及牙龈退缩(GR)。结果二次SRP组和改良Widman翻瓣组治疗后6个月患牙的BOP阳性率、PD、CAL、GR分别为16.92%、(2.82±0.74)mm、(5.05±1.02)mm、(2.02±0.60)mm和11.60%、(2.54±0.49)mm、(4.90±0.83)mm、(2.35±0.67)mm,两组治疗后6个月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间BOP阳性率、PD及CA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Widman翻瓣组GR明显高于二次SRP组(P<0.05)。结论对于单根牙,二次SRP和改良Widman翻瓣术可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但翻瓣术后的牙龈退缩较二次SRP明显。  相似文献   

8.
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前后龈下菌斑内螺旋体和球菌的百分比组成的改变,为慢性牙周炎的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均施以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所有患者每周复诊1次,采集龈下菌斑,进行刚果红染色,镜检计数螺旋体及球菌的百分比,同时检测患牙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袋探诊深度(PD)。结果:患者经治疗1周后,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值变化极为显著(P〈0.01),2周后牙周袋探诊深度(PD)、螺旋体的减少及球菌的增加也极具显著性(P〈0.01),至3周时趋于稳定。结论:基础治疗能明显改善临床SBI,使螺旋体百分比显著降低,球菌百分比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口腔卫生对金属烤瓷桥基牙牙周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采取口腔卫生措施前后金属烤瓷桥基牙牙周健康的变化,探讨维持基牙牙周健康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54例金属烤瓷桥患者,观察对比其采取口腔卫生措施前及采取口腔卫生措施3个月后基牙与同颌同名非基牙的龈沟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以及龈下菌斑细菌的构成比。结果:施加口腔卫生措施后,基牙各临床指标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龈下菌斑球菌、螺旋体和梭形杆菌构成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前基牙各项指标均劣于非基牙,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基牙与非基牙的龈沟出血指数、附着丧失以及龈下菌斑梭形杆菌的构成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牙周探诊深度和龈下菌斑球菌构成比的差别仍有显著差异(P〈0.01),螺旋体构成比的差别有差异性(0.01〈P〈0.05)。结论:金属烤瓷桥基牙比非基牙更容易形成牙周破坏,施加口腔卫生措施可以改善基牙的牙周健康状况,但基牙的菌斑控制较非基牙困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一次性全口龈下刮治(full-mouth 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FM-SRP)与分象限龈下刮治(quadrant 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Q-SRP)对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需进行牙周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54例,分为FM -SRP组27例和Q-SRP组27例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3,6个月后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牙周附着水平(Attachment Level,AL)、探诊后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的变化,并记录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和止痛药使用情况及术后是否有发热症状.结果:两组龈下刮治后3,6个月后PD、AL、BOP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FM-SRP组VAS评分高于Q-SRP组(P<0.05);术后两组均有患者出现发热症状,但两组平均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SRP和Q-SRP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FM-SRP术后全身反应稍明显,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段炽岷 《中外医疗》2013,(34):24-25
目的 比较1周内饮酒超过250 mL与不饮酒牙周炎患者实施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治疗术(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SRP)时,对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和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的影响.方法 选择临床上中到重度的牙周炎患者,其中1周饮白酒超过250 mL(或者相当于白酒250 mL)患者75例,不饮酒患者63例,局麻下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SRP)后,局部龈下放置25%的甲硝唑膜.由同一位检查者分别于初诊及6个月复诊时用牙周探针检查记录探诊深度(PD)和临床附着水平(CAL).结果 治疗后6个月复诊时,饮酒组PD减小量和CAL增加量均小于不饮酒组,螺旋体比例(S%)降低量饮酒组亦较小.结论 饮酒患者对SRP治疗的反应性较差,且对于局部抗生素治疗的敏感性亦较低.  相似文献   

12.
唐莉红  袁爽  彭晶 《广东医学》2016,(Z1):151-153
目的:探讨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对成人牙周病患者前牙扇形移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6例牙周炎所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治疗后给予患者为期1年的随访,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分别在基线、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正畸治疗结束即刻、正畸治疗结束1年后检查,包括:探诊深度(PD),126颗切牙共756个位点;探诊出血(BOP),共256个位点;覆盖(OB),126颗切牙;覆(OJ),126颗切牙。结果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后,21.03%(159/756)的位点PD≥4 mm,13.10%(33/252)的位点BOP阳性,较基线时[分别为73.80%(558/756)和77.39%(195/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正畸治疗结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后,63.49%(80/126)的观察牙达到正常覆盖,48.41%(61/126)的观察牙达到正常覆,较基线时[分别为11.90%(15/126)和19.84%(25/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正畸治疗结束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给予牙周炎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可对牙周炎症进行有效控制,且有助于消除创伤,取得稳定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笑气吸入镇静在龈下刮治术和根面平整术(subgingival 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SRP)中的镇静效果.方法:选择两侧都需行SRP的患者40例,试验组为患者一侧行笑气加利多卡因麻醉下SRP,对照组为患者另外一侧行利多卡因麻醉下SRP,观测术前、术中及术后患者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填写患者Frankl治疗依从性量表和Houpt行为量表.结果:两组在整个SRP过程中BP、HR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Frankl治疗依从性评分值和Houpt行为评分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笑气吸入镇静在SRP中,可减轻患者恐惧和紧张情绪,治疗过程顺利,使患者舒适地渡过SRP术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伴牙周病患者牙周干预后临床指标的变化和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 Pg)的检出量变化,初步探讨龈下微生物的检出量与牙周干预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伴有牙周病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记录牙周指数。