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6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小肠扭转早期诊断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小肠扭转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16层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诊断为小肠扭转的患者,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后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3例CT诊断为小肠扭转患者中,手术证实:全小肠扭转1例、空回肠扭转5例、部分空肠扭转3例、部分回肠扭转4例。结论:小肠扭转的主要影像特征为:肠系膜血管扭转,C形征,鸟嘴征。16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小肠扭转的早期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堵塞性小肠梗阻的优势、病变征象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整理分析经手术证实的6例急性堵塞性小肠梗阻的CT资料,所有病例在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 CT诊断5例急性堵塞性小肠梗阻,与手术结果比较诊断符合程度较高,5例均见肠管"移行带",1例漏诊,但影像诊断与其继发的肠扭转符合。结论多层CT可以较准确地诊断急性堵塞性肠梗阻,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规范检查方法后,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及对并发症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肠扭转的CT特征性征象,提高肠扭转的术前CT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10例经手术证实的肠扭转腹部CT表现,均为术前全腹CT平扫加增强,并将图像传入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MPR、MIP及CTA。结果 10例肠扭转患者中,单纯小肠扭转7例,乙状结肠扭转2例,空肠合并升结肠扭转1例。CT表现为肠管不同程度扩张并长短不一的气液平,肠壁水肿,4例合并腹腔积液,其中特征性CT征象包括:7例单纯小肠扭转患者中5例出现肠管"旋涡征",6例"血管旋涡征",4例"靶环征",3例"鸟喙征";2例乙状结肠扭转患者均见"鸟喙征",可见"U字征"1例,"S字征"1例,1例空肠合并升结肠扭转患者可见肠管、血管"旋涡征"及"鸟喙征"。结论肠扭转患者螺旋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后处理技术,通常能于术前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肠扭转的CT特征性征象,提高肠扭转的术前CT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10例经手术证实的肠扭转腹部CT表现,均为术前全腹CT平扫加增强,并将图像传入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MPR、MIP及CTA。结果10例肠扭转患者中,单纯小肠扭转7例,乙状结肠扭转2例,空肠合并升结肠扭转1例。CT表现为肠管不同程度扩张并长短不一的气液平,肠壁水肿,4例合并腹腔积液,其中特征性CT征象包括:7例单纯小肠扭转患者中5例出现肠管“旋涡征”,6例“血管旋涡征”,4例“靶环征”,3例“鸟喙征”:2例乙状结肠扭转患者均见“鸟喙征”,可见“U字征”1例,“S字征”1例,1例空肠合并升结肠扭转患者可见肠管、血管“旋涡征”及“鸟喙征”。结论肠扭转患者螺旋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后处理技术,通常能于术前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肠系膜血管旋涡征在腹部多排螺旋CT图像中的显示率及形态学特点,明确其作为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的诊断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全腹部CT平扫和(或)三期增强扫描病例经影像学诊断具有肠系膜血管漩涡征的图像38例,对是否存在肠系膜血管漩涡征、漩涡征形态特点及伴随征象进行诊断分析,结合临床症状、手术结果等病史资料分析漩涡征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结果在38例病例中,CT均能发现肠系膜血管漩涡征,9例出现在肠扭转病例组(23.7%),均伴有较明显的肠管旋转。29例出现在非肠扭转病例组(76.3%),伴随征象包括肠管积液扩张(15例),肠粘连改变(9例),肿瘤性病变(5例),其中3例无伴随征象。结论肠系膜血管漩涡征并非肠系膜扭转的特异性征象,肠系膜血管漩涡征结合临床特征、伴随征象及三维重组图像分析有助于鉴别肠扭转与伴有漩涡征的非肠扭转病例。  相似文献   

6.
