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普外科术后患者行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数字随机的方法,把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普外科术后患者6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分析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营养各项指标结果。结果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后,患者身体营养各项指标均得到了显著改善,治疗前后营养各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普外科术后患者来说,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PN)支持对ICU内机械通气危重患者脱机的意义。方法:268例因各种病因致呼吸衰竭的危重患者,在机械通气撤机期间给予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并与124例撤机训练期间未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肠外营养支持组营养支持后有关营养状况的指标明显改善,负氮平衡减轻(P<0.05)。撤离呼吸机的呼吸力学指标明显改善,呼吸机参数条件降低(P<0.05),该组脱机平均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一次性脱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外营养支持有助于增强呼吸肌的质量和功能,有利于早期脱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并肠外营养支持在外科术后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0例外科术后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对照组15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一日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按(1.5~2)mL/kg加入N(2)-L-丙氨酰-L-谷氨酰胺注射液.治疗后检测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免疫指标.结果:治疗第7天观察组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加用N(2)-L -丙氨酰-L-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外科术后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采用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对营养状况的改善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9年11月-2013年7月机械通气患者26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13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氮平衡变化;比较呼吸机相关性肺炎(Y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营养费用,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肠内营养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氮平衡较肠外营养组明显增高(P〈0.05);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营养费用、平均住院时间均较肠外营养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正确合理地运用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治疗老年ICU重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老年ICU重症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两组均给予机械通气、抗感染、补液等常规治疗及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体重等指标水平,记录两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体重等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肠内营养支持的基础上,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治疗老年ICU重症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次实验的主旨在于研究不同方式的营养供给途径对于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摄入和免疫的不同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12月入住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机械通气患者48例,将其分为两组,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TPN)组和肠内营养(EN)组,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在营养支持前和营养支持后十天各指标变化,其中指标包括各类影响,免疫球蛋白,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各类并发症等,之后对这些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这两种营养供给方式的区别。结果:十天后EN 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血清总蛋白(PT)、ALB、PA 和 HB水平明显上升(P<0.05), TPN组病人也较治疗前显著性上升(P>0.05);与TPN组比较上述指标显著性上升(P<0.05);EN组免疫指标:IgA、IgM较营养支持前明显升高,与TPN组比较P<0.05;EN组与TPN组比较,机械通气时间缩短,并发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相比于肠外营养支持更能够加快患者的痊愈,有利于病情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2例临床小肠移植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疗效的总结,探讨小肠移植中合理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方案.方法 对2例小肠移植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治疗,术前采用肠外营养(PN)辅助肠内营养(EN)的营养支持方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术后采用先给予全肠外营养(TPN),接着PN+EN,逐渐过渡到全肠内营养(TEN)的营养支持方案.观察患者术前营养状况的改善及术后小肠吸收功能恢复情况和患者体重及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2例患者术前行营养支持治疗后体重均有所增加,营养状况改善,顺利进行手术;术后2例患者小肠吸收功能恢复良好,均从TPN顺利过渡到TEN,时间分别是术后20和24 d.结论 合理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是小肠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食管癌病人术后营养状况恢复的影响,评价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以华瑞公司生产的肠外营养产品对食管癌术后病人进行营养支持,在术后各个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各项营养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的测定,并以术后普通输液病人作为对照。结果:早期肠外营养支持的食管癌术后病人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明显改善,结论:肠外营养支持对食管癌术后病人营养状况的恢复和免疫功能的改善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途径的营养支持治疗ICU接受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 方法 将ICU内60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32例)和全肠外营养组(TPN,28例).EN和TPN组患者均接受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监测两组间治疗前后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机械通气时间、上臂肌肉周径和肱三头肌皮皱褶厚度,并计算氮平衡. 结果 上臂肌围和肱三头肌皮皱厚度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氮平衡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机械通气时间EN组低于TPN组(P〈0.05). 结论 ICU机械通气病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能更好地提供营养底物,并有效地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肠内组和肠外组各30例。肠内组在机械通气48 h内根据病情通过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肠外组在机械通气7 d内采取肠外营养支持,7 d后再通过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7 d营养费用、1周撤机成功率、28天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指标。结果治疗7 d后2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变化无统计学差异(t=0.662、0.528,P>0.05);肠内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7 d营养费用明显低于肠外组(t=2.153,15.520,P<0.05);肠内组胃反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肠外组(x~2=12.857,P<0.05),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及其他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则明显低于肠外组(x~2=4.091、4.472,P<0.05);2组患者的1周撤机成功率、28天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67、0.295,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够缩短机械通时间,降低营养费用,减少VAP及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在患者胃肠道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对ICU重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1.
