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分析西双版纳州2013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西双版纳州传染病监测与报告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登革热暴发疫情现场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西双版纳州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328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294例,输入性病例34例(老挝19例、缅甸9例、泰国5例、广州1例),年报告发病率为115.30/10万,无死亡病例。发生2起暴发疫情,疫情涉及到全州2县1市。发病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89岁,以20~49岁青壮年为主;男性604例,女性709例;职业以商业服务、家政及待业和离退休人员居多。检出4个血清型登革热病毒,其中本地感染流行株为登革Ⅲ型,境外输入性病例病毒株,老挝为登革Ⅱ型,缅甸为登革Ⅰ、Ⅳ型。[结论]西双版纳州登革热防控形势严峻,存在境外输入传染源和适宜媒介伊蚊生存繁殖的生境条件,应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防止登革热疫情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
福州市2004年登革热疫情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登革热流行因素,探讨相应的防制策略和措施。[方法]对福州市2004年登革热病例个案及疫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月8日至10月22日合计发病94例,轻型76例,无死亡。病例集中在台江区的新港街道、瀛洲街道与闽侯县祥谦镇和连江县风城镇,为局部暴发;30~59岁57例,男性42例,女性52例;病人血清登革热IgG抗体均为阳性,从6份病人血清中分离出6株Ⅰ型登革热病毒。[结论]本次登革热疫情为输入性的。  相似文献   

3.
1999年夏秋 ,福州市近郊曾局部流行 5 5年未遇的登革热[1] ,经单克隆抗体检查系登革病毒Ⅱ型所致 ,流行的传播媒介为白纹伊蚊。现将 2 0 0 0~ 2 0 0 1年开展的福州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监测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在福州市原登革热流行区 (仓山区 )与周边危险区 (鼓楼区、台江区、晋安区、马尾区、长乐市 )设置 6处监测点 ,对媒介孳生地与蚊虫密度进行监测[2 ] 。资料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2 )病原学检测 :2 0 0 0年采集 5~ 11月份登革热患者和可疑患者的血标本 ,捕捉白纹伊蚊成蚊 4 0 0 0余只 (2 4只为一组 ) ,分别接…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杭州市2018年-2020年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特征.方法 应用RT-PCR方法检测血清标本中的登革病毒核酸及其型别,挑选11株代表性病毒株进行病毒分离、E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及构建进化树,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8年-2020年疫情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8年-2020共发生7起登革热暴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04年福州市登革热疫情监测结果,为控制登革热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各监测点正常人群血清、发热病人血清及疫点的密切接触者血清检测登革热抗体,调查媒介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结果正常人群血清登革热IgG抗体阴性;发热病人IgG、IgM阳性94例;密切接触者血清IgG抗体阳性率为5.99%,其中台江为7.R7%,连江为10.7l%,闽侯为2.460%。各监测点年平均布雷图指数除马尾外均超过5,且疫点连江、闽侯9、10两月最高,大大超过了20。结论2004年出现登革热疫情,仅部分人群有免疫力,布雷图指数又较高,必须做好监测和防制工作,严防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在福州市的流行。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1990~2000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明确广东省登革热流行因素。探讨预防控制对策。方法 调查分析1990-2000年登革热病例的分布特征和流行因素,测定登革Ⅰ型病毒地方分离株E/NS1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结果 1990-2000年间,广东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9747例,死亡3例。年发病率在0/10万-9.75/10万之间,平均为1.27/10万。流行多呈爆发,疫情涉及13个市(占全省21个市的61.9%)。主要集中在广州,潮州,肇庆和佛山市,呈现高度集中而相对分散特点,敏月均有登革热病例报告,其中1-6月份为散发输入病例,7-12月份为流行期,男性:女性为1.04:1,所有年龄组均易感,四个型别的登革病毒均发生过流行,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可流行不同型别病毒,同一年份不同地区也可流行不同型别病毒,广东省12株登革Ⅰ型病毒地方分离株E/NS1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显示广东省登革Ⅰ型代表毒株可分为两个基因亚型。临床表现以典型登革热为主,广东省存在有利于登革热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论 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同国外登革热流行程度相关联。流行呈输入性流行的特征,至今仍无证据表明已成为地方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分离毒株E基因分子进化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3年广州市登革热疫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登革热疑似病例血清进行抗体检测,阳性病例的急性期血清标本以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采用RT-PCR扩增分离毒株的E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应用MEGA 5.05进行进化特征分析。结果 2013年广州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确诊病例1 270例,发病率为9.96/10万,以本地病例为主(占98.66%),输入病例以东南亚国家为主(占88.24%)。发病高峰为10-11月(占85.28%)。169份登革热病例急性期血清共分离48株登革病毒(Ⅰ型47株,Ⅱ型1株),与近年来广州、东南亚分离株高度同源。结论广州市登革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暴发风险较大,须加强监测力度,强化蚊媒的控制,降低登革热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8.
