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患者男性,55岁。因反复间歇性右下腹痛伴腹泻2年入院,口服解痉剂能使腹痛缓解。结肠镜检查回盲部2.5cm×3.0cm广基隆起,表面光滑,充血明显,边界清晰,活检钳推之质软。结肠镜诊断为回盲部粘膜下肿瘤。活检组织学检查:回肠粘膜炎症。B超示肝、胆、胰、右下腹未见异常,粪常规正常。患者要求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回肠末端粘膜松弛呈水泡样,即切开粘膜作十字缝合。术后诊断为回盲瓣脱垂。术后随访5月,腹痛消失,大便正常。讨论回盲瓣脱垂临床较少见,一般无明显症状。内镜诊断回盲瓣脱垂要与回盲部肿瘤或腔外压迫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病历摘要 患者男,66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左下腹持续性隐痛和腹泻3个月,体温波动于38.5~39.5℃,大便3~6次/d,黄色水样便;无畏寒、恶心、呕吐等症状,2006年3月6日至24日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肠镜检查提示降结肠、乙状结肠溃疡,活检病理为"结肠慢性炎症伴坏死及肉芽组织形成";大便培养"粪肠球菌优势生长",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伴菌群失调",用奥沙拉嗪和头孢三嗪等抗炎治疗,腹痛缓解,体温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半个月后因腹泻症状无改善而自动出院.  相似文献   

3.
肠结核的早期诊断尚有一定困难 ,我院近期通过电子肠镜诊断早期肠结核 2例 ,现报道如下。例 1.男性 ,36岁。肠镜号 10 316。因右下腹痛伴腹泻3个月就诊 ,排便每日 3~ 7次 ,为黄色稀便。查体 :腹平软 ,全腹无压痛。粪常规化验无异常。X线胸片未见异常。在门诊行肠镜检查 :回盲部及升结肠均有明显充血水肿 ,回盲瓣上附有黄白色粘液 ,在回盲瓣上取活检 ,病理报告为慢性粘膜炎性改变。在回盲瓣上取白色粘液涂片 ,找到抗酸杆菌。检查后 ,用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痨治疗 3个月后 ,上述症状明显改善 ,复查肠镜 ,病变已愈。例 2 .女性 ,6 7岁。肠镜号…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24岁.因"腹泻两个月余"于2012年1月20日入院,两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为黄色稀便,每日2~3次,无脓血便,伴间歇性发热,以午后发热明显,最高体温39℃,伴乏力、纳差,无咳嗽、咳痰及盗汗,体重减轻约10kg.曾在外院行肠镜检查提示回肠末端溃疡,骨髓穿刺不排除真菌感染,给予抗生素和支持治疗1月余,无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肠镜观察研究回盲部在小儿肠套叠发病中的相关机制。方法研究组选取106例用空气灌肠整复成功的急性肠套叠患儿,均在治疗成功后12h行大肠镜检查,对照组为103例腹泻伴便血行大肠镜检查的患儿。2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镜检观察回盲部征象改变:回盲瓣松弛、回盲瓣充血肿胀(脱垂)、回盲部炎性滤泡增生、回盲部黏膜损伤(充血、糜烂、瘀斑等),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在回盲瓣松弛65例(61.3%)、回盲瓣充血肿胀含脱垂36例(33.9%)、回盲部滤泡增生106例(100.0%)、回盲部黏膜损伤33例(31.1%),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内〈1y及〉1y患儿的上述内镜观察指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肠套叠的发生与回盲瓣形态功能变化紧密联系,1岁以内儿童发生肠套叠可能与回盲瓣松弛有关,且临床常表现为回结型肠套叠;1岁以上儿童发生肠套叠可能与回盲瓣充血肿胀(脱垂)有关,且临床常表现为回盲型肠套叠。  相似文献   