实验组进行牙周干预并取龈下菌斑检测,对照组仅取龈下菌斑进行检测。6个月后复查。观察临床指标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检出量的变化。结果基线时两组的临床指标和Pg检出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6个月时,实验组临床指标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g检出量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牙周干预治疗后,实验组出血指数(SBI)和附着丧失(AL)值均减小,SBI和AL值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对照组基线和6个月的临床指标值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Pg的PCR定量检测结果在基线和6个月时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牙周干预治疗对改善牙周指数有良好效果,但是难以彻底清除牙周致病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龈下刮治术、根面平整术(SRP)联合局部用药治疗牙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30例牙周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SRP+局部用药治疗组)和对照组(SRP治疗组)各1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584,P<0.01),各项牙周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龈下刮治术、根面平整术联合局部用药治疗牙周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CBCT检测不同牙周生物型牙周健康及慢性牙周病正畸患者整平排齐阶段上颌前牙牙槽骨密度变化.方法 随机抽取20例成年女性患者, 按不同牙周状况、牙周生物型, 牙移动方向进行分组, 锥形束CT测量正畸治疗前后上颌前牙牙槽骨密度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 无论牙周状况健康与否骨密度均降低 (P<0.05) ;牙周病组唇向移动在根中腭侧、根尖唇侧骨密度降低比率薄龈型大于厚龈型 (P<0.05) ;薄龈型唇向移动牙周病组在根颈、中部唇侧及根尖部腭侧牙槽骨密度降低比率大于牙周健康组 (P<0.05) ;腭向移动牙周病组在根颈部唇、腭侧降低比率大于牙周健康组 (P<0.05) ;厚龈型唇向移动牙周病组在根颈部唇侧、根中、尖部腭侧牙槽骨密度降低比率大于牙周健康组 (P<0.05) ;腭向移动牙周病组在根中部唇侧降低比率大于牙周健康组 (P<0.05) .结论 正畸治疗可导致牙槽骨密度降低, 不同牙周生物型牙槽骨密度降低程度存在差异, 在正畸治疗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佩戴固定保持器是否影响正畸治疗后患者牙周组织的健康.方法 本项研究随机选择20例正畸治疗后患者,在固定保持器放置前1周进行临床牙周指标———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BI)、探诊深度(PD)的检查以及龈下细菌的检测(刚果红染色细菌涂片),以所测得的数值作为基线水平;在固定保持器放置后1月、2月、3月分别进行临床牙周指标检查和龈下细菌的检测.结果 固定保持器的放置可引起临床牙周指标显著增高(与治疗前比较,P <0.001).龈下菌群发生变化,球菌减少( P <0.005)、螺旋体增多( P <0.001)、梭形菌增多( P<0.01).结论 固定保持器的放置会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因此对佩戴固定保持器的患者进行规范的口腔卫生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牙周状况及唾液微生物的多样性,分析RA患者口腔微生物菌群构成特点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确诊RA患者24例和正常对照20例,记录牙周临床指标〔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同时收集非刺激性唾液,提取唾液DNA后进行高通量测序,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RA组牙周临床指标中PD和BOP略高于健康对照组,但PD(P=0.65),BOP(P=0.27)和CAL(P=0.508)三个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A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唾液微生物α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门水平上,共发现13个门,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30.2%)、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9.3%)、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3.8%)、梭杆菌门Fusobacteria(7.3%)、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5.6%)为优势菌门,RA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P=0.04)和螺旋体门Spirochaetes(P=0.01)的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在属水平上共发现144个菌属,优势菌属共12个,RA组及健康对照组在属水平上共发现11个菌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A组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 (P=0.03)、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 (P=0.005 7)、密螺旋体属Treponema (P=0.001 9)及坦纳菌属Tannerella(P=0.010)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RA组组内微生物群落相似度高于健康对照组。  结论  与健康人群相比,RA患者的牙周临床指标中PD和BOP略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人群相比,RA患者口腔唾液具有独特微生物多样性结构,两者间口腔微生物菌群结构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Er∶YAG激光排龈法和排龈线排龈法的排龈疗效。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龈下边缘单冠修复患牙100颗,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颗,分别采用排龈线排龈法和Er∶YAG激光排龈法,对两组排龈效果的满意度评价及操作过程中感觉疼痛或不适的患者数进行比较;采用牙周出血指数(GBI)和牙周袋深度(PD)评价两种方法对牙周健康的影响。结果两组间牙预备体、印模和模型满意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牙龈止血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5);B组疼痛患者比例(12%)少于A组(92%)(P〈0.05);两种方法治疗前与治疗后及两种方法之间GBI值、PD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排龈法均可获得良好的排龈效果,Er∶YAG激光排龈法可减少牙龈出血,术中患者疼痛反应小,而且对牙周健康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PERIOWAVETM治疗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患者随机分入3组,其中A组在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Scalingand Root Planning,SRP)之后接受1次PERIOWAVETM光敏灭菌治疗,B组在SRP后及6周时各接受1次PERIOWAVETM光敏灭菌治疗,而单纯SRP组仅接受SRP治疗。在治疗前,6周以及12周时检查记录牙周探诊深度(PD)及釉牙骨质界到龈缘的距离,计算附着丧失(AttachmentLoss,AL)的程度。结果在6周及12周检查中,各组的附着丧失(AL)均明显改善(〈0.01)。在基础检查中各组AL无明显差别,而经过2次激光治疗后的患者AL改善明显大于另外两组(A组,B组,C组12周时AL改善分别为1.19mm,1.67mm及1.17mm),与SRP组比较,B组AL改善0.44mm。结论在研究条件下,辅以2次PERIOWAVETM光敏灭菌治疗牙周炎对于AL的改善明显好于单独使用SR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