福州市登革热监测与媒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开展疫情监测和媒介调查,预防登革热暴发流行。方法 采集可疑病人双份血清,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和健康人静脉血,以免疫荧光法和血凝抑制检测IgM和IgG;以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和容器指数确定媒介种群密度。结果 监测不明原因发热19例,IgM和IgG抗体均为阴性;以免疫荧光法检测福州市健康人群血清318份,IgM和IgG均为阴性。11个区、县(市)65个媒介调查点幼虫密度平均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分别为18.72%、17.98%、10.42%。布雷图指数最高的地区高达47.45;8县(市)地区白纹伊蚊密度远高于市区。结论 福州市仍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危险性,应加强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1—2019年广州市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步调整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9年广州市报告登革热的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比较广州市登革热疫情的时间、空间与人群分布差异。结果 2011—2019年广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43802例,累计报告发病率为35.37/10万。本地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至12月,输入病例一年四季发生。广州市登革热病例排名前4的行政区分别为白云区(27.50%)、海珠区(13.93%)、越秀区(11.16%)和荔湾区(10.38%)。境外输入来源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东南亚国家(38.56%),境内输入来源以广东省内其它城市为主(49.78%)。本地病例中女性占比高于输入病例;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 20~39岁的青壮年,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占比本地大于输入;本地病例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为主,输入病例中商业服务占比高于本地。 结论 2011—2013年广州市登革热病例呈上升趋势,2015年大幅下降,随后发病频率与流行强度明显增加,2019年再次出现登革热流行高峰。广州市本地登革热疫情波及范围近年来呈现市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趋势,流行特点发生变化,需进—步调整登革热防控策略,加强广州市蚊媒监测系统,提高边境检疫部门应急处置工作,在登革热疫情初期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各医院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样作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对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在疫点周围开展病例搜索.共接报350例病例(包括疑似病例),采集336份血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检出登革热IgM和(或)IgG阳性296份,其中12例分离到登革热病毒;共对176个疫点进行处理.结果 广州市荔湾区2006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10例,发病率为43.66/10万(按户籍人口计算),无死亡病例;疫情涉及20个行政街,有4个暴发点;流行季节为7月上旬至11月中旬,高峰在8月下旬和9月上旬;病毒为登革Ⅰ型;男性177例,女性133例,性别比1.33∶1;发病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为3岁,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136例,占43.87%.结论 该区存在有利登革热流行的自然、社会因素,预防控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今后要加强疫情预测预报,加快老城区和城中村的改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云南省2004-2008年登革热流行态势,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4-2008年网络直报系统登革热疫情统计数据、卡片个案及现场调查等信息,用Arc View GIS3.3及Excel2007软件对2004-2008年登革热流行形式进行分析和描述。结果 2004-2008年云南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16例,除2月外各月均有病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8-11月,以9-10月最多。104例为来自缅甸、老挝为主的东南亚各国的输入病例,12例为本地感染病例。就诊属地县(市、区)涉及10个一线边境县(市、区)及4个非边境县(市、区)。本省、外省、外籍各类人群均有一定数量的病例报告。男性病例多于女性;7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发病数以0~9、15~29、35~39及50~54岁年龄组居多,占72.41%(84/116);职业分布以商业服务者、农民、学生、工人、散居儿童、干部职员和民工为主。结论云南省登革热主要为输入或输入引起本地传播的病例,我国与缅甸、老挝接壤的边境地区是登革热预防控制的重点地带,男性、商业服务者、农民、学生、工人和散居儿童是感染该病高风险人群和重点防控对象。  相似文献   

12.