6.
1病历摘要患者男,37岁。因反复腹痛,发热2年余,于2005-09-12入院。2年前无诱因阵发性腹痛,右侧腹、右下腹明显,不伴腹泻、呕吐。半个月后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在当地医院诊治未明确诊断,抗炎治疗无效。到我院肠镜检查示:回盲部及升结肠近端散在不规则溃疡面。病理诊断为(升结肠)溃疡。回当地医院仍给抗炎、中药及灌肠治疗,体温过高时静滴过地塞米松,治疗期间基本无腹痛、发热。5个月前腹痛、发热加重,体温最高41℃,伴畏寒,无寒战,抗炎及不正规激素治疗体温不能控制,再次转诊我院。病史中无呕血、黑便,无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体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及病理检查对回盲部溃疡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至2010年肠镜检查中检出的228例回盲部溃疡病例,就其临床特征、内镜及病理检查、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比较克罗恩病及肠结核内镜下的形态特征.结果 (1)溃疡性结肠炎及回盲部肿瘤结合内镜及活检组织病理检查通常可明确诊断,回盲部的非特异性溃疡局部溃疡整齐或局限,多数经抗生素及培菲康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克罗恩病及肠结核只有少数通过内镜及病理活检确诊,多数经试验性治疗后随访明确诊断.(2)克罗恩病的溃疡多呈纵形或不规则形伴黏膜卵石征和肠腔狭窄,而肠结核溃疡多呈环形或环周分布伴息肉样变.结论 回盲部溃疡病变诊断主要依靠反复的病理检查及试验性治疗,尤其是肠结核和克罗恩病的诊断,因此寻找一种特异性血清或免疫组化的指标鉴别诊断回盲部溃疡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病历摘要患者女,18岁,因乏力、浮肿半年,加重伴发热1个月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渐感乏力、双下肢浮肿,伴腹泻,平均每日2~3次,呈薄糊状或稀水样便。近1个月来,乏力加重,伴胸闷、腹胀,并发热,体温在37.5~40℃。起病以来,无咳嗽咯痰,无腹痛,无恶心呕吐,体重无明显下降。既往无慢性肝炎、结核病史。已停经3个月。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无回盲部非特异性溃疡的诊断,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回盲部局限性溃疡为特征的慢性疾病,随着近年来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的推广应用,回盲部非特异性溃疡的检出率得到明显提高。肠镜检查时常发现有个别患者全结肠为正常内镜表现,仅在末端回肠或回盲瓣存在局限性溃疡,从外观看溃疡小,形态较规则,周边黏膜正常或充血水肿,病变肠段蠕动良好,触之质软,镜下为良性溃疡改变,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37岁。因反复腹痛,发热2年余,于2005—09—12入院。2年前无诱因阵发性腹痛,右侧腹、右下腹明显,不伴腹泻、呕吐。半个月后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在当地医院诊治未明确诊断,抗炎治疗无效。到我院肠镜检查示:回盲部及升结肠近端散在不规则溃疡面。病理诊断为(升结肠)溃疡。回当地医院仍给抗炎、中药及灌肠治疗,体温过高时静滴过地塞米松,治疗期间基本无腹痛、发热。5个月前腹痛、发热加重,体温最高41℃,伴畏寒,无寒战,抗炎及不正规激素治疗体温不能控制,再次转诊我院。病史中无呕血、黑便,无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体重下降4kg。既往史:16岁因“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10d因肠扭转再次手术切除约8cm末段回肠。  相似文献   

11.
例1患者男,22岁,因反复乏力8年,伴间断腹痛、便血半年入院.患者8年前出现乏力、全血细胞减少,经多次骨髓检查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长期以糖皮质激素治疗,半年前患者出现间断腹痛伴便血.血常规示WBC 2.5×109/L,Hb38 g/L,PLT 14×109/L,CRP 28.6 mg/L,抗核抗体及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均阴性.肠镜检查示回盲部隆起溃疡性病变,表面糜烂,黏膜肿胀明显,回盲瓣及阑尾开口结构不清,病理检查示大部分为炎性肉芽组织及坏死,其间见少量淋巴结组织增生,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排除淋巴瘤,诊断为CD.半年来以环孢素规则治疗,病情基本稳定.此次患者因腹痛、便血再次发作入院,血常规示WBC2.8×109/L,Hb 93 g/L,PLT 48×109/L,肠镜检查示回盲瓣结构破坏,末端回肠见一环堤样溃疡,直径约2 cm,病理检查示黏膜慢性炎性反应伴糜烂,腺体杯状细胞减少,可见潘氏细胞化生,碱性磷酸酶NBT/BCIP特殊染色(+),支持CD诊断.经抗感染、支持、调节肠道菌群等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2.
以消化道损害为主要表现的白塞氏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58岁。因腹痛、腹泻40天入院。大便每日10余次,为黏液稀便,无血便,大便前腹痛,便后缓解,不发热。近1个月时有胃区隐痛,伴反酸,嗳气,无恶心,呕吐,无呕血。自行于院外静点氨苄青霉素,症状无缓解。追问病史,近20年来反复出现口腔溃疡,近半月舌缘、颊黏膜再次出现溃疡。近  相似文献   