张怀涛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423-2424,2354
目的:探讨X线与CT对儿童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volvulus in intestinal malrotation,VIM) 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15例.8例行腹部立卧位平片检查;15例均行上消化道造影,其中10例新生儿采用76%泛影葡胺造影,6例行钡灌肠;4例行CT检查,2例行增强CT扫描.结果:①腹部立卧位平片表现: 4例见"双泡征"或"三泡征",小肠内不含气或含气较少;1例见空、回肠换位征;②上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肠完全梗阻5例;十二指肠不完全梗阻10例,见"螺旋征".③钡灌肠:回盲部位于右上腹3例,中上腹2例,左上腹1例.④4例CT显示肠系膜根部类团块影,3例见典型 "漩涡征"; 1例新生儿CT扫描肠系膜血管及"漩涡征"显示不清.结论:上消化道造影对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螺旋征"是其典型表现;新生儿采用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影取得良好效果.CT对非新生儿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漩涡征"伴肠系膜根部SMA、SMV正常排列迷失及相伴肠袢走行异常为VIM典型CT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腹内疝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例CT诊断为腹内疝,并经手术证实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CT检查采用平扫及双期增强,并进行了容积再现(VR)重组后任意切割、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处理。结果7例腹内疝中,5例有腹部手术史,7例均表现为肠梗阻,其中4例合并小肠扭转显示肠管和血管的“漩涡征”,2例出现肠绞窄,表现为肠管强化减弱、肠壁水肿、腹腔积液;5例显示疝口,并有肠聚集、移位、肠系膜血管走形异常。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和多种方法重组对腹内疝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腹内疝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腹内疝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例CT诊断为腹内疝,并经手术证实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CT检查采用平扫及双期增强,并进行了容积再现(VR)重组后任意切割、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 IP)处理。结果 7例腹内疝中,5例有腹部手术史,7例均表现为肠梗阻,其中4例合并小肠扭转显示肠管和血管的"漩涡征,"2例出现肠绞窄,表现为肠管强化减弱、肠壁水肿、腹腔积液;5例显示疝口,并有肠聚集、移位、肠系膜血管走形异常。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和多种方法重组对腹内疝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肠系膜血管旋涡征在腹部多层螺旋CT图像中的显示率及形态学特点,明确其作为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的诊断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26例行全腹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病例图像。以肠系膜血管伴或不伴肠管绕轴旋转角度至少大于90°作为漩涡征的判断标准,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对是否存在肠系膜血管漩涡征、漩涡征形态特点(位置、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旋转段血管起止点间直线距离、旋转半径)及伴随征象进行评估,并比较肠扭转及非肠扭转病例组中漩涡征各项特征的差异性。结果在626例病例中,CT发现72例肠系膜血管漩涡征,其中64例出现在非肠扭转病例组(显示率约10.4%),8例出现在肠扭转病例组(显示率约88.9%)。所有8例肠扭转病例的肠系膜血管漩涡征均伴有肠管漩涡征,6例伴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非肠扭转病例漩涡征中仅2例伴肠管漩涡征,无1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肠系膜血管漩涡征在肠扭转及非肠扭转病例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旋转角度及旋转段血管起止点间直线距离存在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42,P=0.036)。结论肠系膜血管漩涡征的形态学特征及三维重建图像分析有助于鉴别肠扭转与伴有漩涡征的非肠扭转病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 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后处理技术,探讨MSCT对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工作站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法及最大密度投影法)对19例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诊断资料,并与手术结果作对照。结果:19例MSCT检查中均有肠系膜血管“漩涡征”或肠管“漩涡征”,“鸟嘴征”9例,“靶环征”2例;19例均出现肠系膜水肿,或伴有腹腔积液;15例出现肠腔扩张积液;2例肠系膜上动、静脉位置异常;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结论: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后处理技术能显示肠系膜血管或肠管的“漩涡征”和肠管的“鸟嘴征”,评价肠系膜、肠扭转方向、程度及扭转的部位,同时可以显示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肠腔扩张积液及腹腔积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扭转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肠扭转患者的CT检查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 CT平扫显示肠管不同程度扩张、胀气,内见长短不一的液气平面影,肠壁和肠系膜增厚,密度减低,增强扫描病变肠段强化减弱。9例小肠扭转患者中,3例可见"U"形征,8例可见"漩涡征";4例见"鸟喙征";3例见"靶环征";2例MPR图像显示肠系膜血管扭曲,3例伴有腹腔积液。2例乙状结肠扭转患者均可见"鸟喙征",其中1例可见"S"征,另1例可见"U"形征。结论肠扭转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并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对肠扭转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肠出血与缺血疾病的CT征象,探讨64层螺旋CT诊断肠出血与肠缺血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内镜检查、DSA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肠出血与肠缺血疾病患者的CT表现。按照临床及CT表现分为两组:第一组肠出血组42例,另一组肠缺血组21例,分析CT直接及间接征象。结果第一组炎症性肠病18例,肠道肿瘤13例,溃疡8例,血管畸形3例;另外一组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5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6例、肠扭转3例、肠套叠2例、绞窄性肠梗阻2例;出血直接征象对比剂外溢到肠腔,间接征象只显示病变本身改变,未见对比剂外溢。缺血直接征象血管腔内充盈缺损或血管腔狭窄;间接征象包括肠管不强化、肠壁积气等有特异性,肠扭转可见漩涡征。结论肠道出血性病变多于缺血性病变,炎症、肿瘤、血管畸形大部分表现为出血;血栓形成、栓塞、狭窄、套叠及扭转表现为缺血;CT增强直接及间接征象有利于明确诊断;CTA重建还可以发现责任血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9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肠梗阻患者的64层CT检查资料,其中42例为单纯平扫,7例在平扫的基础上行两期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容积追踪等技术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9例肠梗阻病例中炎症或术后粘连21例,肠道肿瘤12例,肠扭转8例,肠壁水肿缺血8例,腹股沟疝3例,结肠息肉1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瘤1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压迫肠管1例,腹膜炎伴麻痹性肠梗阻1例,回结型肠套叠1例。CT横轴位结合MPR及容积追踪技术能显示梗阻部位及病因。结论 64层螺旋CT对肠梗阻的诊断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明确肠梗阻部位和病因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壶腹部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有完整CT资料,经手术或胰胆管逆行造影(ERCP)活检病理证实的壶腹部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直接征象:35例中30例可见十二指肠降段,其中28例胆总管下段内软组织肿块可见"截断征",2例呈"杯口征"。(2)间接征象:26例可见胆总管下段及胰管扩张呈"双管征",胆囊扩大16例。(3)十二指肠近段扩张,肠管壁不规则增厚8例,胰头、钩突部侵犯11例,腹主动旁淋巴结增大6例,肝转移5例。(4)CT正确诊断30例,1例误诊为胰头癌;2例误诊为胆总管下段结石,2例误诊为壶腹部炎症包块。结论多层螺旋CT能显示壶腹部癌的肿块,鉴别胆道梗阻的部位及性质,根据CT征象中的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能明确诊断壶腹部癌。  相似文献   

15.