Dengue serotype 3 viruses were isolated from patients in Brazil from 2002 through 2004. On the basis of phylogenetic analyses, these isolates were assigned genotype 1. This genotype had never been reported in South America before. Its appearance indicates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dengue epidemics and severe diseas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天津市登革热流行风险,为登革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根据天津市蚊虫密度监测,白纹伊蚊登革热病毒携带检测,登革热发病报告等资料,采用矩阵法对天津市登革热流行风险进行分析。 结果 2009-2014年天津市全境存在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在0.02~0.1只/(小时×灯)之间,构成比在0.12%~0.6%,2011,2013年有2例输入性病例,白纹伊蚊登革热病毒携带检测阴性,2015年8,9月布雷图指数大于5,经分析天津市登革热流行风险为低风险,但有发生流行的可能。 结论 鉴于登革热可能在天津发生流行,为做好登革热防控工作,应进一步做好登革热传播媒介白蚊伊蚊,媒介病毒携带监测,传播媒介控制,医务人员防治技术培训,大众防治知识宣传等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近年广州市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将广州市2002年与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比较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登革热社区爆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为登革热的防控积累经验。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了解疫情分布情况,即爆发时长、波及范围、人群分布以及蚊媒密度;采用ELISA法进行登革热IgM抗体检测;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2年9—11月,佛山市禅城区石湾发生了一起登革热爆发疫情,共报告确诊病例117例,发病率为49.4/10万,无死亡病例。男性发病率为46.3/10万,女性发病率为52.6/10万,男女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87,P>0.05)。主要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患者平均年龄为(39.96±1.49)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为(36.40±1.98)岁,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10±2.28)岁,女性患者的年龄比男性大6.70岁(t=2.876,P<0.05)。职业分布以商业服务、工人和离退老人为主。病例有聚集性:以疫点200 m范围聚集的病例占91.5%。发病曲线呈多峰形,说明本次疫情属多次暴露。有家庭续发,续发率为4.85%。主要发病区为石湾镇街道的传统制陶区以及陶制品销售区。扩散范围较大,有65.7%(23/35)的村居委受波及。结论本次疫情爆发属本地感染的登革热,是一次疫情控制不佳的案例。主要原因是疫情监测不灵敏,传染源发现和控制不及时;早期重视程度不足,切断传播途径的综合措施不力,蚊密度高,造成疫情不断扩大和绵延,应汲取教训。  相似文献   

16.
2000-2004年广州市登革热血清学和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对2000-2004年广州市登革热(DEN)病原体分离鉴定及流行特点分析,为该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间接酶联免疫(ELISA)法、免疫斑点法、免疫层析法、对疑似患者的血清特异性抗体IgM、IgG进行检测。用C6/36细胞对早期病例血清进行病毒分离,以间接免疫荧光(McAb-IFA)、RT-PCR方法鉴定。RT-PCR法检测成蚊、蚊幼。结果 病毒分离株经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McAb-IFA)、RT-PCR检测鉴定为Ⅰ级登革病毒。检出幼蚊有登革病毒Ⅰ型。结论2001-2004年广州市的登革热流行是由Ⅰ型登革病毒感染所致,2002年出现暴发与流行并延伸到2003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8年河南省输入性登革热的病原监测情况。方法 利用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8年河南省登革热疑似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同时采集血清,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IgM和IgG抗体以及病毒RNA;对于病毒RNA检测阳性的样本进行荧光PCR分型诊断和E基因序列扩增,阳性扩增产物测序后进行同源性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2018年河南省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29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来自东南亚地区(25/27,92.6%)和非洲地区(2/27,7.4%),以<45岁中青年农民为主,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输入性病例时间空间分布分散。29例报告病例中NS1抗原和/或IgM检测阳性的22例。8例病例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其中6例阳性且基因分型成功,其中登革病毒1型、2型各3例。1例由马尔代夫输入的2型登革病毒进行了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与2008年柬埔寨2型登革病毒JF730046一致性最高,属于AsianⅠ基因亚型。结论 2018年河南省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较2017年明显上升,但未引起河南省本地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莆田市登革热疫情现状及流行特征,为莆田152岸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提供依据。方法对莆田市登革热疫情情况及病例个案和152岸媒介监测进行分析。结果该组病例共报告登革热113例,疫情涉及1区6个乡镇或街道;病例基本集中在8~10月份,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结论莆田市登革热疫情显季节性、地方性、人群对登革热普遍易感等特征。加强监测力度,做好环境整治和防蚊灭蚊工作,加强口岸查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是防治登革热的关键;加大对居民的的健康教育,让居民自觉投入到防控登革热的运动中,是控制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