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生儿病房探视陪护人员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强新生儿病房探视陪护人员管理,提高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管理质量,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方法对新生儿病房进行空气、物体表面采样,对医务人员手、探视陪护人员手采样,进行检测对比。结果探视后较探视前空气污染超标率增加58.3%,消毒后下降75.0%;探视后较探视前物体表面污染超标率增加56.3%,消毒后下降77.1%;洗手前探视陪护人员、医护人员细菌污染超标率分别为100.0%、68.3%,洗手后探视陪护人员合格率92.0%,医护人员无1例超标。结论采取有效的方法管理探视陪护人员,是降低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RICU医务人员手卫生质量持续改进与医院感染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阶段性目标监测RICU医务人员洗手液和手消毒剂消耗用量、手卫生执行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研究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连续监测4个月,RICU医务人员洗手液和手消毒剂的每床日消耗用量由16.57ml提升至26.30ml;总体手卫生依从率有55.30%上升到9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使用洗手液和手消毒剂的手卫生依从率分别由21.18%、34.12%上升至38.81%、52.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ICU医院感染率由10.26%下降至2.63%(P〈0.05);总体手卫生依从率和医院感染发生率呈负相关,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改进手卫生质量,可以提高R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保证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助产士全程陪护对降低产妇分娩出血率和提高顺产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4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0例给予常规陪护;研究组200例给予助产士全程陪护,实施一对一人性化陪护。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分娩出血量及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平均分娩时间为(7.31±0.98) h,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0.86±2.23)h(t=16.513,P<0.05);研究组的剖宫产率为3.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79%(χ2=22.573,P<0.05)。研究组产妇的SAS评分为(46.39±2.65)分,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7.36±6.71)分(t=13.402,P<0.05);研究组的产后出血率为3.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93%(χ2=5.526,P<0.05);但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研究组产妇的回访满意度为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4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26.468,P<0.05)。结论助产士全程陪护能够有效的缩短分娩时间,提高产妇的分娩质量,稳定产妇的情绪,降低产妇分娩出血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研究血液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无陪护管理前后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探讨血液科病房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方法 将实施无陪护管理前后的住院患者分成陪护组及无陪护组,对实施管理前后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及感染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无陪护组发生医院感染52例,医院感染发生率8.71%;陪护组共发生医院感染76例,医院感染发生率12.75%,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09,P<0.05);感染部位两者均以呼吸道居首,占各类感染的50.00%,其他部位依次为胃肠道、口腔及肛周等,而实施无陪护管理后呼吸道感染率从59.21%降至36.54%(x2=6.35,P<0.05);实施无陪护管理后死亡率从7.89%降至1.92%(x2=2.13,P>0.05).结论 血液科施行无陪护管理能够明显降低血液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感染死亡率,同时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提高血液科住院患者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健康体检中的医疗风险因素,探讨管理办法。方法问卷调查2007年2月-2008年2月本院健康体检管理中心(体检中心)风险管理前8640人次和2009年2月-2010年2月风险管理后8640人次对服务满意度的比较,并统计风险管理前后医护不良事件、医护投诉的发生率。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对医护人员服务的满意度从管理前90.13%升至管理后的97.88%,有显著性差异,P<0.05;风险管理后的医护不良事件,从管理前的0.36%降至管理后的0.04%,医护投诉从管理前的0.57%降至管理后的0.13%,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健康体检中心实施医疗风险管理,对预防医护安全隐患,提高体检质量,减少纠纷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开展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持续质量管理,降低其医院感染率。方法 对我院肿瘤科恶性肿瘤患得752人及相关工作人员等进行持续质量管理。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率由管理前的14.2%下降至9.6%,两者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5);平均住院日下降了17.03d,平均医疗费用下降了4240.5元。结论 持续质量管理是降低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率的先进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普通病房空气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针对普通病房空气质量中可能存在的管理缝隙,实施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结果 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后,人员培训率提高至100%,陪护探视率下降60%,空气菌落数平均下降46.2%,院内感染率平均下降了2.4%.结论 无缝隙护理管理可以加强陪护的管理,完善了护理工作流程,医院感染率也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在妇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为医院管理者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从2012年9月起对西安交通大学两家附属医院的妇科病房实行严格地精细化管理一年。2012年8月(精细化管理前)及2013年9月(精细化管理一年后)分别对妇科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统计差错事故的发生率,评估护理质量并对精细化管理实施前后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得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及护理质量得分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实施精细化管理后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实施精细化管理前的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94,P<0.05);实施精细化管理后妇科病房差错事故发生率减少,与实施精细化管理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4,P<0.05);精细化管理实施后护理质量的急救品管理、护士长管理、文件书写、消毒隔离、各班工作质量、基础护理、“三基”考核和健康教育知晓率等各维度得分均高于精细化管理实施前的护理质量得分(t值分别为10.88、14.65、16.06、35.53、22.33、22.20、30.40和45.30,均P<0.05)。结论精细化管理不但能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而且能降低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改善护理服务质量,保障妇科病人的护理安全,因此要大力提倡精细化护理管理,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手卫生依从性教育结合PDCA循环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影响,为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7月27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医务人员实施手卫生依从性教育及PDCA;其中2014年6月-2015年6月为实施前,期间于医院新生儿病房接受诊断治疗的新生儿为450例;从2015年7月-2016年7月为实施后,期间于医院新生儿病房接受诊断治疗的新生儿为490例,比较实施前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及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结果实施后有9例新生儿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83%,低于实施前(χ~2=4.214,P=0.0430.05);实施后医务人员在遵守无菌操作前后、接触患者前后和脱手套后,手卫生依从率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教育结合PDCA循环能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开展模式和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一2011年12月本院住院的孕妇242例的临床护理资料,对采用传统护理模式120例孕妇作为对照组,而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122例孕妇为研究组,观察两组护理满意率、纯母乳喂养率、日均家属陪护率和24h产后出血量。