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表现与头颅CT特点。方法对5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头颅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生HI时部分患者病情再度加重,且以头痛频度最高,也有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根据头颅CT表现可分为非血肿型和血肿型。结论头颅CT是诊断HI的可靠手段。对脑梗死特别是大面积梗死及心源性栓塞,不论临床症状有无加重,均须定期头颅CT检查,以及时发现本病,争取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2.
出血性脑梗死38例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与CT表现特点。方法 利用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根据其临床症状变化并动态观察头颅CT表现,然后进行临床与CT分析。结果 HI发生占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的4.3%,且在病后1-2周发生率最高,发生HI时部分患者病情再度加重,且以头痛频度最高,也有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可无变化。头颅CT多表现为低密度影内可见散在斑点、斑片状或团块状高密度影。结论 掌握HI的临床特点,对脑梗死患者特别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不论其临床症状有无加重,均须定期作头颅CT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本病,争取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58例经颅脑CT/MRI证实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为7.05%,好发于心房纤颤、大面积梗死、溶栓、降纤、抗凝患者;影像学上表现为非血肿型占86.21%,血肿型占13.79%.结论 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溶栓、降纤、...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19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详细观察其临床特点,并多次复查CT必要时行增强扫描。结果所有病例在治疗中出现临床症状加重(头痛、呕吐、偏瘫加重及意识障碍加深等),CT表现以不规则出血型改变为主,好发于大脑中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区,大片脑梗死尤其心源性脑梗死表现更加典型。结论脑梗死病人治疗后症状加重,CT表现不规则出血型改变者,应考虑本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螺旋CT对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梗死的鉴别诊断作用。方法选取5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缺血性脑梗死组)和4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脑梗死组),2组均行螺旋CT扫描,并分析其CT图像的特征。结果缺血性脑梗死组病变部位额顶叶11例,颞顶叶18例,基底节8例,小脑7例,一侧大面积脑梗死6例;出血性脑梗死组患者中病变部位额顶叶8例,颞顶叶12例,基底节9例,小脑10例,一侧大面积脑梗死的有3例;缺血性脑梗死组CT征象为脑回征25例,浮云征20例,假肿瘤征5例;出血性脑梗死组CT表现为非血肿型24例,血肿型18例。结论螺旋CT能够清晰显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梗死特征,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6.
16例出血性脑梗死(HI)病人,均经二次CT或MRI检查。14例均在首次CT检查发现颅内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二次CT或MRI检查均显示大面积脑梗死伴出血,按部位分类以大脑中动脉区为最多(10例,)影学改变可分为血肿型(5例)及非血肿型(11例),本组中报告HI患者率较国外为低,所有病例治疗结果表明非血肿型预后较好,治疗中依其病变没情况进行分别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进展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的CT表现,并总结不同类型的CT表现对患者临床结局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神经内科2010-01—2013-01收治的进展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对其CT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不同CT分级、不同出血量患者的预后。结果急性期患者CT检查可见新鲜血肿,血肿边缘边界清晰,并存在高密度区。CT值为50~80HU,血肿周围可见环形低密度影。不同CT分级与不同出血量的患者其预后与临床结局有相关性(P〈0.05)。结论 CT检查对于进展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不仅有助于医生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还能准确预测患者的临床结局与预后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不同病期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CT,MRI与临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 34例不同病期结核性脑膜炎 ( TM)患者的头颅 CT、MRI及临床进行分析。