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耳蜗核、上橄榄核复合体、外侧丘系、下丘共同组成听觉脑干中枢.下丘是耳蜗与大脑之间听觉信号传输的重要中转站,解剖位置恒定,易于定位和进行电生理记录,是研究皮层下听觉中枢功能的重点.本文拟就正常下丘神经元对纯音刺激的反应特点,以及外周听器损伤后下丘神经元的生理学改变和神经递质改变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感音神经性聋概述 由于耳蜗毛细胞、听神经、听觉通路或各级听中枢神经元受损害,致声音的感受与神经冲动传递障碍者,称感音性聋或神经性聋.其中毛细胞病变引起者称感音性聋(耳蜗性聋或终器性聋),病变位于听神经及听觉通路者称神经性聋(蜗后性聋),病变发生于听觉中枢核团或大脑皮层听中枢者称中枢性聋.  相似文献   

3.
豚鼠耳蜗损伤对耳蜗核神经元细胞面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耳蜗损伤对中枢听觉系统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及在改变过程中的意义,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观察5只新生和13只成年豚鼠损伤耳蜗后不同时间腹侧耳蜗核神经元细胞面积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卡铂选择性破坏灰鼠的内毛细胞和Ⅰ型传入神经末梢已被人们所证实,但是,卡铂是否损害耳蜗核、下丘和听觉皮层还不清楚,本文旨在观察卡铂对灰鼠听觉中枢的毒性作用。方法采用恒低温冷冻连续脑组织切片,以中枢听觉系统神经元的密度来评价卡铂对灰鼠中枢听觉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注射卡铂3和4周后,耳蜗背侧核和腹侧核神经元明显的减少,与正常动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下丘和听觉皮层神经元的变化与正常灰鼠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说明注射卡铂3和4周后对耳蜗核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可引起耳蜗核神经元明显的减少,但是,对灰鼠下丘和听皮层未见明显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耳蜗疾病响度重振现象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听觉生理学研究听觉系统在感受外界声音刺激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的神经生物学和心理学过程。在生理情况下,耳蜗是连接有声世界和中枢认知的一道门户,它把声信号的物理刺激,转变成听神经上的电信号。当遇到噪声、药物等对听觉有害的情况时,耳蜗又是首先受损的器官并导致耳聋。因此,系统研究耳蜗生理学,探讨耳蜗对声的感受及其调控的神经生物机制,是对耳聋进行研究必须首先考虑的重要课题。解放军耳鼻咽喉研究所听觉生理实验室在连续的几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对耳蜗响度重振现象的发生机制、耳蜗传入和传出通路的调节、耳蜗支持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总结了我所35年来在听觉生理学研究方面的进展、临床应用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中枢听觉处理障碍(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s,CAPD)是中枢听觉神经系统的一种神经生物学方面的缺陷,影响基本的听觉感知能力,包括定位、偏向,语音或非语音的辨别,听觉模式识别,听觉时间信息处理(时间统整、时间顺序和时间遮掩),竞争声或退化声下的听觉能力等。CAPD可能与其他疾病共存,影响患者的听力、学习和交流。病因包括创伤、神经毒性物质、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等。目前为止CAPD的发病机制不明。听觉中枢蛋白组学分析是研究CAPD发病机制的第一步,耳蜗核作为听觉传导通路中最底层的核团,对时间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声源定位起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分析耳蜗核相关蛋白在中枢听觉处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先天性聋儿来说,耳蜗植入的关键是植入年龄的选择。尽管动物研究已经表明中枢听觉系统在缺乏声刺激时仍可以建立有效的神经联系,但长期听觉阻隔还是会引起中枢听觉系统广泛的退变,这些变化包  相似文献   

8.
探索P物质在听觉脑干中枢中对声信号的频率分析作用。方法采用短音刺激,短纯音前掩蔽法和豚鼠耳蜗核、正丘、核团内电极,记录CN及IC核团内听觉诱发电位。观察核团内注射微量P物质抗体或对照注射等量兔血清后CN和IC核团内听觉诱发电位调谐曲线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神经生长因子家族与外周听觉神经系统孙建军刘外周听觉系统的形态学结构包括:听觉感受器——耳蜗Corti器上皮、螺旋神经节细胞(传入神经元)与橄榄耳蜗束(传出神经元),共同参与完成对外界声信息的感知、分析和传导过程。近十年来随着神经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对...  相似文献   

10.
人工耳蜗植入后听力及言语能力恢复与中枢听皮质功能密切相关,听觉中潜伏期诱发电位可反映中枢初级听觉皮层的功能状态。本文综述了听觉中潜伏期诱发电位的起源,声刺激和电刺激,测试方法,影响因素以及临床意义,并讨论其与人工耳蜗植入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耳蜗为重要的听觉感受和传导器官,其损伤后将影响声音信号感受及传导,改变外周听觉传导通路,从而导致听觉中枢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本文综述了细胞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等,在耳蜗损伤后,在听觉中枢中表达的变化。但这些因子在  相似文献   