13.
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62岁。因“反复腹胀腹痛半年”至当地医院就诊,行肠镜检查提示回盲部溃疡、糜烂,上覆白苔(图1),病理提示:少量炎性坏死及多量肉芽组织增生,符合溃疡改变。另见钙化血吸虫卵沉积及少许多核巨细胞。考虑诊断为慢性血吸虫肠病。当时胸部CT提示:左下肺团块状影,考虑肺结核可能,入我院进一步治疗。入院查体:神清,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哕音。腹平软,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扪及,全腹未触及包块。患者30年前曾患肺结核,当时抗结核治疗约1年。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21岁,因腹泻2个月,腹胀、双下肢水肿20余天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解黄色稀便,量少,4次/d,伴食欲下降,予诺氟沙星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20d前,患者感觉腹胀,解黏液血便,量较多,6-8次/d,并出现双下肢水肿,但无发热,盗汗、腹痛。  相似文献   

15.
1 病例描述 患者男,55岁.以"蛋白尿待查"于2006年4月收入我院肾内科.患者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双下肢浮肿,午后加重,伴有晨起眼睑水肿,尿量减少,每日约500 ml,伴周身乏力,头晕,无肉眼血尿,无皮肤紫癜,无过敏、关节疼痛病史.患者5个月前曾因"腹泻,黏液脓血便"来我院消化内科住院,行肠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初发型、活动期),一直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应用思密达口服、甲硝唑灌肠治疗.  相似文献   

16.
病历摘要 患者男,53岁.因反复腹胀、腹泻3个月,水肿1个月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胀、腹泻,为水样便,约10次/d,含不消化食物,无黏液脓血.在当地医院行结肠镜提示为结肠炎,病理活检提示为慢性炎症改变,予抗感染治疗后有所缓解,大便2-3次/d,黄软便.1个月前出现全身水肿、乏力,遂来我院住院诊治.体检: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血象:WBC 16.02×109/L,嗜酸性粒细胞(EOS)0.70.  相似文献   

17.
庞智  贾黎明  郑家驹 《胃肠病学》2004,9(3):184-184
病例:患者男,47岁,因反复腹痛、腹泻1年余于2003年4月19日收入我院消化内科。患者一年多前开始出现脐周疼痛,并伴腹泻(大便性状为稀便,有黏液,无血便),症状日渐加重。入院前半个月来每日腹泻10余次,并夹杂有鲜血,在当地医院经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经治疗效果欠佳,故转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3年余,应用“胰岛素”治疗,无其他特殊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75mmHg(1mmHg=0.133kPa)。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未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脐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和肌卫.肝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皖南地区回盲部病变的发病情况及内镜下特点。方法回顾总结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窥镜中心近4年来肠镜检查中发现的回盲部病变发病情况及内镜下特点。结果 2009年9月至2013年6月共行电子结肠镜检查12 328例,发现回盲部病变225例。其中回盲部息肉76例,恶性肿瘤40例,慢性炎症37例,憩室20例,溃疡18例,外压隆起9例,阑尾病变5例,间质瘤4例,克罗恩病3例,肠结核2例,血管病变2例,血吸虫肠病2例,囊肿1例,脂肪瘤1例,未明确诊断的隆起灶5例。在肠镜检查中,回盲部发病率较低,发病率为1.83%,但回盲部病变的种类繁多,总体上以良性病变为主,良性病变占80.00%,恶性病变占17.78%,未明确的隆起病灶占2.22%。良性病变中主要以息肉为主,占良性病变的42.22%;恶性病变主要以腺癌为主,占恶性病变的77.50%。结论常规结肠镜加上病理组织学检查是诊断回盲部病变的主要手段,结合超声肠镜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张梅  朱雪磊  李萍  班博 《山东医药》2009,49(37):115-116
病历摘要 患者男,50岁。因腹痛6个月,发作性意识不清3个月收入院。6个月前患者出现上腹正中部隐痛不适伴腹胀,且阵发性加重,无发热、恶心、呕吐、腹泻、黑便;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示疣状胃炎,结肠镜检查示回盲部炎症,予以奥美拉唑及中成药(药名不详)等治疗后腹痛缓解,但消瘦明显,体质量下降约10kg。近3个月来患者常于凌晨4:00~5:00在睡眠中出现胡言乱语、烦躁不安,伴大汗,家人协助其进食及饮糖水后症状可缓解;当地医院多次检查空腹血糖在1.87—2.33mmol/L之间,行颅脑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24岁,因"反复腹泻十余年加重伴消瘦1年"入院.患者自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为黄色稀水样便,含不消化的食物,每日4-7次,给予对症治疗,未见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