2 7例头颅 CT检查 ,异常率为 66.7% ,8例头颅 MRI检查均异常。CT改变特点与 MRI基本一致 ,早期仅为脑池改变或轻度脑实质低密度影 ;中期则发展为脑水肿、脑积水改变 ;晚期可见脑实质低密度、混杂、高密度影及脑池受压、闭塞、粘连等。临床疗效近愈者影像学改变轻 ,疗效差者影像学改变重。认为影像学检查对 TM诊断、判断病情轻重及疗效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进展性脑梗死颅脑CT早期表现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05—2015-04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64层螺旋CT观察病变部位和范围,比较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与急性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颅脑CT异常表现。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脑CT主要特征为早期可见低密度征、脑动脉高密度征、局部脑组织肿胀、灰质-白质分界消失、脑组织大面积梗死。复查时,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体积明显大于急性非进展脑梗死患者(t=26.405,P0.01);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颅脑CT检查异常改变53例(63.10%),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CT异常表现84.62%,明显高于急性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53.45%(χ~2=7.498,P0.05);病情至进展高峰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体积增大12例(46.15%),出血性梗死4例(15.38%),新部位梗死4例(15.38),梗死体积未见明显变化6例(23.08%)。结论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颅脑CT主要特点为脑梗死体积增大、出血性梗死、新发部位梗死,脑CT能够准确显示病变部位和范围,为早期诊断、预防、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CTA),观察其诊断效果。结果 CT平扫初步诊断阳性率为55%,二次CT平扫复查阳性率为100%。CT表现为:22例为血管阻塞引起的大面积梗死,表现为片状低密度影,或表现浮云征、脑回征或假肿瘤征;12例为血栓脱落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密度较均匀,边界较清楚,并且阴影沿血管走行;6例为外伤所致脑梗死,表现为在损伤基础上的大片状低密度影,且往往累及灰白质。CT血管造影示大脑前动脉严重狭窄或者闭塞患者7例,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者闭塞患者18例,两动脉同时闭塞患者5例,颈内动脉末端闭塞2例,病变血管支配的脑实质范围比CT平扫所见梗死范围明显增大。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对大面积脑梗死诊断准确、省时,联合CT血管造影能够清楚显示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及病变位置,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CT和MRI-DWI在心源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资料完整的89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首次和治疗中复查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首次影像学检查表现:单发47例,多发42例。C T检查57例,超急性期2例,急性期21例,亚急性期34例;M RI-DWI检查32例,超急性期15例,急性期10例,亚急性期7例。多呈片状、斑片状分布于皮质或(和)皮质下区,CT呈低密度灶,T2 WI呈高信号,DWI呈异常高信号,范围较 T2 WI大。大梗死灶(面积>3 cm2)55个,小梗死灶(1.5~3.0 cm2)42个,腔隙性梗死灶(<1.5 cm2)63个。(2)栓塞的血管分布:颈内动脉系统受累73例,其中大脑前动脉18例,大脑中动脉55例;椎基底动脉系受累11例,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同时受累5例。(3)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表现:72例治疗中复查检出出血性脑梗死34例,1~3 d检出5例,3~7 d 9例,7~14 d 17例,14 d以上3例;影像表现为在片状梗死区内斑点、片状,血肿样出血灶或多处皮质区梗死灶内出血征象,斑点片状28例,血肿样6例,中心型10例,边缘型19例,混合型5例。结论 C T和M RI能够为心源性脑梗死的诊断、随访复查及判断预后提供更多直接可靠的影像学依据,DWI比CT与常规MR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治疗决策的确立中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死的原因、影像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分析116例出血性脑梗死的原因、影像学及临床特征(出自1990-2001年治疗的2050例脑梗死病例)。结果:2050例脑梗死中出血性脑梗死占5.66%,最常见的原因是脑梗死(62.06%),特别是心源性。最早出现的出血性脑梗死为脑梗死后17小时。78例为血肿型,38例非血肿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变或加重,特别是脑梗死或大面积脑梗死,应检查或复查CT和(或)MRI。发现出血性脑梗死,应立即停用抗凝、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3.