张威  冼翠萍 《海南医学》2008,19(5):67-68
目的评价不同营养支持对接受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3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早期肠内营养(EN)组和早期完全胃肠外营养(TPN)组,监测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IgA和医疗费用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营养支持治疗后EN组营养及免疫指标均高于TPN组,临床相关费用低于TPN组。结论对于COPD机械通气的患者,EN更符合生理状态,更能有效地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呼吸机应用时间,提高撤机的成功率,并大幅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2.
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的效果与优缺点.方法 选择呼吸监护室的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62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治疗组)与肠外营养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瑞高,对照组给予一般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对比两组血气、营养指标变化、撤机、住ICU与营养支持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除住ICU时间治疗组短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指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肠外营养支持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0%,局部出血、诱发/加重心力衰竭、气胸/血气胸、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分别为27%、20%、17%、10%;肠内营养支持出现腹胀、恶心、呼吸机相关肺炎、脱管、误吸各占31%、22%、19%、15.6%、12.5%.结论 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一样可取得较好疗效,但肠内营养方便,并发症较轻,可缩短住ICU时间,更适合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是花费低、效果好的营养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甲氧氯普胺对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早期营养患者193例,对照组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103例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甲氧氯普胺,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机械通气时间、1周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的NR2002评分、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总蛋白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周后NR2002评分、血清前白蛋白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第3、7天的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返流、消化道出血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7 d营养费用、28 d治疗费用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甲氧氯普胺可以改善机械通气患者营养状态,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及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对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 93例肺心病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A组 (单纯肠内营养组 ,EN组 ) ;B组 (单纯肠外营养组 ,TPN组 ) ;C组 (肠外、肠内序贯营养组 ) ,每组 31例。观察患者各营养支持 1周后的血清白蛋白 (ALB)、总蛋白 (TP)和血红蛋白 (HB)的变化。结果 C组在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状态指标上优于A、B组 (P <0 .0 5 )。结论 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较单纯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支持更为合理 ,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5.
陆学安 《吉林医学》2014,(35):7842-7843
目的:观察分析胃癌术后早期经鼻营养管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择进行胃癌手术的9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胃癌术后早期经鼻营养管肠内营养支持方式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各项康复指标、术后营养指标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各项康复指标、术后营养指标改善程度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中发生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有4例,对照组患者未见类似的并发症。结论:采用胃癌术后早期经鼻营养管肠内营养支持疗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胃肠道恢复时间,临床疗效优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一种短期肠外营养支持方法的效果。方法:将5 2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肠外营养支持组与对照组;观察在治疗后5~9d的氮平衡、营养指标及耐受指标变化。结果:营养支持组术后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各营养指标差异有显著性,耐受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采用适当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能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病人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EN)支持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将40例中等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成EEN组和肠外营养(TPN)组,自术后第2天起分别给予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前后血清营养指标及术后的消化道症状、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营养药物费用、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均较营养支持治疗前明显上升(均P<0.05),而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EN组肛门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较TPN组缩短(均P<0.01),营养药物费用及术后住院时间亦少于TPN组(均P<0.01),两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腹部手术后进行EEN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恢复,并能节省医药费用,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机械通气患者全胃肠内、全胃肠外以及混合营养支持的营养指标、并发症以及综合指标,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5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病病例,其中27例接受全胃肠内营养支持(TEN),22例接受全胃肠外营养支持(TPN),26例采用混合营养支持。比较此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的变化以及肠道菌群失调、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病率,并比较患者脱机时间、病死率、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治疗14天后三组患者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质、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均较入院时增加,TEN组与TPN组比较,营养指标增高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过程中,TPN组的肠道菌群失调、转氨酶升高、高血糖的发生率均高于TEN组和混合组,TEN组和TPN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各组之间的综合指标,TPN组脱机时间、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显著延长(P〈0.05),病死率显著高于TEN组(P〈0.05)。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支持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缩短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是机械通气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胃肠道术后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与全肠外营养的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胃肠道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运用早期肠内营养、完全肠外营养、肠外营养-早期肠内营养三种不同模式进行营养支持,观察比较三种模式的营养支持效果、并发症以及肠屏障功能等情况。结果 PN-EN组受试者与TPN组和TEN组体重、HB、ALB、TFN、PA、肠源性细菌DNA、尿L/M等相关检测指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PN-EN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小于TPN组和TEN组。结论 PN-EN模式对胃肠道术后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有利于术后患者营养水平的提高,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胃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应用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EEN+PN组)和单纯肠外营养支持(PN组)两组。观察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营养学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EEN+PN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PN组(P<0.05)。两组术后在营养支持后体重、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和血红蛋白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能对胃癌术后患者进行有效的营养支持,联合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可促进胃癌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