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腰椎后外侧融合和BAK椎体间融合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证明BAK椎体间融合优于后外侧融合。方法 腰椎滑脱 2 6例采用Steffee钢板和后外侧融合与腰椎滑脱 16例采用Silhouetle脊柱棒系统对腰椎滑脱复位固定和BAK椎间植骨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 ,比较它们的融合、复位和临床结果。结果 后外侧融合 2 6例随诊 6~ 36个月 ,临床融合率 80 8% (2 1/ 2 6 ) ,滑脱复位率 6 1% (16 / 2 6 ) ,临床疗效 :优 9例 ,良 9例 ,可 3例 ,差 5例 ,优良率 6 9%。BAK椎体间融合 16例患者随诊 6~ 2 0个月。临床融合率为 93 7% (15 / 16 ) ,滑脱复位率为87 5 % (14/ 16 ) ,临床疗效 :优 9例 ,良 5例 ,可 2例 ,优良率 90 %。结论 对腰椎滑脱的复位固定 ,Silhouetle脊柱棒系统较Steffee钢板有较多优点 ,与后外侧融合比较 ,BAK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隙后 ,椎体界面间固定 ,椎间隙无塌陷 ,无植骨吸收 ,能增大和维持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 ,间接扩大侧隐窝和恢复脊柱生理曲度 ,有较大的植骨床 ,有利于植骨融合 ,使患者早期下床。近期随访结果表明 ,Silhouetle脊柱棒系统固定和BAK椎间植骨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Steffee钢板固定和后外侧融合。  相似文献   

2.
腰椎后是融合和BAK椎体间融合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证明BAK椎体间融合优于后外侧融合。方法 腰椎滑脱26例采用Steffee钢板和后外侧融合与腰椎滑脱16例采用Silhouetle脊柱棒系统对腰椎滑脱复位固定和BAK椎间植骨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比较它们的融合、复位和临床结果。结果 后外侧融合26例随诊6-36个月,临床融合率80.8%(21/26),滑脱复位率61%(16/26),临床疗效:优9例,良9例,可3例,差5例,优良率69%。BAK椎体间融合16例患者随诊6-20个月。临床融合率为93.7%(15/16),滑脱复位率为87.5%(14/16),临床疗效:优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0%。结论 对腰椎滑脱的复位固定,Silhouetle脊柱棒系统较Steffee钢板有较多优点,与后外侧融合比较,BAK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隙后,椎体界面间固定,椎间隙无塌陷,无植骨吸收,能增大和维持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间接扩大侧隐窝和恢复脊柱生理曲度,有较大的植骨床,有利于植骨融合,使患者早期下床。近期随访结果表明,Silhouetle脊柱棒系统固定和BAK椎间植骨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Steffee钢板固定和后外侧融合。  相似文献   

3.
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0  
目的比较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钉固定单独应用及二者联合应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10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椎间融合器、椎弓根钉固定组(A组),单纯椎弓根钉固定组(B组),椎间融合器组(C组),3组均行椎间及后外侧植骨。对3组术前、术后和随访时JOA评分、滑脱率、复位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3组术后较术前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P<0.01);随访发现:B组、C组的复位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丢失程度较A组明显(P<0.05);B组、C组植骨融合失败率高(P<0.05);JOA评分A组优良率为93%,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肯定,并发症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前路微创椎间植骨融合术联合经椎板螺钉固定选择性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采用一期前路微创椎间植骨融合术联合经椎板螺钉固定后外侧植骨术选择性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22例,其中Ⅰ度14例,Ⅱ度8例;L4/L516例,L5/S16例。患者均表现为腰部疼痛,ODI平均为46.5%。MRI检查无明显椎管狭窄,滑脱率平均22.3%,腰椎Cobb角平均-8.3°,滑移角平均5.5°。结果随访平均29.3个月,3个月时患者疼痛消失,ODI平均为6.9%,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动态X线片见椎间植骨和后外侧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5.8个月。未发生植骨不愈合、假关节、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滑脱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即刻滑脱率平均8.5%,椎间高度恢复,滑脱角术后为0°,术后腰椎Cobb角平均-18.4°。1例术中出现下腔静脉撕裂,余未出现大血管损伤、男性交感链损伤、腹壁疝等并发症。结论对于不伴有明显椎管狭窄的退变性滑脱症经前路微创椎间植骨融合术联合经椎板螺钉固定治疗可达到满意的植骨融合率和滑脱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椎弓根钉后路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或椎间cage加后外侧植骨融合两种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差异。方法对腰椎滑脱51例行椎弓根钉后路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27例(A组),行椎弓根钉后路固定联合椎间cage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24例(B组)。结果两组术后JOA评分、滑脱角、滑移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椎间隙高度、术后融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后路固定联合椎间cage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在术后椎间隙高度维持、融合率较椎体间植骨融合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6.
退行性腰椎滑脱后路手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后路手术治疗,比较后路腰椎管减压内固定并后外侧植骨及椎体间联合后外侧植骨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37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采用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内固定(A组21例)和椎体间联合后外侧植骨内固定(B组16例)手术,对两组术后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根据术前、术后X线片和JOA评分评价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结果 平均随访42个月.A组骨融合率为86%,B组为94%,两组无显著性差异.A组JOA评分优良率为90%,B组为94%,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后路后外侧植骨内固定和椎间联合后外侧植骨内固定术均是有效的手术方法,但椎间联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的骨融合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椎间融合器融合与360°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对78例腰椎滑脱症分两组进行治疗,即行椎间融合器融合40例(A组)与360°植骨融合38例(B组),分析两种方法 对腰椎滑脱症的疗效.结果 椎间融合器融合与360°植骨融合相比,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60°植骨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等方法 之一,经济实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对4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予以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植骨于3~12个月内均获骨性融合。未发生Cage融合器移位或沉陷及椎弓根钉棒松动、移位、断裂、滑脱复发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腰、腿痛VAS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复查,I度及Ⅱ度滑脱均完全复位,1例Ⅲ度滑脱复位改善明显。末次随访依据邹德威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本组优31例,良10例,可1例。优良率为97.62%。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内固定稳定可靠,复位准确,椎体间融合良好,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9.
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固定加后外侧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固定加后外侧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2年5月间89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组(A组),单纯椎弓根固定组(B组),均行后外侧植骨。对二组术前、术后和随访时JOA评分、滑脱率、复位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89例平均随访22个月(12~52月),二组术后较术前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P<0.01);A组椎间隙、椎间孔高度改善优于B组(P<0.05);B组复位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均明显丢失,10.3%的患者植骨融合失败或滑脱复发,3.4%的患者出现内固定断裂或松动。JOA评分A组优良率为93%,优于B组(P<0.01)。结论: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优于单纯椎弓根系统治疗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腰椎峡部裂滑脱三种植骨融合方法的疗效。方法腰椎峡部裂滑脱76例,横突间植骨(A组)22例,椎体间髂骨植骨(B组)29例及融合器植入(C组)25例。比较三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优良率、融合率及滑脱率。结果A组优良率为86.4%,融合率为81.8%。B组优良率为93.1%,融合率为89.7%。C组优良率为92.0%,融合率为92.0%。B、C两组术后、随访时椎间高度及滑脱矫正度的维持均比A组好,随访时滑脱率B、C两组也比A组低(P<0.05)。结论椎体间髂骨植骨及椎间融合器应用比横突间植骨融合率及优良率高,椎间高度及滑脱矫正度的维持亦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