脑脓肿合并脑出血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脓肿并发脑出血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问题。方法 分析CT诊断为脑出血但手术证实为脑脓肿合并出血 2例的有关临床资料。结果  2例CT高密度影实为脓血混合物 ,其周边有脑水肿的征象 ,1例因误诊致术中脓液外溢并发颅内感染死亡 ,1例确诊后经手术成功救治。结论 脑脓肿合并出血会出现类似脑出血的CT征象 ,它与脑出血的区别在于高密度影周围存在低密度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脑梗死后皮质出血(cortical hemorrhagic infarction,CHI)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及病理学基础。方法分析21例影像组CT、MRI影像学特征;HE染色研究6例病理组CHI人脑标本在大体和显微镜下特点。结果影像组中12例CT在低密度灶周边皮质表面有蜿蜒走行的高密度影,MRI上T1WI相应区蚓线形高信号。9例CT未见高密度影而MRI见T1高信号。病理组大体见软化灶周边沿皮质走行弥散的点状或条索状出血。镜下软化灶周边皮质区毛细血管增多充血,小静脉扩张充血,周围见红细胞。结论MRI对CHI的诊断较CT敏感,阳性率高,有较大的临床价值;CHI梗死区脑皮质经历了出血过程,系大面积脑梗死自然病程中可经历的良性病理生理现象,预后尚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张力性血肿的CT表现及其机制。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高血压脑出血病人96例,出血后进行动态CT检查,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94例经保守治疗痊愈,另2例病情加重行血肿穿刺引流术后治愈。出血3d内血肿CT表现为高密度、边缘锐利,血肿周边有条状低密度环绕;出血后3~20d血肿CT表现为密度降低,血肿周边有片状低密度影,占位效应明显,出现较大面积花环状强化;出血后20d以上CT表现为密度进一步降低、边缘模糊,占位效应减低,仍有环状强化。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张力性血肿为血肿液化吸收过程中普遍要经过的一个阶段,其形成机制可能与血肿壁动脉血管扩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以偏身舞蹈为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的脑CT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全部由头颅CT证实,脑梗死病灶部位的在舞动对侧顶叶交界区^[1],前后长条状低密度影。结果:根据临床症状常规治疗丁酰苯类制剂,疗效显著。结论:脑梗死患者,并不全是表现偏瘫,表现为偏身舞动者,有待影像学进一步证实其解剖部位。  相似文献   

17.
出血性脑梗死23例CT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CT和临床检查,对23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HI多见于病情加重或经治疗持续不缓解或癫痫发作者16例(69.6%),病后1-2周内HI发生率达91.35%,且均见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CT表现分二型:血肿型和非血肿型。结论 脑栓塞和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症状加重或治疗后无明显好转者,建议发病后1-2周内进行颅脑CT复查。治疗中应依据曩像及病情变化而进行分别治疗。  相似文献   

18.
报告4例以肿瘤行手术切除的脑梗塞,其CT表现有持续的占位效应、呈不规则环形强化的低密度区、周围有低密度区的略高密度灶和低密度区内有结节影等特点,貌似胶质瘤,术前容易误诊。本文通过临床、CT及病理分析,认为风湿性心脏病等特殊表现,增强CT随访或增强MRI对鉴别诊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 (HI)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CT和临床检查 ,对 2 3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HI多见于病情加重或经治疗持续不缓解或癫发作者 16例 ( 69 6% ) ,病后 1~ 2周内HI发生率达 91 3 5 % ,且均见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CT表现分二型 :血肿型和非血肿型。结论 脑栓塞和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症状加重或治疗后无明显好转者 ,建议发病后 1~2周内进行颅脑CT复查。治疗中应依据影像及病情变化而进行分别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CT和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我院收治的 35例HI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病因、CT及临床表现的改变。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最常见病因为心源性脑栓塞 ,以梗死后第 2周发病率最高 ,血肿型症状重 ,有占位效应 ;非血肿型症状轻 ,但恢复慢。结论 对初诊为脑梗死的患者临床症状继续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体征以及按脑梗死治疗效果不明显时 ,应及时行头颅CT扫描 ,以相应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