徐冰  李辉 《北京医学》2013,35(4):285-287
目的 探讨肠系膜脂膜炎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21例经临床及影像诊断证实的肠系膜脂膜炎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其中手术证实2例,依据CT诊断标准诊断19例.采用CT平扫9例,平扫及增强12例.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21例病例中,12例发病部位起自小肠系膜根部,其余9例病变位于小肠系膜中上部.表现为肠系膜“脂肪晕环”征16例;“假包膜征”7例;肠系膜多发结节2例;7例表现为肠系膜血管周围局限或广泛的云絮状密度增高影;2例出现肠袢移位,无肠管受浸润病例;2例病变内可见小结节状钙化.结论 肠系膜脂膜炎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多层螺旋CT检查有助于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弓余威  薛亮栋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1):4278-4279
目的:探讨肠梗阻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手术或临床证实的肠梗阻患者的螺旋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1例肠梗阻中,肠粘连12例、肠肿瘤10例、肠扭转5例、肠套叠3例、结肠癌术后内疝1例,螺旋CT诊断肠梗阻病因符合率100%。结论:全腹部多层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是诊断肠梗阻的主要方法,多层螺旋CT对肠梗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淋巴瘤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12例肠淋巴瘤患者全部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病变位于小肠8例,结肠4例。MSCT见肠壁增厚12例,表现为局部明显软组织肿块4例;肠壁的环形浸润性增厚3例;肠系膜区肿块2例,呈"夹心面包征"或"三明治征;"2例同时发现肠壁的浸润增厚和肠系膜区肿块。病灶轻-中度强化,肠管仍保持一定的柔软度。12例病例中肠腔狭窄11例,"动脉瘤样扩张"1例。4例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MSCT扫描在肠淋巴瘤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特征,显著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及对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助于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8.
64排螺旋CT诊断成人肠套叠的征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针对成人肠套叠的64排螺旋CT征象进行分析,从而评价64排螺旋CT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19例经手术证实为成人肠套叠的患者的64排螺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2例,女7例,年龄25~60岁(平均42.5岁).结果 主要直接征象有:①同心圆征或彗星尾征,17例;②血管卷入征,10例;③脂肪征,14例.主要间接征象有:①靶环征,3例;②肠梗阻,16例;③其他征象如邻近肠系膜或筋膜浸润,4例.结论 64排螺旋CT对诊断成人肠套叠具有重要价值,诊断成人肠套叠的特异性征象是同心圆征、血管卷入征和脂肪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薄层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肺动静脉畸形(PAVMs)的诊断价值。方法经肺动脉造影(PADSA)或手术证实的11例肺动静脉瘘患者,行多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并将其与图像处理技术的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M IP)、容积再现(VR)相结合,观察病灶的空间解剖关系。结果 11例患者的MSCT检查及重建成像诊断结果与PADSA诊断相符,均能充分显示引流肺动、静脉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能准确、直观地观察畸形血管的走行、数目、直径。6例病人可见"血管蒂"征,5例可见"动脉瘤"征。7例为单纯型,3例为复杂型,1例为弥漫型。结论 MS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可取代有创性DSA检查成为PAVMs的无创性首选检查和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克罗恩病的螺旋CT表现,探讨螺旋CT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经肠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2例克罗恩病的螺旋CT表现。结果 22例克罗恩病中,4例病变在小肠,9例在结肠,9例同时累及结肠和小肠,19例呈多病灶节段性,3例呈单病灶。螺旋CT表现:所有病例肠管增厚、肠腔狭窄(16例呈非对称性,6例呈对称性),3例肠粘膜强化,15例肠壁分层(靶样征或晕轮征),6例肠周纤维脂肪增生,15例肠管外血管增粗增多(梳样征),15例肠管外蜂窝织炎形成,4例肠系膜淋巴结增大,1例腹腔炎性肿块形成,1例肠瘘形成,2例伴有腹水。结论螺旋CT可明确显示克罗恩病的肠管改变及管外并发症,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以及评价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