结果推行了优质护理服务后,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93.4%)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纯母乳喂养率(70.83%)比较,研究组纯母乳喂养率(90.16%)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24h产后出血量(458±164)ml比较,研究组24h产后出血量(269±78)ml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日均家属陪护率(93.3%)比较,研究组日均家属陪护率(62.3%)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科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护士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护理服务质量得到改善,患者的满意度、纯母乳喂养率得到增加、日均家属陪护率降低、24h产后出血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量化考核在病区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病区护理人员特点和病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制定量化考核标准,通过护士长、质量管理小组长、科室护士的三级考核结构每月进行考核、汇总。结果2008年与2007年相比较,护理绩效考核评分与护理服务满意度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病区实施量化考核管理后比实施前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均有提高。结论通过在病区实施量化考核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并在护理队伍中形成了勤于学习、努力进取的良好风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节假日期间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实施节假日无缝隙管理,比较实施前后节假日期间的患者满意度、医师对护士的满意度、护理质量及护理缺陷及投诉的发生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施后患者满意度由实施前的90%上升至98%,医师对护士的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3.63%上升至96.36%,护理质量较实施前有明显提高(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缺陷或投诉明显降低,由实施前的7例降至实施后的1例。结论实施节假日期间无缝隙护理管理,提高了患者及医师的满意度,提升了节假日期间的护理质量,有效地保证节假日护理安全,同时培养一批护理骨干,有利于护理管理人才的成长和储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层级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在我院妇产科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比较实施层级护理管理前后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护理部对护理质量考核得分的变化。结果实施层级护理管理后取得了以下效果:(1)患者对护士的服务、工作能力、沟通及病区管理及总体评价都有显著提高。(2)患者对初级护士和高级护士的评价显著提高,对中专学历及本科学历护士的满意度显著提高。(3)产科护士在理论知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文书、危重患者护理、病房管理等方面显著提高。结论层级护理管理能够提高产科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0月前在我院住院治疗患者200例,为对照组;选取2012年10月我院加强护理管理措施实施后住院治疗患者200例,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护理质控标准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住院治疗患者进行加强护理管理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护理干满意度、提高护理质控标准评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有效提高患者住院治疗时间,适宜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护士层级管理模式实施效果.方法 采取前后对照方式进行研究.研究组为实施层级管理后的护士,对照组为未开展层级管理的护士.比较实施前后科室整体护理质量.结果 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士技能水平和对患者病情知晓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士整体护理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士层级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科室整体护理质量,而且可以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肺结核病区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有效预防策略。方法在传染病医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实施治疗的肺结核患者中随机选取120例,称为对照组,对病区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制定相应的临床预防策略。另外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实施预防管理后的120例肺结核患者,称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医院治疗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和对照组(26.67%)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6.67%)明显降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75.00%))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满意度(93.33%)得到明显提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结核病区内,必须依照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有助于对患者医院感染率降低,同时还能过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种以提高护士执业满意度的管理方法,对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方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开展期间,在对科室14名护士采取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以提高护士执业满意度的护理管理方法,以1年为一个研究周期,在研究前、中、以自制调查问卷了解护士执业满意度,并结合同期当月病区护理部质量控制检查成绩及出院患者满意度评价护理质量。结果研究前、中、后三次发放满意度调查,护士对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的接受程度、对参与基础护理的满意程度、对在护理工作中自身价值体现的满意度、对护理工作的执业前景满意度等平均秩次逐次下降,各时间段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对现有工作、酬劳的分配方案平均秩次虽呈现下降趋势,但各时间段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各时间段中位数、最小值依次提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优质护理质控成绩逐次提高。结论在优质护理服务执行过程中,护士执业满意度的提高将有利于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并评价将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人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124例住院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循证护理组)与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各为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实施循证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病人各心功能指标、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医疗费用、对健康知识的达标率以及病人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心率失常发生率(66.13%)显著高于观察组(11.29%),两组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1);对照组健康知识达标率(70.97%)显著低于观察组(95.16%),两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心功能分级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人能够提高病人满意度,有利于病人的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科术后疼痛评估及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对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6月骨科收治的156例手术后疼痛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患者进行传统术后疼痛控制,研究组92例患者采用无痛病房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术后第1天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2.62±1.35)分,对照组(3.86±1.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5,P〈0.01);研究组患者术后夜间睡眠时间比对照组延长,研究组患者(4±1.5)h,对照组(2±1.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7,P〈0.01);患者对疼痛控制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90±7)%,对照组(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5,P〈0.05);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95±5)%,对照组患者(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5,P〈0.05)。结论:患者术后疼痛的正确评估,优质的护理干预,为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创伤的恢复及心理、生理状态的调整创造条件,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及生活质量,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更完善有效的尘肺肺泡灌洗院内感染的控制方法。方法气管镜室与医院感染管理科联合,把尘肺肺泡灌洗的院内感染控制作为每月质量监测的内容,通过对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2012年6—12月的193例肺泡灌洗的患者从多个环节进行院内感染控制,与2011年3月—2012年5月的193例肺泡灌洗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实施院内感染控制前后尘肺肺泡灌洗患者和医务人员院内感染情况、内镜监测情况,探讨更完善的院内感染控制方法。结果实施院内感染控制后,内镜监测的合格率(内镜内腔100%,内镜表面100%)高于控制前(内镜内腔92.2%,内镜表面88.1%),实施院内感染控制后,医务人员无发生院内感染,低于控制前发生率(1.81%),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1.03%)低于控制前(6.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完善后的尘肺肺泡灌洗的院内感染控制方法,能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内镜监测的合格率,更好保证尘肺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