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载药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炙甘草二两,白茯苓一两半,姜五片,枣一个,较《备急干金要方》增白茯苓、大枣,减生姜用量而成,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黄连温胆汤是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温胆汤基础上加黄连而成,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活血化瘀之功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黄连温胆汤为主加减化裁治疗痰热内扰诸证,取得了较好疗效,兹介绍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2.
3.
温胆汤首出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用于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之“胆寒症”。后人多用《医宗金鉴》所载之方,由上方减生姜用量而加茯苓,主用于胆虚痰热之证。又多加减变化,使该方应用日渐扩大。我们于临证之时,凡遇属痰浊中阻之证者,常用该方加减治疗,每获良效,兹列几案,以资说明。 相似文献
4.
温胆汤最早见于《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虚寒篇,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用于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相似文献
5.
6.
7.
文章列举了5个胃痛病案,认为胃痛病因多由饮食不节,外感寒、湿,情志失调,劳倦等导致中焦脾胃受损,水谷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调,寒热错杂,久病则夹湿、夹瘀,病性多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标实以痰湿、气滞、瘀血多见。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日久及肾。故临床上辨证多从疏肝健脾,理气和胃,温肾暖肝等治疗。病案1用四逆汤加味治验气虚累及阳虚,脾肾阳虚证;病案2与四逆散加味疏肝健脾,调和脾胃治疗肝郁脾虚,肝脾不调证;病案3用桂枝人参汤加味治验脾胃虚寒,瘀血阻络证;病案4与吴萸四逆汤加花椒合二陈汤为主方暖肝理气,温化寒湿治验肝寒气滞,寒湿内阻证;病案5用大回阳饮合枳术丸加减治验脾肾阳虚,气滞血瘀证。 相似文献
8.
9.
失眠又称为“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无眠“少寐”等,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睡眠的维持发生障碍,使睡眠质量不能满足生理需要而明显影响患者白天活动(疲劳、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烦躁等)的一种睡眠障碍综合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失眠症发病率在我国不断上升,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和工作以及健康的主要问题。现代医学认为,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综合征。包括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质量较差。其原因较多,常见的如精神因素(精神紧张、过度兴奋、外伤、思虑过度等),躯体疾病(多种痛证、瘙痒、心肺疾患等),化学因素(睡前服用酒、茶、兴奋剂等),环境因素(生活习惯改变、噪音、强光、冷热刺激等)。因此,治疗时需排除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卢翠飞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5,(5):305-306
二陈汤见于《和剂局方》,由制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组成。原治痰湿内停,脾胃不和之证:作者28年来临床实践中,辨证运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16.
冯辉是湖北省襄樊市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著名专家,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尤以治疗心血管病见长.笔者有幸师从左右,跟随侍诊,兹将冯师运用温胆汤临床治疗验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佛基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21(17)
温胆汤为《千金方》中的一首名方。是方以二陈汤加竹茹、枳实,主治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惊悸,口苦呕涎等证。温胆者,实为清胆和胃。诚如《名医方论》所引罗东逸所云:“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喜雍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若夫病后,或久病,或寒热甫退,胸膈之余热未尽,必致伤少阳之和气,以故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煸蒸而不宁也; 相似文献
19.
<正>温胆汤出自宋代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是由《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衍化而来,较之多茯苓、大枣。笔者应用温胆汤及其类方"凉"、"壮"、"和"、"泄"之效于临床,多有收获,现简要介绍如下:1凉用于胆热胆为清静之腑,喜温和而主生发。罗东逸谓:"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饮食不节,肠胃受伤,宿食停滞,酿为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不和,以致眩晕、恶心、呕吐,不得安寐,此即《素问.逆调论篇》说的:"胃不和则卧不安",方选温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