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优化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管理流程。方法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原有信息平台上,增设条形码系统,贯穿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整个工作流程。结果系统根据原有信息生成二维条码后,工作人员在每个操作环节均使用二维码扫描技术,大大提高配置准确率。结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运行管理引进二维码扫描技术后,极大地提高了药师排药、审核和配置的准确性,减少了数字统计等非主要业务工作量,确保药师有充足的时间处理与药物治疗相关的工作,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药房》2018,(7):873-878
目的:对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进行全程信息化管理,以促进PIVAS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方法:从审方、医嘱处理、仓外调配等6个方面介绍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简称我院)PIVAS实施的全程信息化管理;选取2015年6月-2017年2月我院PIVAS的相关数据,采用回顾性分析和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评价我院PIVAS自2016年5月起实施全程应用信息化管理后的效果。结果:通过全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使用及相关管理上的改进,我院PIVAS在审方、医嘱处理、仓外调配、仓内调配、仓内核对、自动化分拣各环节实现了医嘱初审、药品数量统计、记录溯源、工作量统计、责任人与操作时间的记录等功能,同时实现了全过程的可追溯性和可查询性以及管理考核工作的量化统计。与实施前比较,实施后6项工作效率指标提升了33.3%~86.1%(P<0.05);4项工作质量指标改善了28.6%~66.7%(P<0.05);成品输液质量指标提升了12.5%(P<0.05)。结论:在PIVAS中进行全程信息化管理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并可提升管理考核工作的便捷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5,(4):506-508
目的:改进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信息化系统,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质量。方法:根据工作实际,从医嘱接收、标签查询与补打印、药品管理、收费、退药、综合查询统计等方面不断改进各功能模块,并对比改进前后的工作质量。结果与结论:经过优化改进后,改变了接收医嘱分配批次的方式,增加了标签查询和补打印的模式,建立了PIVAS二级药库的信息管理系统及相关费用的自动计费系统,增设了退药系统相关功能及PIVAS工作量查询统计功能。与PIVAS工作初期比较,摆药差错由0.8%降低至0.1%,分批次工作耗时由120 min缩短至30 min,减少了PIVAS缺药情况发生,促进了临床服务质量。通过优化改进PIVAS信息系统,能有效提高PIVAS的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4.
5.
《中国药房》2017,(13):1805-1809
目的:为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质量控制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从内部质量控制体系组织的建立、质量控制的关键指标及质量控制效果3个方面介绍我院PIVAS质量控制的管理及成效。结果:通过对审方、调配、感控、设备、药品、耗材、卫生7大方面的各项指标每月检查1次并召开1次质量控制点评会,对不合格指标和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我院PIVAS质量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质量控制指标合格率由2016年1月的84%上升到了同年6月的90%,同期差错率由0.579‰降低到0.099‰。结论:通过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关键指标对PIVAS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可有效规范各岗位工作流程、减少配制差错、保障药品配制质量。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成品输液质量管理模式。方法:介绍我院PIVAS从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四个阶段开展对成品输液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内容,并评价实施检查前后的改进效果。结果与结论:提出了PIVAS成品输液质量管理的实施要点,并从人员管理、药品管理、文件管理等方面寻求切入点,建立较完善的成品输液质量控制体系,将成品输液配制环节分为配制前、配制中、配制后三个阶段进行质量监控,形成三级检查体系对成品输液进行质量追踪并获取成品输液质量反馈意见。实施前、实施后3个月、实施后6个月成品输液常见问题数量分别为442、211、59例,达到了持续改进的目标。因此,对成品输液实行科学的质量管理可以有效提高输液配制质量,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压差管理的意义与作用,提出对压差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方法:通过医院PIVAS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对压差的管理与实践,对照规范及相关文献,提出PIVAS压差管理的关键点、适宜压差范围及监测方式。结果:粗、中、高效过滤器应进行必要的阻力压差监测;对洁净区相邻房间静压差进行监测的同时,还应监测各房间相对大气压的静压差;在设定压差监测时,洁净区相邻房间的静压差≥ 5 Pa,各房间相对非洁净区静压差≥ 10 Pa,上限以不产生哨音或影响开门即可。结论:PIVAS为达到符合规定的洁净度及职业防护,应加强对不同区域与设备的压差监测和管理;同时,建议在新制定的国家标准中设定相应的压差标准,保证净化系统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程信息化药房管理在静脉用药集中配制和合理用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IVASMATE软件实施全程信息化药房管理,选取100份输液单,分析其全程信息化药房管理前后静脉用药集中配制的效果和合理用药的情况。结果:全程信息化药房管理后处方的审核时间、排药时间和停药处理时间均明显低于全程信息化药房管理前,全程信息化药房管理后静脉用药合理使用率明显低于全程信息化药房管理前,全程信息化药房管理前后的效果,经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信息化药房管理实现了静脉用药集中配制至用药时的全程扫描核对,其有助于提高静脉用药集中配制的效果和合理用药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提高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信息管理水平,并为PIVAS中的条形码设计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我院原有的医院资源管理平台上,以二维码技术代替原来的一维码用于PIVAS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介绍其功能作用及应用效果。结果与结论:二维码技术可用于PIVAS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输液标签生成、输液记费、输液出仓核对、输液数量统计等功能中,不但信息存储量大,而且运行稳定、操作简易,在提高PIVAS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差错的同时,也为PIVAS今后的电子信息扩充提供了有力保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我院静脉药物集中配置中不合理用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对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2006年9月~2007年2月静脉用药医嘱进行审核,将不合理用药医嘱按配伍禁忌、输液溶媒选择不当、给药频次不当及中药注射剂配伍禁忌进行分类、总结与分析。结果:共审核出不合理用药医嘱126份,其中配伍禁忌46份,输液溶媒选择不当38份,给药频次不当25份,中药注射剂配伍禁忌17份。经反馈给临床,大部分不合理用药医嘱得到纠正。结论:审核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静脉用药医嘱,可提高静脉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审方干预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评估药师在审方中的作用,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抽取2012年1—8月我院PIVAS的审方记录,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多数处方用药合理,其中不合理用药处方有508张,主要表现为配伍不合理、给药方法不合理、药物配伍禁忌等。结论:PIVAS药师审方可有效地减少不合理用药处方,预防与减少因不合理用药而引发的不良事件,为促进合理用药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某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不合理用药医嘱情况。方法:统计某院2011年8月至2013年6月审核发现的不合理用药医嘱,对其进行分类并分析。结果:21个月来执行医嘱共705 883条,不合理用药医嘱554条(0.08%),类型包括剂量不当、配伍禁忌、溶媒选择不合理等。结论:该院PIVAS的开展对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院2009年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不合理用药医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2009年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不合理用药医嘱,增强合理用药意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对我院2009年14个病区长期静脉用药医嘱43835条进行药师和"美康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双重审核,主要审核内容包括浓度使用不当、溶媒选择不当、配伍禁忌、超剂量用药、重复用药等。结果:不合理用药医嘱共142条,占总审核医嘱的0.32%;其中6种2009年新引进药物引起34条,占不合理用药医嘱的23.94%;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浓度使用不当(占不合理用药医嘱的42.25%)和配伍禁忌(占不合理用药医嘱的25.35%)。结论:新引进药物易增加不合理用药医嘱的发生几率,故药师应加以重视,认真审核,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9.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不合理用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机抽取本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2008年长期医嘱12210份,对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其中376份医嘱存在用药与诊断不符、重复用药、配伍禁忌、溶媒不当、间隔时间不合理、用法用量不当等情况:提示药师需加强对临床用药的审核与监控. 相似文献