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ten、p5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p53蛋白表达,以及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p53蛋白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失表达主要局限于子宫内膜样腺癌,占60%,5例浆液性癌中则未见pten的失表达,pten失表达在这两组肿瘤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6),p53蛋白过表达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占26.7%,在浆液性癌中为80%,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pten、p53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ten的表达缺失及p53的过表达是诊断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有价值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癌ER、P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表达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47例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ER、PR检测,结合临床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ER、PR在47例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4%和61.7%,ER、PR的双阳性、双阴性分别为48.9%和29.8%。ER、PR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随组织学分级的增高,其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的表达与肌层浸润、子宫外病灶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PR均反应了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是一个可以综合反映病程、病情和病变性质的客观指标,其测定对估计患者预后,指导临床选择激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53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p53蛋白表达与其预后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TUNEL技术,对子宫内膜腺癌癌变过程中各种病变组织中p53蛋白和细胞凋亡进行测定。结果p53蛋白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早期子宫内膜癌和晚期子宫内膜癌的表达率分别为8.31%、38.9%和57.1%。p53蛋白在晚期子宫内膜癌的表达率明显增高。结论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受p53基因调控,p53蛋白可能成为评判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ⅡmRNA binding protein3, IMP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子宫内膜癌70例,包括子宫内膜样癌52例及子宫浆液性腺癌18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IMP3的表达,同时对不同组织学类型及分级的肿瘤中IMP3的表达进行比较。结果 IMP3的++以上表达率在子宫内膜样癌与浆液性腺癌中分别为17.3%与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高、中、低分化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6.1%、31.8%及70.5%,高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P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过度表达主要出现在浆液性腺癌中,并与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IMP3检测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5.
MK、VEGF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中期因子(MK)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为子宫内膜癌的化学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9例子宫内膜癌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MK和VEGF蛋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K和VEGF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MK蛋白的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相关性显著(r=1.55,P〈0.01;r=1.11,P〈0.05),MK与VEGF 蛋白表达阳性者VEGF明显高于阴性者,二者呈正相关(r=1.76,P〈0.05).结论 MK蛋白过表达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并与VEGF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中Maspin蛋白、uPA蛋白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间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4年6月至2014年6月病理科存档的蜡块,子宫内膜癌50例、不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50例及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3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aspin蛋白、uPA蛋白、ER、PR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分析4种蛋白间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Maspin蛋白、ER、PR在增殖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中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uPA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P<0.05).Maspin、uPA、ER、PR的阳性表达率在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组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pin和ER、PR的表达呈一致性,Maspin与uPA呈负相关(r=-0.341,P<0.05),uPA和ER呈负相关(r=-0.293,P<0.05).结论 ER、PR的减少,Maspin蛋白表达的缺失,伴随uPA蛋白表达上调,四者均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浸润等过程,有可能成为判断子宫内膜癌治疗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及p5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及p5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99例子宫内膜癌中hMLH1、hMSH2及p53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99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MLH1与hMSH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3%和60.6%,与内膜癌临床分期、组织类型及组织学分化程度无关(P>0.05);99例内膜癌组织中p53阳性表达率为42.4%,组织分化程度高、临床分期早的内膜癌组织中的p53阳性率明显低于分化程度低及临床分期晚者(P<0.01);hMSH2蛋白阳性组中p53表达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hMLH1及hMSH2基因的缺陷及p53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CNA、ER和PR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CNA、ER和PR蛋白的表达变化,统计分析各组间PCNA、ER和PR表达变化与临床因素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以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①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CNA表达阳性率为89.47%,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子宫内膜单纯或复杂型增生组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P〈0.01,P〈0.01,P〈0.01)。②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表达阳性率为54.74%,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子宫内膜单纯或复杂型增生组(P〈0.01,P〈0.01),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R表达阳性率为62.Ii%,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子宫内膜单纯或复杂型增生组(P〈0.01,P〈0.01),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CNA、ER和PR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无相关性;PR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有相关性(P〈0.05),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肌层浸润深度无相关性;而PCNA、ER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以及肌层浸润深度有均无相关性。结论:子宫内膜癌中PCNA表达增加,ER和PR表达降低,PCNA、ER和PR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发展。PR在子宫内膜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作用。联合检测PCNA、ER和PR的表达可以为临床治疗子宫内膜癌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受体C met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增生期内膜中的表达状况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分化程度、淋巴浸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 4 1例子宫内膜癌及 17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35例子宫增生期内膜组织中C met表达状况进行检测。结果C met在子宫增生期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且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子宫内膜癌中C met表达随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强 (P <0 .0 5 )。结论C met蛋白对正常内膜细胞的增生、分化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同时C met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明显逐渐增高 ,推测C met蛋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C met蛋白有可能成为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 Maspin 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 uPA 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5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50例及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30例,分析 Maspin 和 uPA 蛋白在其中的表达情况及两者的相关性,以及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结果 Maspin 和 uPA 蛋白表达情况在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且二者的表达呈负相关( r =-0.341,P <0.05)。结论Maspin 和 uPA 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通过联合检测 Maspin 和 uPA 蛋白的表达情况,有助于判断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yclinD1、Cdk4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及2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40例子宫内膜癌中的CyclinD1与Cdk4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CyclinD1与Cdk4的阳性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中依次增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子宫内膜癌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CyclinD1与Cdk4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对判断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还可能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其中腺癌比例占80%以上。近年来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妇女的健康和生命,有理论认为内膜癌的发生与雌激素有关且激素受体在内膜癌中的表达可反映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并与病人对治疗的反应及预后有关。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bcl-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旨在探讨其中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为临床预后的诊断及化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和E-钙黏蛋白(E-Cad)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研究。方法:采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子宫内膜癌3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10例标本中ER及E-cad的表达水平,分析二者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1)ER、E-Cad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增生期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三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ER、E-Cad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随临床分期增高、组织分化降低、深肌层浸润、有淋巴结转移其阳性表达率呈下降趋势(P<0.01),而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中ER和E-cad阳性表达率下降,且二者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二者共同参与子宫内膜癌变过程,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发挥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及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1998年至2006年手术切取的绝经后子宫内膜标本97例,其中绝经后萎缩的子宫内膜35例,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30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癌32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Ki-67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组ER、PR的表达明显高于萎缩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组(P〈0.05).Ki-67在绝经后萎缩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逐渐增强(P〈0.05).结论 (1)雌、孕激素受体含量升高是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2)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Ki-67的高表达可预测息肉可能发展为癌.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研究P53和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法对4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P53和cyclin D1的表达检测。结果①P53在正常内膜、癌前病变和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零,1/5和71.4%;cyclln D1表达率分别为3%、1/5和57.5%;组间差异显著(P<0.05)。②P53在年龄≥50岁内膜癌中表达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肌层浸润深度≥1/2中表达较高(P<0.01)。③cyclin D1在非内膜样腺癌中表达较高(P<0.05)。④P53和cyclin D1阳性表达率与内膜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但两者强阳性表达却与分期与分化有关(P<0.05)。⑤P53和cyclin D1在内膜癌中具有协同作用。结论P53和cyclin D1在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两者过表达可作为肿瘤恶性程度和分化程度的指标,是预后差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癌基因蛋白c-erbB-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中癌基因蛋白c—erbB—2、ER及PR的表达与临尿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8例子宫内膜癌中c—erbB—2、ER及阳的表达。结果 28例子宫内膜癌中c—erbB—2、ER及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57%(15/28)、67.85%(19/28)和60.71%(17/28)。c-erbB-2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呈正相关。结论 子宫内膜癌中c—erbB-2、ER及PR的表达可作为估计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