12.
综述听觉系统声源定位的机制及声源定位测试的研究现状。目前,听觉系统对于声音在双耳间形成的特定信号来辨识方向性的机制已研究得较成熟,但听觉中枢如何整合双耳间信号特性来定位的机制尚不明白。研究表明,大部分听障患者在经过听力干预后的声源定位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使用双侧人工耳蜗或结合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患者的声源定位能力较单侧使用耳蜗的患者好。  相似文献   

13.
老年性聋大多表现为双侧、进行性、对称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该病以高频听力减退、言语识别率下降为主要特征。老年性聋的病变部位包括外周听觉系统特别是耳蜗以及听觉中枢的退行性改变。老年性聋表现出中枢处理听觉信息速度的减慢、噪声环境下言语识 别困难,而且中枢听觉处理障碍是老年性聋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研究大脑中枢病变的新型手段。本文从老年性聋的诊疗现状以及fMRI应用在老年性聋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探讨fMRI对于明确老年性聋中枢听觉处理机制以及为未来听觉康复干预提供指导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言语识别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就言语识别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认为言语识别缺陷的机制不清,目前主要有耳蜗损害假主,听中枢功能障碍假说,认知功能缺陷假说及“听觉模型”假说等,并重点讨论了频率择取,噪声和混响,年龄及纯音听阈对言语识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听觉通道、中枢听神经核、脑皮质、神经元及外周听觉系统随年龄变化出现退行性改变,并与听力损伤的时间成正比。为了评估60岁以上耳蜗植入患者的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人工耳蜗植入语前聋儿童的皮层听觉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CAEP)P1波潜伏期的发展规律,评估不同年龄段植入人工耳蜗语前聋儿童的中枢听觉系统的发育。方法以人工耳蜗植入语前聋儿童50例(植入年龄15~66月,平均38.7±15.2月,其中小于42月龄者27例,大于42月龄者23例)和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听力儿童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500、1000、2000、4000 Hz四种频率的短纯音(tone burst,TB)刺激声分别对受试者进行皮层听觉诱发电位测试,并对人工耳蜗植入语前聋儿童进行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或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meam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IT-MAIS/MAIS)评分,比较两组P1波潜伏期,对P1波潜伏期和IT-MAIS/MAI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正常听力儿童四种不同频率短纯音刺激记录的CAEP P1波潜伏期与年龄均呈负相关(P<0.01);42月龄前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前聋儿童P1波潜伏期与正常听力儿童无统计学差异(P>0.05);42月龄以后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前聋儿童的P1波潜伏期较正常儿童显著延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CAEP P1波潜伏期与IT-MAIS/MAIS量表评分均呈负相关(P<0.01),不同频率TB刺激声下的P1波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于42月龄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前聋儿童的中枢听觉系统发育较正常听力儿童延迟。  相似文献   

17.
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可以由听觉传导通路中的耳蜗、听神经、脑干听觉通路和听觉中枢病变引起,其中耳蜗毛细胞极其脆弱,易受药源性、病原性以及噪声暴露等诸多因素损伤。现已有斑马鱼、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多种脊椎动物模型被用于听觉系统、造血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研究[1],斑马鱼因体型小、繁殖周期短、幼鱼透明、产卵量大、与人类基因同源性高,被广泛用于构建人类疾病模型和大规模的化学药物和遗传筛选[2,3]。  相似文献   

18.
探索耳蜗电刺激的听觉中枢电活动机理,为多道人工耳蜗电刺激的部位代码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记录单单位和多单位电位反应的方法,分别描记17只猫听觉下丘核团对耳蜗内单极电刺激,耳蜗内双极电刺激和纯音刺激反应的空间调谐曲线。结果 耳蜗内双极电刺激能兴奋下丘中的特定区域,类似于纯音刺激的反应;而耳蜗内单极电刺激使下丘细胞广泛地被兴奋,不能提供部位代码。  相似文献   

19.
听力损失(hearing loss,HL)和认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CF)有着密切的关系。耳蜗是听觉信息传入和传出的重要结构,即中枢听觉系统接收和反馈听觉信息的重要窗口。耳蜗精细结构就具有言语编码的功能,耳蜗的基底膜(basal membrane,BM)和毛细胞(hair cells,HCs)从基底圈到顶圈有序的改变,以及传入和传出突触复合体在耳蜗水平为言语编码提供了物质基础。而耳蜗每个内毛细胞(inner hair cells,IHCs)上有20-30个活动区(active zone,AZ),这种空间分布与言语声的时空分布的识别密切相关。当外周HL后,听觉中枢输入减少及重组,导致言语识别困难。探讨HL导致的听皮层CF变化的发生机制,可在临床中,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早干预对听觉和言语康复效果较好,且为治疗措施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 CI)是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听觉和言语康复的主要方法, 随着人们对听觉系统和中枢可塑性的深入研究,手术技术及辅助工具的开发,以及人工耳蜗植入相关电子科技和材料科学的发展,人工耳蜗及相关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本文分析人工耳蜗植入体,尤其是电极设计和言语处理器的升级、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的拓宽、术前评估手段的完善及精准微创人工耳蜗植入和残余听力保留的开展,并对人工耳蜗植入相关技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